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皋

張良皋

張良皋(1923年5月--2015年1月),湖北漢陽人,1923年5月16日出生。194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系(今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獲工學學士,華中科技大學建築系創始人之一。代表著作有:《武陵土家》、《老房子——土家吊腳樓》、《匠學七說》、《巴史別觀》、《中國民族建築——湖北卷》等。2015年1月14日16時42分辭世,享年92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良皋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漢陽
  • 出生日期:1923年5月16日
  • 逝世日期:2015年1月14日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中央大學
事跡,成就,

事跡

1947年,張良皋大學畢業,先後在上海范文照先生的建築事物所及上海市工務局工作。但因為在校期間參加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青年聯合社”,並積極參加“五二零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大遊行,後來不得不在“白色恐怖”中回到湖北,躲避到漢陽鄉下教書。新中國成立後,進入武漢市建築設計院工作。1975年,為了讓下鄉多年的女兒頂職回城,他52歲提前退休,成了一位“拿補差”的高級工程師。1982年為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擬創辦建築系,59歲的張良皋被反聘為教授。曾兩次獲國家自然基金資助從事鄂西土家族建築的研究、保護與利用及中國乾欄建築綜合研究。

成就

張良皋在《武陵土家》、《老房子——土家吊腳樓》、《匠學七說》、《巴史別觀》等著作中,對土家建築和土家文化進行了精妙的詮釋,指出土家的巴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曾與李玉祥合作,出版專著《老房子——土家吊腳樓》,曾主編《中國民族建築——湖北卷》,參編《中國建築藝術全集·23·宅第建築·四·南方少數民族卷》。
《土家吊腳樓》
土家吊腳樓》,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與李玉祥合著,以圖片為主,圖片由李玉祥提供,十分精美,曾被湖南大型文藝雜誌《芙蓉》採用作封面一年。張良皋為此書撰寫引論並提供該文圖片。引論題為《井院式乾欄的去·來·今》。此書為比較全面介紹土家吊腳樓的開創之作。
《武陵土家》
武陵土家》,三聯書店,2001年北京第1版。與李玉祥合著,圖文並重,張良皋撰文並提供約1/3圖片。本書全面介紹武陵土家族地區的江山、洞穴建置民居民俗歷史,並首次提出土家地區是中華文化源頭的大膽假設。書出,得到文史專家王學泰先生的讚揚,更受土家學者的獎譽,為土家地區發展旅遊事業作了文化的先驅。已第三次印刷。
《匠學七說》
匠學七說》,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本書主張不妨為“立說而著書”,乃將中國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方面的問題,分列筵席乾欄圭臬風水朝市、班垂、縱橫為七個方面,提出自己的見解。書出,得到同行的廣泛關注,有譽之為一本“建築國學書”(陳綱倫),有譽之為“一部有感情的專業書”(李曉峰引之網上),有譽之為“一部追求純潔事物的著作”(羅章、趙有聲),有認為此書“在工程學社會學之間”(王學泰)此書的影響實已播於建築學之外。
《老門樓》
老門樓》,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本書由“古風”系列書編者發動各地攝影師提供照片,分成八類:牌坊戲台門樓樓閣祠堂會館宅第書院。除門樓之外,其餘都可視為建築類型,而“門樓”不過是一較大的“部件”。前七類都早已有學者選定,唯“門樓”題義太窄,無人應承,最後委之張良皋。碰巧,張良皋對門樓恰有一些看法,樂於接受這一任務。例如中國建築的“門戶之分”、“朝向之別”、“啟閉之用”。著者在書中回答了諸如何以中國建築多用檐面開門,為何北京四合院要在東南角開大門等問題,連帶地批判西洋建築的“門樓失憶症”。此書“窄題寬做”,研究了很多建築史家來不及一瞥的“小”問題。
《巴史別觀》
月第1版。作者以建築師眼光,早就感到中國文化源頭必在西南,因此在此前的著作《武陵土家》、《匠學七說》中早可見此論端緒。寫成《巴史別觀》乃是比較全面地論述對中華文明探源的見解。書中論庸國,論中國圖像中的巴史,論鹽對人類產生文明的作用,論沼澤開發與文明興起的關係,論“泛巴文化”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影響,對廣泛流傳幾成定論的中華文明起源諸說提出質疑。自問盡了中國建築史家的應盡之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