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尖

打尖

打尖,指京津一帶行路途中吃便飯。這在小說和雜劇中也俯拾即是。打尖,實際上是打發舌尖的縮略詞。舌尖是人對味道最敏感的地方,趕路的時候餓了,好賴吃點東西,打發一下舌尖,而後繼續上路。廣東方言打尖是指人不守秩序而插隊的行為,稱之為“兼隊”或“尖隊”。有種童年的遊戲也叫打尖(繭),2~4人參加,用一根比拇指粗、3寸長的圓木,兩頭削尖,即為玩具“尖”,因外形酷似蠶繭,也作“繭”,再找一根一尺多長的木棍做“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打尖
  • 性質:京津一帶方言
  • 釋義:代指吃飯
  • 解釋:打發舌尖
  • 出處:清初以來的白話文
  • 使用:經常和住店連用
簡介,裕固族婚俗,說明,程式,相關引用,詞義解說,京津方言,廣東方言,四川方言,羌族食俗,兒時遊戲,

簡介

京津一帶行路途中吃便飯叫“打尖”。但經考證,發現“打尖”應該是“打火”。
途中打尖途中打尖

裕固族婚俗

說明

這裡的“打火”就是擊石取火。取火工具有:火鐮、火石、火絨。火鐮是一個長約十多厘米、寬約三四厘米、厚約半厘米、形似鐮刀狀的生鐵片,取來石英石,在鐵片上猛烈劃擊碰撞,於是就發出火星,引
新娘跳火新郎射箭,生火打尖唱民歌新娘跳火新郎射箭,生火打尖唱民歌
著了手旁邊的火絨。取火就成功了。火絨是用蒲棒絮糅合炭、硝、硫磺做成的,平常將絨裝在包裡面。火鐮如果做得巧,鐵片上部會做一個能裝火絨的皮包。還可以掛在腰間,隨時取來使用。將“打火”代替“做飯”是口語中一種普通的借代方式。如用“下地”代替“到地里做活”,用“壘磚”代指“蓋房子”。

程式

在約定的送親時間,新郎家早早派人馱上手抓羊肉饃饃和酒在送親隊伍途經的半路上等候,把毛氈,毛毯或馬被綃鋪到地上。待送親隊伍到來後,就請客人下馬,把娘家客和主要客人請來就座。這一儀式裕固族語叫“杜速爾遲”,即是“打尖”。打尖儀式的執行者先將一杯酒灑上天,後將一杯酒潑到地,再把少量的羊肉、饃饃撒出,意思是敬天地,讓見了面的或沒見面的都來吃,然後,開始說唱:
本來要拿很多的酒肉招待客人,
設更多的點把客人待好。
為了節約,
為了愛護親戚,
為了節省時間,
我們商量只設一個點,
打尖打尖
把領導、舅舅道日池、待爾池、親家、
送親的所有客人請一請,
候在這裡稍作休息,
再請到家裡設宴招待。
然後請客人吃幾塊羊肉,喝幾杯酒。這時一般客人和新娘騎在乘畜上不下來。儀式完後,所有客人又一次受到邀請,迎親、送親隊伍更加龐大,說笑,唱歌,熱鬧非常。

相關引用

(1) [make a brief stopover;have a snack;stop for meal when travelling]∶旅程中間的短暫停留(休息或吃飯)
打尖打尖
倘若在平時行軍,遇著這樣好的地方,應該命人馬停下來休息打尖,然後再走。——姚雪垠李自成
(2) [topping;pinching]∶掐去棉花等作物的頂尖兒,也叫“打頂

詞義解說

《漢語大詞典》六冊313頁該條:“在旅途或勞動中休息進食。”
“打尖”一詞,常見於清初以來的白話小說。首引清福格《聽雨叢談·打尖》:“今人行役於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但何以“打尖”能表此義?卻不得而知。《疏證·釋詞·釋言五》“打尖”條云:“打尖,昭人謂旅途小憩為打尖。按《廣雅·釋詁三》,‘止也。’俗以尖字為之。此言小憩止,因小休而飲食,故小食亦曰打尖矣。”“打”在近代可作動詞詞頭,置於動詞“尖”之前而構成雙音動詞“打尖”,表示小憩之義。《鏡花緣》第六十三回: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聞是上等過客,必殺雞宰鴨;《紅樓夢》十五回:那時秦鐘正騎著馬,隨他父親的轎,忽見寶玉小廝跑來,請他去打尖。
打尖打尖
“打尖”的詞義就是“出門人在途中吃飯歇息”之義。“打尖”和“住店”這兩個辭彙,經常連貫起來使用。所謂“打尖”,似乎不分正午晚上,無論黎明即起,還是飯後便走,只要是一午一晚的停歇,都叫做打尖。而“住店”卻不同,不是暫來暫往,停歇一下就走,而是要在店裡住上一段時間。

京津方言

清人福格《聽雨叢談》卷11記:“今人行役,於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皆不喻其字義,或曰中途為住宿之間,乃誤‘間’而為‘尖’也。謹按《翠華尋幸》,謂中頓曰‘中火’。又見宋元人小說,謂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誤為‘尖’也。”
遊戲中的打尖場景遊戲中的打尖場景
這在小說和雜劇中也俯拾即是。《水滸傳》第60回:“且說吳用、李逵二人往北京去,行了四五日路程,每日天晚投店安歇,平明打火上路。”《說岳全傳》第8回:“當下牛皋王貴將帶來的傢伙,團團的尋著些水來,叫眾莊丁打火做飯。”元王實甫西廂記·楔子》:“〔仆雲〕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兒,前面打火去。”
《水滸傳》第二回:“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節中,魯達渭州所搭救的金老兒父女,他們落難在那個魯家客店安歇,在客店裡長住不走,那才是名符其實的住店。

廣東方言

在廣東,“打尖”是指人不守秩序而插隊的行為,稱之為“兼隊”或“尖隊”。“打尖”、“尖隊”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但其中卻有大大的“學問”。這兩個詞語本身的語言文學淵源:“打尖”和“尖隊”中的“尖”其實並非本字,而是後人訛傳安上去的,它們的本字應為“櫼”(音jiān)。
從字義上分析,許氏《說文》中對“櫼”解釋:“楔也”。“楔”(音“xiē”),在中華書局2006年12月版的《漢語字典》(陸貫如著)中,有如此的解釋:“插在木器的榫子鋒利的木片”。而廣府話中保留了古漢語詞類活用的習慣,名詞常活用為動詞,那么就存在著將名詞性的“楔”引申為動詞“插入”、“揳入”的可能性了。換言之,名詞性的“櫼”可能具備了動詞“插入”之意。再看看生活中的實例:廣府話中有“凳仔爛佐,要櫼番佢”,明顯證實之前我的“名詞‘櫼’能活用為動詞”的推斷是完全正確的。“櫼”作動詞時就應該解作“用楔子插”即“插入”,而“打櫼”就可解釋為“插隊”了。
而“尖”(音jiān)字,本身的所有意思中沒有一個與“插入”相關的。儘管存在著“打尖”這樣一個詞,但也並非“插隊”之意,而是“歇息”之意。“尖”出現有“歇息”這一意思,是在清代以後,以此又出現“打尖”一詞。《紅樓夢》第十五回:“忽見寶玉的小廝跑來,請他去打尖”這裡顯然不能解釋為請“他”去插隊了。而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3月版的《紅樓夢》一書,亦將之註解為:“在旅途或勞作中間休息、飲食,俗稱‘打尖’。”同樣的例子可見於《老殘遊記》有一句“我已打過尖了”;《兒女英雄傳》里也有:“說著便告訴店裡,我們那裡尖,那裡住。”當中的“尖”、“打尖”皆為“歇息”。可見,“打尖”不可能解作“插隊”,而該解作“歇息”才對。
至於從讀音入手,’“櫼”讀作“子廉切”(《說文》),音與“尖”相同,都讀作“jiān”。因為音同,而把“尖”替代“櫼”的可能性很大。
綜合字義合字音的分析,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認為,“插隊”的廣府話,在書面上應寫作“打櫼”。
細心的朋友還會發覺,有的人也會將“插隊”說成“兼隊”。當然,這也是訛傳所致的不當用法。是一種既讀錯音,又寫錯字的“雙錯”用法。導致這種錯誤的原因在於,一開始有的人將“chā”音聽成了“jiān”,並一直流傳下去。

四川方言

所謂“打尖兒”,就是農忙時節,家鄉人在田間勞作,主人給田間勞作的人加“點心”。“點心”一般是米粑粑加醪糟煮雞蛋。醪糟煮雞蛋,有圓雞蛋也有“散雞蛋”。圓雞蛋是先把雞蛋煮熟,冷卻後脫殼,再把脫殼的雞蛋醪糟同煮,帶有相宜的湯水。“散雞蛋”則是先把醪糟加水都沸,再把雞蛋打破,放進與醪糟同煮,湯水相宜。
打尖
“點心”有甜的也有辣的。想吃甜的下糖,想吃辣的下辣椒麵,很是隨意。
雞蛋煮醪糟,原來就是一道很美的川味小食。這道小食,不但可口,而且有營養,加上湯水相宜,配上米粑粑,吃後既耐肚子,又能解渴消除疲勞,很適宜農民農忙時節田間吃用,所以,家鄉人就把它定為“打尖兒”的“點心”。
“打尖兒”是在上午十時左右吃的,由家裡的主婦親自操作,煮好後再送到田間,給在田間勞作的人加能量。
自古以來,四川就以其豐富的物產而號稱“天府之國”。舊時的天府,在農忙時,民間有互換工與幫工的習俗。幫工、換工,給“打尖兒”帶來了文化理論基礎。別人來幫你勞作,款待鄉鄰與工友,是人之常情。用什麼美食與辦法來款待鄉鄰與工友?向來講究美食的川人,除了午餐時特別講究“拈閃閃”(“拈閃閃”即是帶肥膘的大肉片,有巴掌般寬,筷子般長,一指般厚,拈起來,油兒忽閃閃的,所以叫“拈閃閃”。因為農忙時勞作身體支出大,大肉片油水多,營養高,能及時補充身體的支出能量)外,還在早餐與午餐的中間增加了一道美食,這就是“打尖兒”。
原來,吃“打尖兒”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傳相古時,有一少婦送“打尖兒”時,想逗逗幫工的工友,就把“打尖兒”藏起來,叫工友去找,找到了才吃。這事因為像遊戲一樣有趣,就傳了下來。也許,這是家鄉人農忙時,忙裡偷樂的一種有趣遊戲。

羌族食俗

羌族民間大都一日兩餐,即吃早飯後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面饃),中午就在地里吃,稱為“打尖”。下午回家吃晚餐。羌族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 常年食用白菜、蘿蔔葉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醃菜
玉米面饃玉米面饃
羌族結婚操辦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備好“回門酒”,親友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並致詞祝福。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即在回門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給新郎用四尺長的筷子,而且還要在筷子的後面加幾個用馬鈴薯做的筷子墜,要新郎使用這種筷子,隔著幾盞油燈去夾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為筷子長,夾不起菜,或油燈燒著下巴,就要被罰酒,這種活動既是節日聚餐,也是一種娛樂。

兒時遊戲

打尖的遊戲是我童年最喜歡的遊戲之一。將一根10厘米左右的硬木棒M,兩端削尖,然後放在A區的磚頭上,用另一根50厘米左右的硬木棒N,敲打木棒M的尖,木棒M往前落進前面的大方框內的某區,就打幾下。例如,落在4區內,你就用N木棒敲打M木棒的尖4次,當M木棒被打彈起後,在空中將M木棒用力擊出,連續擊打完畢後,根據距離,你可以自己要多少“尖”(就是用木幫M量距離),如果你要10“尖”,而被人量了9“尖”,就到了大方框的任何一條線上,那么你就算輸。如此輪流,誰得的“尖”數多,誰就算贏。如果“尖”落在某區的線上,你就的在跨下敲打“尖”,我們叫這樣為“騎驢”,非常有意思。
打尖遊戲打尖遊戲
此遊戲可以鍛鍊孩子的觀察力,距離的判斷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