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已經徐州市委常委會議、徐州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同意,徐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4年1月8日印發,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州市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
- 頒布時間:2024年1月8日
- 發布單位:徐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深入落實國家和省未來產業發展部署,以及《徐州市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快打造產業創新引擎,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助力徐州加快高質量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徐州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圍繞打造“5+X”未來產業體系,實施技術攻關、中試孵化、強企育鏈、場景建設、人才集聚、金融賦能、創新治理、開放合作八大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全鏈條發展生態,打造面向未來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二、主要目標
到2026年,建成一批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引進和培育一批戰略科技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建成一批具有國內影響力的重大創新平台,突破一批原創性、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轉化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或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創新成果;孵化和培育一批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新型企業,建設和開放一批前沿科技創新套用場景,積極爭創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氫能與新型儲能、深地空間利用、第三代半導體、細胞和基因技術、通用人工智慧5個未來產業實現從小到大,零碳負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虛擬現實、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實現從無到有。密切關注未來網路、合成生物、量子科技、類人機器人等前沿科技,支持開展不確定性技術預研,及時推進細分關鍵領域成果在徐落地轉化,不斷豐富拓展未來產業體系。
三、重點任務
(一)實施核心技術攻關行動
1.加強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支持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師範大學、徐州醫科大學等高校,布局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科學設立未來技術專業,打造未來產業“高原高峰”學科。加快深地空間流態物質運移綜合實驗設施預研,支撐深地空間領域前沿技術基礎研究。推行未來技術基礎研究新範式,支持在徐高校院所、重點實驗室自主選題開展基礎研究,積極引進頂尖科學家領銜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探索建設“套用基礎研究特區”,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充分賦予改革探索空間,增強未來產業從“0到1”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市教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面向第三代半導體、細胞和基因技術等未來產業領域,聯合行業龍頭企業共同編制技術攻關清單,建立“揭榜掛帥”“賽馬”、定向委託等科技攻關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牽頭申報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項目。支持科技型骨幹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市縣給予接續支持。探索實施市級前瞻技術研發項目,統籌開展未來產業前沿技術研發攻關。〔市科技局、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強化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加快深地科學與工程雲龍湖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建設,加強深地空間領域關鍵技術研究。強化深地工程智慧型建造與健康運維全國重點實驗室、高端工程機械智慧型製造全國重點實驗室、甘薯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台建設,提升江蘇省細胞治療藥物產業創新中心、江蘇省聚合物電解質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工程研究中心等省、市級創新平台能級。鼓勵龍頭企業聯合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全國雙一流高校等科研機構,共建集科學研究、套用研究、人才培養等一體化的新型研發機構、技術(產業)研究院,探索開展未來技術交付式研發,增強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單點技術創新能力。支持企業積極建設國家和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產業技術創新組織,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供給。(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實施中試孵化加速行動
4.建立前沿技術中試驗證平台。瞄準氫能與新型儲能、第三代半導體、深地空間利用、細胞和基因技術、通用人工智慧等領域,探索建設若干未來產業概念驗證中心、中試中心,為前沿技術研究開發、驗證提供試驗條件。統籌建設未來技術和產品質量驗證平台和工藝驗證平台,建立科技成果快速疊代機制。(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推動重大創新成果加速孵化。支持在徐高校院所和外地高校院所來徐設立未來產業技術轉移轉化機構,完善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技術孵化通道,推動創新成果供需對接和落地轉化。探索成立高價值智慧財產權培育和運營等平台,開展未來產業成果對接轉化和專利導航,提供未來技術工程化、標準化、產業化整體解決方案。鼓勵和支持企業積極申報涉及未來技術領域的國家級、省級標準化試點,引導企業開展對標達標質量提升活動,打造未來產業技術和產品創製高地。(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未來產業育鏈行動
6.培育未來產業重大項目。建立未來產業重大項目遴選機制,定期組織和遴選一批顛覆性技術項目,開闢未來發展新賽道。推動市級年度重大產業項目設立未來產業板塊,統籌開展未來產業重大項目支持,加大資金、用地、用能、用數等要素支持力度。組織舉辦未來產業創新創業大賽,面向全球集聚和招引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未來產業重大項目。創新雲上招商、駐點招商、以商招商、節會招商等招商模式,突出專業招商、靶向招商、場景招商,加快招引一批未來產業重大項目。最佳化未來產業重大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加快產業項目落地和建設投產達效。〔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7.打造未來產業企業梯隊。實施未來技術領軍企業培育計畫,鼓勵企業通過併購、重組和戰略合作等方式,聯合產業鏈配套企業,提升技術、專利、標準、品牌等競爭力,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領軍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加強未來產業布局,率先打造未來技術研發、孵化和驗證平台。支持中小企業深耕所屬細分領域,打造“獨門絕技”“硬核本領”,培育一批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獨角獸和瞪羚企業,壯大未來產業高新技術企業集群。推動初創型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加大技術、人才、資本支持,培育一批未來科技創新領先企業。鼓勵產業鏈企業通過技術集成、資源整合和資本運作等方式,開展上下游技術合作、實現大中小融通創新。(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國資委、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8.加快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充分依據地方經濟、產業和科技發展的特點,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科學引導各縣(市、區)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支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有條件地區,聚焦第三代半導體、細胞和基因技術、通用人工智慧等特色領域,瞄準未來產業技術創新、孵化、套用全鏈條發展,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商業模式,積極爭創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支持邳州、沛縣、新沂等地結合自身優勢加快培育壯大深地空間利用、第三代半導體、氫能和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積極打造市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支持先導區內技術創新和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完善研發配套服務,提升計量、認證、檢驗檢測、試驗驗證、工業設計等研發產業基礎能力。〔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實施套用場景建設行動
9.建設未來技術典型套用場景。開啟技術催生新需求、需求引導新技術雙向通道,發揮場景創新在未來產業發展中的引爆作用,支持氫能、新型儲能等領域企業有序建設未來技術驗證場景,鼓勵通用人工智慧、細胞和基因技術、前沿新材料等領域企業建設開放綜合性和行業類融合套用場景,面向社會有序開放,以場景套用推動技術開發、產品定型、用戶群體培育、市場需求挖掘、後市場服務。面向先進制造、智慧生活等領域,率先探索建設5.5G套用場景以及未來工廠、燈塔工廠、未來社區等典型套用場景。〔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民政局、市政務辦(大數據管理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0.強化未來產業場景套用服務。支持套用場景促進機構發展,鼓勵企業常態化推進場景挖掘發布、供需對接、建設運營,推動多元化場景建設和開放。支持企業大力推廣和套用數位技術,圍繞培育和打造未來產業數位化套用場景,加大公共數據、行業數據向未來產業開放共享力度,強化數據流通和交易服務。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聯合企業研發未來產業數位化套用關鍵技術,打造深地空間智算中心等未來產業數位化套用場景示範工程。鼓勵企業積極套用節能降碳技術,圍繞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等關鍵環節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積極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及服務。〔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政務辦(大數據管理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實施創新人才集聚行動
11.大力招引未來技術領軍人才。以“彭城英才計畫”為統領,加快引進一批掌握未來技術的創新人才(團隊)。圍繞第三代半導體、細胞和基因技術等關鍵領域,積極建設外國專家工作室、科研機構等平台,面向全球招引前沿技術科技專家牽頭或參與未來技術攻關。鼓勵和支持未來產業領域創新人才申報省級產業科創領軍人才“登峰計畫”、青年科技人才“U35培育”計畫、省“333工程”和“雙創計畫”,對急需的頂尖科學家、領軍人才或團隊,“一事一議”給予支持。〔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2.大力培育專業技術技能人才。藉助在徐高校建設未來產業特色學院和專業學科,完善學科設定、項目資助、人才培育關在線上制,加快培育一批未來技術專業技術人才、青年人才。依託“彭聚英才·城就未來”招才引智活動,加快集聚一批通用人工智慧、細胞和基因技術等領域科技創新人才。深化產教融合試點,鼓勵企業與高校院所建立人才協同培養機制,共同建立人才培訓中心、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機構,加大現代學徒制、新型學徒制、訂單式、定製式等未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加強人才繼續教育、知識更新與技術創新。加快引進法律、智慧財產權、產業投資人、技術經理人等專業技術人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3.著力最佳化人才服務體系。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靈活設立雙聘、兼職、全職等多元化崗位,推動人才在高校院所與企業之間合理流動,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和機制,突出“高精尖缺”的靶向人才引進。面向第三代半導體、細胞和基因技術等人才缺口較大的產業領域,進一步加強人才經費保障和薪酬激勵,按規提供人才落戶、住房保障、子女入學、醫療養老等服務。全方位弘揚科學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形成識才、愛才、用才、聚才的人才生態環境,培育容忍失敗、勇於試錯、崇尚創新的文化氛圍,培育尊崇創新尊重人才的文化土壤。〔市教育局、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市人社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實施科技金融賦能行動
14.加大未來產業投資服務。探索組建未來產業投資平台,加大政府資金對未來產業重大項目投資。發揮政府資金撬動引領作用,積極參與全省未來產業天使基金組建,支持和引入社會資本設立未來產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新、投硬科技”。積極構建覆蓋種子期投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併購重組等不同領域的未來產業投資基金體系,鼓勵發展未來產業二手份額轉讓基金(S基金)。加快建立政府資金與政府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等金融資本的聯動機制,共同推動未來產業項目加速落地。(市財政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5.加大科技信貸支持力度。大力發展以技術、專利、品牌等智慧財產權產品為重要指標、以“首貸”為重點的科技信貸,切實加大未來技術創新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優先支持未來產業領域企業積極申報和運用“蘇科貸”“人才貸”“蘇質貸”“蘇知貸”等金融產品,提升資金服務保障。鼓勵金融機構結合未來產業發展特點、金融需求和風險特徵,單列信貸計畫、配置專項額度、完善利率定價機制,探索開展“企業創新積分貸”試點。(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徐州監管分局、人民銀行徐州市分行、市市場監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6.拓寬未來產業融資渠道。大力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主機板、創業板、科創板和北交所上市,中小企業在“新三板”和江蘇股權交易中心掛牌融資。支持科技型企業積極開展智慧財產權資產股權化、證券化,運用科創票據、科創公司債等債券產品,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鼓勵企業採取“科技眾籌、產業聯盟”等新型組織模式,眾籌企業發展或產業發展資金。完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增信功能,加大對未來產業領域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完善科技金融政策體系,加快出台促進科技信貸專項考核、創業投資風險補償、科技保險等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保障未來產業發展資金的多源性。(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徐州監管分局、人民銀行徐州市分行、市財政局、市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實施產業創新治理行動
17.加強產業統計監測。結合國家和江蘇省未來產業統計需求,探索制定未來產業產品統計目錄,建立評估監測指標體系,適時開展統計監測,科學反映產業發展水平,編制未來產業年度發展報告。加強督查激勵,對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工作成效明顯的地區,優先給予表彰通報,並在全市複製推廣經驗做法。〔市科技局、市統計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8.加強包容審慎監管。在確保全全可控前提下,探索構建鼓勵創新、彈性包容的未來產業市場準入、市場監管制度。探索“觀察期”“包容期”等新型監管舉措,實施提示預警、行政指導等柔性監管,在符合條件的領域試點“沙盒監管”,加強對智慧型、生物等重點領域安全、倫理規範及社會治理實踐研究。探索制定特殊領域行業規範,加大新領域新業態智慧財產權保護。(市委網信辦、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9.營造寬容創新環境。建立完善未來技術創新免責機制,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在探索性強、風險高的新興產業投資、原創技術研究、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因不確定性、難預測因素未達到預期效果或造成損失,相關負責人已盡職盡責、決策和實施程式合規、個人未謀取非法利益的,給予責任減輕或豁免。深化科研領域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建立信任為前提、誠信為底線的科研管理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合理容錯、敢於擔當的良好氛圍。開展未來產業新興技術產業化風險研判,妥善應對技術產業化帶來的倫理、社會和經濟風險。〔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市政務辦(大數據管理中心)、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實施開放合作交流行動
20.擴大產業對外交流合作。支持未來產業龍頭企業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牽頭建立未來產業技術和產業聯盟,推動重大技術、創新人才對外開放和交流。鼓勵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參與未來產業國際標準制定,開展國際標準化活動。支持第三代半導體、新型儲能等領域企業開展海外礦產資源布局,加強重點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實現關鍵材料、關鍵資源保障安全可控。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創新合作,引導企業圍繞未來產業領域建立海外研發機構、海外協同創新中心、海外離岸孵化器,實現未來技術全球化供給。〔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1.深度融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藉助長三角高水平大學、國家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戰略科技力量集聚優勢,推動未來產業領域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到徐州設立分支機構,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加大融合性和原創性技術供給。深入對接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合肥、杭州等科教強市,積極建設未來產業“科創飛地”,共建全國性、區域性未來產業發展交流平台,前瞻集聚利用異地創新要素,探索關鍵領域未來產業套用場景建設,推動更多未來產業創新成果來徐轉化,突出加強積體電路產業協作,爭取更多第三代半導體相關項目集聚徐州,增強產業市場認可度和產業鏈融合深度。(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2.深化淮海經濟區對接合作。探索和推動成立淮海經濟區未來產業研究院,面向氫能、新型儲能、通用人工智慧、深地空間利用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服務,廣泛開展合作招商、互推項目、配套服務,構建產業協同發展的跨區域未來產業鏈布局。深化淮海經濟區未來產業領域頭部企業、高校院所之間的創新合作,強化國家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字號”創新平台等戰略科技力量聯合培育,推進創新資源跨區域跨領域配置和“卡脖子”技術聯合攻關,共同培育和建設跨區域未來產業集群。(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23.加強組織領導。實行未來產業發展“一把手”負責制,強化跨部門、跨層級協同聯動,市科技局負責統籌協調、推進落實,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等部門按職能做好細分產業培育、招商引資等相關工作,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各地要跟緊跟進研究、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凝聚推動未來產業培育發展強大合力。建立健全產業發展、技術方向動態研究、前瞻謀劃,重大項目滾動摸排、跟蹤調整的工作推進機制,加強基礎研究、關鍵技術、裝備研製、成果轉化全鏈條設計和一體化部署。建強產業發展戰略諮詢機構,加強產業發展方向研判和科學調整。〔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教育局、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市人社局等相關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4.加大政策支持。統籌全市涉企和人才資金支持方向,加大對未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套用場景建設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未來產業領域企業積極爭取國家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首台(套)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體、科技創新券、創新產品推廣等政策扶持。實施未來產業政府採購計畫,增強前沿領域新產品、新套用、新服務的採購力度。支持各縣(區、市)結合自身實際,研究出台差異化未來產業支持政策。〔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稅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5.營造發展氛圍。深化未來技術科普教育,推動更多人群了解和套用未來技術,築牢未來產業發展基礎。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生態,定期組織舉辦未來產業發展研討、論壇等交流活動,推動未來技術人才匯聚徐州。創新未來產業宣傳推廣方式,強化虛擬現實等數位技術套用,加強新聞媒體宣傳報導,引導各方力量關注和參與未來產業的培育發展。(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附屬檔案:重點任務清單
政策解讀
為充分發揮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資源集聚、要素集中的比較優勢,以場景套用為牽引,以技術創新為主攻方向,強化數位技術賦能升級,推動產業延伸、裂變、融合,著力培育創新策源、轉化孵化、套用牽引、生態營造的產業鏈條,構建自主可控、系統完備、先進安全的未來產業體系,制定《徐州市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徐政辦發〔2024〕2號),現解讀如下:
一、制定背景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在類腦智慧型、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路、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畫,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江蘇省政府於2013年11月印發《關於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全省重點打造“10+X”未來產業體系,即培育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路、氫能、新型儲能、細胞和基因技術、合成生物、通用智慧型、虛擬現實、前沿新材料、零碳負碳(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10個成長性未來產業,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先進計算、先進核能等一批前瞻性未來產業。我市印發《徐州市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培育構建“5+X”未來產業體系,即發展氫能與新型儲能、深地空間利用、第三代半導體、細胞和基因技術、通用人工智慧5個成長型產業;關注零碳負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虛擬現實、生物育種等若干前沿領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二、制定過程
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部署安排,市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市科技局、市工信局,與我市高校院所、重點企業緊密協作,對我市未來產業的基礎現狀、存在問題等進行深入調研摸底,研究借鑑上海、深圳等地經驗做法,赴北京、蘇州等先發地區調研學習,實地考察相關板塊和企業,多次赴國家和省有關部門匯報銜接,在準確把握我省未來產業研究和布局的基礎上,結合我市產業發展現狀和資源稟賦,精準明確若干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研究謀劃提出發展思路、發展目標、主要方向、重點領域和重點政策等。編制過程中,廣泛徵集了市級部門、重點企業和各板塊意見建議,經公平競爭審查、合法性審查後,提交市委常委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印發實施。
三、主要內容
重點謀劃2024—2026年三年時間的發展目標和工作重點,設定省級前瞻技術研發項目、未來技術套用場景、未來產業“鏈主”企業等15項評價指標,實施技術攻關、中試孵化、產業培育等8大行動,推動未來產業成為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量。
到2026年,建成一批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引進和培育一批戰略科技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建成一批具有國內影響力的重大創新平台,突破一批原創性、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轉化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或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創新成果;孵化和培育一批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新型企業,建設和開放一批前沿科技創新套用場景,積極爭創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氫能與新型儲能、深地空間利用、第三代半導體、細胞和基因技術、通用人工智慧5個未來產業實現從小到大,零碳負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虛擬現實、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實現從無到有。密切關注未來網路、合成生物、量子科技、類人機器人等前沿科技,支持開展不確定性技術預研,及時推進細分關鍵領域成果在徐落地轉化,不斷豐富拓展未來產業體系。
1.核心技術攻關行動。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創新載體建設等方面入手,加強技術預見,鼓勵建立創新聯合體,面向世界前沿科技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攻關。
2.中試孵化加速行動。從概念驗證、中試驗證、成果轉化三個層次為科技成果提供相應服務,推動重大創新成果加速孵化。
3.未來產業育鏈行動。加快推進一批未來產業重大項目落地,培育一批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壯大未來產業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積極爭創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
4.套用場景建設行動。以需求為導向,開發建設未來技術典型套用場景,並不斷加大公共數據、行業數據向未來產業開放共享力度,強化數據流通和交易服務。
5.創新人才集聚行動。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引進一批掌握未來技術的創新人才(團隊),培育一批未來產業專門人才,並不斷最佳化人才服務保障體系。
6.科技金融賦能行動。加大資金投入,支持和引入社會資本設立未來產業投資基金,加大未來技術創新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拓寬未來產業融資渠道。
7.產業創新治理行動。加強未來產業統計監測和督查激勵,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監管體系,營造更加寬容的創新環境。
8.開放合作交流行動。深化淮海經濟區內未來產業頭部企業、高校院所、創新平台合作。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建設未來產業“科創飛地”,推動更多未來產業創新成果來徐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