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70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物理學士學位,同年被授予獎學金前往美國繼續升學,就讀於新罕布夏州漢諾瓦的達特茅斯學院,主攻固體物理學。
1972年,取得達特茅斯學院物理碩士學位,隨即轉往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放射系攻讀醫學物理。他的博士研究主攻醫學影像學,以核醫學為重心。
1977年,取得芝加哥大學醫學物理博士學位,之後留在芝加哥大學,先後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及助理教授。
1982年,轉往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在生物醫學工程課程和放射系擔任研究副教授。
1987年,獲晉升為副教授。
1992年,再獲晉升,成為教授及新設立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的副主席,並曾任署理主席一年。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任職期間,他建立了醫學影像學研究實驗室,並將成員數目擴展至十五名,當中包括教員、助理研究員、博士後研究員、研究生及職員。
2002年,徐明華和他的實驗室遷至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羅素 H.摩根放射學與放射科學系,並成立醫學影像物理學部(DMIP)──系內兩個從事醫學影像研究的部門之一。
2008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黃林秀蓮訪問學人。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徐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生物醫學成像,套用範疇主要在臨床診斷放射學和生物醫學科學研究。
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二十年間,徐明華逐步建立和發展了科研領域中一個新興的醫學成像方式──單光子放射CT(SPECT)。這是一個結合傳統的核醫學成像技術及理論和套用圖像重建的科研領域。他也曾參與另一革命性醫學成像技術研究——磁力共振成像(MRI)技術,他的做法是把潛在的物理成像過程與圖像重建與處理結合,從而令圖像質量得以顯著改善。這種方法已被許多研究同行和商業機構採納,也已套用到臨床實踐。他開發研製出計算機模擬工具,產生的模擬數據能夠真實地模仿臨床資料。四維度計算機生成的模擬人更通過他的研究成為世界各地研究人員不可缺少的研究工具。此外,他和他的研究小組長期以來從事圖像質量評價方法的開發和套用,來評價新的醫學成像儀器及圖像採集、重建和處理技術。這些研究工作的臨床套用包括心臟、乳腺和腫瘤的影像。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任職時段的後期,他帶領研究團隊開始探索新的生物醫學成像技術領域,包括正電子發射(PET)、多排螺旋CT、分子影像學和多模式綜合成像技術。
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放射學與放射科學系,徐明華從事於PET、多排螺旋CT和多種模式的影像處理系統的研究,包括套用於臨床放射診斷的PET/CT與SPECT/CT的研究。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業界的經費支持下,他們在小動物分子影像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為許多研究領域開闢了新的科研路線,其研究成果亦已被用於商業用途。
截至2008年1月,徐明華已發表個人著作及與人合著的科技期刊文章和書目章節合共三百餘篇。
人才培養
截至2008年1月,徐明華已指導17位碩士畢業生、11位博士畢業生和16位博士後研究員,並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環境衛生科學系及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擔任指導教授,負責指導10位博士學生和6位博士後研究員及助理研究員。
榮譽表彰
徐明華是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
IEEE Fellow)、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AIMBE Fellow)、英國物理學會會士(IOP Fellow)。
社會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