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曉東,1960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曉東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60年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工物系加速器專業
人物履歷,學術研究,

人物履歷

198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物系加速器專業,獲學士學位;1987年在電漿物理所獲碩士學位;2001年在電漿物理所獲博士學位。1995年初晉升副研,1999年初晉升研究員。1995.7—1997.10 期間在德國MP-IPP做訪問工作。

學術研究

主要從事托卡馬克裝置的實驗運行、技術維護和電漿物理研究。參加HT-7的現場組裝,以及初期的真空、低溫、超導磁體系統的調試實驗和放電運行;提出和組織實施、並解決HT-7長脈衝放電中的超導磁體失超保護問題,已投入運行。同時帶領研究生開展失超信號的計算機採集、分析判斷和處理執行的研究工作,通過幾輪實驗證明是可靠和迅速的;提出和解決並聯冷卻的縱場超導線圈在進入超導態前的狀態判斷問題,解釋在這個階段相關溫度顯示會變得遲緩,必須在超導線圈中通以較小的電流,既不影響超導線圈的降溫,又可以測量其電阻變化,分析判斷超導線圈降溫時的狀態,並能給出線圈進入超導態所需時間;帶領研究生進行輝光硼化和離子迴旋波硼化、矽化膜的製備和膜特性分析,研究不同輝光放電功率與進氣量下、不同波功率和占空比與進氣量下的鮮膜特性和放電過程中膜的雜質控制特性和損傷情況;對早期邊界H-模的實驗條件給出合理和統一的解釋,在H-模中的徑向電場只是產生於電漿中的離子與電子的電荷分離,是由於離子與電子在曲率和梯度磁場中的漂移運動帶來的位移差造成的。首次提出NBI注入電漿中局部區域,利用較高能量離子與電子在曲率和梯度磁場中運動軌跡的偏離,形成電荷分離,產生和控制徑向電場的技術方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