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寮村

徐寮村

徐寮村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處於潮普揭三市交界,創建於1738年間,現有1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20戶,現有總人口1862人。村黨支部下設1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3名,其中正式黨員32名、預備黨員1名,支(村)委會成員6名。全村擁有耕地面積181畝,山林楊梅、橄欖、柿子種植面積共4000畝。 近年來,由村黨支部、村委會引導村民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主要出產楊梅、桑葚、橄欖、柿、油甘等本土特產,受到外界好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寮村
  • 地址: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
  • 歷史:二戰時期小北山革命鬥爭的根據地
  • 鄉數:11個
  • 盛產水果:楊梅、三棱橄欖、桑葚、龍眼、
  • 語言:客家語、潮汕語、國語
  • 郵編:515161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電話區號:0754
  • 行政級別:村
徐寮村簡介,地理交通,徐寮村歷史文化,村中老祠堂,紅軍洞歷史,村中傳說,盛產,發展現狀,客家人歷史,

徐寮村簡介

二戰時期小北山革命鬥爭的根據地,這裡蘊含著可歌可泣的革命鬥爭史:1926年,普寧農會領導人楊振世到徐寮組織農會,村中有許漢來等十多人參加;1930年,盧篤茂率領紅軍進駐徐寮村,並以徐寮為根據地開展工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赤衛隊、兒童團等革命組織,領導周圍11個鄉;1931年,徐寮實行分田。徐寮人民在紅軍的領導下,同國民黨反動軍隊開展了大小十三次的鬥爭。在反“圍剿”的鬥爭中,徐寮有二名紅軍犧牲,農會領導人和赤衛隊員被槍斃的八人,在戰鬥中犧牲的有三十五人,受株連而妻離子散的不計其數。在此期間,徐寮先後被燒十三次,散寨十多年。
徐寮村風景徐寮村風景
徐寮村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21.5攝氏度,日照數2138小時,降雨量2187mm,地質屬沙質紅壤土,pH值5.5-6.5,空氣清新,半徑60公里內沒有污染源對土地、水源和大氣污染,優越的自然環境蘊藏著開發生態農業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地理交通

地理位置
徐寮村處於金灶鎮山區鄉村偏靠山位置,四周環山,風景靚麗,有世外桃源之稱,房屋多少90年代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三層半混凝土樓房為主。以農為主,主種水稻、甘薯,大型水庫二個,徑門水庫與寨背水庫;營造薪炭林,間種楊梅、橄欖、油甘、香蕉、柿子等水果。,特色水果有楊梅,橄欖,香蕉,油甘,柿子,潮州柑.水果市場位於村新政府旁邊,每年楊梅季節來自全國各地的商販人山人海,是金灶鎮的重要水果交易市場;
徐寮村風景徐寮村風景
現狀交通
距谷饒十五公里,連線東坑至谷饒公路,東坑到金玉公路,是谷饒至揭陽一條捷徑,交通方便,聚落呈塊狀,在村政府的帶動下,在山林間開闢的新的道路,可直通山後其他村莊。
村內水果市場火熱,政府投資建設,道路已和以往大不相同

徐寮村歷史文化

村中老祠堂

村中老寨四處可見當時鬥爭所留下的痕跡,如:村政府所在地的右側有一座老祠堂,牆上現存有“中南區懲治不法地主條例”(殘文)、“清匪肅特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宣傳標語,是老一輩人上課學習的地方。

紅軍洞歷史

紅軍洞位於獅頭山下,石板壁左側,由三塊天然的巨石所構築而成,中有一縫,可容
進出,洞中深幽,亂石雜草充斥其中。這裡原是紅軍的根據地,當時住有三個紅軍,當時由於叛徒的出賣,被白軍所圍剿。他們將洞口團團圍住,逼令三位紅軍投降,但是紅軍臨死不屈,最後竟然被活活燒死在洞中。當烈焰騰空而起,許漢來剛好從普寧翻山而來,他看見根據地煙火如荼,知道大事不好,心急鳴槍,敵人疑是大批紅軍到來,連忙撤退,只可惜等到許漢來趕來營救時三位紅軍已成焦炭……而今洞口香蕉弄影,楊梅成蔭,回想英雄當年慘烈,令人不勝唏噓。
紅軍洞紅軍洞

村中傳說

未到紅軍洞,一路更有無窮勝景,如雞蛋石,公雞石,以及其它的異石怪卉,幽泉小瀑。過了紅軍洞,更有老虎洞,長生石,石板壁,十八娘子石,更有充滿神奇色彩的仙人腳:相傳下寮當時全村曾遭遇大難,在危險時刻恰好有一仙女從此經過,仙女救難心切,降下雲端,一腳踩在上面,就留下了一個腳印,另一腳踩在徐寮村跟官母坑村交界的一塊石頭上,第三步就已經到了下寮村……而今兩塊石上卻又無巧不巧地有兩個腳印,而無巧不巧的剛好一個是左腳一個又是右腳,很是神奇。
徐寮村風景徐寮村風景

盛產

楊梅
烏酥梅、流涎酥、福建紅、浙江紅、杉梅、青蒂、黑梅、酥仁梅等10多個品種。
每年楊梅時節,金灶鎮有組織的舉辦楊梅文化節,以“紅軍洞前楊梅紅”為主題的潮陽區金灶鎮第七屆楊梅文化節於5月27日在革命老區徐寮村開幕,吸引了不少周邊城市遊客前來採摘楊梅。
在村政府的帶動下,對全村道路進行拓寬改造,進一步改善對外交通條件。同時計畫整合地方特色文化、生態農業和旅遊景點等資源,打造徐寮村特色文化、生態農業“一日游”,將楊梅文化節辦出特色、辦出精品、辦成傳統,使楊梅文化節成為對外宣傳的靚麗名片。
橄欖
三捻橄欖(又名三棱橄欖)是我市潮陽金灶特產,是橄欖中的珍稀品種,栽培歷史悠久,源於金玉瓠靴山一帶,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金灶東坑、蘆塘、官安、下寮、徐寮、高斗等村有較大規模栽培,經長期選優去劣,嫁接繁衍,全鎮有三棱橄欖5000多畝,年產量150噸,年產值4500萬元。
三棱橄欖三棱橄欖
三棱橄欖其果形果色美觀,成熟時略呈三棱狀,果皮色金黃、光滑,倒卵形,果基較平鈍,故而得名。平均單果重10克,果實橫徑2.2厘米、縱徑3.7厘米,核肉較易分離。果肉白色、脆而化渣、欖香醇和淡雅、回味甘甜。民間認為:生食具有消食開胃,化痰止咳,平肝潤肺,醒酒解毒等功效。該產品己獲廣東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和中國綠色食品4級產品認證及地理標誌保護。來有“世界果王”之稱,金灶鎮先後成功組織舉辦了“中國百年三棱橄欖認證暨拍賣會”及“中國三棱橄欖精品品嘗節”,使三棱橄欖的市場知名度進一步提高,銷售價格一路攀升。2008年9月5日“金玉三捻橄欖”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順利通過國家專家組的評審。
據市農業部門的相關專家簽定及推測,日前金灶鎮有百年以上的三棱橄欖古樹約1000株,有相對保存完整的古樹群落十多處。老叢三棱橄欖樹,其老乾虬枝,蔚為奇觀,具有獨特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老叢古樹是一種活的文物標誌,具有獨特的生態科研、人文地理、旅遊等方面的價值,而且也是一種獨特的可替代的風景資源。金灶鎮現已著手規劃建設中國三棱橄欖古樹群保護區,按照保護、發展、提高等原則,做強做活高效特色農業經濟區。
桑葚
桑樹的成熟果實,桑葚又叫桑果、桑泡兒,農人喜歡其成熟鮮果食用,味甜汁多,是人們常食的水果之一。成熟的桑葚質油潤,酸甜適口,以個大、肉厚、色紫紅、分足者為佳。每年9~隔年5月果實成熟採收,去雜質曬乾或略蒸後曬乾食用,也可來泡酒
桑葚桑葚
徐寮村桑葚種植面積有300多畝,包括田園、山地,每年桑葚的產量較大,價格也比較好,平均價格約每公斤6元至7元左右。
主要以鮮果形式銷往汕頭、深圳、廣州、廈門、南昌、鄭州、西安、北京、烏魯木齊等國內大中城市,部分出國銷售,得到一度好評。
柿餅
柿餅,東坑本地人又稱之為“柿錢”,這類傳統手工食品如今開始進行現代化精加工及包裝。從明末清初起,就有加工柿錢的傳統工藝,一直至今,柿錢加工銷售的生意越來越旺,柿錢已遠近聞名,遠銷海內外,福建等省的生柿每年都運至本村加工。
柿餅柿餅
“加工柿餅已有上百年的歷史,這是祖輩傳下來的一項工藝。”如今村裡的柿餅加工能力不斷提高,本地柿果根本無法滿足加工需求,大部分靠福建和江西等地補充。由於柿餅有清熱、潤肺等功效,加上這裡加工的柿餅衛生乾淨,清甜可口,產品不僅暢銷本地,還遠銷到外省甚至泰國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小小柿餅轉出了一個大世界。”

發展現狀

在汕頭市委提出的“三大經濟帶”的戰略構想環境帶動下,大力發展以特色農業、旅遊觀光等為主的生態型產業的號召,2004年底至2005年初,金灶鎮委、鎮政府成功謀劃、組織了“中國百年三棱橄欖精品認證暨拍賣會”,有力地促進本地區三棱橄欖的銷售,大大提高了三棱橄欖種植的經濟效益,並帶動其他品種橄欖的銷售,使農民嘗到了甜頭,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徐寮村大尖山徐寮村大尖山
2005年至今,金灶鎮每年舉辦楊梅節,通過遊客自摘品嘗、購買、遊玩附近的風景名勝,吸引外地客商前來採購等多種渠道促進楊梅的銷售,打響“金灶楊梅”的品牌知名度,提高楊梅的經濟價值。當地楊梅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吸引了以毗鄰的潮汕地區市民為主的大量周邊民眾到產梅區爬山摘梅,每年在楊梅盛產的5月中旬到6月底期間,每天上山的自駕車遊客可達上百車次。更被授予了“廣東旅遊特色村”的稱號。
鄉村旅遊消費群體相對集中,多以自助游為主。當地鄉村旅遊主要是以鄉野農村風光和活動為吸引物,以毗鄰的潮汕地區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遊者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為目的的一種旅遊方式。

客家人歷史

歷史由來
關於客家淵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種:
  • 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 北方南遷漢人為主體融合華南少數民族土著發展演變而來;
  • 華南少數民族土著為主體融合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客家源流始於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2],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由於戰亂等原因,他們逐步往江南、再往邊,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3],然後又往南方各省乃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遷徙,並最終成為漢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異的重要民系族群。
徐寮國小徐寮國小
客家人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區居住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一個重要群體,是廣東本地的主要族群(廣府、客家、潮汕、粵西高涼、四邑、海陸豐粵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廣東的幾大族群,都是混契約化了嶺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諸族而最終形成的。客家民系並不比廣東其他民系形成的時間晚,因為客家語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後吸收了一些土著語言,但其主體仍是中古雅韻。客家人也並不比其他族群晚來於廣東,在廣東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諸族的客家先民
風土人情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廣東文化的重要支流。客家人非常團結合作,在中國大陸多居於閩粵贛地區,故有濃厚的丘陵文化。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集,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客家人的信仰多為三教奉祀之神明。除了釋迦佛玉帝關帝玄帝媽祖城隍等等華人共通的神佛之外,各地有獨特的鄉土神祇。
拜老爺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客家人很重視年節,祭拜祖先,明代中期已成為一種固定的社會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老爺”本來是舊時對上司或主人的尊稱,以之稱神表明了普通百姓對神明的敬畏,所謂"拜老爺",多指拜這些地方神。"老爺"是所有各類神的統稱。一心向善,希望通過“拜老爺”追求一份真善美,在一定程度上,也希望通過“拜老爺”得到的庇佑。在不同時間,拜的老爺也是不同的。
拜老爺拜老爺
方言
客家人使用的方言,通常稱為客家話客家語客語土廣東話,在廣東西部和廣西地區也叫作“涯話”、“麻介(gai)話”、“艾話”。在台灣教育部命名為台灣客家語,亦是台語之一。客家話在客家族群認同上扮演著很重要的作用,客家人素有“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訓,不會講客家話又自稱“客家人”曾被譏諷是“假客家人”。中華民國過去推動的國語運動打壓包含客家話的台灣本土方言,致使年輕一輩台灣民眾能聽說客家話的人數大幅降低。
徐寮村徐寮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