弶港鎮(弶港)

弶港鎮

弶港一般指本詞條

弶港鎮坐落在江蘇東台市黃海之濱,是個著名的漁港。素有“蘇中小香港”之美譽。區域263.92平方千米(2017年),居民總人口46135人(2017年)。全鎮擁有85公里黃金海岸線,連陸灘涂156萬畝,輻射沙洲120萬畝,灘涂面積占江蘇省的22%,2003年實現財政稅收1100萬元,人均純收入5500元列東台市市之首。2010年,撤銷新曹鎮、弶港鎮建制,將原新曹鎮、原弶港鎮所轄區域合併,設立新的弶港鎮,新組建的弶港鎮與沿海經濟區合署辦公,鎮政府駐沿海經濟區。

基本介紹

地名含義,沿革建制,交通物流,行政區劃,發展狀況,產業發展,工業園區,生態旅遊,城鎮規劃,地方特產,

地名含義

早在1737年(清朝乾隆三年)海岸線東移,淤沙沉積,安豐河一帶有姓梅、王、韓、楊四戶人家遷此海濱從事捕魚,以築墩而居,用蘆柴籬笆弶避海風,“弶墩子”的傳說而來,後來有一次大潮,把弶墩子衝出一條港子,所以得名弶港。

沿革建制

弶港在200多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後來隨著潮漲潮落,積沙淤泥,灘涂增高,海岸線逐年東移,才逐漸形成了露出海面的沙嶼。乾隆初年,趕海的漁民開始在這裡歇腳、打尖。為遮風避雨,人們用蘆笆擋於上風,俗稱“打弶”。久而久之此地便被漁民稱為“弶墩子”。據史料記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此定居的漁民已有百餘戶。乾隆五十年,弶墩子上被沖開一條可停靠漁船的大港汊,隨著漁業生產的發展,這個天然漁港“弶墩子”也就演變成了“弶港”。
1942年,新四軍為打通海上運輸通道,保障軍需物資的供給,在弶港成立了新四軍辦事處,被定為縣屬建制鎮。弶港鎮自北向南,有蹲門、擋潮閘、弶港三個天然淺海漁港。東臨呂四漁場,漁業資源極為豐富。盛產黃魚、鰳魚鯧魚馬鮫魚、條蝦、對蝦、藍蝦、金鉤蝦、梭子蟹等多種海珍佳品,年出產1.3萬噸,是蘇中沿海聞名的萬噸級漁港。淺海大陸架呈放射型脊部沙洲,數百萬畝灘涂上,港汊縱橫,沙珩密布,適宜各類魚、蝦、蟹、貝的繁衍和棲息。文蛤四角蛤竹蟶、沙筍、泥螺等貝類生物尤多。

交通物流

弶港鎮水陸交通便利,三倉、梁垛兩條大河橫貫腹地,直接入海。安弶公路、新建的352省道直抵鎮內,並與204國道、沿海高速公路呈“丁”字形交會。新建的弶溱公路與328國道相連,G228國道南北穿境而過。鎮區環城路寬闊、平坦,“井”字形街道初具規模。

行政區劃

2010年,撤銷新曹鎮、弶港鎮建制,將原新曹鎮、原弶港鎮所轄區域合併,設立新的弶港鎮,新組建的弶港鎮與沿海經濟區合署辦公,鎮政府駐沿海經濟區。行政區劃調整後,弶港鎮行政區域面積263.92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46135人(2017年),轄29個行政村。4月19日,新的弶港鎮正式掛牌成立,同時成立弶港鎮新曹社區管委會。
附:原新曹鎮位於東台市東部,黃海之濱,距市區42千米。面積69.034平方千米,人口18353人(2008年),其中農業人口17090人。轄2個居委會、10個行政村。東依江蘇省級黃海森林公園(東台市林場),南臨國家級無公害西瓜生產基地,北鄰國家級大豐麋鹿保護區。紅中河、潘堡河、333省道穿境而過。 [沿革]1958年為新曹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37.9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王港、中北、新灶、新躍、太平、中來、花舍、新曹、新合、鹽東、姜墩、新中、草卡、新洋、花南15個行政村。 [2006年代碼]320981116:~001王港居委會 ~002新鎮居委會 ~200花舍村 ~201中來村 ~202姜墩村 ~203新洋村 ~204新灶村 ~205鹽村 ~206潘堡村 ~207東風村 ~208新先村 ~209新海村 附:八里鄉位於東台市東北部,距市區50千米。1971年為五七公社,1980年更名八里公社,1981年改鄉。1997年,面積26.5平方千米,人口0.7萬,轄八里、社南、社西、海峰、北窪、東方、風窪、農河、社北、鹽村、南窪、潘堡12個行政村。
附:原弶港[jianggang]鎮位於東台市東部,南接如東縣、海安縣,北臨鹽城市大豐區,距市區63千米。面積105.89平方千米,人口27268人(2008年),其中農業人口9680人,漁業人口14920人。轄10個居委會、7個行政村,其中漁業專一村(居)9個,共有89個村(居)民小組。地處黃海之濱,擁有85千米海岸線,連陸灘涂10.4萬公頃,輻射沙洲8萬公頃。東台河、梁垛河、三倉河、方塘河橫穿腹地直入黃海。沿海大通道貫穿南北,沿富唐新公路、安弶公路、東蹲公路向西15千米~40千米內可連線黃海公路、沿海高速(三個進出口)、新長鐵路、204國道。 [沿革]清鹹豐年間屬安豐場管轄。民國初,劃歸“到水灶”,仍隸屬於安豐場。1956年改弶港公社,1984年建鎮。1997年,面積14.6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東沙、蔣家舍2個行政村和弶西、新港、漁舍、六里、海濱、蹲門、弶港、向陽、弶南、東港、黃海、鎮海、海漁、征洋14個居委會。 [2006年代碼]320981121:~001新港居委會 ~002漁舍居委會 ~003弶南居委會 ~004弶港居委會 ~005黃海居委會 ~006鎮海居委會 ~007六里居委會 ~008海堤居委會 ~009海濱居委會 ~010蹲門居委會 ~200沿堤村 ~201邊閘村 ~202新川村 ~203堤利村 ~204雙墩村 ~205尖南村 ~206前哨村 ~500農場 ~501果林場 附:海堤鄉位於東台市東南部,距市區70千米。有海堤公路通東台市區,梁垛河、墾區乾河貫穿鄉境。1983年析八里鄉設立海堤鄉。1997年,面積34.6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前哨、老尖、閘西、尖北、尖南、良種、海堤、沿堤、堤灶、海灶10個行政村和建海居委會。

發展狀況

弶港過去是以近海生產為主的漁港小鎮。19世紀初,遠海漁業生產開始起步,到l939年,海洋捕撈漁船已達300多條。此後10年,屢遭戰亂和海匪騷擾搶掠,海洋漁船損失慘重,經濟蕭條。新中國成立後,該鎮的漁業生產得到了復甦和發展。到1978年,漁業產量已由建國初的460噸增加到8200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漁港經濟得到全面快速發展。特別是遠海漁業,更是勃發了無限生機。l987年~l992年,該鎮新造遠洋生產大馬力漁輪25對,更新了深水網具,配備了雷達、高頻對講機、油壓起網機等現代化設備,實現了海洋捕撈自動化和半自動化。初步形成了漁業生產遠近結合,大小作業並舉的漁業經濟新格局。現在,全鎮擁有木、機船600多艘,總噸位2.5萬噸,總馬力2.8萬匹。產量、產值位居全省沿海漁業鄉鎮之前列。
弶港鎮弶港鎮

產業發展

在鞏固發展傳統漁業的同時,弶港人還致力於發展養殖業,在10多萬畝的海邊荒灘上大做“靠海吃海”的文章。實現了由單一型經濟向多元化經濟結構的轉變。全鎮興建養鰻場8個,養殖面積1.2萬平方米,飼養量4000多萬尾,對蝦養殖場2個,淨水面積1570畝,年產對蝦80多噸;文蛤護養場3個,護養面積8.2萬畝,年出口文蛤2500噸。另外,還建有肉鴿、羅氏沼蝦中華絨鰲蟹甲魚等6大系列、20多個品種的養殖基地,使漁港經濟三分天下有其一。
弶港鎮弶港鎮
一業興,百業旺。圍繞漁業、養殖業搞產前、產後服務的配套加工業也應運而生,形成了漁港工業的基本構架。全鎮現有漁船修造、網具加工,速凍冷藏、罐頭食品、魚粉、貝殼等生產企業,實現了多層次加工、多層次增值。抽紗編結工藝、食品機械、化學試劑等工業生產也迅速發展,已形成較為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抽紗編結工藝廠、食品機械廠等均被評為東台市明星企業。
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弶港現有中外合資企業3家,產品遠銷亞、歐、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有600萬尾的黑籽鰻,2500噸文蛤,80多噸對蝦的海產品,數十台(套)的食品機械等工業產品出口。l992年起,弶港鎮人均產值、人均儲蓄、人均純收入連續3年保持我市第一。
弶港素以特產多、品味高而遠近聞名。由於獨特的青沙土質,這裡出產的各種貝類,又以區別於其他地區海產品的奇特口味而著稱於世。久負盛名的文蛤,是膾炙人口的佳品,享有“天下第一鮮”美譽。這裡還是具有“軟黃金”之稱的鰻苗回遊生長的天然場所,鰻苗資源居全省之首。“未熟香浮鼻”的鳳尾魚,“魚中美仙子”的灘涂鰣魚,可口無沙的黃泥螺,“海鮮之王”的竹蟶,玲瓏剔透的藍蝦,稱為“西施舌”的青蛤等,都是聞名遐邇的特產。

工業園區

江蘇省東台市弶港鎮工業園區的市東洋水產養殖場內一片忙碌。工人們冒著高溫,麻利地清洗排放貝殼,精心注入淨化海水,為培育優質紫菜苗辛勤勞作。東台市弶港鎮確立規模化、外向化、生態化和效益化發展思路。自2001年起,共積聚民資2500萬元,陸續創辦起6條紫菜生產線,擁有無公害潮間帶灘涂養殖基地35000畝,“海水庫”近百萬立方米和數千立方米的海水過濾淨化池、海上鋼質護養船6艘、全自動紫菜加工機組6台(套)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水電基礎設施。外銷日本等國,創匯250多萬元。從室內育苗、灘涂養殖、海上採收到工廠加工及外銷,共吸納漁港轉產漁民400多人。
東台永豐林農業生態園東台永豐林農業生態園

生態旅遊

弶港正積極努力,向旅遊鎮、生態鎮發展。2002年弶港鎮被列為國家級“中小城鎮生態實驗區”,“海邊濕地自然保護區”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地處東方濕地之都的弶港有著獨特的自然風貌。“潮起一望無垠,潮落一馬平川”全世界僅有兩處,弶港就是其中之一。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入海後的泥沙在這裡沉積,形成的輻射沙洲,每年均以百米左右的速度在向東延伸。漲潮時南洋、北洋洶湧的潮水在這裡匯聚,形成了天下奇觀“兩分水”。近百個大小沙洲、沙島,棲息著幾百種鳥類,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丹頂鶴黑嘴鷗,這裡是“水中熊貓”世界瀕危物種——中華鱘繁衍棲息的基地。
東台永豐林農業生態園東台永豐林農業生態園
弶港的人文資源也比較豐富,20世紀初張騫開墾沿海農田,興修的水利設施“三門閘”至今保存完好,不管天多乾旱,閘塘一直保持有水,傳說是閘塘曾有龍戲水的緣故。龍王古寺復建一期工程今年8月將建成對外開放。歐式風格的人民廣場,每天都鮮有人人在此休閒健身。集吃、住、娛於一體的文化城正在建設之中。以弶港漁號子為代表的“三漁文化”遠近聞名。每年來弶港觀光的遊客達五萬人次。隨著景點的不斷開發,“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旅遊理念的不斷深入,來弶港晨觀日出,午看海潮,晚聽濤聲,海上觀光,垂釣、采貝、野炊等休閒度假的遊客將會越來越多,弶港必將成為旅遊新鎮。弶港必將成為中外賓朋生態旅遊的寶地、必將成為商家紛爭投資興業的熱土、必將成為人們嚮往的美好樂園。可是弶港發展很緩慢,發展也是十分沒有步驟,暫時成不了氣候。
東沙是離弶港最近、規模最大的一座輻射狀沙洲,成陸之快,堪稱世界之最。冬季小潮汛,陸地面積可達690多平方公里。這裡是海生家族的“王國”。東沙灘涂上活躍著l200多種海生物,其中魚類400種,甲殼類50種,貝類40種,鳥類210種,爬行類40種,海生哺乳動物15種,海生植物近300種。在眾多的海生家族中,有10%的動植物為稀有品種。如僅產於東沙的“斧文蛤”,珍稀鳥類黑嘴鷗和“四不象”鳥(即扁嘴海雀)等。

城鎮規劃

弶港鎮水陸交通便利,三倉、梁垛兩條大河橫貫腹地,直接入海。鎮區環城路寬闊、平坦,“井”字形街道初具規模。高樓林立,錯落有致。道路黑色率達50%,水泥路面20%。路涵配套,環境整潔,電燈照明,自來水普及率均達100%。郵電通訊捷達,1992年實現長途市話、農話合一的電話自動化,並開通了國內、國際郵政、報話業務。鎮區現有中學、幼稚園各l所,國小2所,還有電影院、歌舞廳、文化站、有線電視台等公共文化娛樂設施。

地方特產

鰻魚苗,素有"軟黃金"之稱,是弶港沿海得天獨厚的海產資源,年產量超億尾,居江蘇第一。自1986年以來,漁民先後投入上億元,新造捕鰻船隻 3000多條。每逢春季,來自江西、安徽、山西、廣東、新疆、福建等地的打工簇、鰻苗商布滿街頭。數以萬計的捕鰻大軍浩浩蕩蕩投入"鰻苗大戰"。海上片片漁帆、點點漁火、恢恢鰻網,連綿不斷,場面十分壯觀。據統計,10年來弶港漁民捕鰻直接收入超過2億元。
腰包鼓起來了,腰桿挺起來了,漁民們的眼光也看得更遠了。"造大船、攻遠海、捕大魚、發大財"成為新一代漁民的嚮往和追求。1986年,第一對遠海捕撈漁船就創產值120萬元。振奮人心的捷報打開了漁民充滿希望的心扉。帆船改木船,木船改機船,機船改漁輪,掀起了一股熱潮。三年全鎮投入5000多萬元,先後購置改造遠海捕撈漁輪 30對,成為江蘇擁有遠海漁輪最多的鄉鎮。鎮海村0605、0606對船大顯身手,年年奪取全省同類對船單產效益桂冠。
建設"海上蘇東"的強勁東風掀起層層波瀾,全鎮所有村(場)乾群,雲集灘涂,規劃藍圖,拉開了"開發黃金灘涂"的序幕。當年投入350萬元, 在淺海灘面圍欄23萬畝,建成了江蘇最大的貝類圍欄養殖基地。蹲門、海濱兩村,將圍欄養殖區按勞力分灘到戶,當年僅養殖泥螺一項戶平收入超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