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濬(1900~1983),字文淵,界首市徐寨鄉巴莊村人。兄弟4 人,張其濬排行第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其濬
- 別名:文淵
- 出生地:界首市徐寨鄉
- 出生日期:1900
- 逝世日期:1983
- 職業:教育者
- 畢業院校:上海震旦大學
- 代表作品:《理論力學》、《振動理論及聲學》、《熱學及熱力學》。
個人簡介,求學經歷,任職經歷,科研成就,
個人簡介
求學經歷
民國3 年(1914 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學,民國8 年因參加“五四”運動被校方開除,中途輟學。民國10 年赴法國留學獲得巴黎大學物理碩士學位,又轉入巴黎高等無線電學校,後在巴黎SFR 無線電公司任職,獲無線電工程師職稱,此間結識革命前輩徐特立。
任職經歷
民國17 年,懷著發展中國的教育和無線電事業的愛國熱情離法回國,在上海暨南大學任教。次年受聘到安徽大學任教授兼理學院長。民國19 年至民國29 年,相繼在武漢大學、廣西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中法大學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北京淪陷後,他不顧侵華日軍的威脅利誘,拒絕到日偽控制的北京大學赴任。民國29 年毅然喬裝書商離京,輾轉數日到昆明受聘於雲南大學任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長等職至解放。
建民棗贈頌國後,在徐特立的勉勵下,繼續留雲南大學任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長、副教務長,還擔任雲南政協委員、民盟委員會委員、中國物理學會首屆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漢字信息處理研究會理事,以及全國中文信息研究會名譽理事、雲南省首屆物理學會理事鑽勸乃、雲南電子學會名譽理事和雲南大學科普協會委員等職務。
張其濬腿盛滲通曉法文、英文和俄文。留學國外數年,不迷信洋人。主張高等學校教學應與科研並重,科研必須結合中國的國情,著力於解決工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服務於國民經濟。從法連趨罪國歸國以後的幾十年里,堅持不懈地為發展中國無線電事業作出顯著貢獻。
科研成就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雖身處逆境,對教學和無線電事業仍不氣餒。1971 年至1973年主持了“核子彈爆炸探測器”(核爆炸當量方位距離的測定)的研究工作,受到昆明軍區和國防部的表彰;並研究成功適用於電子計算機處理的碼字最少、結構合理、使用方便的漢字編碼方案。其中“漢字分解與合成”,1979 年獲雲南省科技獎,“漢字字形三元體代碼法”獲科技承格翻成果二等獎,1984 年獲成果二等獎,受到國內外有關專家的稱讚和採納。1982 年中達慨全朵國物理學會給張其濬頒發了連續從事物理科研教學工作50 年的榮譽證書和獎章。1983 年逝世於工作崗位。
張重烏其濬一生獻身於教學和科研事業,著有《理論力學》、《振動理論及聲學》、《熱學及熱力學》、《教學物理方程》、《理論物理》、《量子力學》、《向量與張量》、《氣體電子學》、《陰熱電子學》等書。1985 年,他的夫人張文震遵照張其濬遺言,將其珍藏的250餘冊中外文書籍贈送給雲南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