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與共後語

《征途與共後語》是明代詩人李贄創作的一篇古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征途與共後語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古文
  • 作者:李贄
  • 作品出處:《焚書》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弱侯之言,蓋為未得謂得者發耳。若方子及猶為勇往之時,豈宜以此言進之哉!然吾聞學者未得謂得真不少也,則即進之以此言亦宜。夫世間功名富貴,最易埋沒人。余老矣,死在旦夕,猶不免近名之累,況當熱鬧之場,擦粉塗額以悅於人,而肯究心生死,視人世繁華極樂以為極苦,不容加乎其身,余又安所求於世也?蓋生死念頭尚未萌動,故世間參禪學道之夫,亦只如此而止矣。則有鼻孔遼天者,亦足奇也我願弱侯勿太責之備也∶置勿論,且摘弱侯敘中語,以與侯商何如?
侯謂聲音之道可與禪通,似矣。而引伯牙以為證,謂古不必圖譜,今不必碩師,傲然遂自信者,適足以為笑,則余實不然之。夫伯牙於成連,可謂得師矣,按圖指授,可謂有譜有法,有古有今矣‘牙何以終不得也?且使成連而果以圖語碩師為必不可已,則宜窮日夜以教之操,何可移之乎無人之境,寂寞不見之地,直與世之蒙者等,則又烏用成連先生為也?此道又何與于海,而必之于海然後可得也?尤足怪矣!蓋成連有成連之音,雖成連不能授之於弟子,伯牙有伯牙之音,雖伯牙不能必得之於成連。所謂音在於是,偶觸而即得者,不可以學人為也者唯未嘗學,故觸之即契,伯牙唯學,故至於無所觸而後為妙也。設伯牙不至於海,設至壺成連先生猶與之偕,亦終不能得矣。唯至於絕海之濱,空洞之野,渺無人跡,而後向之圖譜無存,指授無所,碩師無見,幾昔之一切可得而傳者,今皆不可復得矣,故乃自得之也。此其道蓋出於絲桐之表,指授之外者,而又烏用成連先生為耶?然則學道者可知矣。
明有所不見,一見影而知渠;聰有所不聞,一擊竹而成偈:大都皆然,何獨蒙師之與伯牙耶!
吾願子及如蒙師,弱侯如居海上者,於是焉敬以書其後,而題曰“征途與共”以歸之。與共者,與共學也。子及以純甫為可與,故征途日與之共學。倘真可與共,則願並以此語與之可。

作者簡介

李贄(1527年~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原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贅,號宏甫,又號卓吾,又別號溫陵曙上等。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舉人,不應會試。歷任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死在獄中。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