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

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一般指本詞條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位於甘肅省張掖市,擁有包括裕固族在內的眾多少數民族和577處文化景點。張掖世界地質公園是國內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複合區,是一座集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旅遊觀光、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地質遺蹟保護於一體的大型地質公園。張掖丹霞地貌分布廣闊,場面壯觀,造型奇特,色彩艷麗,是我國乾旱地區最典型和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觀,具有很高的科考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張掖丹霞地貌被譽為"張掖窗欞狀宮殿式丹霞地貌中國第一","張掖彩色丘陵中國第一,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享有“中國彩虹山”美譽。

2020年7月7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09次會議,張掖世界地質公園獲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掖世界地質公園
  • 外文名:Zhangye UNESCO Global Geopark 
  • 地理位置:甘肅省張掖市
  • 景點級別:世界級
  • 占地面積:約 1290 km 
  • 著名景點:彩色丘陵景區 、冰溝丹霞景區、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景區、九個泉景區
  • 森林公園級別:世界級
  • 認證時間:2020年7月7日 
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特徵,氣溫特徵,地形地貌,降水量特徵,水文特徵,資源情況,開發建設,基礎建設,品牌建設,電影拍攝地,景區景點,彩色丘陵景區,冰溝丹霞景區,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景區,九個泉景區,地質結構,地質地層,地質構造,地質遺蹟,保護髮展,法律法規,保護措施,科普科研,資源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科普價值,旅遊開發價值,旅遊信息,交通信息,門票價格,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甘肅省張掖市境內,地處祁連山主脈北坡中段,地勢西南、北部高,中間低。地理坐標為99°16′12″-100°07′37″ E;38°40′52″-39°03′36″ N,總面積1289.71平方千米。
公園西邊界為地理邊界,西南邊界以甘肅省張掖市與青海省的省級行政邊界為劃分依據,東邊界為國家地質公園原邊界,東北邊界以臨澤縣和甘州區行政邊界與地質邊界為依據,東南邊界以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邊界為界,北與南邊界為地理邊界,北邊界主要以梨園河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行政邊界為劃分依據,南邊界以南屬於祁連山區域。

氣候特徵

張掖地質公園位於西部溫帶乾旱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研究表明,其中4—9月大風日占80.7%,4—6月大風日占52.3%,山前盆地區大風頻率高于山區。年沙塵暴日春季最多,占全年的67%,沙塵暴災害自西北向東南遞減。植被稀疏,自然環境較差,生態環境脆弱,具有光熱豐富、溫差大、夏季短而熱、冬季長而嚴寒、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快、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的特點。

氣溫特徵

張掖地質公園年平均氣溫4℃~6℃,無霜期95~120天,年日照時數3000~3600小時,具有降水量少、蒸發強烈、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凍脹融蝕強烈、盛行西北風等氣候特徵。並且年平均最高、最低氣溫的變化特徵與年平均氣溫基本相同,年平均最高氣溫的氣候傾向率為0.3℃/10年,年平均最低氣溫的氣候傾向率為0.474℃/10年,說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過程中該範圍內年平均最低氣溫的升溫幅度大於年平均最高氣溫的升溫幅度。

地形地貌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地處青藏高原向內蒙古高原過渡的第一階梯分界處、祁連山主脈北坡的中段,處於祁連山向河西走廊的過渡帶。地形整體呈現西南高東北低的態勢,海拔高度主要集中在1700米左右。位於張掖市中部,祁連山主脈北坡的中段,地勢中部較低,西南與北部較高,地勢起伏較大,高差明顯。公園南部為祁連山主脈,北部的黑山,南部的刀山均屬祁連山系余脈,中部為黑河河谷。區內主要地貌單元為:中切割高山,分布於九個泉地區;中低山區,分布於肅南縣城以東,構造侵蝕作用為主,形成了彩色丘陵、丹霞地貌等景觀,為本區主要地貌類型;河谷盆地或溝谷,分布於黑河及其支流兩岸,河谷兩岸常有河流階地分布,溝谷走向多與黑河幹流走向垂直。

降水量特徵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80~260毫米,蒸發量1800~2000毫米,無霜期112~145天。本區屬典型的大陸性乾旱氣候,年平均降水量253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1.5%,且多以集中的大雨及暴雨形式出現,一日最大降水量一般為15~30毫米,其中大雨頻率為每年1~2次,降水的年際變化顯著,豐水年降水量是枯水年的2~3倍。

水文特徵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發育的較大河流主要有黑河、梨園河、山丹河等。黑河是甘肅省最大的內陸河,其主要幹流流經張掖地質公園,其中,梨園河及其支流大瓷窯河、敷河、蘆革河、勒巴溝、冰溝、馬蓮溝等,均屬內流河黑河流域的支流,除梨園河、大瓷窯河常年流水外,其餘均為季節性流水溝谷,多年平均過境徑流量為2.54x10立方米。

資源情況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森林、草原、濕地和荒漠交錯分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我國西北地區的生物種源和物種遺傳基因庫。陸生野生脊椎動物有4綱13目29科62種,其中獸類23種、鳥類37種、爬行類1種、兩棲類1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雪豹、馬麝、白唇鹿、金雕、胡兀鷲、斑尾榛雞6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豺、棕熊、石貂、草原斑貓、猞猁、兔猻、馬鹿、藏原羚、岩羊、盤羊、獵隼、紅隼、鳶、蒼鷹、雀鷹、普通鵟、草原雕、禿鷲、兀鷲、白尾鷂、白頭鷂、淡腹雪雞、暗腹雪雞、血雉、藍馬雞、縱紋腹小鴞26種,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赤狐、狍、雪鴿3種,三級保護動物(既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有25種。這些陸生野生動物是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地表自然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發建設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以其無與倫比的地貌景觀、博大深厚的文化積澱、珍稀獨特的地質遺蹟和豐富多彩的旅遊項目、配套完善的旅遊設施、規範標準的旅遊服務,贏得了眾多國際國內殊榮,得到了境內外的廣泛讚譽。

基礎建設

2005年12月27日,張掖地質公園被原甘肅省國土資源廳確定為省級地質公園(甘國土資環發[2005]41號)。
2008年1月,張掖地質公園被甘肅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被原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命名為省級地質公園。
2011年11月,被國土資源部批准“張掖國家地質公園。
2012年4月23日,原國土資源部批准張掖地質公園具備國家地質公園建設資格(國土資廳函〔2012〕380號)。
2013年,國土資源部批准建設“國家地質公園”。
2014年,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正式成立。
2014年8月3日,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冰溝丹霞景區正式揭牌。
2015年9月,張掖地質公園通過原國土資源部檢查驗收並批准命名。
2015年,張掖國家地質公園正式開園揭碑。
2016年6月16日,國土資源部通過(國土資函〔2016〕307號)檔案同意命名甘肅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的批覆。
2017年5月,張掖啟動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工作。
2017年12月,張掖地質公園通過國內評審,成為中國2019年擬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申報單位。
2018年3月,原國土資源部下發《關於做好2019年度和2020年度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工作的函》(國土資廳函〔2018〕143號),甘肅張掖地質公園被確定為2019年度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送的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單位,並全面投入申報創建工作。
2019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估專家易卜拉欣·庫姆先生、雷伊雷·巴德優索女士對張掖申創世界地質公園工作進行考察評估。
2020年7月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09次會議上通過決議,正式批准張掖地質公園為“張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2020年9月25日,張掖世界地質公園正式揭牌開園。

品牌建設

2005年11月,《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與全國34家大型媒體聯合舉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被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位列第六。
2009年,張掖丹霞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圖說天下》編委會評為“奇險靈秀美如畫——中國最美的6處奇異地貌”之一,排行第二。
2011年,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
2013年,張掖七彩丹霞被評選為“全球最刻骨銘心的二十二處風景”。
2014年,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景區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015年,張掖七彩丹霞被評為“全球二十五處夢幻旅行地--中國彩虹山”。
2015年1月,甘肅肅南冰溝丹霞景區被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015年5月,張掖地質公園被評定為2015-2019年度甘肅省科普教育基地。
2016年,張掖七彩丹霞被評為十一黃金周旅遊秩序最優獎。
2017年,張掖七彩丹霞在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上被評選為“全球最美外景拍攝地”。
2017年12月,張掖丹霞地質公園被驢媽媽旅遊網平台評為甘肅省內十大最受歡迎山地旅遊景點之一。
2017年9月24日,張掖七彩丹霞景區被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組委會評為中國體育旅遊精品景區。
2017年,張掖地質公園被美團旅行網評為最佳人氣景區。
2018年1月,甘肅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上榜《紐約時報》“2018全球必去的52個目的地”。
2018年,張掖最美丹霞·裕固風情游主題線路獲得《魅力中國城》年度魅力主題線路”稱號並授牌。
2018年6月,張掖丹霞國際地質公園榮獲“2018中國人眼中的絲綢之路旅遊十佳”的“十佳旅遊景區”。
2018年12月,張掖七彩丹霞景區獲得“2018中國品牌旅遊景區TOP20”殊榮。
2020年1月,張掖地質公園彩色丘陵景區(張掖市七彩丹霞景區)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評定為5A級旅遊景區。
2021年4月24日,張掖七彩丹霞旅遊景區在“艾蒂亞獎” 及“艾里緹斯獎”中分別榮獲“中國最佳自然生態旅遊項目獎”、“最美中國旅遊景區獎”。
2021年5月,張掖七彩丹霞景區上榜“2021新甘肅十大必去好評景區”。
2021年12月,張掖七彩丹霞景區入圍“2021年5A級景區品牌影響力(MBI)100 強榜單”。
2021年12月,張掖七彩丹霞景區入圍“2021中國智慧景區TOP300“榜單。
2021年12月30日,甘肅省公航旅集團張掖七彩丹霞旅遊景區參加峰會,榮膺2021甘肅文旅最佳打卡地。

電影拍攝地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拍攝地
2007年姜文導演
電視劇《神探狄仁傑3》取景地
2008年錢雁秋、張文玲執導
賀歲片《三槍拍案驚奇》拍攝地
2009年張藝謀導演
電影《長城》拍攝地
2015年張藝謀導演
欄目《美麗中國行》拍攝地
2017年中央電視台
欄目《魅力中國城》拍攝地
2017年中央電視台
欄目《綠水青山看中國》拍攝地
2017年中央電視台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外景拍攝地
2019年白永成執導
註:參考資料來源

景區景點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共有四大景區:彩色丘陵景區(張掖七彩丹霞景區)、張掖冰溝丹霞景區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景區、九個泉景區,總面積1289.71km。彩色丘陵園區色彩斑斕,造型奇特;冰溝丹霞園區雄險神奇,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民族如詩如畫、風情濃郁;九個泉蛇綠岩套記錄了億萬年來祁連山區的地質變遷。

彩色丘陵景區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組成部分——彩色丘陵景區(張掖七彩丹霞景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位於地質公園東北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與臨澤、甘州區交界處,核心面積約30平方千米。具有紅棕色、淡黃色和藍灰色三大主色系和38種亞類色彩,且主色系互層比例猶如黃金分割,能讓人感受到強烈的視覺衝擊。彩色丘陵由1.37億-1.96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湖泊中沉積的泥岩、砂質泥岩組成,因含不同礦物質而呈現多彩多姿的景觀特色,記錄了早白堊世氣候環境的變遷和新生代(距今3600萬年)以來風化剝蝕的歷史。隨著時間和天氣變化,多彩的彩色丘陵變化萬千,頗有“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的氣勢,被譽為世界地質奇觀。
景區內有七彩雲海、七彩仙緣、七彩錦繡、七彩虹霞、臥虎峽、七彩敖河和萬象土林谷等7處觀景點,有神龍戲火、靈猴觀海、眾僧拜佛、神龜問天、金蟾問道、大扇貝、七彩屏、睡美人、臥虎等景觀30餘處,是中國一處彩色丘陵與丹霞地貌的高度複合區。

冰溝丹霞景區

張掖冰溝丹霞景區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鄉境內,是張掖丹霞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距張掖市區45公里,西距肅南縣城41公里。海拔在1500米-2550米之間,南北寬約5-10公里,東西長約40公里。冰溝丹霞海拔為1500米至2550米之間,景區總面積達300平方公里,景區內廣泛分布著丹霞崖壁、石牆、石柱、尖峰、丘陵等地貌形態,尖峭挺拔,連綿不斷,氣勢宏偉。冰溝丹霞以“雄險神奇”而著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同時它是中國乾旱地區最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同時也是中國發育最完整,造型最為奇特的丹霞地貌之一。冰溝丹霞以砂岩地貌遺蹟景觀為主體,是國內窗欞狀宮殿丹霞發育最好、規模最大的地質地貌遺蹟、是砂岩窗欞狀構造的命名地,被評為“窗欞狀宮殿式丹霞地貌中國第一”,有極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這裡還是影視人和攝影家的天堂,多部影視作品也在冰溝丹霞做過外景拍攝。 冰溝丹霞享有“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中國最美的六處奇異地貌”和“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盛譽,是國內乾旱地帶最具典型的丹霞地貌。
核心遊覽區分為小西天景觀區和大西天景觀區,沿小西天景觀區遊覽可依次看到神駝迎賓、桃園三結義、玄武門、蘑菇石、大地之根、七女峰、望夫石等景觀,沿大西天景觀區可欣賞到神龜探海、金駝情深、鎖陽神柱、鷹頭岩、埃及法老、盧浮魅影、金蟾觀霞等景觀。
  • 神駝迎賓:整座山峰由於風化速率不平衡的緣故,使得山峰的造型如同一頭憨態可掬的駱駝。
  • 盧浮魅影:山峰的外形如同西方羅浮宮殿一般,整體造型十分巨大。
  • 祁連火炬:差異風化所形成的的石柱。
  • 金蟾觀霞:風化形成的金蟾型象形岩塊,形狀生動。

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景區

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旅遊景區(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景區)是集冰川雪山、原始森林、天然草原、瀑布河流、峽谷深澗、丹霞地貌於一域的地貌大觀園,為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地質公園的中部,是地球演化與民族風情融匯的絕佳場所。景區坐落於祁連山向河西走廊的過渡帶,全長約80千米。這裡的化石記錄了遠古(早志留世,距今4.43億-4.33億年)海洋生物的繁盛,地貌特徵展示了青藏高原的隆升歷程,從祁連山腹地起源的河流終匯於黑河,紅色文化與民族風情彼此滲透。景區獨享優越山水資源,脈承淳樸人文氣質,是集中展示裕固族歷史文化原生態和祁連山自然風光原生態的大型活態博物館。景區以祁連風光為形,以裕固風情為骨,以歷史文化為魂,匯聚七彩丹霞之蒼茫、旖旎草原之遼遠、原始森林之靜美、浩渺雪山之聖潔,依託被譽為國內超星級空中草原的賽汗塔拉核心景區,將裕固族獨特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和大美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是絲綢之路上擁有最美自然風光、最優生態環境、最炫民族風情、最佳文化氣質、最具特色魅力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裕固王府
裕固王府是明清王朝冊封的正四品官員—七族黃番大頭目在冬春季節接見重要貴賓的專用場所,現仍是我縣接待貴賓的專營接待點。
王府木質大門為仿古山寨式建築,兩側門柱底座用黑色褐子包裹,可防止木柱腐朽蟲蛀;門楣中央懸掛有具有百年歷史的野牛頭和盤羊頭,兩側24個木角用羊毛褐布包裹,很具有草原民族特色。過大門沿懸空棧道可到達王府,王府為坐北向南的四座鋼木結構大帳,總面積256平米,可同時容納200多人就餐。帳內擺設有紅木沙發和茶几,還設定了能盛200斤奶茶和煮100斤羊肉的的手工銅鍋各一口,可以裝青稞酒100斤的大銅壺一個,三個器具均為清朝嘉慶年間(1811年)陝甘總督松筠為褒獎七族黃番大頭目守邊有功而贈送的禮品,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
裕固王府
王府餐飲以裕固族民族特色餐為主,並在就餐其間提供精彩的歌舞表演。
  • 鄂博
鄂博是草原民族祭拜山神的聖物,由活佛高僧精心擇地擇時而建。該鄂博體量為河西之最,所埋寶瓶也為河西之最。該鄂博底層基座直徑17米,逐級收縮,上升6層,總高4.5米,鄂博中心桿高達15米。鄂博內放置由全縣民眾捐貢的寶瓶1000個、金銀銅和珠寶、綠松石、瑪瑙100公斤,經卷50本。其中寶瓶乃藏傳佛教中用於改善環境助緣修改的特有法物。寶瓶裝藏吉祥之物主要有活佛、高僧及僧眾之加持聖物以及五穀、七珍八寶、靈山聖地的水土、甘露丸、嘛呢丸及各類心咒、舍利粉和各種經咒、符等,具有調整風水,改變氣場,積德辟邪、進財聚福,消災增智、益壽延年、氣運興旺、事業順暢、祈福增吉祥之功效。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
鄂博
在祭鄂博的吉日,需邀請高僧誦經、煨桑、吹白海螺,信徒順時針圍繞鄂博轉圈,向天拋撒印有經文佛像神馬的五彩 “隆而達”,也叫“風馬”,並高呼“樂而加羅”(山神保佑),轉完三圈後,將綁著牛羊馬鬃毛的木製寶劍、長矛等插在鄂博木框內,意為送山神武器,祈願山神護佑,草原興旺、風調雨順,平安吉祥。
萬佛峽丹霞地貌類型豐富,造型奇特,形態多樣,匯集了丹霞石柱、垂直崖壁、石牆、宮殿狀石崖、巷谷、溶洞、孤峰、殘丘等代表丹霞地貌各個發育階段的典型形態地貌,單體造型異常神奇,有泥乳狀、窗欞狀、柱廊狀、疊板狀、陡崖狀、蜂窩狀、麥屯狀等地貌特徵,其中有些造型似人似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主要景觀有:布達拉宮、百舸爭流、丹霞女神、羅漢堂、千佛殿。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
萬佛峽
綿延數公里的丹霞山,主要以窗欞狀、柱廊狀、疊板狀丹霞為主,崖間端坐著無數大小不一、形態不同的紅色佛像,故名“千佛崖”。由於光線不同,季節不同,角度不同,景觀神奇變幻,像城堡,像麥垛,像宮殿,像亭台,像樓閣,像飛禽,像走獸,像人,像佛,像神話世界。這些自然的傑作,天然的造化,的確是鬼斧神工,令人折服。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
千佛崖
傳說裕固人在西至哈志時,有個獵人為了讓有身孕的愛妻品嘗到新鮮肉,追逐一頭受傷的黃羊奔跑數日後迷失方向而流落他鄉。十八年後在找尋愛妻無果,到海子邊準備自盡時,在一頭雙角鑲滿紅珍珠的美麗仙鹿的帶領下穿越千山萬水回到故鄉與愛妻團圓。此後珍珠鹿就成為裕固人追求幸福、團圓和美好生活的象徵。
氂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是裕固人鐘愛的三大畜種之一,宗崇為家畜保護神。其體軀高大強悍,眼圓有神,心肺發達,肌肉緊湊,身長腿短,筋骨結實,體側腹部和四肢的披毛柔軟厚密,適應高寒生態環境,耐寒、耐飢、耐勞,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游渡江河激流,能頂風冒雪生存,有“高原之舟”之稱,是樂觀豁達、自由奔放的遊牧精神的標誌,也是不畏嚴寒、堅韌不拔的高原魂魄的象徵。

九個泉景區

九個泉位於地質公園的西部,距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縣城約30公里,地處祁連山北麓。這裡是中國最早進行板塊研究的地方,九個泉蛇綠岩套證實了早古生代古祁連洋的存在,九個泉板塊縫合線是早奧陶世(距今4.90億-4.13億年)華北板塊和柴達木板塊拼合的證據,完好地記錄了早古生代的海陸變遷,具有全球對比研究的重大意義。這裡也是黑河多條支流的起源地,高寒植被發育,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珍貴的海陸變遷的地質遺蹟、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和優美的祁連山風光彼此交融,既是地學科考和研究的聖殿,也是人們探索自然奇觀的天然博物館。

地質結構

該地質公園大地構造位置位於祁連山北緣大斷裂上盤,北祁連板塊縫合線及其北側。該地質公園的地質發展史是祁連山造山帶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祁連造山帶地質發展經歷了古元古代陸塊形成時期、中新元古代陸塊成長和擴展形成大陸裂谷時期、新元古代-寒武紀洋殼化時期、早古生代俯衝以及陸殼碰撞構造活動時期。該區經歷了四次性質不同的造山作用相關的主要構造-熱事件,從早到晚分別為:古元古代末期的湟源運動,造成熱擠壓造山作用;新元古代末期的托萊運動,表現為陸塊擠壓造山作用;加里東晚期的祁連運動,也是祁連地區最為重要的構造作用,祁連洋關閉,在這個時期造山帶開始形成,張掖地質公園的九個泉蛇綠岩套和藍片岩等遺蹟則是這個時期的產物;古生代的陸間碰撞擠壓造山作用;中新生代的受到青藏高原隆起影響的推覆造山作用,氣候環境頻繁變換,在祁連山前沉積了色彩多變的下白堊統砂岩、礫岩、泥岩等,這些岩層受後期新構造影響和流失、風化作用的改造,最終形成了彩色丘陵、冰溝丹霞(紅層地貌)等特色地貌。

地質地層

地質公園內地層較為發育,分布在中寒武世(距今約5.2億年)以來的各套地層(圖1、表1)。其中早白亞世新民堡群中溝組(K1zh)是彩色丘陵成景的主要地層,該地層岩性主要以灰紫色、紫色厚層狀爍岩,灰紫色、黃褐色、青灰色中一厚層狀泥質砂岩、泥岩夾樂岩為主,上部夾一層炭質泥岩和頁岩,灰白色、青灰色砂爍岩與紅褐色砂岩互層,含有柏得葉肢介動物化石。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
圖1.張掖地質公園地質簡表(1:200000)
表2張掖地質公園內地層出露簡表
地質年代
地層年代
主要岩性
距今年齡
新生代
第四紀
全新世
-
沖積物
1萬年
-
沖洪積物
-
早更新世
-
洪積物
12萬年
新近紀
中新世
-
紅棕色粉砂質泥岩夾灰色黏土岩
2300萬~530萬年
中生代
白堊紀
早白堊紀
新民堡群下溝組
灰紫色、黃褐色、青灰色中—厚層狀泥質砂岩、泥岩夾礫岩,上部夾一層炭質泥岩和頁岩
1.14億~1.06億年
新民堡群下溝組
褐紅色泥岩夾藍灰色粉砂岩條帶
1.20億~1.13億年
早侏羅紀
早侏羅世
龍鳳山群
灰綠色礫岩、砂岩、紫紅色泥質粉砂岩
1.99億~1.74億年
三疊紀
早三疊世
下岩組
含爍砂岩、下部層狀石英砂岩
2.52億~2.47億年
晚古生代
二疊紀
晚二疊世
窯溝群
粗砂岩、含礫粗砂岩
2.79億~2.59億年
早二疊世
大黃溝群
雜色薄層砂岩、間夾流紋質熔岩凝灰岩
2.98億~2.79億年
石炭紀
晚石炭世
太原組
砂岩為主、下部中層灰岩
3.07億~2.75億年
中石炭世
羊虎溝組
粗砂岩、砂爍岩
3.16億~3.07億年
早石炭世
臭牛溝組
粉砂岩夾炭質頁岩
3.46億~3.20億年
晚古生代
泥盆紀
晚泥盆紀
沙流水群
泥砂礫岩及硬砂質砂岩
3.85億~3.59億年
早泥盆紀
老君山群下組
塊狀礫岩及砂岩
4.16億~3.97億年
早古生代
志留紀
晚志留世
旱峽組
變質細砂岩夾紅色千枚岩及粉砂岩
4.22~4.18億年
中一晚志留世
-
綠泥絹雲千枚岩夾變質細砂岩
4.44億~4.22億年
早奧陶世
晚奧陶世
南石門子組
變質安山凝灰岩夾矽質岩、變質粉砂岩
4.58億~4.43億年
早奧陶世
陰溝群上段
安山凝灰岩夾細碧凝灰岩
4.85億年
陰溝群下段
粉砂質板岩、千枚岩
寒武紀
中寒武世
-
矽質岩
5.2億年
註:參考資料來源

地質構造

張掖地質公園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緣、塔里木盆地東側及鄂爾多斯盆地西側,近北西向延展的祁連山主脈北坡的中段,河西走廊核心地帶,屬北祁連山東褶皺帶和阿拉善地塊的過渡帶。在甘肅省構造單元劃分上位於柴達木一華北板塊一祁連早古生代造山帶一北祁連新元古一早古生代溝弧盆系三級構造單元。

地質遺蹟

公園地質遺蹟資源分類表
大類
亞類
主要地質遺蹟景觀資源
地質剖面
沉積岩相剖面
典型沉積岩相剖面
下白堊統沉積相剖面
地質構造
構造形跡
中小型構造
小草場子斷層、冰溝門斷裂帶、大肋巴溝斷裂帶、梨園河西逆斷層、黑山山脊向斜、冰溝門向斜、南台子向斜、獨山子波痕、白堊系(K)/三疊系(T)角度不整合、獨山子第四系(Q)/白堊系(K)角度不整合,夷平面
-
大地構造
蛇綠岩套, 藍片岩剖面
地貌景觀
岩石地貌景觀
砂岩地貌景觀
砂岩窗欞宮殿狀構造、陡崖、砂岩石柱和峰林、疊板岩牆、蜂窩狀洞穴、泥乳柱、單斜岩層、彩色丘陵、城堡等
流水地貌景觀
流水侵蝕地貌
梨園河河谷或溝谷、黑河大峽谷
流水堆積地貌
河流階地、
水體景觀
河流景觀
風景河段
梨園河
環境地質遺蹟景觀
地質災害遺蹟景觀
山體崩塌遺蹟景觀
倒石錐
註:參考資料來源

保護髮展

法律法規

張掖世界地質隸屬中國政府,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甘肅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的保護。地質公園邊界明確,保護對象具體。張掖地質公園的管理部門承擔開發和管理地質公園的法律責任,包括地質遺蹟保護、科普宣傳和推動地質旅遊等。地質公園占地為國有土地,這樣的法律構架確保了張掖地質公園的持續發展。

保護措施

張掖地質公園管理局對公園內的自然資源,按其特性和功能進行分區管理,劃定特級地質遺蹟保護區1個、一級保護區5個、二級保護區3個、三級保護區3個,分別制訂了不同級別保護區的保護措施,先後埋設公園邊界及各級保護區邊界界碑172塊,設定交通標識、環保及地質保護警示等引導說明牌152塊。
地質公園將極具科學研究價值、生態環境脆弱、地質遺蹟縱深等區域區劃為一級保護區,禁止遊客進入,只允許經過批准的科研和管理人員開展必要的環境保護和科研活動,嚴禁建設任何建築設施;
將地質遺蹟外圍、觀賞價值較高、代表性較強、歷史旅遊觀光區劃為二級保護區,在不破壞原有地質地貌的基礎上,安置游步道、圍欄、警示牌等相關防護設施,接納遊客在限定的區域內旅遊觀光;
其他區域設定為三級保護區,進一步完善地質遺蹟保護體系,建成遊客中心,對地質遺蹟保護知識進行宣傳,增設電子設備,對地質遺蹟進行實時監控,逐步完善棧道、圍欄等保護設施,防止破壞地質遺蹟的現象發生。

科普科研

張掖地質公園博物館是公園的重要基礎設施,2015年9月正式對公眾開放,全館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300平方米,總投資約1.6億元,其中展廳面積4800平方米,為鋼混異型空間桁架結構,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宣教五大功能於一體。館內設定地質公園科普影視廳,拍攝《空中看張掖》4D影片,並設定一次性容納35人的VR體驗廳,收集展出各類岩石礦物和古生物標本共80件;館內布展大量文字、圖片、實物,並通過聲、光、電等設備,全方位、立體化介紹張掖國家地質公園彩色丘陵與丹霞地貌的形成與特點,多角度展示張掖神奇的地貌景觀和地質變遷。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
張掖地質公園博物館
2014年,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正式成立。
2015年,張掖國家地質公園正式開園揭碑。
2015年12月30日,張掖丹霞地質博物館被甘肅省博物館協會評為第二批文化遺產“歷史再現”工程博物館名錄。
2018年10月13日,張掖地質博物館被甘肅省科技廳認定為“甘肅省特色科普基地”。

資源價值

科學價值

公園的主體—砂岩地貌遺蹟景觀在很大程度上記錄了新構造運動湖相沉積和古氣候古環境的變遷,為研究在白堊紀以來青藏高原及祁連山在隆升過程中的重要地質事件和形成演化提供了依據。多種紅層地貌複合存在使地質公園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而彩色丘陵豐富的色彩使得所有的地質學專家都無法對這個由湖相沉積所產生的特殊地貌的形成原因有一個準確的定論,其景觀真實的形成過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審美價值

張掖紅層是我國乾旱地區最典型和面積最大的紅層地貌景觀,地貌氣勢磅礴、場面壯觀、造型奇特、色彩斑斕,主要由紅色礫石、砂岩和泥岩組成,以交錯層理、四壁陡峭、垂直節理、色彩斑斕而示奇,是一個以自然風光為主的自然風景區。集紅層地貌懸崖峭壁、峰林石柱的奇、險、峻、美,還兼有全球獨有的紅、黃、橙、綠、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種斑斕鮮艷的色彩。形態美: 砂岩地貌在造型上有很強的表現力和可識性,既有堡、塔、柱等一般造型外,還有擬人、擬物的特殊造型,形態美而多。色彩美: 砂岩地貌色彩豐富,包括紅、黃、紫、白、黛青、灰綠、灰黑等色彩。公園內窗欞狀宮殿式、峰林狀、柱狀等象形砂岩地貌和彩色丘陵地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特色明顯,極具科研觀賞價值。

科普價值

公園內地質遺蹟景觀分布廣泛,類型多樣,保存完好,尤其是砂岩地貌等地質遺蹟,清晰的顯示了一個從“年輕”跨越到“成熟”再到“老年”的地形序列,並且每個景區的組成顯示著特定階段的地貌特徵。具有獨特的地貌學特徵,具有極高的科學內涵,公園內建設的張掖地質博物館是開展地學科普教育以及地質科學研究的理想場所。

旅遊開發價值

張掖紅層地貌和彩色丘陵是一對“姐妹花”,誕生於恐龍出沒的白堊紀,它們分別形成於距今約1億3千5百萬年到1億年期間,其優質獨特的景觀屬高品位的旅遊資源,特色鮮明的彩色丘陵地貌景觀為我國發育最好、規模最大的地質地貌遺蹟景觀,堪稱“中華自然奇觀”。地質公園資源保存完好,人為干擾因素較小,旅遊地質資源以原始的面貌保存完善,能夠最大程度地展現地質遺蹟景觀的全貌。

旅遊信息

交通信息

1.冰溝丹霞
遊覽時間:建議1-2小時
交通攻略:火車動車終點站:張掖/張掖西
公交巴士:在張掖汽車西站乘坐前往冰溝丹霞(發車時間:7:30-17:10)
自駕游:從張掖市向西出發,駛入S213張肅公路,向西途徑甘浚鎮繼續向西直行,到達終點(導航搜尋:冰溝丹霞)

門票價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