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劍

張慧劍

張慧劍(1906-1970年),安徽石埭(今石台縣)人,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原名嘉穀,筆名辰子,著名報人,作家,評論家。著有《辰子說林》、《賽金花故事編年》、《馬斯河的哀怨》、《明清江蘇文人年表》、《李時珍》(電影劇本),還校注過《儒林外史》等。他與張友鸞張恨水,被稱為“三個徽駱駝”,因之他們均姓張,都是安徽人,又是新聞記者和小說家,稱其為“駱駝”,概任重道遠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慧劍
  • 別名:張嘉穀,辰子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6
  • 逝世日期:1970年5月14日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因病輟學,自學文史知識
  • 主要成就:《李時珍》
  • 代表作品:辰子說林、馬斯河的哀怨、明清江蘇文人年表、李時珍等
人物生平,副刊聖手,代表著作,人物趣事,自樂獨身,著述有成,

人物生平

張慧劍(1906~1970),安徽石埭(今石台)人,原名嘉穀,筆名辰子。其與張友鸞張恨水,被稱為“三個徽駱駝”,後又因同在《新民報》共事,又被稱為“新民報三張”。他們均姓張,都是安徽人,又是新聞記者和小說家,稱其為“駱駝”,概任重道遠之意。張慧劍終身未娶。
張慧劍、張恨水、張友鸞張慧劍、張恨水、張友鸞
1925年起張慧劍歷任北京、南京、重慶、南昌、金華等地報紙副刊編輯,上海《新民報》編輯、主筆、編委。著有雜文集《慧劍雜文》、《馬斯河的哀怨》、《辰子說林》,歷史小說《屈原》,專著《白居易和他的詩》,電影劇本《李時珍》等。

副刊聖手

自其祖父起始定居南京。20世紀20年代初開始創作小說,向報社投稿,受到北京《輿論報》社長賞識,遂被聘為該報副刊《瀚海潮》編輯,由此進入報界。後在南京先後主編《南京朝報》、《新民報》副刊達20餘年,被譽稱為“副刊聖手”。其作品大多散登於20世紀20~50年代的多種報刊,數以千計。其散文優美、詩句清麗、評論文章潑辣尖銳,深受讀者喜愛。自新中國成立後一度曾在上海工作,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8年歸居南京,在城南白酒坊埋頭讀書、著述。20世紀60年代曾當選為中國作協江蘇省分會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屢遭迫害,後病逝於南京,葬在南郊牛首山
張慧劍張慧劍

代表著作

著有《辰子說林》、《賽金花故事編年》、《馬斯河的哀怨》、《明清江蘇文人年表》、《李時珍》(電影劇本),還校注過《儒林外史》等。
張慧劍著《李時珍》張慧劍著《李時珍》

人物趣事

因其父時期,家道頹落,為生計計,田產、房屋均相繼出賣,父親被迫到南京去做小生意,張慧劍就出生於南京城南白酒坊一間租來的古舊平房中。這裡緊傍一尼姑庵,樹影婆娑,環境清幽。家中雖陳設簡單,但藏書極多,堆滿兩間舊屋;足見其父雖家道中落,但仍不失斯文
張慧劍在抗戰勝利後,自陪都重慶返回南京,曾賦《家居詩》一首:“舊居痕影此低回,記取兒時事事哀。滿巷斜陽簫一,東鄰春叟賣回”。這首詩表明,張慧劍對舊居懷有深情。早在20世紀30年代,張慧劍就已經以編輯報紙副刊成名。他的學歷不高,唯讀過兩江師範文科,但其天賦極好,博聞強記,讀書過目不忘,古典文學基礎相當紮實。張慧劍思想開明、進步,他主編過《南京晚報》、《朝報》、《時事新報》和《新民報》的副刊,其中在《新民報》連續工作近20年。他還擔任過《新民報》重慶、成都、南京、上海、北平五個社的副刊主編,深受《新民報》老闆陳銘德鄧季惺的器重。張慧劍辦報筆鋒犀利,版面活潑,取稿精審,可讀性強。是故張慧劍擁有穩定的讀者群。
張慧劍久居南京古城,與皖籍同鄉報人張友鸞、張恨水等人時相過從,他們互相幫助、聲氣相求。他與也住在城南的詩人盧冀野(《石達開評傳》作者,抗戰時期任過重慶議會參議員)、胡健中(國民黨文化界知名人物,任過《中央日報》主筆,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有過進步傾向)等亦為朋友,平日詩酒酬酢,無話不說。1934年,胡健中在浙江杭州主持的《杭州民國日報》改編為《東南日報》,由每日8版擴充到12版,除原有的副刊《沙發》外,還增加了《越國春秋》版,專載掌故、軼聞、隨筆、散文、遊記等文章小品。胡健中重金禮聘,把張慧劍從南京《朝報》挖到杭州,主持2版副刊。張慧劍稍有空便深入市井民眾之中,跑遍攤販、市場小餐館、小劇場等,其目的在於訪察民情,了解人們的喜怒哀樂。幾個月下來,他編的副刊大有起色,內容豐富多彩,還善於利用“報屁股”作補白,三言兩語、針砭時弊、頗具膽識。讀者們漸漸感到《東南日報》副刊有看頭。
張慧劍編輯副刊多年,確有不同凡響處。他善於利用“報屁股”這一塊不大的天地,使之包羅萬象、承擔既廣且雜的內容。在杭州編《東南日報》副刊受挫後,他仍不改初衷,堅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說真話,這確實是需要膽識和勇氣的。20世紀40年代初期,重慶豬肉價格步步高,甚至無肉上市,這主要是由於豪門權貴利用抗戰,壟斷農副產品市場,操縱貿易,囤積居奇,哄抬豬肉、大米、棉布、鹽等生活必需品的物價,牟取暴利,中飽私囊,致有“前方吃緊、後方緊吃”之說,老百姓對政府腐敗怨聲載道。張慧劍氣積胸中、義形於色,在《新民報》晚刊的《西方夜談》上連出了3次《豬》專輯,大談四川自古號稱“天府之國”,物產豐富,豬產量在國內一直位列前茅,何以鬧到百姓沒肉吃或買不起肉吃?報上還披露某日有多人目睹運生豬車輛駛往某權貴投資買下的農場倉庫等等。
這樣的專輯等於把豬肉價格狂漲的內幕昭示於讀者,從而起到正面口誅筆伐所不能取代的作用。1946年10月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後,“國軍”攻下華北重鎮張家口後彈冠相慶、躊躇滿志,國民政府積極為蔣介石籌辦六十壽辰。張慧劍靈感一動,為《新民報》日刊編出了《西太后60壽》專輯,大談慈禧太后獨裁專制,靠拉攏慈安太后發動“祺祥政變”,垂簾聽政起家,寵信太監李蓮英,斂財自肥,動用建設海軍的500萬兩國庫銀子為自己建頤和園,媚外妥協,操縱朝政,血腥鎮壓戊戌變法等。明眼人一讀這些文章,便知這是影射蔣介石。第2年,國民黨緊鑼密鼓地籌備蔣介石登基中華民國“總統”大典,張慧劍又在《新民報》“夜航船”副刊上來了一個《袁世凱》專輯。
由此可見,張慧劍在反動政權統治下真實反映民意的做法,充分表現了一位真正報人的職業道德和良心。

自樂獨身

張慧劍終身一人生活,與煙、酒、茶、書相伴,閒暇吟詩、作文自得其樂。多年來,他周圍的人們不免多少有些困惑,他雖只是一介報人、文士,經濟收入有限,但還不至於娶不起老婆。張慧劍自己玩笑說,原因是耳患重聽,跟他說話要大聲才行。他說:“成家的準備是得先找談情的,而談情又必須在悄悄中談,始能生情,繼之萌愛。姑娘們總是有點害羞的,要她們把悄悄話注入我耳中,而我又無福承受這份夜半無人私語時的柔情。”
其實,患耳疾重聽固然是一個原因,但還屬其次,張慧劍喜歡獨身恐純出於個性。他喜好旅遊,從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的20多年中,足跡遍及黃山、泰山、峨眉山、雁盪山、西湖、洞庭湖等名山勝水,每年總要有兩三個月外出雲遊,而且是凡心一動,說走就走,無牽無掛。如果有妻兒家室,他就不太可能如此逍遙隨心了。
不過,在張慧劍中年時期,似乎有過一次特殊的男女交往。大約在1947年,北方曲藝界名藝人相繼到南京獻藝。當時,京韻大鼓女藝人中,有一女叫張韻霞,師宗白雲鵬派,雖不如小彩舞那么出名,卻也色藝雙全,且以儒雅見長,氣度端莊、清純動人。張慧劍對她的技藝特別欣賞,有一段時間幾乎每場必聽,並漸與張韻霞認識,時相過從,並為她寫過評價文章。這樣的交往,出在一向隔離女性的張慧劍身上,就成了驚人之舉,甚至一度傳聞兩人即將成婚、鸞鳳和鳴了。有人以此相詰,張慧劍一笑置之,傳言進而插上了翅膀。可是不久就煙消雲散,人各東西,張韻霞回北方了,朋友們盼望的喜酒最終落了個空。

著述有成

1946年初,上海《新民晚報》創刊,張慧劍是副刊“夜光杯”的首任主編。在他和同事們精誠合作、共同努力下,副刊辦得很有特色,雅俗共賞,頗具可讀性,其影響超出了上海地區。新中國誕生之後,張慧劍繼續編輯《新民晚報》副刊。在“民國報壇三張”中,張慧劍的名氣比之張恨水、張友鸞要差一些。這主要反映在文學寫作方面,雖說同樣能編、能寫,但張恨水出版過20多部長篇小說,不少作品如《啼笑因緣》等影響遍及海內外,張友鸞寫的通俗言情小說、傳奇故事也相當多;而張慧劍只寫過《越女劍傳奇》、《楊貴妃之死》等兩三部供報紙副刊連載的小說。
1954年,上海電影製片廠籌劃攝製介紹明代藥學家、《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一生事跡的電影。徐桑楚瞿白音陳鯉庭等人負責物色電影劇本作者,選了幾個人都定不下來。作家柯靈(一說夏衍)想到剛從《新民晚報》副刊主任編輯崗位上退下來、被安排從事文藝研究的張慧劍,認為他文筆好,古代文學功底又紮實,且是多面手,在徵得他同意後向製片廠領導推薦,獲批准。張慧劍遂埋頭於電影劇本《李時珍》的創作,他多方蒐集資料,拜訪世家名醫,還兩次親往李時珍出生地湖北蘄春,深入鄉間了解地理風物知識,收集關於李時珍的民間傳說,再比之於正史和史料記載,歷半年努力,終於寫出《李時珍》。影片中李時珍的扮演者為著名電影演員趙丹,影片上映後受到國內外廣泛好評,數次獲獎。
1956年,張慧劍調回南京,仍住城南白酒坊舊居。他心地善良、樂於助人,與街坊鄰居們關係不錯。人民文學出版社請他為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作校注,他歷時半年,圓滿地完成了任務。1959年開始,已當選江蘇省作協副主席和省文聯委員的張慧劍在有關部門安排下,又著手編寫《明清江蘇文學人物年表》。這部書計畫寫70萬字,分上下兩卷,張慧劍筆耕不輟、勤勤懇懇,南京圖書館古籍部是他常去之處。怎奈年事漸高,又患有高血壓等多種疾病,寫寫停停。
1963年,他想回祖籍安徽石埭(今石台縣)看看,但因身體原因而未能成行。1965年,他被選為江蘇省人大代表,寫了幾年的《明清江蘇文學人物年表》初稿已完成。這部書耗去他大量心血,正待改定送出版社,文化大革命浩劫降臨,他當然在劫難逃,多次受到批鬥。1968年,張慧劍被送進橋頭鎮江蘇省五七幹校,養過雞、種過菜,受了不少折磨,直到悄然辭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