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行》是2022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劉海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伯行
- 作者:劉海潮
-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5月
- 定價:460 元
- ISBN:9787215123083
《張伯行》是2022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劉海潮。
張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號恕齋,河南儀封(今蘭考)人,中國清代文學家、理學家、教育家。張伯行自幼聰敏好學,十三歲時通讀四書五經。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舉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進士。後潛心...
《張伯行》是2022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劉海潮。內容簡介 張伯行,字孝先,號恕齋,晚號敬安,河南開封府儀封縣(今蘭考縣)人,康熙年間著名大臣,被康熙帝稱為“天下第一清官”。本書以張伯行的一生軌跡為脈絡,以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為主線,以其與各種黑惡勢力鬥爭為矛盾衝突,本著“大真實、...
《正誼明道範後世:“第一清官”張伯行》是一本2022年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留文。內容簡介 張伯行是清代康熙年間的理學名臣,他勤政愛民,一文不取,不畏權貴,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第一清官”。如此重要的鄉賢人物,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有著怎樣的人格魅力?本書以傳世史料為依據,從家庭出身、清官...
碑廊第15、28塊碑為何焯論勸學、 張伯行論做人警句石刻。從石刻落款看,古碑成於清康熙年間,何焯,字潤千,因早年喪母,改字屺瞻,晚號茶仙; 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寄籍崇明,為為官後遷回長洲(蘇州)。先世曾以"義門"旌,學者稱義門先生。何焯與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並稱為康熙年間"帖學四大家"。張伯行...
張佰行,號清恪,清康熙進士,河南儀封(今蘭考)人,歷任福建、江蘇巡撫,官至禮部尚書,曾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第一清官。張佰行,號清恪,清康熙進士,河南儀封(今蘭考)人,歷任福建、江蘇巡撫,官至禮部尚書,曾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第一清官。他以宋明理學為指歸,刻苦讀書為自省,貫徹於實踐中。其著述繁富,...
福州鰲峰書院為康熙四十六年(1707)巡撫張伯行建,書院廣置書籍,校刊55種儒家著作,添建120間書舍,後增為140間。書院內有花園和一口大荷池,周圍還有假山、石洞、樓、亭、池、榭,一路夾植松、杉、竹、柳,環境幽美。福州-鰲峰書院 地理位置 鰲峰書院在今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鰲峰坊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二國小,...
敬庵學派是清人張伯行所創立的學派。張伯行(1652~1725),字孝先,號敬庵,一號恕齋,清儀封(今河南蘭考)人,此學派因其號而名。簡介 張伯行家學有其子師載承傳,其弟子有蔡世遠、沈彤、鄭文炳、費元衡等。其交遊者有方苞、沈近思、汪份、冉顴祖、陳鵬年等,其從游者有孫嘉淦等。學術主張 敬庵學派專宗...
張伯行介紹 張伯行(1651—1725),河南儀封(今蘭考縣東)人,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的清官。他由縣學生中舉,再成進士。中進士後又返鄉朝夕讀書不輟。數年後赴吏部再試,補授內閣中書,歷任中書舍人、濟寧僉事道、江蘇按察使、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倉場侍郎、戶部右侍郎、禮部尚書。他居官清正廉明,康熙皇帝稱讚他為...
《古典名著名家點評·唐宋八大家文鈔》是2010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張伯行。作者簡介 合著者:(清代)張伯行 內容簡介 《古典名著 名家點評·唐宋八大家文鈔》內容簡介:韓昌黎文起八代之衰,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唐世文章稱韓、柳,柳非韓匹也。韓於書無所不讀,於逍見其大原,故其文醇而肆。柳...
“只飲江南一杯水,四海清官數伯行。”來源於後人為“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寫的一副對聯·典故 ,河南蘭考縣人,康熙年間在朝中為官,政績斐然。張伯行歷官近30年,一貫清正廉明。張伯行在任上,從不攜帶家眷,不貪圖享受,過著清寒簡樸的生活。他的日用米麵菜蔬、寸絲尺布以至磨麵用的牛和磨石都是從河南老家運至...
《禁止饋送檄》是清代張伯行所作的一首詞,出自(清)張伯行《禁止饋送檄》。原典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釋義 “一絲一粒”雖小,卻牽涉我的名節;“一釐一毫”雖微,卻都是民...
《學規類編》是一部由清張伯行編的教育著作,江蘇巡撫采進本,共有二十七卷。內容簡介 是編乃康熙丁亥,伯行官福建巡撫,建鼇峰書院,因並刊學規以示諸生。卷首載聖祖仁皇帝訓飭士子文,而宋、元、明諸儒講學條約以次類編,並以所自作讀書日程附焉。自二十三卷以下,題曰補編,又所以補原本未備之門目也。
《性理正宗》·四十卷(河南巡撫采進本),清朝張伯行撰。簡介 伯行自序,謂《性理大全》一書,雜采天文、地誌、律歷、兵機、讖緯、術數之學,及釋家、《參同契》、縱橫家言,概有取焉。未免失之駁而不純。因刪其繁蕪,補其闕略,尊道統以清其源,述師傳以別其派。爰取周、程、張、朱五子以下,及元...
正誼書院,創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是清代福建省城四大書院之一,其前身為閩浙總督左宗棠創立的“正誼書局”。康熙四十六年(1707),福建巡撫張伯行創鰲峰書院,設“正誼堂”,取《漢書·董仲舒傳》“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之意,收集宋至清初濂洛關閩學派理學名著及歷代名臣文集55種刊刻行世。同治...
紫陽書院示諸生是清張伯行任江蘇巡撫時撰學規。載《正誼堂文集》。闡明創設書院之目的在轉移風氣,抨擊士風尚浮華、鮮實學,“俾有志之士講求正學”。師法胡瑗蘇湖教學法,立課程八則,稱熟讀體驗《四書》、《五經》乃“為學第一切要功夫”。要求綜觀程朱等先儒遺書,虛心質證聖賢精義,深究用世之道;生徒須互相...
《唐宋八大家文鈔》是一本由蕭瑞峰,張星集著(清)張伯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07年09月01日出版的書籍。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
《二程語錄》·十八卷(河南巡撫采進本)明朝張伯行編。伯行有《道統錄》,已著錄。初,朱子輯《程氏遺書》二十五篇,皆程子門人記其所見聞答問之詞。又取諸集錄為《程氏外書》十二篇,又附錄一卷為行狀墓誌之類,凡八篇。是書篇目次第,悉依朱子原本,而稍加刪訂,合為遺書十五卷,外書二卷,附錄一卷,...
紫陽書院 ,成立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巡撫張伯行所建,位於蘇州府學(今蘇州中學)內尊經閣。時康熙帝倡導宋代朱熹之學,曾欽定《紫陽全書》,用以“教天下萬世,其論遂歸於一”。朱熹號紫陽,書院亦取名為“紫陽書院”。該書院以紫陽之學為宗,選派所屬諸高材生肄業其中,傳授朱子之道。創始之日,康熙帝...
被康熙賞識的"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被提擢為江蘇巡撫,他乍一上任,便目睹了學子滋事,不知不覺卻被人利用,捲入了科場案之中,只得放下手頭正在調查的江南糧倉大營的一樁命案,而全力調查有關科場案的經過。不料一查之下,果有弊端,便與巡撫衙門的總捕頭鐵雲一併展開偵查。這時,康熙皇帝因為江南鄉試無一弊端而...
後來被稱為“天下第一清官”、“康熙名臣”的張伯行當時官任兗寧道,公幹從運河過張秋,要前去拜訪劉琰。劉琰推辭不見,張伯行徑直進家,劉琰說:“陋室不堪,所以不敢屈勞您的大駕。”張伯行笑道:“不堪何妨,不堪才正表現出君子的風度!那些居住高堂大廈的,哪裡有這種高卓的情趣!”張伯行家庭經濟狀況比較富裕...
養正類編,蒙學讀物。清張伯行纂輯。十三卷。仿朱熹《國小》體例,輯前人“嘉言懿行”及訓蒙著述編成。書名取《易·蒙》中“蒙以養正,聖功也”。內容簡介 包括《朱子童蒙須知》、《文公訓子帖》、《國小》、《陸桴亭論國小》、《屠羲英童子禮》、《沈龍江義學約》、《王虛中訓蒙法》、《程若庸性理字訓...
《道南源委》,明代朱衡編撰的一部學術史著作,後人有所增刪,共6卷。張伯行的《原序》云:“明少宰鎮山朱公視學閩中,嘗編《道南源委》”,體例模仿朱熹的《伊洛淵源錄》,“其文參之《宋史》、《閩通志》、府州縣誌及遺事行狀志銘。誠哉!有心斯道者,獨是朱公編次重統也”。《凡例》云:“道南源委者...
主考左必蕃、江蘇巡撫張伯行分別奏報。康熙帝派戶部尚書張鵬翮會同噶禮、張伯行以及安徽巡撫梁世勛在揚州詳審。審訊中,噶禮、張伯行發生分歧。張伯行彈劾噶禮賄賣舉人,包庇罪犯;噶禮也彈劾張伯行挾嫌誣陷。康熙帝將二人解任,令張鵬翮會同漕運總督赫壽審理。張鵬翮袒護噶禮。康熙帝另派戶部尚書穆和倫,工部尚書張廷樞前往...
余甸,字田生,初名祖訓,字仲敏。福建福清人。順治十二年(1655年)出生,南平籍人,移居福州南台釣龍台畔。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進士。巡撫張伯行開創鰲峰書院,延聘余甸前往主持。歷官四川江津縣,雍正二年閏四月任山東按察使,十一月被召回,敢於觸怒年羹堯,“直聲滿天下”。官至順天府丞。余甸的書法、文章皆...
國小輯說,①篇名。清張伯行纂輯。載其書《國小集解》篇首。注云:“原本題作綱領,義似未愜,更作輯說。”收宋儒程顥、程頤、呂大臨及《國小》編者朱熹等關於國小教育之論述;輯宋儒李方子、真德秀,元儒許衡,明儒宋訥、薛瑄、胡居仁、陳選、章懋,清儒張履祥、陸隴其、汪佑、熊賜履、施璜等推崇《國小》及...
蔡璧(1648—1711),字君宏,號武湖,福建漳浦人。拔貢生,署侯官、連江教職。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授羅源教諭。時年六十,親為講論,而評騭其文之高下,諸生服教畏義。康熙四十六年六月,福建巡撫張伯行開鰲峰、共學兩書院,延蔡璧為之師,即鰲峰書院第一任山長。修理學、經濟諸書,所訂周、程、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