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明代遼東巡撫)

張濤(明代遼東巡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濤(1554-1618),字振海,號山是,湖廣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人。明代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遼東巡撫。明萬曆十四年(1586)中進士。初任富順縣令,多政績,升任工科給事中,因提議被罷官,居家著書15年。二十九年(1601),太子位定,復出。三十六年(1608),由安徽歙縣知縣擢升戶部廣東司主事,不久改任山西司郎中,會試同考,得進士20人。三十八年(1610)調任光祿大理寺寺丞,旋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萬曆四十年十二月復升任遼東巡撫,刻撫遼奏疏等書,忠義溢於言表,不惜千萬方止之,後復致力於書問事。萬曆四十一年十一月,卸任遼東巡撫。四十六年(1618)卒於遼東。

基本介紹

  • 本名:張濤
  • 字號:振海
  • 所處時代:明代
  • 出生地:湖廣黃陂
  • 出生時間:1554
  • 去世時間:1618
  • 主要成就:明代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遼東巡撫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歷史事件,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張濤(1554-1618),字振海,號山是,湖廣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長軒嶺)人。明代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遼東巡撫,其高祖張必達,為明前期戶部尚書;曾祖張永通於正統十四年(1449)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徙湖北黃陂;父張天爵,廣置產業,為當地首富。
明萬曆十四年(1586)中進士。初任富順縣令,多政績,升任工科給事中,因提建議被罷官,居家著書15年。二十九年(1601),太子位定,復出。三十六年(1608),由安徽歙縣知縣擢升戶部廣東司主事,不久改任山西司郎中,會試同考,得進士20人。三十八年(1610)調任光祿大理寺寺丞,旋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萬曆四十年十二月復升任遼東巡撫,刻撫遼奏疏等書,忠義溢於言表,不惜千萬方止之,後復致力於書問事。萬曆四十一年十一月,卸任遼東巡撫。四十六年(1618)卒於遼東。
萬曆三十六年(1608),為重建木蘭廟上奏神宗皇帝,神宗準其奏,三十七年(1609),木蘭山木蘭廟(今名木蘭殿)得以重建。建成木蘭坊、木蘭祠、祖師金頂、玉皇閣、娘娘殿、無量殿及八宮二觀等建築。並在木蘭山東南坳,分別修建供奉觀音大士和關王神像的藏珠閣、涼亭各1座。另建東寶塔、西寺佛場、文昌寺、了心庵、生洲寺、西陵寺、閔家寺、灄水鎮寨門碼頭。

人物評價

張濤在朝為官,深得神宗皇帝賞識,神宗皇帝曾曰:“張濤品居天下第二,才居天下第四。”曾經威震朝廷,富甲一方。其家莊園建築群占地50餘畝,有大小房舍300餘間,有良田萬畝,有佃農、工匠、傭人等1300餘人。

歷史事件

努爾哈赤質子事
萬曆四十一年秋九月,太祖使告葉赫執布占泰以獻,使三往,不聽。太祖謀伐之,先期遣第七子巴布泰率所屬阿都、乾骨里等三十餘人質於明。至廣寧,謁巡撫都御史張濤,請敕葉赫遣布占泰,濤以聞,神宗下部議,以為質子真偽莫可辨,拒勿納。
萬曆四十一年九月丙辰,朔奴酋遣子入質。巡撫遼東都御史張濤以聞奴酋自奄有毛憐諸衛,日以富強又結宰賽拱免等酋。明攻北關越耕遼地,邊臣不能制馳,檄諭之奴遣使乾骨里等佯訴舊耕等地一系,成化年間一系,萬曆二十七年到今,無異只新添牧耕,願即撤去其構怨,北關則以北關匿伊壻,及奪伊婚遂相仇殺非有犯順之意,願遣第七子巴卜海為質與頭目阿都乾骨里等三十餘人同抵廣寧,濤陳兵見之查系奴酋第三妾真哥所生之子,遂請或住廣寧或赴京師及一切宴賞事宜,並乞敕北關還壻收女兩家完聚庶東北互親釁孽。可杜章下兵部議已而兵部言其子真偽難辨留之,反為所紿不如遣還便。上是之。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努爾哈赤為攻葉赫,遣其第十一子巴布海入質於明朝,以圖阻止明朝援助葉赫。後質子雖然不為明朝所接納,卻也起到了掩飾作用。由於遼東巡撫張濤的阻撓。明朝未能及時救援葉赫。張濤力主質子,阻明救葉赫的背後,實質上隱藏著明朝政府在國力衰弱和建州女真勢力不斷壯大的情況下,無力控制建州女真,而欲行安撫的意圖。正是明朝的安撫政策及中央政府與邊吏之間的矛盾為建州女真勢力的壯大提供了空間。

個人作品

張濤《題建木蘭山將軍廟奏疏》
遼東巡撫都察院右副僉都御史兼管倭備臣張濤為啟建祠宇以光山嶽事。竊以名山大川聖朝隆封祠之典,靈壇、古社、群黎修烝嘗之儀。有湖廣省黃州府黃陂縣木蘭山乃真武修煉之所。唐節度使朱異家於其下,其女代父出征,功封木蘭將軍。啟建祠宇於其上並立。真武廟貌世遠年湮,香火頹廢。臣叨生茲土感將軍之貞烈,沐真武之威靈,欲捐資未敢擅便。伏乞陛下念真武功在國本,將軍勛立唐朝,臣得以重修鼎建。一以動神人護國之念,一以啟土民忠孝之心。臣誠惶誠恐謹奏。
張濤《木蘭將軍歌》
木蘭山上青草發,將軍冢里埋香骨。
殺氣應隨艷魄消,貞心不向征魂沒。
憶昔當年聞鼓鼙,曾拋機杼逐旌旗。
即戍非女子,市韉有男兒,
誓把雄心赴金柝,鳴鞭直抵長城窟。
寶劍磨殘黑水雲,雕弓彎破陰山月。
英雄陣骨幾成灰,十二年來百戰回,
故園砧杵無人怨,絕塞征衣好自裁。
絕塞煙塵一朝掃,捷書飛出關山道。
含羞蔡女拍中笳,掉臂明妃墳上草。
邊草胡笳別寒雲,征人誰識女將軍?
願題彤管篇中字,不羨燕然石上勛。
惆悵歸來啟故閨,空房猶閉舊支機,
羅裙香冷鴛鴦死,蘭帳塵生燕子飛;
燕子鴛鴦幾度春,還閨原是別閨身。
背上舊沙痕未脫,眉間新黛憾還顰。
可憐烈女腔中血,不死沙場死閨閣。
百年心冽匣中霜,數寸腸分衣上鐵。
千載孤墳過客悲,紅顏薄命寄芳祠,
一函金甲為同穴,三尺青鋒是故知。
我賦大招招未還,難堪杜宇泣空山。
祠前明月朝朝鏡,壠上屯雲歲歲還。
君不見,漢寢唐陵臥鹿糜,故都禾黍嘆離離,
唯有木蘭墳不改,青山獨自屬蛾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