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際

張元際,(1851--1931)清末貢生、國子監學正。先生於光緒十九年(1893)創建宏仁書院,位於陝西興平城南莊頭村,初名愛日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元際
  • 別名:字曉山,號仁齋
  • 民族:漢
  • 出生地:陝西興平
  • 出生日期:1851年
  • 逝世日期:1931年
  • 畢業院校:關中書院 三原清麓書院
  • 職業:學者
  • 代表作品:《愛日堂前集》《關學續編》《易以反身錄》
  • 主要成就:創立宏仁書院
  • :曉山
  • :仁齋
生平簡介,後世評價,

生平簡介

字曉山,號仁齋。清末西安府興平縣莊頭村(今興平縣莊頭鄉莊頭村)人。清鹹豐元年(1851)六月一日出生,祖張爵,庠生,正直剛方,為人爽朗。興平知縣龔任臣贈楹聯“老成有望孚閭黨,福後能修長子孫”。父張芳,字伯良,號槐蔭,性情渾厚,氣宇宏肅。祖和父皆誥封武德騎尉,母楊氏誥封宜人。兄弟四人,先生居長;弟元惠,字子和,為武舉、衛千總;三弟元熙,字輯堂例授修職郎、貢生;四弟元勛,字鴻山,舉人。
七八歲時,隨父讀書於墓廬,刻苦用功,習孝愛之禮。20歲入縣學,為庠生,受業於高蘭亭先生。及長,遊學長安,求學於關中書院柏景偉先生,又從史夢軒先生就讀涇陽味經書院,授業於劉古愚先生之門數年,繼慕賀復齋先生學品,乃隨本縣馬養之先生去三原清麓書院聽賀瑞麟講理學。深受啟迪,益發勤奮,專心治學,淡於功名,廣泛涉獵,深煙細究,造詣頗深。光緒十三年(1887)返興平後,在縣城城隍廟設堂講學,求教者甚眾。
光緒十八年(1893)遵父遺訓,自籌經費在故鄉創辦了尊經學堂,取名“愛日堂”。堂前分立八齋,以朱子“立志、居敬、明理、反身”八字區別;左右為經義(藏書處)、治事二齋;堂後有三益齋、二養館。先生教人,最重國小,“國小培其根,大學達其支”。愛日堂藏書處有一副楹聯:“擁書天假百城福;種樹人為萬戶侯”。
光緒二十七年(1901)又自籌資金在桑鎮楊雙山詞設立“明經學堂”每年四月初四會講。又在玉清觀設立“通經堂”。先後在全縣勸立學校一百多所,經他倡導並得到當局和紳士支持,設立了縣學堂經費處,籌集、發放各村學校基金。晚年曾主講於清麓書院,擴充書局,使《清麓叢書》普行天下,先生學問淵深,誨人不倦,講學秦中風動海內。撫院端午橋中丞以“經明行修”奏請,加國子監學正銜。
光緒三十一年(1905),與同邑張淵贊助知縣楊宜翰籌辦私捐,以為興學之資。又與張淵等人奉命赴滬,考察學務,並採辦教學用品。翌年返回興平,任勸學所總董,在全縣勸立初等國小堂180餘處,皆有基金。又同邑紳商量,在縣設立學堂經費處,成立各村學堂基金會,興平教育基礎自此以立。晚年主講愛日堂(宏仁書院)和正誼書院,遠近至者,室不能容。
元際先生師承關學賀復齋、柏子俊、劉古愚諸先生教誨,立志振興關學。一生重講學,廣交友,切磋學問。初在涇陽有“輔仁社”,繼有“臨涇社”,社友10餘人。後在西安有“岳雲社”。歸里後,有“槐里社”,參加的人都是當時有名學者。晚年有“關洛學社”,社友有陝西劉鏡湖、寇立如、許世衡、張鴻山等。與其游者,陝西有牛夢周,河南有白壽庭,山東有孫仲玉,浙江有夏靈峰,青島有張范卿,朝鮮有李習齋,皆一時理學名士。每次會講常有數百人參加。60歲後在縣城設立孔教會,令楊蔭庭等逐日輪講。74歲時,親赴山東,謁孔林,拜孟廟,尊師重道之心,至老不倦,四方知交稱道:眉縣張(橫渠)、興平張(元際),東西輝眏。
1930年,楊虎城將軍主陝時,以先生為師,聘他到省襄助,他以80病翁謝辭,說:“主席是吾省人,於桑梓必有碩劃”。民國二十年(1931)正月十五日,元際先生逝世,終年81歲。楊虎城將軍贈予“關學薪傳”匾額。
先生著有《孔子輯要》三卷、《四償錄》一卷、《謁廟侍行記》二卷張元際熱心地方志編纂。編有《興平縣誌》四卷、《興平縣鄉土志》五卷、《易以反身錄》二卷、《四行記》四卷、《道統百篇》一卷、《關學續編》三卷、《愛日堂前集》十卷等。
1923年,又應縣知事王廷珪之邀,參與編纂《重修興平縣誌》一部八卷。他終生不涉官場,不慕榮利,講學著書,鄉人稱賢。
他生前曾自撰墓志銘曰:“志欲為學而氣不銳,學欲希聖而功不逮,慨墜緒之茫茫,獨潸然而出涕,尼山何遠,紫陽何逝,午夜燈光,恆砭砭以自勵。不克展其學修,不克光其施濟,抱一腔存古維道之心,弗隨俗以泄瀉泄。深愧上未能承,中未能成己,下未能貽善於後世。虛度光陰八十一歲,此何人哉,是乃興平莊子頭張曉山元際”。臨終前,對其弟張元勛囑咐說:“我生平自愧德學未成,歿後切勿請人為志表,遺笑當世賢儒也。一切喪事須從禮,不用酒肉、音樂、紙幡、七七,屏去俗所禁忌。”為此,他又親書兩副對聯交其弟元勛照辦。其一:囑弟喪葬須從禮;愧我道德未裕身”。其二為:與奢寧儉,與易寧戚;從禮則是,從俗則非”。

後世評價

張元際去世後,各地前來奔喪送葬者達千餘人,哀辭誄挽,累幅連篇,僅《愛日堂辛未大事記》選刊的祭文就有30餘篇,輓詩40餘首,輓聯228副,稱讚先生的學問道德和育才濟人之功績。選錄如下:
陝西省政府主席楊虎城輓聯
先生近師中阿,遠紹洛閩,況更壽登大耄,福樂康寧,自當期頤百年,為彼士林作坊表。
鄙人忝權陝政,幸蒞梓鄉,方思河道響風,澤躬化雨,胡竟不遺一老,使我關輔失儒宗。
學界著名人物有:
宋伯魯(同門)輓聯:
請業記同堂,幸道義相摩,三益當年稱畏友;
吞聲成永訣,痛斯文將喪,百川誰與挽狂瀾。
趙寶珊(同門)輓聯
灃西之峻,煙霞之宏,清麓之純,先生無弗承續;
泰山其頹,梁木其壞,哲人其萎,門下何所瞻依。
馮光裕(同門)輓聯
梁木圯槐里
弦誦輟橫渠。
劉錫純(同門)輓聯:
到處最喜讀書,立會文社,築愛日堂,正好教育英才,培滿園桃李,及是時化雨均沾,何期壽享八旬,駕鶴仙遊,一朝茂陵喪元老;
晚年益身尊孔,入履禮門,出由義路,每逢春秋朔望,率多數師儒,極其誠釋菜致奠,無奈月值孟春,修文應詔,四海同聲哭先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