弶港鎮是一個著名漁港,素有“黃海明珠”之稱,集鎮區域141.5平方公里,總人口2.833萬。2001年生產總值4。7億元,人均收入5108元。地處東方濕地之都,素有“蘇中小香港”、“黃海明珠”美譽的弶港2002年被列為國家級“中小城鎮生態實驗區”,“海邊濕地自然保護區”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近年來,弶港鎮注重挖掘區域特色,以特色文化引領產業發展,海洋、美食、紅色、宗教等區域文化特色逐步顯現,助推“四綠”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弶港鎮
- 人均收入:5108元
- 集鎮區域:141.5平方公里
- 總人口:2.833萬
區域特色,產業發展,
區域特色
海洋文化亮點紛呈
20世紀初張騫開墾沿海農田,在海邊興修的水利設施“三門閘”至今保存完好,不管天多乾旱,閘塘一直保持有水,傳說是閘塘曾有龍戲水的緣故。以弶港“漁號子”為代表,海上迪斯科(采貝)、排斧聲聲(造木船的斧聲)、漁家姑娘織網(織魚網)、海生物標本等“三漁文化”遠近聞名,“漁民號子”成為鹽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且和“造船排斧”節目一起先後登上中央電視台“歡樂中國行”舞台。這裡有全世界僅有兩處的“合時像觀音合掌、分時似天女散花”的兩分水奇觀。 “兩分水”的自然景觀,已日益受到了海洋專家和旅遊開發商的高度重視,不久的將來,這塊處女地將成為人們出遊、探險以及觀日出、采海貝、嘗海鮮的理想場所。這裡近百個大小沙洲、沙島,棲息著幾百種鳥類,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丹頂鶴、黑嘴鷗,這裡還是“水中熊貓”世界瀕危物種——中華鱘繁衍棲息的基地。以“伊斯特”、“華大賓館”等海鮮為主的17家飯店酒家,把一個個海鮮做成了一道道特色佳肴,讓客人們流連忘返。
紅色文化經久不衰
抗日戰爭年代,這裡是我軍早期第一支海上武裝——蘇中、蘇北海防團的誕生地。他們集結駐泊、開航訓練在東台弶港,並在沿海一帶積極開展海上鬥爭,護漁護航、殲滅日寇;保章習榜衛海上運輸線、保衛根據地。後來經過三次擴編、改編,蘇中、蘇北海防團與第三野戰軍教導師等部隊,共同組建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這裡除了典型的“海防團”之外,還有“51號兵站與弶港”、“韓公祠”、“新四軍榴彈廠”、“新四軍後方醫院”、“無名烈士土墓”等“紅色”資源。為了弘揚革命精神,激勵後代奮發進取,在市人武部等有關部門的關心下,鎮裡撥出專款在海防團舊址上,籌建海防團紀念館,以實物、圖片等圖文並茂的方式再現當年情景,同時以紀念館為主體,進一步拓展新四軍一師師部、榴彈廠、後方醫院等造型,挖掘臘煮肯霉放大紅色文化。
綠色文化不斷刷新
多年來,堅持“生態立鎮”思路,大力發展喇船頁綠色產業,建成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無公害畜禽生產基地。銀杏果、小松菜、山羊,“光亞”牌文蛤、“宜春”牌泥螺、“海夫”牌紫菜、“翠紅”牌胡蘿蔔、“碧凱”牌銀杏等一批農產品通過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註冊。區域內占地6000畝的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永豐林生態園、省級黃海森林公園、梁垛閘、方塘閘、134颱風力發電機、蹲門大米草灘涂、10萬畝林海綠色長廊等景點形成了天然的濕地觀光帶,成了一道亮麗風景線,每年遊覽觀光的遊客達50000人次。
宗教文化漸露頭角
上世紀三十代初,戰旋精弶港周邊地區漁民為了祈求平安姜備出海捕撈自發修建龍王廟,出海前拜奉龍王菩薩,漸漸發展成當地民俗,龍王菩薩也成為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護法神。1944年抗戰時期,日軍侵占弶港時遭拆毀,“文革”中又再遭破壞。隨著黨的宗教政策貫徹落實,2003年法海法師發心重建,在地方政府的關心下,經過3年的努力,古寺又再現輝煌。2009年3月,高16米、長38米中國最大的香樟木質臥佛入住龍王古寺,更增添了古寺神韻。規劃建設高13層的觀海塔,建成後的觀海塔將與龍王古寺交相輝映,隨著海底龍宮、觀海塔等配套項糊霸酷故目的相繼建成,這裡將成為海邊觀光旅遊的新亮點。
產業發展
江蘇沿海開發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後,聰慧的弶港人圍繞東台市委提出的“四綠”產業發展規劃,突出“三港、一帶、一圍”(港城、港區、漁港,旅遊帶、江蘇第一圍)建設,積極整合區域內的各類資源,聚合優勢,打造亮點特色。
挖掘潛能,發展綠色製造業
鎮內的東台市食品機械廠、盛源建工廠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且擁有固定的客戶群,奠定了機械製造業的基礎,泡大育強食品機械、減速機械,充分引進、積極創辦海水產品、農產品加工、紡織機械等裝備工業做大綠色製造業。
招商引資,發展綠色能源業
依託沿海經濟區這個載體,堅持人人提供信息、專業隊伍跟蹤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致力發展風、光、水、地熱和生物質新能源產業,著力打造“葛估多世界綠色能源之都”。
盤活資源,發展綠色食品業
依託區域內豐富的農、海產品資源,排出一批招商項目,突出招引帶動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鞏固光亞文蛤、海天鮰魚、海生泥螺、海夫紫菜、螺旋藻、淮山藥、蜂蜜等已有傳統特色食品產業,謀求發展脫水蔬菜、菌類工廠化栽培等新型食品的綠色食品業。
聚合優勢,加快發展旅遊業
圍繞“海文化”打造特色旅遊。籌劃建立海文化展覽館,收藏漁家故事、漁家細節民俗及漁家避諱用語等;開闢海上遊覽、海邊觀光、海上日出及兩分水觀光的旅遊景點。圍繞“海產品”創造美食旅遊。弶港海產品資源豐富,味道鮮美,其品種有幾百種,通過招商引資建立海產品美食城、海產品購物一條街,把每道海產品背後的故事放大,形成具有真正特色的海味,讓人們在品嘗海鮮的同時感受海文化。圍繞“海生物”拓展旅遊的深度。加快建設恐龍園,儘快形成景點;全面啟動海底龍宮項目,以大海的故事、龍王的再現等海洋生物展現“龍宮”的奇思妙想;分魚類、蝦類、蟹類、貝類、藻類五大類進行整理、收集標本,籌劃建設海生物標本館;利用海生物貝殼,開闢旅遊玩具產品,引導開發旅遊商品。
加快完善各項配套設施,打通原“五七”公路與226省道和臨海高等級公路相連,將永豐林生態園、省級黃海森林公園、梁垛閘、方塘閘、134颱風力發電機、蹲門大米草灘涂、10萬畝林海綠色長廊等景點串點成線,打造沿海濕地風光旅遊帶。強化旅遊景點對外宣傳的策劃、包裝和推介,進一步放大“海洋、宗教、美食、紅色”四大文化特色效應。隨著海邊特色旅遊景點的不斷開發,“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旅遊理念的不斷深入,來海邊弶港晨觀日出,午看海潮,晚聽濤聲,海上觀光,垂釣、采貝、野炊等休閒度假的遊客將會越來越多,弶港必將成為旅遊新鎮。
產業發展
江蘇沿海開發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後,聰慧的弶港人圍繞東台市委提出的“四綠”產業發展規劃,突出“三港、一帶、一圍”(港城、港區、漁港,旅遊帶、江蘇第一圍)建設,積極整合區域內的各類資源,聚合優勢,打造亮點特色。
挖掘潛能,發展綠色製造業
鎮內的東台市食品機械廠、盛源建工廠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且擁有固定的客戶群,奠定了機械製造業的基礎,泡大育強食品機械、減速機械,充分引進、積極創辦海水產品、農產品加工、紡織機械等裝備工業做大綠色製造業。
招商引資,發展綠色能源業
依託沿海經濟區這個載體,堅持人人提供信息、專業隊伍跟蹤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致力發展風、光、水、地熱和生物質新能源產業,著力打造“世界綠色能源之都”。
盤活資源,發展綠色食品業
依託區域內豐富的農、海產品資源,排出一批招商項目,突出招引帶動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鞏固光亞文蛤、海天鮰魚、海生泥螺、海夫紫菜、螺旋藻、淮山藥、蜂蜜等已有傳統特色食品產業,謀求發展脫水蔬菜、菌類工廠化栽培等新型食品的綠色食品業。
聚合優勢,加快發展旅遊業
圍繞“海文化”打造特色旅遊。籌劃建立海文化展覽館,收藏漁家故事、漁家細節民俗及漁家避諱用語等;開闢海上遊覽、海邊觀光、海上日出及兩分水觀光的旅遊景點。圍繞“海產品”創造美食旅遊。弶港海產品資源豐富,味道鮮美,其品種有幾百種,通過招商引資建立海產品美食城、海產品購物一條街,把每道海產品背後的故事放大,形成具有真正特色的海味,讓人們在品嘗海鮮的同時感受海文化。圍繞“海生物”拓展旅遊的深度。加快建設恐龍園,儘快形成景點;全面啟動海底龍宮項目,以大海的故事、龍王的再現等海洋生物展現“龍宮”的奇思妙想;分魚類、蝦類、蟹類、貝類、藻類五大類進行整理、收集標本,籌劃建設海生物標本館;利用海生物貝殼,開闢旅遊玩具產品,引導開發旅遊商品。
加快完善各項配套設施,打通原“五七”公路與226省道和臨海高等級公路相連,將永豐林生態園、省級黃海森林公園、梁垛閘、方塘閘、134颱風力發電機、蹲門大米草灘涂、10萬畝林海綠色長廊等景點串點成線,打造沿海濕地風光旅遊帶。強化旅遊景點對外宣傳的策劃、包裝和推介,進一步放大“海洋、宗教、美食、紅色”四大文化特色效應。隨著海邊特色旅遊景點的不斷開發,“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旅遊理念的不斷深入,來海邊弶港晨觀日出,午看海潮,晚聽濤聲,海上觀光,垂釣、采貝、野炊等休閒度假的遊客將會越來越多,弶港必將成為旅遊新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