徐福島

徐福島

徐福島即指秦代方士徐福到東海去尋找的三神山。或謂即指今日本。在日本紀伊新宮山,尚有徐福墓的遺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福島
  • 歷史典故:《清詩》中的島
  • 《史記》記載:最早見於《史記
  • 三國志記載:《三國志》“吳書·吳主權傳”
歷史典故,傳說故事,徐福島,去處,東渡何處,批註,島名由來,東渡原因,求仙藥,避禍復仇,海外開發,

歷史典故

《清詩》
清 費錫琮 《登北固山》詩:“潮來徐福島,山出寄奴泉。” 清 陳玉齊秦皇》詩:“入海雲迷徐福島,封山雨濕李斯書。”參見“徐巿”。
《史記》
徐福的事跡,最早見於《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在秦始皇本紀中稱“徐巿”,在淮南衡山列傳中稱“徐福”)。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巿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琅岈,徐巿推託說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應允,派遣射手射殺了一頭大魚。後徐福再度率眾出海。
《史記》中記錄徐福東渡之事比較多內容的是“淮南衡山列傳”,其中包括徐福從東南到蓬萊,與海神的對話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作為禮物等事,一般認為這是徐福對秦始皇編造的託辭,還記載了徐福再度出海攜帶了谷種,並有百工隨行。這次出海後,徐福來到“平原廣澤”(可能是日本九州島),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來”,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不回來了。“淮南衡山列傳”與“秦始皇本紀”稍有不同,稱徐福並未開始就帶數千童男童女入海,而是尋訪仙家多年未果的情況下,再度出海時率數千童男女出海。關於徐福所要尋訪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史記》“封禪書”只是說在渤海中,並不能確定具體位置。而平原廣澤在何處,更是不能考證。
《三國志》
三國志》“吳書·吳主權傳”、《後漢書》“東夷列傳”也有提及徐福東渡之事。《三國志》提到了徐福到達亶洲(一作澶洲)並滯留不歸。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亶洲與夷洲在同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並相距不遠。有人認為夷洲就是台灣,亶洲就是日本,與倭國是一個地方的兩個名字。《三國志》“魏書·倭人傳”記載倭國“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說明那時候中國人認為倭國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後漢書》也是同樣的記錄。
《義楚六帖》
到了五代的後周時,濟州開元寺僧人義楚在《義楚六帖》(又稱《釋氏六帖》)的卷二十一“國城州市部”的“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確提到徐福最終到達的是日本(也叫倭國),今日的秦氏(日本古代渡來豪族)為其後代,仍自稱秦人。並說徐福到達後,將富士山稱為蓬萊。此為目前所知最早明確指出徐福滯留不歸之地是日本的中國文獻。不過有觀點認為,義楚的記載很可能和日本的傳說有關。因為義楚有一個日本醍醐天皇時代的僧人好友叫寬輔(法號弘順大師,927年到達中國),義楚沒有到過日本,關於富士山的記載很顯然來自他的日本好友的說法。
《日本刀歌》
的記載宋代歐陽修的《日本刀歌》明確指明徐福所滯留的地方就是日本,並且認為徐福東渡時攜帶了大量的典籍,才使得在中國遭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典籍在日本得以保留。但是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難以考證。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記》將此事作為信史記錄,稱“孔子全經唯存日本矣”。
《正統記》
日本最早出現的徐福東渡到日本的記錄是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的《神皇正統記》。而成書於8世紀的日本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只提到了秦朝人移民到日本的情況,沒有徐福東渡的記載。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中國8世紀時尚未明確提出徐福東渡所到之地就是日本。
日本人認為徐福在日本的紀州熊野的新宮(今和歌山縣新宮市)登入,目前當地還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日本徐福的傳說中,日本人認為徐福帶來了童男童女、百工、谷種、農具、藥物及生產技術和醫術,對日本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司藥神”。
《棣姓》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齊國邊邑無棣,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無棣,是春秋時期齊國邑名,因古有無棣水(今河北鹽山漳衛南運河無棣溝)而名,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北界地邑,常年駐紮有軍隊,主要是防禦燕國,築有無棣城,古城舊址在德州市慶雲縣於店村北,是舊慶雲縣八景之一,“棣城煙雨”。城牆故址在今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城西北六十公里的河北省鹽山縣大傅莊鄉故城趙村至常金鄉常金村一帶。 戰國時期,無棣是戰火分飛的古戰場,齊、燕、山戎、秦等諸侯國在該處屢戰。在原住軍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無棣氏,後省文簡稱為單姓棣氏。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無棣地方紳士徐巿(徐福)受秦始皇之命,在鹽山一帶招募了童男童女各五百名,並百工、水手、弓箭手三千多人,然後在原齊國故地饒安(今山東鹽山)籌措物資,之後就是從無棣東端的馬谷山浩浩蕩蕩地入海,一去不復返地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

傳說故事

徐福島

傳說秦始皇滅了六國以後,妄想從他開始,世世代代當皇帝,便自稱始皇帝。可是,說歸說,道歸道,他最擔心的是自己從小得上的肺癆病,一直氣短陰虛,體弱多病,唯恐當不了幾天皇帝,就會兩眼一瞪下黃泉。
秦始皇的這樁心事,叫他乾爹—呂不韋知道了,呂不韋唧唧噥噥給他出了個點子。
第二天上朝,秦始皇當著滿朝文武下道聖旨:上從功臣大將,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要為他尋找長生不老藥。找來的,有重賞;找不來的,判重罪!沒出幾個月,好幾個太醫、重臣和方士、百姓因獻方無效殺頭示眾了。
皇宮裡有個名叫徐福的小官,見秦始皇這樣胡作非為,深感不安,心想:皇上這樣鬧騰下去,必定天下大亂。
徐福白日裡吃飯飯不香,黑夜裡睏覺覺不穩,決心要想個萬全之計。
這一天,趁著宮中百官上朝拜見皇帝的當口,徐福冒著殺頭的風險,幾步闖進宮殿,對秦始皇奏道:“皇爺在上,下官徐福,聽說東洋大海里有個瀛洲仙島,島上遍地長滿仙草。小官斗膽請命,願領三千童男、三千童女、三年糧草,漂洋過海,為皇上取那長生不老藥!”
秦始皇聽後,立時眉開眼笑起來,當場準了徐福的口奏,又降下一道聖旨:選拔相貌出眾的童男童女,調集手藝拔尖的能工巧匠,趕做能出遠洋的木船,聽徐福調遣;撥出了金銀糧草,供給徐福使用;取來長生不老藥之後,另有重賞!
滿朝文武,聽了徐福的奏本和秦始皇的聖旨,個個像是從身上卸下了千斤重擔,人人都長長地舒了口氣。不過,也有不少人偷偷為徐福捏一把汗,摸不透他的葫蘆里到底裝著什麼藥!
皇上一聲令,天下都驚動。
沒出半個來月,150多條三蓬十櫓大船、6000個俊秀的童男童女和大批的糧草都備齊了。徐福領著這些童男童男女日夜兼程趕到琅琊郡嶗山南頭靠海的兩個小島安營紮寨,童男操習水性,童女學做女紅。
兩個月後,那3000童男個個能爛熟地使帆搖櫓,3000童女人人會做飯縫衣。徐福選擇了一個黃道吉日,報奏了採藥船隊出海啟程的日期。秦始皇立刻乘上龍輦,帶領朝中文武百官和十萬御林禁軍,不遠千里從京城鹹陽趕到嶗山,選了個近海的向陽高坡,安下行宮,要為徐福送行。
臨行的日子到了。
這天早上,萬里晴空,紅霞普照;茫茫碧海,風平浪靜。徐福在頭船上一聲令下,150條大船彩蓬齊升,條條船上鼓樂齊鳴。長長的船隊載著6000童男童女,滿載著皇糧皇草,揚帆啟錨,乘風破浪,向東海出發了!
丞相李斯這時正站在秦始皇的身邊,命令左右拿來筆墨,在秦始皇身後的大石壁上,揮筆寫下了“波海參天”4個大字。落款處寫著:始皇帝二十八年游於此山。
為了迎接徐福取藥歸來,秦始皇在嶗山西邊海上的琅琊礁旁,平地取土,壘起了一座小山般高大的土台子,土台頂上,建了座雄偉的行宮。年年春夏,他都要藉口巡視全國,到嶗山、琅琊台來遠遠眺望東洋大海,巴望能在這裡迎到徐福採藥回來。但是,年年都是乘興而來、敗興而去。末後一次,秦始皇巡視天下又來到這裡,一直望了5天5宿,仍然不見海中有回來的船隊,只好離開行宮,乘車回朝。回京的路上,他心緒煩悶,加上天熱,喘病又犯,一口痰堵住了嗓子眼喘不過氣來,就憋死在龍輦上了,死時才49歲。

去處

那么徐福怎么沒回來?他帶上3000童男、3000童女到底上哪兒去了呢?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西元前219年,徐巿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西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琅岈,徐巿推託說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應允,派遣射手射殺了一頭大魚。後徐福再度率眾出海,來到“平原廣澤”(可能是日本九州),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
徐福和3000對年輕的夫妻們在這島子上定居下來後,和當地的百姓和睦相處,教他們種地、養蠶、織布。從此,島上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傳說這海島就是後來的日本。
徐福的去處其他幾種說法
日本現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頗晚,當是後世徐福來日傳說傳入日本(註:[2])附會所建。又,徐福墓數量過多,如楊貴妃墓,前前後後有數十座,徒增疑點。
但日本早於徐福來到前早已有人居住,並已有其文化。徐福與童男童女到來充其量只是與當地人通婚再產生後代而已。
據《日本國史略》提到:“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雲,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或雲,止富士山。或雲,熊野山,有徐福祠。)”說徐福帶童男童女來日本修好,貢上三墳五典而尋求仙藥,然而不得仙藥,只等定居下來。在《富士文書》中則提道徐福來到日本,協助當地農民耕種,帶來一些新的技術。到達日本後,徐福再沒有返回中國,而且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擔心秦始皇追殺,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成為“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等姓氏。巧合的是,連雲港市現有雲台山脈,姓氏都與山有奇特淵源。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都還有姓秦的日本人,有些家門口樓上還仍然刻著“秦”字。
還有一種主流說法:徐福到了琉球群島或是到了渤海灣中的一個小島再到濟州島。於大海上遇到風暴失蹤或沉船。
徐福東渡是否到了日本,這是諸謎中爭論最為激烈的一個。有學者認為,三神山一般是指日本國。日本還保存有很多有關徐福的遺蹟,如徐福登入地、徐福祠、徐福冢、徐福井等。其佐賀市、新宮市等地都被傳為是徐福當年登入日本的地方。但也有學者認為徐福最終的目的地是韓國。因為韓國也有有關三神山和徐福東渡的傳說和曾活動的遺蹟。此外,還有說去了南洋的,也有說到了海南島的,更有說到了美洲的。這種說法認為,徐福東渡是先到了日本,後來又到了美洲,並在美洲自立為王不歸。檀香山遺留下帶有中國篆書刻字的方形岩石,舊金山附近有刻存中國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這些古代文物是當時徐福這批秦人經過時所遺留的。而墨西哥灣地區有批居住山區的黃種人,據稱是秦採藥人的後代。

東渡何處

在近現代,早在“五·四”運動前夕的1918年,陶亞民先生首先發表了《徐福事考》一文,王輯五先生把研究徐福與研究中日海上交通史結合起來,提出了一些新觀點,當時一些著名史學家,如汪向榮、衛挺生等,也參與了這一研究。1981年,汪向榮先生再論“徐福東渡”,又重新掀起了徐福研究的熱潮,而且一改其年輕時認為司馬遷在《史記》里只是原原本本地記載了“方士們的不真實的宣傳”,認為“徐福是實在的人物,他的入海是為了逃避始皇帝的虐政,是有計畫的海外移民。”他還指出:若對中日關係史和日本古代史發展過程進行認真觀察、探討的話,也不能輕易地否定這一傳說。近二十年來,這一研究取得了不少矚目的成績。一些中國有影響的史學元老和中青年史學工作者也對這一課題頗感興趣。如復旦大學的吳傑教授、遼寧大學的孟憲仁教授、天津社科院的王金林教授、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教授等,都曾立著論述。另外象台灣的彭雙松教授、日本的梅原猛教授、壹岐一郎教授、水野明教授等也都對這一課題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然而,由於《史記》對徐福求仙事的記載“語焉不詳”,使得這個歷史事件成為一宗千古疑案,史學界不少人把它看成是一隻燙手的山芋。近些年來,雖然有人試圖從考古學、人類學、航海史等多角度來佐證這一歷史事件,但很難有突破性的進展。要說認同,只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確有徐福其人,二是確實下過海。至於其出身在何處,在哪兒出海,出過幾次海,東渡的目的是什麼,最後到的“平原廣澤”究竟是什麼地方,這一切還都是目前爭論的焦點。因此,有些史學家就提出,單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研究徐福與日本的關係,容易陷入空論與臆測。

批註

^ 注意,是「巿」(ㄈㄨˊ,fuˊ)而不是「市」(ㄕˋ,shiˋ)
^ 『楚義六帖』為中國首次認為徐福到日本之書籍,卻沒有稱王的說法。史記本文中並無確實記載,注釋亦語焉不詳。就《三國志》魏書倭人傳察知,至少到東漢為止尚無徐福來到日本的傳說形成。

島名由來

為了紀念徐福施計阻止了秦始皇亂殺臣民,人們把他當年在嶗山紮寨的地方就喚做了“徐福島”,把他登船出海的那個山村就喚作了“登瀛村”。

東渡原因

求仙藥

這是目前最為通行的說法。在秦代方士是很流行的。在齊地和燕地,這樣的方士很多。戰國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時,便有大批齊、燕方士入海求蓬萊仙藥。和徐福同時代的方士也有很多,像盧生、韓終、侯公等。徐福作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個,為始皇入海求藥,是可能的。

避禍復仇

秦始皇暴政,一部分人敢於揭竿而起,另一部分人就消極抵抗,在沿海地區,就有很多人向海外移民。徐福是知識分子,他不滿秦的暴政,但又無能為力, 於是表面上熱衷於尋找仙藥,實際上是尋找合適的機會移民。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朱亞非教授認為。持這種觀點的人很多,《漢書》中說:“徐福、韓終之屬多齎童男女人海,求神採藥。因逃不還,天下怨恨。”唐代詩人汪遵《東海》詩也寫道:“漾舟雪浪映花顏,徐福攜將竟不還。同舟危時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灘。”作者把徐福入海不歸比作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的武陵郡漁人避秦亂而移居桃花源之事。也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是為了報秦亡齊國之仇,消滅族之恨而策劃的一次叛離始皇惡政統治的行動。

海外開發

當時鄒衍的大九州觀點十分流行,認為在海外還有很大的疆土。 鄒衍的大九州學說引導和鼓舞沿海的航海家、探險家積極地開發海外。秦始皇所嚮往的正是:凡是日月所照的地方,都是他的疆土;凡是人的足跡所到達的,都是他的臣民。於是,為了擴大自己的版圖,就打著求仙藥的幌子,派徐福出海,實際上,卻是為了實現自己疆土四至的理想。《呂氏春秋為欲篇》也指出了當時秦國統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戶,西至三危,東至扶木,不敢亂矣。”東至扶木就是東至扶桑,即後來所說的日本。這應該就是秦始皇對國家版圖的宏偉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