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璧

蔡璧(1648—1711),字君宏,號武湖,福建漳浦人。拔貢生,署侯官、連江教職。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授羅源教諭。時年六十,親為講論,而評騭其文之高下,諸生服教畏義。康熙四十六年六月,福建巡撫張伯行開鰲峰、共學兩書院,延蔡璧為之師,即鰲峰書院第一任山長。修理學、經濟諸書,所訂周、程、張、朱等書60種行世。嘗注《朱學的》,伯行舉以為式,曰:“第依蔡先生樣教人。”伯行欲以行誼聞於朝,璧苦辭。伯行知其貧,欲有所贈,先探之,輒以月給足用應,伯行終不敢有加。卒,門人私謚“恭靖”。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蔡璧天資聰睿,早服庭訓,年9歲即善屬文章。年22,補博士弟子員(生員)。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鄉里“拔貢”入京,選入太學,兩試皆第一。留京5年中,掌權者欲其從政為官,而蔡璧樂於學問,無意入仕。康熙十六年(1677年),其時父蔡而煜避亂居梁山之麓,蔡璧遂南歸講學,授徒以貢資養。返漳浦以後,聲名日重,然而未嘗通謁一官以邀半職。陳汝鹹以翰林出知漳浦縣令,使人導意,欲見蔡璧,不可。後“聞其家近清泉寺,陳乃挾諸生,偽出遊,造廬乃得見。退而嘆曰:‘今之黃叔度也!’”(見清《漳浦縣誌》)。
蔡璧博學多聞,平生於經、史、子、集多有涉覽,且對《四書》講解及制藝文章研究尤為精詳。他教授生徒不費辭說,語皆切要,於聖賢奧義,多能洞達悉微,把握關鍵。教士首重器識,善於通過聖賢的言語、事跡,來提升學生的人生格局與思想境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蔡璧年屆60,以選貢授羅源縣學教諭。當時仕宦多視教職為小吏,以為不能聞達公侯、安邦定國。蔡璧慨然應曰:“天下之治亂在人才,人才之盛衰由學校,學校之責任在官司,吾其可苟焉已乎?”闡明官正國治、教育興邦的思想。他雖年值耳順,卻不辭辛勞,親為諸生講論文章、評析經義,從不因瑣屑而稍有倦怠。講論中,“至有不平處,則義形於色”,一股浩然正氣填塞胸臆,其坦蕩磊落之行誼,常為士氣主盟。後轉教於侯官、連江等地,任職期間,多所造就,聲望彌高。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六月,名儒張伯行巡撫八閩,在於山鰲峰之麓,創建鰲峰書院,意欲重興理學、大振文教。時蔡璧已名揚九閩,“自鄉黨族戚以及四方之君子、當道之賢大夫,人人服其德量而樂道其高風。”張伯行亦早聞其賢,故延請為書院山長,使教以經史,弘揚程朱理學,講明正道以裨益士習。
蔡璧培養學生,注重道德品行,“論學以躬行為本,不以空談性命為高;讀書要歸於根柢深厚,返求諸身而自得之。”教人讀書講求循序漸進,而後返歸身心,切己體察。他以“經、傳、子、史及宋儒諸書各以次授,每日限以工程,而使之體認,曰:‘返之身心可以寡過,措之筆下可以為文。’”掌教期間,為力挽空疏學風,主張為學應師法古聖先賢,本其行事以就道思齊,曰:“見古人之行事、立言,而反求諸己。其流於不肖者,鮮矣。”在書院,凡於政事有所裨益,知無不言,諸生鹹服其教,故而“品定其文字而不啟爭端,規箴其短長而不生怨怒,偽者獻其誠,慢者致其恭”。他秉持儒家“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教育觀點,平日教授生徒注重“篤倫理,嚴義利”,認為“本此而行之,古人不難至”。希冀通過立志,與學問上不斷充實完善,對社會作出不朽的建樹。其間組織編纂理學叢書《正誼堂全書》,總其大綱並指導門人校訂周、程、朱、張等先儒著作。還曾詮釋《朱子學約》數條,為書院學風奠定基礎。張伯行對此深為讚賞,曰:“第依蔡先生樣。”
張伯行撫閩三年,任上先後考核官吏兩次,未嘗舉薦一人。他信服蔡璧道德與學問,欲舉其行誼於朝廷。蔡璧聞說,力辭衰老,於是此事乃作罷。後又得知蔡璧家貧,所居蕭然四壁,遂欲提高其薪俸以作資助,蔡璧輒言:“家口少,無內顧,此間月給足用也。”故巡撫對其愈加敬重,不敢對他在錢物上照顧,恐有損其清名。
蔡璧主持書院間,人才極盛,肄業生多高第而去,使鰲峰書院“文藪”之稱聞名遠近。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蔡璧因年老多病乞歸漳浦。
康熙五十年(1711年),蔡璧病危,七月初一日因病不治,與世長辭,享年64歲。卒贈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入祀羅源縣學名宦祠、鰲峰書院名師祠。後張伯行為之作墓志銘旌表其人,曰:“先生之學,惟則古稱先,不為剽竊之言,表暴之行,而人信服之,蓋以盛德也。”

主要成就

鰲峰書院首任山長蔡璧,為人方正廉潔,被稱為全閩之師,人品高尚,學問深醇,淡於功名,不偕流俗,熱愛教育,誨人不倦,為鰲峰書院的教風、學風樹立了典範。蔡璧、蔡世遠父子先後為鰲峰書院山長,制定學約,以弘揚程朱理學為宗旨,以教、學、研、編為經,以出當世名士為緯,培育出一批當時知名人物。有清一代,這裡培養出眾多著名的閩籍官宦學者,如雷鋐林則徐梁章鉅楊慶琛廖鴻荃孟超然鄭光策陳壽祺張際亮林昌彝陳化成等,湧現一批為國為民的清廉好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