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

《徐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已經徐州市政府同意,徐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12月15日印發,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
  • 頒布時間:2022年12月15日
  • 發布單位:徐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深入貫徹健康中國戰略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持續提高全市人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的通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的通知》《省政府關於印發江蘇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的通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實施意見的通知》,結合徐州實際,制定本實施計畫。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系統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結合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聚焦建設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聚力推動全民健身事業高質量發展,構建充分均衡、城鄉一體、便民惠民、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繼續實施“快樂工作、舞動鄉村、幸福社區、陽光校園、武鄉徐州”全民健身計畫,不斷提高人民民眾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質,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徐州新實踐貢獻力量。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更加親民、均衡、充分,人民民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明顯增強,建成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網路更加完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6㎡。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民眾參與健身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46%。體育社會組織覆蓋城鄉,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5.5人。民眾體質普遍增強,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達95%以上。全民健身服務產品更加豐富多元,城鄉居民人均體育消費達3300元,帶動全市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400億元,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以上。
二、主要任務
(一)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擴容增效
1.最佳化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布局。實施《徐州市“十四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各縣(市)編制體育設施專項規劃,構建市、縣(市)、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健身設施網路和城鄉一體化“10分鐘體育健身圈”。落實《徐州市中心城區公共體育設施布局規劃(2021-2035年)》,老城區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增加開敞式健身設施;新城區結合城市留白增綠,科學規劃社區全民健身設施。完善農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網路,逐步實現城鄉服務內容和標準統一銜接。〔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資規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體育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以下均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參與,不再列出〕
2.構建便利可及的體育生活圈。聚焦民眾就近健身需要,優先建設貼近社區、舉步可就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健身廣場等健身設施。新建居住區和社區按室內人均建築面積不低於0.1㎡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於0.3㎡標準配建民眾健身設施,納入施工圖紙審查,驗收不達標不得交付使用。實施社區健身設施“點亮工程”,推動鄉村公共體育設施提檔升級。鼓勵社會力量建設小型化、多樣化的健身休閒場地設施,支持建設“百姓健身房”。到2025年,四級公共體育設施全覆蓋,“雙有”鎮(街道)、村(社區)占比不低於50%。(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資規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廣旅局、市體育局)
3.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間。全面落實國家步道體系建設總體方案和建設指南,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不破壞生態、不妨礙行洪和供水安全前提下,結合河、湖、森林等地貌建設臨水步道、森林步道和體育公園(廣場)。鼓勵建設冰雪、山地等戶外運動營地,完善停車、供電、供水、環衛、通信、標識、應急救援等配套設施。新建學校體育設施要符合對外開放條件,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的學校占符合開放條件學校比例不低於80%。利用公園綠地、廠房倉庫、商業廣場以及閒置空間,因地制宜建設民眾身邊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到2025年,建成戶外活動營地5-8個、體育公園135個、健身步道1400公里。(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住建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體育局)
4.盤活現有場地設施資源。支持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鼓勵社會場館加大向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優惠開放力度。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帶頭開放可用於健身的空間,推動符合改造條件的學校體育設施進行“一場兩門、早晚兩開”安全隔離改造。實施室外健身設施器材專項清理行動,健全管護制度,提高管護成效。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建設、管理和運營健身場地設施,提升場地設施服務能力和水平。定期開展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現狀調查,評估健身設施布局和開放使用情況。做好體育場館應急避難(險)功能轉換預案。(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管理局、市體育局)
(二)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
1.完善賽事活動體系。辦好市全民健身運動會,聯創淮海經濟區全民健身賽事,常年舉辦社區運動會和“三大球”賽事,積極參與區域性全民健身活動交流。每年開展慶祝毛主席“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題詞紀念日、全民健身日、重陽登高、冬季運動推廣普及等主題活動。開展校內外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活動,構建市、縣、校三級體育賽事體系。舉辦職工體育賽事、開展工間操活動的企事業單位占比超過50%。鼓勵多元主體參與舉辦全民健身活動,完善上下銜接、城鄉貫通的全民健身活動體系,每年舉辦單項賽事活動市級不低於20次、縣級不低於10次,參加總人次占常住人口比例不低於1%。(責任單位:淮海經濟區合作交流服務中心,市全民健身工作部門聯席會議成員單位)
2.打造賽事活動品牌。繼續打造元旦健身長跑、武林大會、風箏節、社區運動會、健步走等全民健身活動品牌,持續提升徐州馬拉松、國際武術大賽等賽事影響力。圍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組織淮海經濟區青少年游泳比賽、校園足球聯賽、網球精英賽等區域性賽事,以賽事為紐帶深化區域互動合作。推廣民眾性冰雪運動、徐州特色項目、民間民俗項目,形成一批有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責任單位:淮海經濟區合作交流服務中心,市教育局、市體育局)
3.提高各類人群參與度。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畫,開齊開足體育課,學校每年至少舉辦1次運動會,鼓勵幼稚園開展親子運動會。支持體校、體育俱樂部教練進學校開設公益性課後體育興趣班。鼓勵各機關企事業單位積極舉辦各類體育健身活動,推動農民、婦女等人群健身活動開展,加強少數民族體育工作,定期舉辦殘疾人運動會、老年人體育節和家庭親子趣味運動會。(責任單位:市全民健身工作部門聯席會議成員單位)
(三)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
1.發揮體育社會組織作用。推進市、縣(市、區)、鎮(街道)三級體育總會建設,按照“1+X+Y”模式構建體育社團組織體系,指導社團組織依照法規政策和章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等級評估制,實現體育社團組織規範化發展。完善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機制,增強體育社會組織服務能力,做好體育社會組織承擔政府購買服務的績效評估工作。引導體育社會組織開展社區、鄉村體育活動和體育志願服務,發揮體育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到2025年,每萬名青少年(6-18歲)擁有體育俱樂部數量不低於1個,全市每年由體育社會組織發起、參與人數50人以上的體育賽事活動1500項次,參與人數15萬人次。(責任單位:市文明辦、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體育局)
2.加快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建設。大力發展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服務能力。實施體育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百千萬”計畫,推行職業類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和技能等級認證制度。支持國民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國民體質監測中心、高校、科研機構、社會專業運營機構等參與民眾業餘鍛鍊等級評價。到2025年,每個城鎮社區有5名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至少設立1處健身活動站點,培育1個社區基層體育俱樂部。(責任單位:市人社局、市體育局)
3.開展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健全國民體質監測網路,完善國民體質監測資料庫。廣泛宣傳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擴大健身指導覆蓋範圍。推動更多競技體育成果全民共享,組織運動員進校園、進社區開展健身指導服務,積極向社會提供高水平的健身方法、日常食譜、康復訓練等服務。健全全民健身志願服務長效機制,將全民健身科學普及納入體育三下鄉和文化惠民工作,每年開展健身大講堂及健身培訓等40場以上、全民健身服務行60場以上、國民體質監測“六進”公益服務活動50場以上。(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市文廣旅局)
(四)創新全民健身工作機制
1.健全體育資源分配機制。按人口要素統籌資源布局,建立與常住人口、流動趨勢相匹配的公共體育資源配置標準體系,加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向基礎薄弱區域和民眾身邊傾斜力度,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以豐富民眾身邊的設施活動為導向,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明確年度目標任務,最佳化全民健身設施布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資規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體育局)
2.推進綠色智慧健身設施建設。支持既有體育場館進行綠色節能改造,推廣使用節能設施設備、綠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建設符合環保和安全要求的氣膜結構健身館等新型健身場地設施。鼓勵健身設施的信息化升級改造,提升體育設施智慧化服務能力和水平。將智慧體育建設納入數字城市建設規劃,到2025年,建成市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數字平台,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建設縣區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台。(責任單位:市資規局、市住建局、市體育局、市大數據管理中心)
3.推動全民健身融合發展。深化體教融合。支持學校體育深化改革,培養學生終身鍛鍊習慣。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推進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實施青少年體育“5621計畫”,學生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優良率超過40%。暢通優秀退役運動員學校任教渠道,鼓勵各類學校設立教練員專(兼)職崗位。促進體衛融合。支持醫療機構開設運動醫學門診,鼓勵體質監測機構與體檢機構融合發展,加強運動處方師、康復治療師等體衛融合人才隊伍建設,建設多層級“運動促進健康中心”。推進體旅融合。積極發展山地戶外、水上運動、汽摩運動、航空運動、冰雪運動、釣魚運動、健康養生等時尚運動項目,打造一批國內一流體育旅遊目的地。發展“網際網路+體育旅遊”,開發沉浸式、體驗式體育旅遊產品。支持賈汪建設體育旅遊示範區,鼓勵各縣(市、區)申報省級體旅融合示範基地和創新項目,建成10-12項省級體育旅遊精品線路、精品賽事、示範基地。(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衛健委、市文廣旅局、市體育局)
(五)促進全民健身消費升級
1.發展時尚運動產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優勢,推動冰雪、街舞、擊劍、輪滑等項目發展,推廣皮划艇、帆船、登山、露營、攀岩、滑雪、滑翔傘等戶外運動,鼓勵舉辦以時尚運動為主題的民眾性賽事活動。以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技術為支撐,打造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運動場景,適應後疫情時代全民健身發展趨勢,豐富民眾居家、線上健身新需求。做大做強運動休閒產業,完善產業鏈條,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市文廣旅局、市體育局)
2.做強全民健身服務業。全面激發體育消費潛力,培育定製、體驗、智慧型、時尚、場景等體育消費新熱點。壯大健身培訓、競賽表演、場館服務等業態,推動體育全產業鏈發展。鼓勵體育裝備製造企業開發全民健身相關的運動裝備。規範體育培訓市場,提高體育培訓市場的專業化和標準化水平。加強對商業健身房、體育培訓業的市場監管。到2025年,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體育消費試點縣(市、區),新增3-5個體育服務綜合體。(責任單位:市文廣旅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體育局)
(六)營造全民健身濃厚氛圍
1.普及全民健身文化知識。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推廣傳播體育文化,強化科學健身指導,引導大眾樹立科學健身理念、培養健康生活方式、養成終身運動習慣。推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開展達標測驗。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創作全民健身題材作品,宣傳全民健身先進典型,營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圍。(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旅局、市體育局)
2.豐富全民健身文化底蘊。加強民族體育、民間體育、民俗體育保護和推廣,重視對傳統武術、健身氣功、保健養生等體育文化的挖掘整理,開展體育文物、體育文獻的普查、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發展具有徐州特色的體育文化活動,支持更多富有徐州特色的民眾性賽事活動走出去。擦亮“全國武術之鄉”名片,開展“絲路漢風”武術文化交流,加快建設國際武術文化名城。(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民宗局、市文廣旅局、市外辦、市體育局)
三、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格局,進一步健全全民健身聯席會議制度,落實政府全民健身發展的主體責任。將市、縣(市、區)全民健身重點工作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推進實施。各縣(市、區)要制定實施全民健身實施方案,各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制定工作計畫,落實工作任務,接受社會監督。(責任單位:市全民健身工作部門聯席會議成員單位)
(二)加大保障力度。加大公共財政經費保障力度,將全民健身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完善全民健身場地、活動、組織、人才等配套政策和財政、土地、能源等保障措施。最佳化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的政策扶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服務等。鼓勵大學生村官、志願者等從事基層文化體育管理工作。支持在徐高校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運動康復等專業,增加套用型體育人才供給。創新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能培訓方式,提高業務技能和綜合素質。(責任單位:市全民健身工作部門聯席會議成員單位)
(三)強化安全監管。推行全方位、全過程全民健身活動管理,落實安全風險排查、評估、化解和管控制度,保障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有序開展。加強對公共體育場館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安全運行監管,確保體育場館設施達到防疫、應急、疏散和消防要求。落實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做好公共體育場館開放、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等防疫工作。定期開展安全生產督查檢查,抓好全民健身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加強戶外安全知識教育,培育民間公益救援力量,引導民眾科學認識身心狀況、理性評估競技能力、積極應對參賽風險。(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衛健委、市應急管理局、市體育局)
(四)實施評估激勵。將全民健身評價指標納入高質量發展、健康徐州、文明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等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制定《全民健身實施計畫》評估方案,開展第三方評估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對重點目標、重大項目的實施進度和全民健身實施計畫推進情況進行專項評估。各地政府對本地全民健身實施計畫落實情況定期進行評估考核。(責任單位:市文明辦、市發改委、市衛健委、市體育局、市統計局)
附屬檔案:專項工程

政策解讀

一、起草背景依據
全民健身作為國家戰略,在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民健身工作,將全民健身作為健康徐州、幸福徐州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強富美高”新徐州建設的重要支點。
為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進一步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綜合價值與多元功能,助力健康中國和健康徐州建設,依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健身計畫 (2021-2025年)的通知》《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的通知》《省政府關於印發江蘇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 (2021-2025年)的通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實施意見的通知》等政策檔案精神,結合徐州發展實際,市政府辦印發了《徐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以下簡稱《實施計畫》),為今後一段時期全民健身工作提供政策支撐和保障。
二 、起草原則
在起草《實施計畫》時,我們嚴格做到“四個堅持”:一是堅持正確工作方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徐州重要指示,堅持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將全民健身作為政府的重要工作。二是堅持突出問題導向。當前,我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已基本確立,但發展的不充分不均衡問題比較突出,民眾“健身難”成為了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重點問題。因此,《實施計畫》強化以問題為導向配置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著力於按人口要素統籌資源布局、構建城鄉一體化“10分鐘體育健身圈”等,引導優質資源向民眾身邊延伸、向基層下沉,推動全民健身各項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三是堅持強化可操作性。在《實施計畫》編制過程中,深入分析了我市優勢和不足,著重於補短板、強弱項,明確目標任務,細化任務措施,落實主體責任,實施更具可操作性。四是堅持體現徐州特色。緊扣徐州全民健身發展的特點,融入徐州經驗做法和創新舉措,形成政策理論充分、符合實際要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實施計畫》。
三、主要內容
《實施計畫》由三部分構成,分別為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組織實施。
總體要求主要闡述了我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編制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到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6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46%,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5.5人,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達95%以上,全市體育產業總規模超400億,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以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更加親民、均衡、充分,人民民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明顯增強。
主要任務含有7個方面13項工作重點。一是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擴容增效。到2025年,建成體育公園135個,健身步道1400公里,市、縣、鎮、村四級公共體育設施全覆蓋,公共體育健身設施貼近民眾、舉步可就。同時,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社會場館加大向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優惠開放力度。二是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辦好市全民健身運動會、聯創淮海經濟區全民健身賽事,打造元旦健身長跑、社區運動會等品牌活動,提升徐州馬拉松、國際武術大賽等賽事影響力,常年舉辦覆蓋全人群的各級、各類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等,每年參加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總人次占常住人口比例不低於1%。三是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按照“1+X+Y”模式構建體育社團組織體系,實施體育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百千萬”計畫,健全全民健身志願服務長效機制。到2025年,每個城鎮社區有5名社會體育指導員、1個活動站點、 1個體育俱樂部,年開展健身大講堂及健身培訓40場以上、全民健身服務行60場以上、國民體質監測公益服務活動50場以上。四是創新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建立與常住人口、流動趨勢相匹配的公共體育資源配置標準體系。支持體育場館進行綠色節能改造,鼓勵健身設施信息化升級。促進體教、體衛和體旅融合,學生達到國家體質健康標準的優良率超過40%,多層次“運動促進健康中心”基本形成,建成10-12項省級體育旅遊精品線路、精品賽事、示範基地。五是促進全民健身消費升級。推廣帆船、露營、攀岩、滑雪等戶外運動,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運動場景,激發體育消費潛力,規範體育培訓市場,加強體育市場監管,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體育消費試點縣,新增3-5個體育服務綜合體。六是營造全民健身濃厚氛圍。利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加強體育文化傳播,強化科學健身指導,重視體育文化的挖掘整理,開展體育文物、體育文獻的普查、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開展“絲路漢風”武術文化交流,加快建設國際武術文化名城。
同時,為確保重點工作的實操性,附4個專項工程,即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創建工程、全民健身品牌賽事工程以及全民健身信息化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