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定義
藝術是指運用創新的思維意識、創造性的方式或方法,來反映比現實形象更具有典型性的形象或社會意識形態。
藝術一般分為:語言藝術(文學)、表演藝術(音樂、舞蹈、雜技)、綜合藝術(戲劇、電影、曲藝)、行為藝術(人身表現)、管理藝術(社會組織、體制設計、人員管理、關係協調、才能運用)、思維藝術(感知、想像、推斷、整合、創意、發現、發明)、造型藝術(雕塑、繪畫、書法、篆刻、影像、建築、環境、園藝、設計、創造)等等。這裡特指造型藝術。
藝術特指性
從定義分析,藝術至少滿足以下八個部分或全部條件:一是創新的思維意識:能動地對現實進行創意策劃,有創新的意念或衝動,產生出不同於或超越現實的意象。反映了藝術家本身特有的、心靈的感覺和某種意義的表達。二是創造性的方式和方法,強調的是人獨創性的活動,用與常人不同的方式或方法釋讀知識和文化,辨析事物和現象,規劃和組織做事的全過程。三是具有典型性:獨特的、標誌性的、完美的、才能的、技巧的、等等。四是現實的形象:現實存在的形象或行為狀態,或者經過藝術加工處理的、現實存在的形象或行為程度。五是體現了一定社會生產力發展時期的社會資本有機構成水平。六是反映的是社會意識形態,是文化、理論、思想對形體的詮釋、總結、概括、提升,體現了一定社會時期人們的文化水平、價值觀念、情感認同。代表著有價值、有歷史、有文化、有發展的前途。七是藝術的創造、觀賞、傳播和傳承具有感知性和運動性,能給人以真、善、美、德、和的愉悅、陶冶、啟發或激勵,滿足和提升人的精神需求。體現的運動感和感知以及接受、反饋,受環境、形體、人物、素養、心情等方面的控制和引導。八是人格崇拜的附著,一般物體的名人化、品牌化。九是可再生的資源,藝術是物品和狀態,可以收藏,可以被模仿和複製,但複製後就變為了複製品或工藝品。
藝術與技術
是中華民族建築藝術現象的起源、演變、結構、構成、本質、功能、傳播及其進化中個性與共性,特殊與一般規律的科學。技術是指進行物質資料生產中所憑藉的方法(操作、技藝、技能)、能力(知識、經驗、幅度)、規程(程式、數列)或使用的工具(用具、計量、設備)及其效能。
技術的特指性
“技術”是人們藉助於一種工具、使用固定的程式和手法製造產品,反映的是一種技巧,是動作,代表著人掌握和利用的物體發揮出的效能,其效果是具有實踐的東西,一般可以大量複製和重複。技術沒有感情可言,反應的是熟練程度和藉助物體的效能。
藝術與技術具有統一性
⑴創造藝術需要藉助於技術,創造藝術產品需要與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社會有機構成水平:經濟實力和技術裝備、材料質體。⑵最初的創造技術包括工具的程式和效能,本身也是一種藝術。⑶歷史年代的技術成為現實的僅存,也是藝術。⑷社會對技術、技能的通俗稱謂也叫藝術(這屬於俗語,有些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藝術)。⑸成為藝術的東西,一般需要有好的技術;但有好的技術不一定就能稱得上是藝術。⑹特殊情況下,通過思想傳遞,規範人們的行為和意識,也成為藝術。法國作家福樓拜曾對此說:“越往前進,藝術越要科學化,同時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從根基分手,回頭又在塔尖結合”。
舉例
以中央電視台的大樓為例,符合藝術定義的要件,是一件建築藝術作品。建築師策劃創意的圖紙是藝術品,而建築師使用筆和筆的功能是技術,使用的熟練程度是技能(技術);設計師和工程師的工作過程以及所使用的工具是技術,建造出的大樓是藝術品。就大樓形體而言,懸挑的形體是藝術,能夠建造這種懸挑形體的是技術.......。
就本人觀點遺憾的是,這算得上是一件當代建築藝術品,卻沒有突出中國建築藝術的元素,算不上一件中國建築藝術品。
藝術與美術
美術的定義
美術是指運用一定社會實踐的(如:書寫、繪畫、製作、布置、架構等)方式和方法,創造出來的,反映客觀現實形象和意識想像,給自己或別人帶來情感喜好、愉悅或心理實施、發散的形體。
美術按照創作方式、方法和目的可分為三大類,即:純美術、工藝美術和環境美術三大類別。 一般包括:繪畫、書寫(美術字、書法)、篆刻、剪裁、燙貼、雕塑、工藝製作(刺繡、陶瓷、玉器、牙雕、竹刻、漆器等等以及藝術品的複製、仿製等等)、影像製作、建築構造、栽植架接、環境布置等。
關於美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岩畫以及彩陶藝術的繪製花紋等。“美術”這一名詞來源於古羅馬拉丁文art,,也有人認為始見於歐洲17世紀,正式出現於18世紀中葉。近代日本以漢字意譯,五四運動前後傳入中國,開始普遍套用。
美術的特指性
⑴在空間展開的、能表現的、具有可視性的物質造型具象。⑵一定社會實踐的方式和方法,指相應的、包括獨創性在內的、全部的方式和方法中的任何一種或多種。⑶創造出來的,指以作者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反映自然的、社會的現實形象和意識的想像,製作出了具有個性的產品以及再造品。⑷能夠給自己或別人帶來情感的喜好、愉悅或心理的實施、發散。實施是指人對於某些任務的運作和完成。比如複製藝術品時,情緒和製造無關,但出來的東西是美術的。發散是指情緒的宣洩和抒發,寓意的表現以及影響的能量和幅度。⑸有時特指繪畫。
美術與藝術的關係
美術與藝術兩者:⑴相交但不可周延性,即共有交集,各有補集:一般的屬於形體類的藝術是美術,但思想、形態、程度類的藝術不是美術。⑵屬於美術的藝術是美術範疇中最典型的部分。它的特徵和屬性滿足美術的所有特徵和屬性。但一般的繪畫和造型屬於美術,而不是藝術。在這層意義上,美術是整體,藝術是部分。⑶美術的創造過程和結果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整體性,屬於美術的藝術則必須具有創意性、高素質性。如一般人的塗鴉和造型體是美術但不是藝術。⑷屬於美術的藝術代表著典型的有價值、有歷史、有文化、有發展的前途。而並不是所有被稱為美術的東西都具有這種屬性。成為藝術的東西,都歸類於美術;但有些美術不一定就能稱得上是藝術。⑸社會上對美術的通俗稱謂,把美術和藝術範疇的大小顛倒了。如:中文百科對美術的解釋,“指占據一定空間、具有可視形象以供欣賞的藝術,一般指除了建築藝術之外的
造型藝術的通稱”。再說“除了建築藝術之外”也是不對的。舉例
中國畫是用毛筆、墨、彩在宣紙、絹帛上作畫的,它講究筆墨,著眼於用筆墨造型。在表現方法上,中國畫採用一種散點透視的方法。在畫面的構成上,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交相輝映,形成獨特的形式美與內容美。例如:齊白石的《蝦》《不倒翁圖》《花卉》;徐悲鴻《奔馬圖》;吳冠中《北國風光》;蔡夢霞的書法作品;宋曜囡的作品,等等,從本人個性、思維、畫法、產品、價值、歷史、發展等方面來說 ,都屬於美術中的藝術。
蔡夢霞書法作品:“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
宋曜囡篆刻作品:惠風和暢
作為中國建築藝術典範的舉世矚目的秦始皇陵,就其中的“兵馬俑”雕塑,就是制陶藝術、造型藝術、著色藝術、人文風貌等多方面的體現。天安門廣場的群組建築、雕塑、裝飾以及其中的繪畫、用具;中國建築藝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雕塑的“和平少女”、“開荒牛”、“水來了”等等,處處都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最重要特徵,體現了經典的美術(藝術),是社會發展形象化、情感化的標誌。
和平少女雕塑及錢幣
1984年,中國建築藝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原中國建築雕塑壁畫藝術公司)接受黨中央、國務院任務,由時任公司董事長:建設部總設計師戴念慈;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主導設計者劉開渠責成建設部辦公廳主任兼公司經理曹大瀓主持;公司副董事長、著名雕塑家潘鶴、王克慶和公司藝術指導委員、著名雕塑家郭其祥、程允賢聯袂集體創作;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詞命名《和平》。
《和平》雕塑於1985年5月用白色大理石製成,總高3.2米。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政府,安放於日本長崎和平廣場。1985年7 月國務院副總理王震率領中日友好代表團,參加了揭幕儀式。另二件各安放在北京復興門公園內和住建部院內。
同年,中國人民銀行正面用《和平》;反面用國徽製造了“國際和平年”紀念幣,1986年發行。
藝術與文化
文化的定義
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這裡特指精神財富,如社會意識形態、社會文明狀態、同一社會歷史時期物質表現;組織結構、制度體制、經濟水平、生產力狀態;哲學、文學、教育、科學、藝術;也包括體例、風俗、習慣、語言、行為、狀態等;以及所涉及的知識範疇。
文化的特指性
文化反映的是一定社會歷史時期,某一個民族或地域人們共同的經濟、政治、道德、語言、文字、工具、風俗、習慣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以及在這些方面所達到的能力和程度。
文化與藝術的關係
文化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整體,藝術是部分,文化包含藝術,藝術是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獨特性的部分,藝術並不在文化的每一個類別中存在。
建築是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以及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結合的產物,因此典型的建築藝術形象就成為了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的代表。
舉例
中國的南方人們喜歡吃大米,北方人們喜歡吃麵食,這是文化,不是藝術。再例:某一時期的大眾文化不是藝術,但當它延續成為文物(文化遺產或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就成為了藝術。
藝術與文藝
文藝的定義
文藝是指運用一定的語言、書寫、表現、演示等方式和方法,創作出來的,反映客觀現實形象和意識想像,給自己或別人帶來情感喜好、愉悅或心理實施、發散的形體或形態。
文藝從廣義的方面說,包括文學和藝術的總和。就這個意義上說,相當於文化的概念。文藝從狹義的方面說,指文學和表演,文學包括小說、詩歌、散文、故事、民謠和戲劇、影視等。表演包括戲曲、雜技、音樂、舞蹈,以及吹拉彈唱說、打鬥嬉鬧玩等各種形式 。以及與文學和表演有關的教育、傳播等。
在我國,漢朝的《藝文志》最早總結文藝百科。指諸家所長的技藝、術藝,具廣泛存在性,包括教育,娛樂,把玩,觀賞,諧趣,擷取,是各種文化的集中體現,是長期農耕文化積澱的燦爛文明。
文藝的特指性
⑴文藝無論廣義還是狹義,都相當於藝術中有關類別的擴大外延和範疇。⑵一定方式和方法,指相應的、包括獨創性在內的、全部的方式和方法中的任何一種或多種。⑶創造出來的,指以作者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反映自然的、社會的現實形象和思維意識的想像,製作出了具有個性的產品以及再造品。⑷能夠給自己或別人帶來情感的喜好、愉悅或心理的實施、發散。實施是指人對於某些任務的運作和完成。發散是指情緒的宣洩和抒發,寓意的表現以及影響的能量和幅度。⑸表現的形體和形態指具象和狀態。⑹對人群和社會有突出的意識引導能力和作用。⑺文學藝術的發展以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同時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一定社會歷史階段文學藝術的發展狀況,是該時代精神
文明發展水平的標誌之一。但是,文學藝術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完全同步,文學藝術的繁盛時期不一定是社會經濟的繁盛時期。
文藝與藝術的關係
文藝與藝術兩者:⑴文藝從廣義的方面說,是整體,藝術是部分,文藝包含藝術,藝術是文藝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獨特性的部分,藝術並不在文藝的每一個類別中存在。 ⑵文藝從狹義的方面說,文學和表演中最典型的部分屬於藝術時,是藝術範疇中的兩個分類。⑶文藝的創造過程和結果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整體性,屬於文藝的藝術則必須具有創意性、高素質性。⑷屬於文藝的藝術代表著典型的有價值、有歷史、有文化、有發展的前途。而並不是所有被稱為文藝的東西都具有這種屬性。⑸在文藝概念中,成為藝術的東西,都歸類於文藝;但有些文藝不一定就能稱得上是藝術。
舉例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西方史學界曾認為它是古希臘、羅馬帝國文化典範的復興。
所謂的“復興”其實是一次對人文主義思想、社會制度體系、文化知識和精神世界的空前解放與創造。
建築藝術
建築
同建造、營造、構築、安放在……之中。一般指為滿足人們生活、生產或從事其他活動而創造的空間環境,如房屋、洞穴、橋樑、牆垣、道路、水利、家具等構築物;栽培植物等。
建築,泛指
建築物和構築物的統稱,工程技術和建築藝術的綜合創作,各種
土木工程、建築工程的建造活動。
建築藝術
建築藝術是利用創造性的思維或方法,策劃、設計、建造、雕塑、裝飾、布置、製作的;為滿足人們生活、生產或從事其他活動而創造的空間環境,如房屋、洞穴、橋樑、牆垣、道路、水利、家具等構築物;栽培植物等具有典型性的形體或社會意識表現形態。
它是一種綜合的、空間的、造型的藝術:⑴無言的詩:以物質(土石、鋼鐵、水泥、木材、玻璃、顏料等)為語言,技術與藝術相結合塑造了高矮、方圓、扁挺、曲直、色澤不同的;實用與審美相統一的、靜態固定的造型實體。⑵立體的畫:建築的造型主要是由幾何形的線、面、體組成的一種立體藝術形式。是通過建築群體組織、建築物的形體、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內外空間、虛實安排、遠近距離、動靜組織、明暗搭配、古今延續的結構造型,亦即建築的構圖、比例、尺度、
色彩、質感和空間感,以及建築的裝飾、
繪畫、雕刻、花紋、庭園、家具陳設、植物栽培等多方面的考慮和處理所形成的一種表現性的綜合性藝術。對建築的遠眺,就像識讀和欣賞掛在天空的一幅圖畫。⑶凝固的音樂:建築與空間構成了一定的序列、節點、延續、節奏和韻律,給人們創造了一種意境、氣氛、風格,或莊嚴,或活潑,或華美,或樸實,或凝重,或輕快,或典雅,或婉約,引起人們的共鳴與聯想。⑷完滿的歷史:建築藝術幾乎囊括了人類所關注事物的全部,書寫和顯現了人類文化的歷史。本質是一個民族乃至多個民族的國家在一定社會發展時期,社會文化思想以及社會科技和經濟發展(有機構成)水平的綜合體現。(5) 自然的和諧:每一個建築藝術形體和時態,都與所在位置的天體、地域、區位、地點、氣候、物種、人群、個人、(心)情景構成了一個和諧、平衡、統一、發展的自然環境。
建築藝術具有的特性
作為建築藝術,至少具有以下特性: ⑴從物質和形態來說,具有實在性、靜態性、實用性、民眾性、強制性、耐久性。⑵從手段來說,具有美術性、技術性、工程性。⑶從反映和審視來說,具有形式美、象徵美、符號美、局部美、心靈(正面)美。⑷從價值來說,具有實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愉悅價值、寄情價值。⑸從意識來說,具有識讀、會意、隱喻、意象、聯想的意念和思想。⑹從知覺來說,具有視覺、觸覺、感覺及運動覺。⑺從時空來說,具有空間性(實中虛序層)、時間性(歷史、現實、未來)、地理性(位置、地表、地質、氣候、宜人)、構景性(主次輔側遠)、造型性、一體性(天地景物人)。⑻從表現形式來說,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獨特性、標誌性、象徵性、浪漫性。⑼從內涵來說,具有民族的、時代的哲學思想和政治、禮制、法度以及文化的經典和圖形、數理、風俗、習慣等。⑽ 從自然來說,具有環境性、生態性、自由性、協調性、自然性。
建築藝術與實用功能
通常說建築藝術都是功能、結構和藝術、審美的統一。以其功能性特點為標準,建築藝術可分為紀念性建築、宮殿
陵墓建築、宗教建築、住宅建築、
園林建築、生產建築等類型。
但有的藝術與功能產生了分離。比如在中國,最偉大的牆是蜿蜒於北方萬里山野間的萬里長城。它最初修建的目的只是為了防禦和實戰的需要,但防衛功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它成為了中國建築乃至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象徵。這恐怕是建造者在建造之初所沒有料到的,另外,九龍壁、影壁等,已經完全脫離了牆本身的功能,而僅具有顯示和象徵的作用了。(王其均著《華夏營造-中國古代建築史》第12頁,中國建築出版社2008年)。
中國建築藝術
中國
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彆強調和崇尚“中”的民族,“中”是指在天地自然之道的正中運行,象徵事物守持中道,行為“中庸”不偏,恰當適時,是真、善、德、美、和的象徵。
早在遠古先民結繩劃線記事的時代,伏羲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了先天八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易經》·說卦傳)”六畫就位次以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六為天。確定人在天地之中。在六爻卦中,內卦的二爻與外卦的五爻,因在中間,稱為“中”,又稱“得中”,舊時占卦得到二、五兩爻者,被稱為“得中”,內容吉祥的斷語特別多。
中國的傳統文化認定,中華民族的祖先生活在地球上的範圍處於天、地的中心位置,是上天嫡傳並直轄管理的洲際區域。這個國家智慧、華美、遼闊、富有,這些民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記載的夏代,因而稱為華夏、中華、神州、九州。
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思想認為,地方天圓人在中間,位於大地中心的國家,叫中國。京都是國家的中心,宮殿是京都的中心,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是中央。最初指黃帝,也指堯舜禹建的都城,後來出現許多國家,泛指中原或中心國,中華民國成立正式定為國號。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國建築藝術的定義
中國建築藝術日益發展成為集天文學、地理學、地質學、生態學、物理學、景觀學、建築學、倫理學、力學、能量學、信息學、心理學、美學等多門類、多學科於一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
發展模式
一般來說,中國建築藝術存在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官式建築,因其在思想、技術和物質、人力方面的絕對優勢,因而反映了一定社會時期的最高藝術水平;一種是民間建築,雖然物質、技術的限制,但其設計建造卻更加靈活多樣,與當地環境融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此外,還有一些不能簡單歸類的建築物,如歷代建造的佛塔、橋樑、城台、城市中心的
鼓樓、
鐘樓、
市樓等。
本質主題和表現形式
中國建築藝術是一座龐大的物質和文化知識寶庫,幾乎囊括了中華民族從古到今的自然變遷、物質生產、文化知識和生活習俗整體、全面、主要的典型部分。然而,就其首要功能來說就是它的實用性;就其根本(本質)來說,就是“以人為本”,適宜和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它的核心用最簡潔的表述就是:適宜人居。
中國建築藝術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外在的形體,秦磚漢瓦、隋唐寺塔、宋元祠觀、明清皇宮以及皇家園囿、私家園林、牌坊城池、陵墓壇廟、特色民居都展示了中國建築藝術形式。一種是內涵的主體本質,在形形色色的建築藝術形體之中,每一座都蘊含著中國建築藝術的哲學思想和藝術規範。形體是獨特浪漫的,內涵是理性程式化的;單體建築是規格化的,群體序列是多樣化的。如中國建築藝術在平面布局上有著內在的、簡明的結構造型和組織規律,即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的建築,單體建築的藝術造型,主要依靠間的靈活搭配和式樣眾多的曲線屋頂以及裝飾表現出來。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然後由數個庭院組成院落群以及各種大型建築組群或城市組群。孤立的單體建築不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築的藝術效果主要依靠群體的組合序列來取得。區域的、城市的、組團的、單體的規劃、設計、建設,都遵從中國建築藝術的哲學思想、祖制傳統和藝術、技術規範,根據地理位置、方位面積,中心軸線、南北朝向、數理意念、空間想像、結構功能、比例制式、排列組合、高低明暗、曲直辟闔、色彩搭配、視覺舒緩,有序均衡鋪開。即使是受地勢、民俗或其他原因的影響,建築組群不能夠在實體上平衡對稱時,人們也設法使它在某種程度上達到心理和意念上的均衡與和諧、集合的平衡、陰陽的調和、五行的互補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必須深入地研究中國建築藝術本質主體的思想理論,才能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中國建築藝術。因為“感覺了的東西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中國建築藝術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建築物質性、功能性的形體本身,更多的是建築所蘊含和傳承的民族的、國家的思想、情感、觀念、意識等精神性的中國文化的精髓;重大的歷史意義以及深遠的弘揚意義。
舉例
《易經》對中國建築學的影響也是極為深遠的。在古代,它以其“意”與“象”結合的思維模式,以及陰陽協調的原理,孕育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國古代風水學。同時也使得這一學問,在中國的建築學領域發揮得淋漓盡致。
先以北京城及故宮為例,北京城按照《易經》天地人“三才之道”,將皇宮稱為紫禁城,以與天上的紫微垣相應。 城外無水便人工開出金“水”河,整個建築以“木”為主,上覆“金”色琉璃瓦,牆壁塗絢麗的“火”紅色,矗立在“土”地上。取五行互補之意。
故宮鳥瞰圖
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象徵天闕三垣。前殿為陽,後寢為陰,後寢三大宮為乾清宮、坤寧宮和交泰宮。三宮名稱皆合乎《易經》中乾為天,坤為地,乾為君,坤為臣,乾為父,坤為母的原則,所謂乾天清輕上揚,坤地重濁下凝,地天交合而成泰,人倫之大吉。圍繞三宮又分為左右十二宮,即東六宮與西六宮,合之十五,以應河洛中軸運樞之妙。東西十二宮,以應十二辰,象徵婦道遵從地道,無成有終。
北京城門,外城七門,喻南向明而治,內城九門,喻九五之尊統御四宇。皇城大門南有天安門,北有地安門,東有東安門,西有西安門,象徵先天八卦乾天坤地、離日坎月之格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又主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等天象28宿。內城東南崇文門,西南宣武門,象徵左文右武。東北安定門,西北德勝門,象徵文治武功,懷柔天下。東直門、西直門,象徵日月出沒的陰陽大道。中軸線十五里,象徵河洛運樞左右逢源之常數。這是中國古代建築運用《易經》理念的典型案例。
同樣在今天的現代建築中,我們也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如世界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在20世紀80年代設計的香山飯店,無論總體布局,還是細部處理,設計者幾乎都在不斷地、反覆地運用易學的象數與符號,強化建築本身的民族文化與藝術的內涵,由此可見《易經》“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思想,依然在中國現代建築學領域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圖解易經》祖行/編著 出版發行/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在世界建築藝術上的地位
“從世界範圍來看,古代建築文化大約可以分為七個主要的獨立體系,但諸如代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美洲等建築體系,有的早已中斷,有的流傳不廣,有的影響有限。只有中國建築、歐洲建築、伊斯蘭建築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建築體系。而其中流傳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成就最為輝煌的又要數中國古代建築和歐洲古代建築。”(王其均著《華夏營造-中國古代建築史》前言,中國建築出版社2008年)。
研究的意義
⑴用哲學的理念識讀蘊含在中國建築中的藝術標準和規範,發掘、傳承中國建築藝術的主體思想:自然、和諧、禮制、數理、傳統和浪漫。⑵用文化的理念釋讀歷史的、區域的環境、建築形體美。⑶用情感的意識審視建築藝術的空間、象徵、精神美。⑷用中西對比的方式認知、研究中國建築藝術的現實和發展,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和發展。⑸創造、實現、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
中國建築藝術的繼承、借鑑與發展的問題
在21世紀的今天人們終於醒悟,在地球村里,文化背景、生活習性各異的民族要想共存下去,必須發展代表自身特徵的建築文化,把“城市之美”作為城市發展戰略。正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場城市文化復興,以日益緊迫的全球環境問題為開端,將“化力為形,化能量為文化,化死物為鮮活的藝術形象,化生物繁衍為社會創新”作為當前城市文藝復興的主題,城市建設由硬體時代逐步過渡到了軟體時代。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成為了城市設計發展的內部原動力,因而,建築學、雕塑、環藝、裝飾、家居設計也從單體的、個人的表現中走出,開始創作與城市環境密切相關的、詮釋城市底蘊的、具有城市機能的、揭示未來的作品。(摘引自中文百科《空間藝術》,本文進行了修改)。
當對中國建築藝術的研究達到一定的高度和廣度後,就需要努力把它上升到較為系統的高度。即有意識地、敏感地、創造性地探索、總結、繼承與發展中國建築藝術理論。“為了感受和理解這精神的世界,這個不可見的世界,我們必須深深地內省自身......所以,要將建築作為一種歷史來理解,就要找到創造出我們周圍各種建築形式的神話信仰。否則,在尋根的過程中,我們很可能會陷入一種淺薄的形式轉換的危險之中”(中國建築出版社《查爾斯·柯里亞》汪芳編著)。
中國建築思想的專門理論著作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當前以及以後發展的要求。系統地研究中國建築藝術理論,除了史料的梳理,實物的考察,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既要對中國的思想與文學、哲學和文藝理論等有廣闊的了解,又必須有西方文化理論的根基並能夠對西方史學方法有所借鑑。從中有所心得、有所創造。
當前,某些中國建築師一是對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豐富性和它的卓越成就缺乏深入的甚至基本的了解。二是對中國傳統建築中深蘊的文化內涵缺乏深入的探究甚至探究的興趣。三是對西方的理解也不夠系統不夠深刻,不能與對中國自己的認識結合起來。往往不認真講求民族和地方固有的文化內容的表現,也不講求在與周圍自然和人工環境的文脈繼承協調下的創造,似乎受一種流行的、先驗的、由建築師個人的喜好而定的某種形式的支配,淺薄地追求某些時髦的手法。
關於繼承和發展,吳良鏞先生提出“抽象繼承”的構想:第一是指將傳統建築的設計原則和基本理論的精華部分(設計哲學、原理等)加以發展,運用到現實創作中來;第二是把傳統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來,通過抽象、集中、提高,作為母體,蘊以新意,以啟發當前設計創作的形象創造。過去所謂對傳統的“形似”還是“神似”之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了,既求神似,並不排斥某種程度、某一細節的形似。這是經過再創造的繼承,而不是抄襲。
城市建設的創作者們具有多重任務,可以說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創造出具有良好的空間組織形式和完美的藝術形象的適宜人居環境。優秀的建築物和它構成的藝術環境,擁有長遠的甚至是永恆的感染力。(《中國建築藝術史》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建築藝術史》編寫組編蕭默主編吳良鏞序。)這就要求城市建設的創作者們既要深入社會歷史和地理歷史的研究,還要與相關藝術作品的研究結合起來。大型藝術作品的創作,首先應明確其要表達的建築語言,達到理想化的美學理論要求,而不僅僅是設計一個特別的場地;要透過其蘊含的文化意義所起到的細微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城市本身的思想、特徵、發展方向或潛藏著的永恆存在(摘引自中文百科《空間藝術》)。
藝術產業
中國建築藝術產業的定義
創造建築藝術意識形態和物質形體,使社會財富變革或增長的國民經濟生產部門的類別(分部門)。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暫沒有明確分類,應該屬於第二產業的建築業;第三產業中的房地產和文化產業的交叉邊緣類別。
範圍
建築藝術產業是指社會經濟領域中,凡是涉及建築藝術創意、設計、建造、雕塑、繪畫、影像、信息、種植的各個分類部門,集合構成的統稱。它是從社會經濟的角度進行認識、劃分和定義的,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最大眾化的產業。
業務經營類別
項目策劃、建築設計、雕塑壁畫、裝飾裝修、環境藝術、生態建築、科技建築、古典建築、市政道路、園林綠化、苗木栽培、旅遊景觀、文化遺產、藝術品、影像製作、廣告展覽、人才規劃、教育培訓,等等城鄉建設序列和範疇。
對中國建築藝術產業的思考
⑴全國範圍的建築藝術產業所涉及的門類,都在追求西方化、現代化、個性化,從事產業的人們不學習、不注重、不使用中國的、民族的、地域的建築思想和優秀風格,到處建造改頭換面的工業類建築,個別樓宇個性化,整體建築趨同化,從而在慢慢丟失自己的民族類別、建築藝術和中國特色的文化。⑵中國建築藝術產業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產業,是歷史根深蒂固形成的文化,每一個中國人都特別注重的有形的資產、人生的榮耀、日常使用的工具、生活水平的體現、後代傳承的希望、等等,應該從國家發展的角度,列為國家優先類別發展。然而,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統計還沒有一個整體的類別。⑶中國的發展最突出的是城市的發展,作為發展的主體是分布在各城市中的房地產開發公司,然而近幾年來,功不可沒者不僅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反而受到不公平的擠兌和打壓。應在最短的時間內還給房地產商以“國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