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Chung Chi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是香港中文大學九家書院之一,也是其中一家創校書院及規模最大的書院,由前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前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香港聖公會領袖何明華會督於1951年創辦,代表基督教在華發展高等教育傳統的延續。

該校依據中國基督教之傳統,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為主要之授課語言,並以融合基督精神與中國文化精神,開拓博愛包容、自由開放之風氣,培養學問通達、襟懷廣闊,具有世界文化視野的人才為宗旨。

崇基學院校園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公路十一咪半東北之山谷。崇基學院的和其他幾家書院不同之處,除了學院本身的基督教背景、以及每星期一課的周會以外,就是學院範圍內的禮拜堂和設有神學院,以及全大學唯一提供神學以及音樂這兩個科目的選擇。崇基禮拜堂更是在香港大專界中獨有的座地式教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 外文名:Chung Chi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創辦時間:1951年
  • 主管部門香港中文大學
  • 現任領導:院長:方永平
  • 校訓:止於至善
  • 地址:沙田區馬料水
  • 知名校友丘成桐黃偉文梁文道
  • 校牧:伍渭文牧師
  • 前身燕京大學聖約翰大學
歷史沿革,文化傳統,校名,校訓,校歌,校徽,校聯,校湖,禮拜堂,院系設定,歷任領導,知名校友,學生宿舍,

歷史沿革

崇基學院之成立,其主因是合併內地十三間基督教大學。鑒於1950年代初期香港社會對中文高等教育之需要,崇基學院於1951年由香港基督教教會代表所創辦,並於1955年依照香港政府法例註冊成立。該校繼承以前在中國國內十三間基督教大學之精神,及各宗派之神學教育傳統,並加以發揚光大。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崇基學院新校舍奠基典禮(1956.5)
崇基學院創辦之初,僅有學生63人,借用聖約翰座堂聖保羅男女中學上課。其後乃租賃堅道房舍及下亞厘畢道之聖公會霍約瑟紀念堂為校址。此項發展乃得美國之“亞洲區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紐約之“嶺南大學基金委員會”與英國倫敦之“亞洲基督教大學協會”之經濟資助,而告達成者,香港各界人士及教會之經濟支援,亦有增無已。
蒙香港政府在新界馬料水撥贈土地一段,面積總計10英畝,並於其增建火車站(現名為大學站),崇基學院於1956年遷至環境優美之新界馬料水村永久校址。學院更購買鄰近土地,以為建築運動場及新增校舍之用。學院之土地面積連同官地在內,總計55英畝,而馬料水村村民已徙置於新界之另一新地點。
1957年,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組成中文專上學生協會,推動成立一所“中文大學”。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崇基遂成為三成員學院之一。

文化傳統

校名

本校為遠在1951年由各方的教會有心人士所共同創辦之高等學府,旨在繼承國內十三間基督教大學之辦學使命;本“崇奉基督”之精神,命名“崇基學院”。“崇基”亦兼含“崇高基礎”之意。

校訓

1951年,崇基創校伊始,即以“止於至善”為校訓,寓意不斷追求圓滿。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校訓
“止於至善”出自儒家之主要典籍《大學》。《大學》乃“初學入德之門”(北宋儒者程顥語),開首即揭示德性之源及其展開與圓滿之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意思是使自己的德性自覺明朗;“新民”,意思是教化他人,使他人能“自新其德”;“至善”則兼指兩者的圓滿完成。
“明明德”和“新民”即後世儒者常說的“成己成物”。“明明德”是“成己”(成就自身);“新民”是“成物”(成就世界或成就一切;“物”取廣義,包括“人”在內,亦即“一切”)。”成己成物”是德性自覺由內至外的展開,而”止於至善”則是總攝”成己”與”成物”而不斷向上升進,以圓滿為歸宿。
“至善”義同”圓滿”,是最高境界,立為永恆理想,其意義不在絕對完成或達到,而在作為”目的”以接近,兼且作為動力之源。一方面是理想為”圓滿”,另一方面是現實為”未圓滿”;由”未圓滿”而追求”圓滿”,邁向”圓滿”,是一永恆地努力不息的動態過程。無休止的進步,成德之高,成德之堅永,盡在這”圓”與”未圓”之間。”圓”與”未圓”互相映發,自知”未圓”,故能虛懷若谷;力求”圓滿”,故得至健如天(”至健”語出《易經》)。”止於至善”蘊含至健與虛懷,同時兼有”不斷追求圓滿”的自強不息精神以及”不自以為圓滿”的開放精神。
“止於至善”,向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地說,泛指在每一事上不斷力求圓滿,儘量做到最好;狹義地說,則專指在德性上不斷力求圓滿,自己求進步,也幫助他人進步。不斷力求圓滿,無論是就日常生活的一事而說,或是就德性修養而說,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
崇基校訓廣懷天下,高瞻至道,遠矚永恆。以”止於至善”之理想誘導學子,啟之以修德,拓之以宏襟,曉之以圓滿,勵之以精進,這是創校先賢深意之所寄,亦是崇基教化精神之所在。

校歌

崇基學院校歌
(H. S. Thompson 曲、謝扶雅詞)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崇基學院禮拜堂
南天海嵎 四方人士 同興此學府
崇奉基督 勵志篤行 修業勤是務
漫漫長夜 屹立明燈 使命莫辜負
學成致用 挽救狂瀾 靈光照寰宇
神州學術 源遠流長 數典不忘祖
自由民主 嘉誼友邦 協力相互助
中西結晶 增益文明 聖教宏其緒
濟濟菁英 天降大任 至善勉同赴
(校歌歌詞寫於1952年。歌詞內容宣述創校的時代使命,並勉勵學子志學勤修,本著基督的精神與校訓“止於至善”的精神,融合中西學術,以發揚文化、匡時救世為己任。)
崇基學生會會歌
黃友棣曲、王懷冰詞)
鞍山蒼蒼 吐露洋洋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新崇基門
維我崇基 雄立南方
博學篤行 止於至善
發揚文化 真理彌光
四海一家 精誠團結
鳶飛魚躍 鳳翥龍翔
鞍山蒼蒼 吐露洋洋
源遠流長 康樂未央

校徽

崇基校徽由圖案和文字組成,圖案上方為校名“崇基”二字,下方為校訓“止於至善”四字。校名與校訓之書體俱為小篆
校徽圖案取材自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之圖案;其後校徽設計由校董會選定,並沿用至今。
1954年至1960年校徽外框形狀為長方形,如圖1所示: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圖1 校徽(1954-1960)
1961年開始校徽外框形狀改為盾形,如圖2所示: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圖2 校徽
崇基為基督教高等學府,校徽圖案取材自一千二百多年前之景教碑,銘記基督教來華傳教事業的開始,有數典追源,立根中華的寓意。
校徽圖案是雲朵與蓮花承托著帶火焰的十架。雲朵象徵天道,蓮花象徵純潔與完美,十架象徵基督犧牲以臻圓滿之生命境界,火焰象徵光明。圖案上的十架啟示生命圓滿的意義,正好和校訓”止於至善”(取自《大學》)之追求圓滿的精神互相契合;而蓮花純潔完美之象徵,亦與圓滿之義相應。這”圓滿”的雅集,既有圖文互釋之妙,又見不同文化融合之美。整體地看,基督精神和中國文化精神圓融無間,同時透顯出崇基一向以發揚世界文化為己任的辦學理想。崇基的校徽簡潔諧美地標示”聖潔圓滿”之境。

校聯

校門牌樓正面,上方為校名橫額,下方左右兩邊為石楹柱,上刻”凌道揚撰”嵌校名對聯一副:
崇高惟博愛 本天地立心 無間東西 溝通學術
基礎在育才 當海山勝境 有懷胞與 陶鑄人羣
“胞與”即”民胞物與”,北宋儒者張載所說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思是:視一切人如自己的同胞,視萬物為自己的儕侶。有懷胞與,謂心中關懷著與自己同生出於天地的萬民和萬物。
對聯兼視內心與外境,情高意遠,出語莊和。開宗明義,拈出”心”與”境”為要領,透出兩層深意。
自開誠以立校一層看。聯語緊扣眼前校園之形勝(優越之地理環境),胸懷天地海山,開示辦學精神:以崇高博愛的思想和包容開放的精神教育人才,發揚世界文化。整副對聯展現出廣闊的胸襟與恢宏的氣象。
自開境以化人一層看。校聯說”本天地立心”(秉承天地之精神),說”當海山勝境”(臨對海山之佳境),強調天地與海山給人以德性的啟示:自然環境含有陶冶心性的無形感染力,”當海山勝境”的美好校園可以無聲無息地培養”海山胸襟”和”天地意識”;而具有天地海山的”廣闊胸襟與無私意識”——以天地之心為心,以海山之襟為襟,則可進而孕育出”無間東西,溝通學術”的世界文化視野,以及”有懷胞與,陶鑄人羣”的崇高博愛思想。
崇基精神重視契合自然,重視潛移默化的環境教育。崇基校門是校園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校聯更是精神建設的有力部分。

校湖

校湖未圓湖具有向人開放、耐人觀賞、引人思悟的優美環境與文化氣息。
湖址原為農田與流水,遙對馬鞍山;六十年代末演變為”荷花池”;九十年代中進行美善工程,改建為”未圓湖”。湖取名”未圓”,”未圓”蘊含”仍未圓滿,須繼續力求圓滿”之意,呼應校訓”止於至善”以圓滿為永恆理想之自強不息精神與開放精神,其義可與校訓互釋互明。
未圓湖內有荷花池、茶花園、竹林;沿湖還種植了桃花、樟樹、紫薇、睡蓮、黃花風鈴木、串錢柳、垂柳、落羽松、水松、白千層、蒲葵、軟枝黃蟬、勒杜鵑、杜鵑、楓樹等多種花木;湖中飼養大量錦鯉。在眾志堂前的湖邊草坡上,用了矮灌木連翹巧植成校訓”止於至善”四個大字。

禮拜堂

崇基學院的禮拜堂是全中國公立大學校園內最早及最大一座獨立自拔的教堂。教堂聖壇兩旁排列前中國(1951年前)十三間基督教大學的校徽木刻,是世界上見到這十三間大學的校徽的教堂,見證崇基學院的基督教高等教育的承傳和使命感。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崇基禮拜堂十三校徽

院系設定

崇基學生必須分屬大學學院中之一者: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律學院、醫學院、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大學學院共提供約六十多項主修課程及副修課程。大學九所成員書院中,只有崇基學院附有音樂及神學課程。
崇基學院自一九五七年起即以宗教教育及神學訓練等課程為教學之一部份。惟自一九六三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後,宗教科訓諫課程之教員薪金,概由政府資助,而基督教教牧人員之訓練,於一九六三年迄六八年間則由本校附屬之崇基神學院辦理。該神學院於一九六八年後即不復存在;其訓練任務已移交本校哲學及宗教學系新設之神學組辦理,而神學組於二〇〇四年八月一日起正式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以強化作為設於華人公共大學中的神學教育機構之角色,並以此身份更廣泛地與世界各地的神學院發展合作關係。

歷任領導

1977年中大改制前
第一任:李應林(1951 - 1954)
第二任:凌道揚(1955 - 1960)
第三任:容啟東(1960 - 1975)
第四任:雷恩(RAYNE, Robert N.)(1975 - 1976)
第五任:譚尚渭(1976 - 1977)
1977年中大改制後
第六任:譚尚渭(1977 - 1981)
第七任:傅元國(1981 - 1988)
第八任:譚尚渭(1988 - 1990)
第九任:沈宣仁(1990 - 1994)
第十任:李沛良(1994 - 2004)
第十一任:梁元生(2004 - 2014)
第十二任:陳偉光(2014- 2015)
第十三任:方永平(2016至今)

知名校友

中大實行“全民書院制”(即教職員及本科生都有其所屬書院),畢業生重返中大工作也將屬於該書院,這裡只包括學生。
丘成桐(數學):華裔數學家, 菲爾茲獎得主,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張敏儀(英文):前廣播處處長、前香港特別行政區駐東京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崇基”雕塑
陳永華(音樂):作曲家、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曹宏威(化學):科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客席教授,新界沙田區議員
鐘景輝(英文):前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
陳耀南(中文):前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
古德明(英文):香港英語教育作家
陶國璋(哲學):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
呂榮淳(計算機科學):香港有線新聞主播
陳健民(社會學):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陳玉樹(工商管理):香港嶺南大學校長
劉文娟(中國語言及文學)-夢劇院成員之一
梁文道(哲學):牛棚書院院長、前商業電台第一台節目及發展總監
黃偉文(社工):著名填詞人
詹志民(工商管理):電台主持
古天農(社會學):中英劇團總監

學生宿舍

崇基學院現時共有九間十座學生宿舍,可容納學生一千四百多人。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崇基學院新聖堂
* 應林堂(男宿)
* 華連堂(女宿)
* 明華堂(男女宿)
* 神學樓(男女宿)
* 文林堂(男宿)
* 何善衡夫人宿舍(男女宿)
* 文質堂(女宿)
* 利樹培堂(男女宿)
* 五旬節會樓高座(男女宿)
* 五旬節會樓低座(女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