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梆子

徐州梆子

徐州梆子江蘇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曲調的快慢節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來指揮而得名,徐州民眾又稱其為“大戲”。現已流行於江蘇北部徐州一帶三四百年。早期由曹州梆子(山東梆子)演化而來,後亦有河南知名演員組班來沛演戲或傳藝。因此,徐州梆子戲的演唱風格既有山東梆子的剛烈,又有河南梆子的細柔。

2008年6月7日,徐州梆子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徐州梆子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121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江蘇省徐州市
歷史溯源,傳承發展,戲曲改革,藝術特點,傳統劇目,戲劇劇團,戲曲名家,

歷史溯源

戲在民中,民移戲走 ,楚地遍秦聲
山西梆子、陝西梆子早在明朝時期即隨大批移民和其後的商賈運營、官宦遷調、義軍輾轉、災民流奔等各種渠道,經山東、河南傳入江蘇。
明朝中葉以來,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發展,山西、陝西商人遍布各地。他們所到府、州、縣、鎮都建有行幫性的山陝會館,館內築台演戲,經常邀請家鄉梆子戲遠道前來演出,並以此作為行商貿易的手段。在徐州以及各縣都有山陝會館,因經常演出梆子戲,固有“楚地遍秦聲”之說,因為徐州曾經是秦漢之際的楚王都城,秦聲就是秦腔。
徐州梆子
清朝同治年間撰修的《徐州府志》中有人物傳記載:“李衛字又玠,豐縣人……康熙末年居官累升……公不甚識字,而遇文人甚敬,修浙江志,建書院,愾廩獨豐。公餘坐南面。召優俳人季麻子,說漢唐雜事……”可以想見當時梆子聲腔劇種的流傳以及與各地方戲曲藝術交流之頻繁。
在《中國戲曲研究資料初輯》中,歐陽予倩曾著文對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時觀劇生怒,遂派依皊阿收繳濟寧、彭城(徐州)、揚州各戲班戲文於揚州審理,祛淫惡留善教之事,也有明確介紹。
清鹹豐五年,曹州梆子戲藝人殷風哲避水災而落難於沛縣,後被廟道口寨主馬克端請去辦戲班,戲班逐年擴大,猶雨後春筍遍布沛縣。在此期間,亦有河南知名演員組班來沛演戲或傳藝。因此,徐州梆子戲的演唱風格既有山東梆子的剛烈,又有河南梆子的細柔。

傳承發展

戰爭年代
以梆子為武器
徐州梆子戲具有悠久、光榮的革命歷史傳統。
1911年辛亥革命運動後,沛縣的黃集大班、郭家班、陳瑞起班、岳東禮班聯合竿子頭(綠林好漢)大毛、二毛、老扁擔、白天主等一舉推翻了滿清沛縣衙門,黃集大班的武丑張曉當了七天縣長,又被反攻復辟的張勛部下江防營“辮子軍”打敗,張曉被捕後威武不屈,嬉笑怒罵,泰然自若,被綁赴刑場時,他還高唱著徐州梆子戲“拽鐐”散板:“叫罷了三聲苦,便把咽喉堵,三分在人間,七分入了土。”
抗日戰爭時期,徐州地處要衝,曾是抗擊日寇入侵的前哨重鎮,許多愛國文人名伶匯集於此,如田漢、洪深、金山等人,使徐州梆子戲在劇目、表演、音樂唱腔等方面獲得許多提高。更有許多藝人投身革命隊伍,奔赴抗戰前線,如蕭繼周、王懷延等同志。

戲曲改革

梆子戲的繁榮昌盛
新中國成立後,徐州梆子戲出現繁榮昌盛景象。徐州地區於1957年成立劇目工作委員會,促進了全地區“改人、改戲、改制”工作的開展,挖掘傳統劇目五百多出,整理、改編、創新了以《胭脂》、《戰洪州》等為代表的一批劇目,1957年4月和1958年11月舉行的江蘇省第一、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獲得了劇本整理改編獎、音樂獎、演出獎,演員徐艷琴、鄭文明、趙金聲等獲表演一等獎。
1958年7月,徐州梆子戲建立了省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由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該團為全省八個全民所有制劇團之一。1959年11月,江蘇省文化局周邨局長在省劇團集訓會議上,正式宣布定名為江蘇省梆子劇團。
1960年初,徐州專員公署文教局正式行文通知,將全地區所屬各山東梆子、豫劇團一律定名為江蘇梆子,自此定稱。

藝術特點

徐州梆子戲劇目以描寫重大歷史事件,反映政治、軍事鬥爭、表現英雄人物業績的正劇、悲劇最為突出,傳統劇目約六百餘出,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也在二百出以上,題材更加豐富,內容反映社會各個層面,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不同時期,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徐州梆子戲的音樂屬板式化體,以板式的變化表達一定的情感和內容。
徐州梆子戲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審美性,內涵豐富,雅俗共賞,歷史悠久,聲腔豪放,分工精細,表演誇張,非常具有歷史文化的傳承價值和研究價值,是戲曲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的寶貴財富。但是近年來,由於受到現代多元文化的衝擊和觀眾審美情趣的轉移,徐州梆子戲已處於經費緊張、人員流失、後繼乏人的瀕危狀態,亟待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扶持。

傳統劇目

徐州梆子戲的傳統劇目較多,基本同山東梆子,其代表劇目為“四大征”(《薛禮征東》、《樊梨花征西》、《姚剛征南》、《燕王征北》)、“四大鍘”(《鍘趙王》、《鍘美案》、《鍘郭嵩》、《鍘郭槐》)及“老十八本”、“新十八本”等。

戲劇劇團

江蘇省梆子劇團於1948年成立以來,相繼產生了一大批民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家和優秀劇目。著名的表演藝術家有:張虹、燕凌,先後獲得第九屆、第十八屆戲劇梅花獎。優秀劇目有:《胭脂》、《紅梅》、《勝利渠》、《心事》、《四方樓》、《打神告廟》、《李瓶兒》、《華山情仇》等。

戲曲名家

按照藝人的傳承譜系輩分上進行推算,豐縣的蔣花架子(1745-1828)為徐州梆子戲有史可考的創始人之一。蔣花架子祖籍山西洪洞,祖上徙豐後於豐縣蔣單樓落戶。蔣花架子一生學戲、演戲、教戲,對梆子戲唱腔音樂的發展傾盡全力。年高后自備衣箱建戲班,逐漸形成做功優美、唱腔豐富、程式規範的蔣派。
除了蔣派,江蘇梆子還形成了殷派、戴派、賈派等。
殷鳳哲(1845-1935),原籍山東巨野,鹹豐年逃難來沛縣卞莊村,14歲學戲成名。鹹豐十年在廟道口一連辦三期科班,共200弟子,擅演花臉,演、唱皆佳。其子殷其昌青出於藍勝於藍,眾稱“花臉王”,殷氏父子及200弟子逐漸形成了殷派。
戴金山(1872-1936)銅山黃庥人,13歲學藝,擅演生、旦、淨、醜,名重一時。其兩個女兒大娃、二娃,受其真傳,藝佳名揚,加之其辦科班培養數十名弟子,形成頗具影響的戴派。
賈先德(1912-1993)11歲在春泉班以父為師,文武全活,各行皆通,一生致力於梆子戲唱腔、表演、臉譜、劇目,傳戲教學員,德藝雙優。其弟子鄭文明,緊隨乃師,唱做具佳,有“蘇北第一生”美譽。加之賈之女桂蘭,唱表優美,形成頗受歡迎的賈派。
1992年,江蘇省梆子劇團攜《打神告廟》、《李瓶兒》晉京演出,張虹一舉奪得第九屆梅花獎;2000年,江蘇省梆子劇團攜《華山情仇》晉京演出,燕凌一舉奪得第十八屆梅花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