弛緩

弛緩

弛緩或譯作弛豫,在核磁共振(NMR)現象學上,針對磁化強度的演化分成兩個面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弛緩
  • 外文名:Relaxation
  • 別稱:弛豫
  • 學科核磁共振(NMR)現象學
  • 描述:針對磁化強度的演化分成兩個面向
  • 領域:物理學
定義,微觀解釋,局部磁場不均勻,人體組織弛緩時間表,

定義

弛緩或譯作弛豫,在核磁共振(NMR)現象學上,針對磁化強度的演化分成兩個面向:
縱向弛緩:磁化強度M平行主磁場(B0,所指方向習慣定為正z方向)的分量——常標作z分量Mz——回復至熱平衡值M0的過程。涉及到的時間常數為T1
橫向弛緩:磁化強度M垂直主磁場的分量——常標作x-y平面分量Mxy,或橫分量MT,或垂直分量
——衰減到零的過程。涉及到的時間常數為T2

微觀解釋

1948年由三位學者尼可拉斯·布倫柏根(Nicolaas Bloembergen)、愛德華·珀塞爾(Edward Purcell)、龐德(R. V. Pound)提出Bloembergen-Purcell-Pound理論(簡稱BPP理論),對純物質的弛緩常數T1、T2數值隨物質狀態變動,從固相液相都能成功解釋。這項理論採取了分子滾動(tumbling)對於電磁場局域擾動的影響。
從這理論所得到的T1、T2結果為:
其中
拉莫頻率,對應於主磁場強度
即為分子滾動相關的“關聯時間”。
為常數——μ是自旋1/2原子核的磁矩強度,π是圓周率
約化普朗克常數,γ是旋磁比,r是兩個帶有磁矩的原子核的間距。
以不含氧17的液態純水中水分子為例,K的值為1.02×10秒,關聯時間
的尺度大概是1皮秒=
秒,設以5×10秒來計算;而氫核(質子)在1.5特斯拉的主磁場底下的拉莫頻率約為64兆赫,故可以估算:
(無因次)
= 3.92 秒
= 3.92 秒
和實驗所得的3.6秒相當接近。此外可以看到在此極限之下,T1會和T2相等。

局部磁場不均勻

另外因為主磁場的局部不均勻,導致體積元素(voxel)內失相(dephase),使得x-y平面上實際的訊號衰減速度遠快於T2時間衰減。
如此對應的橫向弛緩時間常數為T2,其值遠小於T2,兩者關係為:
其中γ為旋磁比;ΔB0表示局部磁場不均勻的強度差值。

人體組織弛緩時間表

以下為常見健康人體組織的兩個弛緩時間常數大概數值,僅供參考。
1.5特斯拉主磁場之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