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葦

張倩葦

張倩葦,女,博士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荷蘭Twente大學訪問學者和高級研究學者。《多媒體和網路環境下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1,第二完成人)。國家級精品課程《學習論》和廣東省精品課程《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國家級教學團隊《教育心理學》的主要成員。主持並完成多項省部級課題。發表論文60多篇,有數篇被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心理學》、《中國小教育》和《教育文摘周報》等轉載。任《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與方法》(2004)和《步入資訊時代的學習理論與實踐》(2000)兩部教材的副主編,出版專著《資訊時代的技術與課程發展》(2009)和《Supporting Teachers to Enact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China》(201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倩葦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業:教師
  • 專業方向:教育技術學基本理論、教育信息化、教師專業發展
  • 任職院校: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個人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出版圖書,學術成果,榮譽獎項,

個人經歷

學習經歷:
2005.1-2012.5.16,荷蘭Twente大學行為科學學院課程系學習,獲博士學位。
2000.9-2007.6,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習,獲教育學博士學位。
2003.9-2004.1,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英語培訓。
1989.9-1992.7,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系教學論專業學習,獲教育學碩士學位。
1987.9-1988.1,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進修心理測量、實驗設計、心理衛生等課程。
1981.9-1985.7,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系學校教育專業學習,獲教育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11.3-2011.5,荷蘭Twente大學(博士研究)。
2010.4-2010.6,荷蘭Twente大學(博士研究)。
2008.12-2009.5,荷蘭Twente大學高級研究學者(華南師範大學留學基金,博士研究)。
2005.1-2006.6,荷蘭Twente大學訪問學者(國家留學基金委,博士研究)。
2003.12-2022,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任教授。
1998.11-2003.11,華南師範大學電化教育系(現教育信息技術學院)任副教授。
1992.9-1998.10,華南師範大學電化教育系任助教、講師。
1985.7-1992.8,湖北大學教育管理系任助教,從事心理學、心理測量、心理衛生與諮詢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主講課程

A.本科生課程
信息素養、教育技術專題研究、視覺心理學、傳播心理學、教育技術發展新趨勢、網路教學研究、學與教的理論。
B.研究生課程
技術與課程、學與教的理論研究、教育技術名著選讀、文獻綜述與論文撰寫。

研究方向

教育技術學基本理論、教育信息化、教師專業發展、教育技術比較研究。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張倩葦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09年5月1日
《資訊時代的技術與課程發展》是2009年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偉菁。

學術成果

A.學術著作和教材
4. 2012,《Supporting Teachers to Enact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China》. Qianwei, Zhang. Doctoral Thesis. Enschede: University of Twente.
3. 2009,《資訊時代的技術與課程發展》。張倩葦。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獨著)。
2. 2004,《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與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副主編)。
1. 2000,《步入資訊時代的學習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副主編)。
B.學術論文
31. 2013,Zhang, Qianwei, Joke Voogt & Jan van den Akker (2013, in press).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rrangement for supporting teachers’ enacting inquiry-based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China. In Tjeerd Plomp & Nienke Nieveen (eds.)Illustrative Cases of Educational Design Research. Enschede: SLO.
30. 2012,基礎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以貴州省為例。張倩葦,《中國電化教育》2012年第12期。
29. 2012,貴州邊遠地區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與政策選擇。張倩葦,王鹹偉,胡小勇,況姍芸,《電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
28. 2011,教育設計研究的本土化套用:支持教師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研究。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27. 2011,教育中的ICT國際比較研究:荷蘭特溫特大學教授普朗普訪談。張倩葦,朱廣艷,《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第1期。
26. 2009,資訊時代的遊戲素養與教育。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25. 2008,促進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設計研究:以河流城市為案例的分析。張倩葦,張笑歡,《中國電化教育》2008年第9期。
24. 2007,設計研究:促進教育技術研究的方法論。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23. 2006,廣州市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現狀調查報告。張倩葦,《教育導刊》2006年第4期。
22. 2005,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發展及其對策研究。張倩葦,《中國電化教育》2005年第11期。
21. 2003,美國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動態及其啟示。張倩葦,張敏,《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20. 2003,珠江三角洲中國小教育信息化建設情況調查與分析。張倩葦,曾靜靜,《電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19. 2003,珠江三角洲中國小教育信息化調查分析。張倩葦,曾靜靜,謝曉雯,黃劍亮,《中國遠程教育》2003年第7期。
18. 2003,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及其對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啟示。張倩葦,《外國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被人大複印資料《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2003年第11期全文轉載。
17. 2003,珠江三角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十個策略。張倩葦,文志明,《廣東教育》2003年第7期。
16. 2002,珠三角教學信息化模式探索及其現代意義。張倩葦,文志明,《廣東教育》2002年第12期。
15. 2002,珠三角教學信息化模式探索及其現代意義。張倩葦,文志明,《廣東教育》2002年第12期。
14. 2002,視覺素養教育:一個亟待開拓的領域。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13. 2002,網路環境下學習評價新模式的探索。張倩葦,桑新民,《中國遠程教育》2002年第2期。
12. 2001,信息素養與信息素養教育。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11. 2000,學習的自我評價:含義、內容及其能力的培養。張倩葦,《教育導刊》2000年第10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0年第1期全文轉載。
10. 2000,讓學生學會在協作中學習。張倩葦,桑新民,趙納新,《中國電化教育》2000年第10期。
9. 1999,現代教育新技術下教師角色的轉換。張倩葦,《中國電化教育》1999年第6期。被21世紀園丁工程叢書《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全文收錄。
8. 1999,運用認知失調理論,創設問題情境。張倩葦,《學科教育》1999年第12期。
7. 1998,已開發國家和地區教育信息化的新進展。張倩葦,《比較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1999年第1期全文轉載,分別收入《學校教育現代化》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和《信息教育研究文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6. 1998,虛擬現實技術與教育。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5. 1998,教學最最佳化理論與電化教育。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4. 1996,學習策略與計算機輔助教學。張倩葦,《電化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
3. 1993,實驗教師素質結構芻議。張倩葦,《教育研究與實驗》1993年第3期。
2. 1993,學習困難兒童診斷量表的制定及其結果分析。張倩葦,《江西教育科研》1993年第6期。
1. 1991,被試反饋法在心理診斷中的運用。張倩葦,《教育研究與實驗》1991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1993年第8期全文轉摘。
科研項目
5. 2011年貴州省教育改革發展研究十大招標課題“推進貴州邊遠地區農村教育信息化的途徑和政策研究”(主持)
4. 2008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學重點項目“教育設計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及其本土化套用”(主持)
3. 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教育技術與課程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持)
2. 2004年度廣東省“十五”教育科學研究項目“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技術與課程發展研究”(主持)
1. 2000年度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珠江三角洲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模式與策略研究”(主持)

榮譽獎項

2001年,《多媒體和網路環境下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第二完成人)分別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