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

《徐州市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已經徐州市委常委會議、徐州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同意,徐州市人民政府於2024年1月8日印發,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州市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
  • 頒布時間:2024年1月8日
  • 發布單位:徐州市人民政府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未來產業是由前沿科技創新驅動,當前處於萌芽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備成長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對未來經濟社會具備重大引領和變革作用的前瞻性產業。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相關工作要求和《省政府關於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開闢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助力徐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徐州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資源集聚、要素集中的比較優勢,以場景套用為牽引,以技術創新為主攻方向,強化數位技術賦能升級,推動產業延伸、裂變、融合,著力培育創新策源、轉化孵化、套用牽引、生態營造的產業鏈條,構建自主可控、系統完備、先進安全的“5+X”未來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帶動提升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徐州新實踐提供產業支撐。
(二)基本原則
統籌布局,重點突破。堅持全市“一盤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潛心研究技術變革方向,研判產業發展趨勢規律,保持定力耐心,統籌全市未來產業發展。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優勢,努力在氫能與新型儲能、第三代半導體、細胞和基因技術等前沿領域率先布局突破。
創新驅動,場景牽引。堅持未來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未來化雙向發力,積極引導創新要素加快向未來產業領域集聚,驅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依託淮海經濟區巨大製造市場和豐富套用場景,前瞻謀劃、滾動培育一批未來產業。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作用。強化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和產業服務,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四鏈融合”,積極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開放合作、安全有序。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強化區域科技產業分工合作,推動跨領域跨組織協同創新,提升未來產業開放合作水平。創新未來產業治理,加強重點領域、關鍵環節自主可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加快培育氫能與新型儲能、深地空間利用、第三代半導體、細胞和基因技術、通用人工智慧5個成長型未來產業,謀劃布局零碳負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虛擬現實、生物育種等前沿性未來產業,“5+X”未來產業體系初現雛形。密切關注未來網路、合成生物、量子科技、類人機器人等前沿科技領域,支持開展不確定性技術預研。建設若干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和未來產業科技園,引進和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戰略科技人才(團隊)、重點企業,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率先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
到2030年,“5+X”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網路、孵化培育鏈條、政策制度體系基本完善,5個成長型未來產業實現從有到優。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具有生態主導力的龍頭企業加速湧現,建成2個左右在全省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未來產業先導區。
到2035年,“5+X”未來產業體系實現自主可控、系統完備和先進安全。湧現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創新成果、世界一流企業,形成5個左右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未來產業集群。
二、發展方向
(一)加快培育5個成長型未來產業
1.氫能與新型儲能。圍繞構建“制儲運加用”氫能全產業鏈條,重點推進工業副產物提純制氫,探索電解水制氫、生物質熱解制氫,發展固態儲氫、液態儲氫、氫能量轉換儲存技術及關鍵材料,加強氫燃料電池、氫能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製造,提升重卡、叉車等氫燃料整車製造水平,推動“氫能+工程機械”全場景套用。按照“一站一議”原則,科學合理布局氫能基礎設施。新型儲能重點攻關鋰電儲能系統電池包放電深度(DOD)效率提升、超級電容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加強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電化學儲能技術研發,提升儲能材料、電池電芯、變流器、系統集成和能量管理等產業集聚化程度,鼓勵發展深地儲能、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新型儲能,加快實現全產業鏈商業化套用。有序推進獨立儲能電站規劃建設,以場景牽引帶動新型儲能產業發展。
2.深地空間利用。瞄準推動“深地科學—裝備製造—空間利用”鏈式發展,積極探索拓展深地空間開發利用領域,重點支持深地科學與工程雲龍湖實驗室、中國礦業大學深地智慧型建造與健康運維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加強前沿基礎研究。鼓勵發展深地空間精細探測、挖掘鑽取、智慧型建造、災害預警等深地開發利用裝備製造。大力開發深地空間套用場景,突出能源物質封儲、儲碳固碳技術研發套用,積極推動關退礦山、深地空間大規模儲氣、儲熱、儲油、儲廢等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加強深地空間智慧型建造,推動捷運、長深隧道等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強化深地空間利用協同創新,探索建立開放包容、共享共贏的聯合開發機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3.第三代半導體。以發展相對成熟的碳化矽(SiC)、氮化鎵
(GaN)材料為切入點,在做大做強半導體先進封測環節的基礎上,推動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器件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重點發展6英寸以上碳化矽、氮化鎵襯底晶圓、電晶體功率器件等相關材料及關鍵器件,大力發展光刻機、曝光機、電漿刻蝕系統、納米孔徑分析儀、晶體生長爐、金剛石線切割機等關鍵設備,做強大功率MOCVD(金屬有機化合物化學氣相沉澱)加熱器、整流罩、過濾器等關鍵部件。積極招引薄膜沉積設備、半導體封裝設備、晶圓缺陷檢測設備等設備製造企業,做大做強半導體材料及器件、半導體設備製造等特色領域,超前布局發展氧化鋅、氧化鎵、金剛石等超寬禁帶半導體材料,著力打造全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高地。
4.細胞和基因技術。依託徐州醫科大學腫瘤生物治療國地聯合實驗室、江蘇省細胞治療藥物產業創新中心等研發機構,積極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攻關,大力發展CAR-T、CAR-NK、CAR-iNKT、CAR-M、TCR-T等靶向型免疫細胞治療藥物產品,探索發展體細胞重編程、類器官、組織器官再生等前沿技術,積極發展幹細胞及其衍生細胞治療產品,鼓勵發展高通量基因測序、液體活檢、體外免疫診斷等基因診斷技術,加快突破新型基因治療載體研發,著力降低細胞治療成本、增強產品可及性。深化產醫融合發展,支持徐州醫科大學等高校增設細胞和基因技術相關學科,積極建設細胞治療藥物臨床評價中心等創新平台,第三方醫學檢驗檢測實驗室、細胞治療專病資料庫、生物樣本庫等服務平台,賦能疾病診斷、靶點篩選、臨床試驗、產品開發等科學研究,實現從技術創新到臨床試驗到醫療保健全鏈條閉環。
5.通用人工智慧。立足徐州數字經濟發展需要,推動通用人工智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多場景套用。結合國家智慧型製造裝備產業集群建設,鼓勵工程機械相關企業加大人工智慧相關研發投入,開發信息感知、智慧型決策、精準控制、無人駕駛等一體化工程機械,主動承擔和參與智慧型工程機械動力、控制、可靠性等關鍵環節標準制訂,加快打造工程機械大模型,持續掌握未來工程機械產業競爭主動權。積極招引雲平台、大數據、大模型、智慧型機器人、集群大系統、車機系統、中央域控、智慧型超充等相關企業,大力發展具有“雲—邊—端”體系架構的未來智慧型系統,率先在礦山施工、道路施工、港口運輸、應急救援、特種作業、軍工等領域開展場景套用,引領徐州製造業智慧型化、數位化升級。面向安防、教育、醫療等領域開展“AI+”產品套用,加快服務機器人、智慧型機器人等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探索開展類腦多模態感知與信息處理、類腦晶片與系統、類腦計算系統等類腦智慧型技術研究,創新研發腦機接口、人機互動新技術新設備,推動建設類腦智慧型典型套用場景。支持有序建設未來產業數據中心、智慧型計算中心、小型超級計算中心等算力設施。
(二)重點關注一批前瞻性技術方向
緊跟世界科技前沿,把握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瞄準零碳負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虛擬現實、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多方向、多路徑開展未來技術預研。零碳負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推動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直接空氣碳捕集與封存等零碳負碳技術研發,突破二氧化碳製備燃料和烯烴、光電催化轉化、生物固定轉化等二氧化碳轉化利用技術,推動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術在能源系統、工業領域率先套用。前沿新材料重點關注石墨烯材料、智慧型仿生材料、納米材料、超材料、超導材料、液態金屬、高熵合金、3D列印新材料、先進雷射材料等領域,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一代材料革新一代裝備。虛擬現實瞄準文旅、教育、建築等特色領域套用,大力開展近眼顯示、渲染處理、感知互動、內容生產、數字孿生等技術攻關,提升關鍵器件、終端外設等供給能力。強化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在元宇宙中的融合創新,探索用戶參與的技術創新和內容生產新模式新業態。生物育種以關鍵目標性狀選育和核心育種技術開發為主攻方向,加快突破緊密連鎖分子標記、多基因聚合、高效基因編輯等關鍵技術,提升甘薯、大蒜、小麥、水稻、大豆、花生、玉米等農作物育種能力。支持豐縣、沛縣等地加快鹽鹼地治理開發利用,探索培育和篩選鹽鹼作物。
密切關注未來網路、合成生物、量子科技、類人機器人等前沿科技,支持開展不確定性技術預研。未來網路重點關注高速全光通信、新一代移動通信(6G)、算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等領域;合成生物重點關注定量合成、蛋白質設計、細胞設計、高通量篩選等技術;量子科技重點關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測量等領域;類人機器人重點關注感知與控制、高保真系統建模與仿真等關鍵技術。及時發現、掌握細分關鍵領域突破性成果,推進技術成熟度高、市場前景強的科技成果在徐落地轉化,不斷拓展我市未來產業體系。
三、重點舉措
(一)突出科技創新策源。支持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師範大學、徐州醫科大學等高校科學設立未來技術學院、學科,面向產業實際套用需求,自主開展未來技術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探索建設“套用基礎研究特區”。充分發揮高端工程機械智慧型製造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台引領作用,加快提升江蘇省聚合物電解質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工程研究中心等省、市級創新平台功能層級,全力推進深地空間流態物質運移綜合實驗設施等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支持企業建設國家和省級產業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鼓勵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新型研發機構等新型研發組織,加大未來技術研發投入,增強未來技術創新能力。(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技術中試孵化。圍繞氫能與新型儲能、第三代半導體、深地空間利用、細胞和基因技術、通用人工智慧等領域,建設未來產業概念驗證中心和質量(工藝)驗證平台,提升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技術熟化、工程化放大、原型製造、可靠性驗證等服務能力。健全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強化全市未來產業技術轉移轉化機構建設,暢通科技成果發現、孵化、產業化服務水平。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支持高校院所採取專利等技術成果作價入股、先使用後付費等多元化方式,推動科技成果向企業轉化。(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動產業強企育鏈。圍繞“5+X”未來產業領域,突出重大項目靶向招引,定期遴選和推進未來產業重大項目建設。加強未來產業“鏈主”企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獨角獸、瞪羚企業和初創型中小企業培育力度,積極招引和培育細分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打造未來產業企業梯隊。引導各縣(市、區)因地制宜、科學布局未來產業,支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地率先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促進未來產業技術創新、孵化、套用全鏈條發展,建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產業培育鏈路。〔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國資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開展套用場景示範。發揮場景創新在未來產業發展中的引爆作用,支持氫能和新型儲能等領域建設技術驗證場景,細胞和基因技術、通用人工智慧、前沿新材料等領域建設開放綜合性和行業類融合套用場景,以場景套用推動技術開發、產品定型、用戶群體培育、市場需求挖掘、後市場服務,構建“早期驗證—融合試驗—綜合推廣”的場景套用及產業化發展路徑。聚焦未來生產生活方式,率先探索建設5.5G套用場景以及未來工廠、燈塔工廠、未來社區等典型套用場景,面向社會有序開放。圍繞培育和打造未來產業數位化、綠色化套用場景,著力培育一批專業化套用場景促進機構,強化未來產業場景套用服務。〔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政務辦(大數據管理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動創新人才集聚。支持在徐高校開展面向未來產業發展的學科創新,完善學科設定、項目資助、人才培育關在線上制。以“彭城英才計畫”為統領,加快引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掌握未來技術的領軍人才(團隊),“一事一議”給予支持。深化產教融合發展,按照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發展模式,推進校地校企共建產教協同育人基地、人才實訓基地,創新人才培育機制和模式,打造未來技術卓越工程師團隊。建立人才跟蹤培養機制,長期穩定支持一批未來產業青年人才。健全未來產業人才評價體系和機制,最佳化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強化科技金融賦能。加大產業基金支持力度,積極參與組建全省未來產業天使基金,積極組建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等市場化創投基金,推動其投早、投小、投長、投硬科技。大力發展專利、首貸等科技信貸產品,合理運用“蘇科貸”“人才貸”“蘇質貸”“蘇知貸”等金融產品,探索開展“企業創新積分貸”試點,加強未來產業重點項目信貸保障。鼓勵企業開展上市、眾籌等融資,深化智慧財產權資產股權化、證券化等新型金融服務。完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保障未來產業發展資金多源性。(市財政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發展改革委、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徐州監管分局、人民銀行徐州市分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創新未來產業治理。加強產業統計監測,科學反映未來產業發展水平,優先給予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工作成效明顯地區表彰通報。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在確保全全可控前提下,加快構建鼓勵創新、彈性包容的市場準入、市場監管制度,探索“觀察期”“包容期”等新型監管舉措,實施提示預警、行政指導等柔性監管。營造寬容創新環境,建立未來技術創新免責機制,對企業、高校院所等在探索性強、風險高的未來產業投資、原創技術研究、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因不確定性、難預測因素未達到預期效果或造成損失,相關負責人已盡職盡責、決策和實施程式合規、個人未謀取非法利益的,給予責任減輕或豁免。〔市科技局、市統計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深化開放合作交流。加強未來產業對外開放合作,支持龍頭企業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積極建設離岸技術創新或孵化機構,推動重大技術、創新人才雙向開放和交流,支持第三代半導體、新型儲能等領域企業加強關鍵材料、關鍵資源戰略儲備。深度融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主動對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未來產業先發城市,積極建設未來產業“科創飛地”,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深化淮海經濟區對接合作,強化國家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字號”創新平台等戰略科技力量聯合培育,協同開展未來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服務,推動產業鏈跨區域布局,共育未來產業集群。(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未來產業發展頂層設計,推進未來產業重大問題研究、重大事項決策。建立健全動態研究、滾動摸排、跟蹤調整的工作機制,強化跨部門、跨層級協同聯動,加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裝備研製、成果轉化全鏈條設計和一體化部署。制定實施未來產業發展行動方案,落實未來產業發展重大任務。加強工作指引,整合有關部門、行業專家、智庫單位等力量加強前瞻技術研究和產業發展跟蹤。〔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等相關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大政策支持。按照突出重點、錯位支持的原則,統籌
全市涉企和人才資金支持未來產業發展,加大對企業外部配套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加強算力、數據等發展要素支持。積極爭取國家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首台(套)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體、科技創新券等政策扶持,支持各縣(區、市)結合實際出台差異化支持政策。實施未來產業政府採購計畫,加大採購前沿領域新產品、新套用、新服務。〔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稅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營造發展氛圍。加快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規範市場競爭秩序。深化未來技術科普教育,推動更多人群了解和套用未來技術。發揮虛擬現實等數位技術在未來產業套用及宣傳推廣中的關鍵作用,定期組織舉辦未來產業發展研討、論壇等交流活動,加強新聞媒體對未來產業發展典型案例的宣傳報導,營造良好發展氛圍。(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政策解讀

為充分發揮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資源集聚、要素集中的比較優勢,以場景套用為牽引,以技術創新為主攻方向,強化數位技術賦能升級,推動產業延伸、裂變、融合,著力培育創新策源、轉化孵化、套用牽引、生態營造的產業鏈條,構建自主可控、系統完備、先進安全的未來產業體系,制定《徐州市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徐政發〔2024〕1號),現解讀如下:
一、制定背景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在類腦智慧型、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路、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畫,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江蘇省政府於2013年11月印發《關於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全省重點打造“10+X”未來產業體系,即培育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路、氫能、新型儲能、細胞和基因技術、合成生物、通用智慧型、虛擬現實、前沿新材料、零碳負碳(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10個成長性未來產業,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先進計算、先進核能等一批前瞻性未來產業。
二、制定過程
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部署安排,市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市科技局、市工信局,與我市高校院所、重點企業緊密協作,對我市未來產業的基礎現狀、存在問題等進行深入調研摸底,研究借鑑上海、深圳等地經驗做法,赴北京、蘇州等先發地區調研學習,實地考察相關板塊和企業,多次赴國家和省有關部門匯報銜接,在準確把握我省未來產業研究和布局的基礎上,結合我市產業發展現狀和資源稟賦,精準明確若干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研究謀劃提出發展思路、發展目標、主要方向、重點領域和重點政策等。編制過程中,廣泛徵集了市級部門、重點企業和各板塊意見建議,經公平競爭審查、合法性審查後,提交市委常委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印發實施。
三、主要內容
1.總體要求。在全省“10+X”未來產業體系中,基於未來產業成長性評估、我市未來產業發展基礎兩個方面,科學擇定我市未來產業重點發展領域,提出培育構建“5+X”未來產業體系:“5”即氫能與新型儲能、深地空間利用、第三代半導體、細胞和基因技術、通用人工智慧5個成長型產業;“X”即零碳負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虛擬現實、生物育種等若干前沿領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同時,密切關注未來網路、合成生物、量子科技、類人機器人等前沿科技,及時推進細分關鍵領域成果在徐落地轉化,不斷豐富拓展未來產業體系。
2.發展方向。氫能與新型儲能,圍繞構建“制儲運加用”氫能全產業鏈條,重點推進工業副產物提純制氫,探索電解水制氫、生物質熱解制氫;攻關鋰電儲能系統效率提升、超級電容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加強電化學儲能技術研發,鼓勵發展深地儲能、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新型儲能。深地空間利用,推動“深地科學—裝備製造—空間利用”鏈式發展,加強前沿基礎研究,鼓勵發展深地空間精細探測、挖掘鑽取、智慧型建造、災害預警等深地開發利用裝備製造,推動關退礦山、深地空間大規模儲氣、儲熱、儲油、儲廢等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第三代半導體,以發展相對成熟的碳化矽、氮化鎵材料為切入點,重點發展6英寸以上襯底晶圓等相關材料及關鍵器件,大力發展光刻機、曝光機等關鍵設備,做強整流罩、過濾器等關鍵部件。細胞和基因技術,大力發展靶向型免疫細胞治療藥物產品,積極發展幹細胞及其衍生細胞治療產品,鼓勵發展高通量基因測序、液體活檢、體外免疫診斷等基因診斷技術,實現“技術創新—臨床試驗—醫療保健”全鏈條閉環。通用人工智慧,重點支持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加大人工智慧相關研發投入,開發信息感知、智慧型決策、精準控制、無人駕駛等一體化工程機械。面向安防、教育、醫療等領域開展“AI+”產品套用,加強服務機器人、智慧型機器人等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有序建設未來產業數據中心、智慧型計算中心、小型超算中心等算力設施。
3.重點舉措。包括突出科技創新策源、加強技術中試孵化、推動產業強企育鏈、開展套用場景示範、推動創新人才集聚、強化科技金融賦能、創新未來產業治理、深化開放合作交流8個方面,分別明確重點任務和政策導向。
4.保障措施。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支持、營造發展氛圍等,是指導意見落地落實的基礎保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