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福宮花園

建福宮花園

建福宮西花園是古代漢族園林建築之精華。建於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位於故宮內廷西六宮的西北側,東為重華宮,南為建福宮,西、北兩面鄰接宮牆,其原址為明代的乾西四所、五所。因其主體建築為建福宮,故稱其為建福宮花園。又因該花園地處內廷西側,亦稱西花園,為帝後休憩、娛樂的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福宮花園
  • 特點:古代漢族園林建築之精華
  • 位於故宮內廷西六宮的西北側
  • 建於:清乾隆五年
基本信息,乾西五所,建福宮,建福宮西花園,西花園的構造,現今的花園,重建,復建揭秘,

基本信息

紫禁城內西北隅,有一座清代乾隆初年建成的宮廷花園,因其隨建福宮而建,故名「建福宮花園」,又因花園地處內廷西部,亦稱為西花園
建福宮花園

乾西五所

乾西五所是內廷西六宮以北五座院落的統稱。乾西五所始建於初,與東路的乾東五所相對稱,由東向西分別稱為頭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為南北3進院,原為皇子所居。清代乾隆皇帝即位後,將乾西二所升為重華宮,頭所改為漱芳齋並建戲台,三所改為重華宮廚房,而後拆建四、五所改建建福宮及花園,從而徹底改變了乾西五所原有的規整格局。

建福宮

建福門,清乾隆年間隨建福宮而建,是建福宮南出之主要門戶。琉璃門1座,開大門2扇,東西各有隨牆角門1座,門內為撫辰殿
撫辰殿面闊三間,卷棚歇山頂,藍琉璃瓦頂綠琉璃瓦剪邊,前後帶廊,後廊左右接抄手遊廊建福宮相連,構成一進封閉的院落。
惠風亭位於建福宮後庭院的中央,正方形,面闊各三間,重檐攢尖式頂,上覆紫色琉璃瓦,孔雀藍琉璃瓦剪邊,白石須彌座台基,周以白石欄板、雲紋望柱,秀美中亦顯莊重典雅。
靜怡軒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三卷勾連搭式屋頂,周圍廊,前檐出抱廈三間,左右有遊廊與前矮垣相接,自成體系。西側遊廊在這裡既作為靜怡軒院的西院牆,又辟垂花門與花園相連,使靜怡軒作為建福宮的寢宮,既不能離開軸線,又與花園相連。這種宮苑相間的布局手法,在此運用的十分得當。
靜怡軒在東一路建築中屬體量較大的一座,由於它採用三卷勾連搭式的屋頂,而不是像廡殿頂、歇山頂有高高的正脊,因此雖然占地面積較大,但並沒有建築高突的感覺。相反三卷勾連搭式的屋頂,曲線優美坡度平緩,作為園中之寢,其建築形式又與園林建築相和諧,也是宮殿區有別園林區的一種過度形式。
靜怡軒被視為建福宮的寢宮,是乾隆皇帝為守制所居而建。然“當年結構意,孤矣不堪思”,乾隆為皇太后守制時未能在此居住,不能遂初葺之意而發憂傷之感。在傷感之中,又感慨“城市人煙遮倍常,只有靜怡猶涼爽”,曾有兩年的時間在這裡避暑,亦不曾作詩,以體驗“意靜身則怡”的意境。

建福宮西花園

建福宮花園坐北朝南,東西長67米,南北長64米,占地面積3850平方米。以延春閣為中心,周圍散布有敬勝齋碧琳館凝暉堂等建築。它們大小不一,高低錯落,內以遊廊相連,並配有山石樹木,虛實得當,堪稱融皇家園林江南私家園林藝術特色於一體的佳作。而且它布局十分獨特,不像御花園慈寧花園故宮花園追求左右平衡對稱,因此在中國古代宮廷園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西花園的構造

園內是一個以靜怡軒慧曜樓一組建築為主體的院落,甚為封閉、安謐。西邊以延春閣為主體建築,倚宮牆建有吉雲樓敬勝齋碧琳館妙蓮華室凝暉堂。它們不僅以富華、艷麗的建築立面遮蔽了平直的宮牆,而且在一片樓宇、花廊縱橫的空間裡襯托出延春閣的高聳和宏偉。延春閣的南邊,疊石為山,岩洞磴道,幽邃曲折,古木叢篁中,饒有林嵐佳趣。
重建後的建福宮花園靜怡軒重建後的建福宮花園靜怡軒
凝暉堂,面東三間,以南室“三友軒”稱著。乾隆十二年,乾隆帝以舊藏有曹知白十八公圖、元人君子林圖、元人梅花合卷庋軒中。歲寒三友深為乾隆帝所喜愛,遂以“三友軒”顏額,並御製三友軒長詩,書以巨幅懸於軒內。除藏三友珍品外,另在三友軒窗外種植松竹梅更是內外相呼應。堂中有聯曰:“十二靈文轉寶炬,三千淨土蔭慈雲”。讀之聯句,如入佛門之地,可知此地曾為供佛之處。
妙蓮華室,有聯曰:“青蓮法界本清淨,白毫相光常滿圓”,又有聯曰:“轉諦在語言而外,悟機得真實之中。”
碧琳館為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巧玲瓏的建築,館前疊石種植竹、檜,有“咫尺間,縹緲蓬壺趣”之意境。
延春閣,平面呈方形,面各五間,周圍廊,二層出平座,四面各三間。《國朝宮史》記載有:閣內南面匾曰、聯曰;東室門上匾、西室門上匾、東次室聯、東西室內匾、右室聯、西面匾、左室匾、右室匾;二層樓上匾、最上樓匾等語。從記載來看,延春閣雖然外觀二層,內實為三層,為明二暗三有夾層的樓閣式做法,其中底層間隔較多,寧壽宮花園符望閣仿延春閣所建,因其底層分布複雜多變,真真假假變幻其中,身臨其境難辨東西南北,因有迷樓之稱。由此延春閣布局之複雜可想而知。
敬勝齋,外觀九間,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五間與延春閣正對,兩側接遊廊與閣相連。室內閣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對帝王廢寢忘食,勤於政事的讚譽。齋西四間偏於花園的西北角,為乾隆八年西牆西移後所添建。
慧曜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增建的一所佛樓。這是建福宮及其花園自乾隆七年始建後最後建成的一座建築。樓進深一間,面闊七間,上下二層,樓梯設在東側,供上下,樓內曾供有佛像若干尊。現存遺址處,尚有殘壞的石佛座存於每間之中。由於地域狹窄,房屋進深小,因此將後檐柱包砌於北宮牆,以增加進深,擴大室內空間。

現今的花園

建福宮西花園的建築形式,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不僅為其作了大量詩賦,並將眾多自己喜愛的珍寶玩物存放此處,後來在決定興建乾隆花園時,還下令以建福宮花園作為藍本加以仿製。可惜在宣統皇帝溥儀搬出紫禁城的前夕,花園遭焚,僅剩下了蕙風亭和一片山石瓦礫。在1998年時,國務院通過了復建建福宮花園的決定。在2004年時,建福宮花園復建完成,現不開放,用做接待外賓和舉辦文化沙龍所用。

重建

1923年6月,園內突起一場神秘大火,整個花園連同無數珍寶一夜化為灰燼。80多年來,建福宮花園廢墟成為故宮“火場遺址”。
建福宮花園復建工程自2000年5月開工,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捐助,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負責施工,雙方共同參與施工管理。2004年10月古建整體結構竣工,2005年11月復建工程竣工。整個復建工程投入不超過1億元。
建福宮花園工程是在史料的基礎上進行1∶1復建,古建的整體形制完全按照史料記載,結構則依據乾隆早期的手法和特點,並使用古建傳統工藝技術。在不影響古建的前提下,花園內部裝修配置了空調等符合現代使用需求的設施。
與故宮多數建築沒有現代設施不同,此次復建的建福宮花園建築內配置了空調、電燈等符合現代使用需求的設施。據介紹,這些設施的安裝都是在不影響古建的原則下進行的。在敬勝齋內,空調就安置在鎖子錦的傳統文飾下。此外,建福宮花園的室內設計採用褐色等簡單素雅的顏色。室內所有顏色均取自室外彩畫中存在、卻不容易注意到的顏色。
古建彩畫耗金多達2800克
復建的建福宮花園內古建築彩畫富麗堂皇,使用了大量瀝粉貼金進行渲染,共用庫金與赤金2800多克,用金量在同等面積中國古建築中堪稱之最。外檐彩畫風格則全部為官式蘇式彩畫,其中金底彩畫最為複雜,匠師是從參觀者仰視的角度繪畫。
重建後的建福宮花園重建後的建福宮花園

復建揭秘

復建時基座八成沒更換
建福宮花園被焚毀後,園內的古建僅剩地面基座。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主任李永革介紹,在復建中,根據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保護原則,凡是能夠使用的原物都沒有進行更換。在復建施工前,專業人員對殘存的石材進行了物理檢測,發現清代作為基座的石材更加堅固。因此,對於下沉的基座,施工中則是增加了柱子高度。花園內80%的石基座沒有更換。
一種石材在全國尋訪兩年
復建工程中難度最大的是採購材料,復建使用的材料都要去原物產地採購。在延春閣東側的院內,兩處約3米高的虎皮石牆已經坍塌大半,清代使用的是多種顏色的砂質石材。為了尋找同樣的石材,工作人員花費了兩年時間,在全國範圍內搜尋,最終找到。
用進口膠水粘破損古石礅
根據“保持現狀、恢復原狀”的古建修復原則,工作人員對建福宮花園內斷裂、殘損的石刻、石座、石礅大量使用了粘結拼補技術。古建工人對石礅斷裂面進行清潔,然後用還氧樹脂粘合,24小時後完整的石礅表面僅能看到裂紋。據專家介紹,粘結的石質文物在不受外力“破壞”的情況下能夠保持100年以上。此次建福宮花園的粘結材料是從瑞士進口的。
史料鉤沉
神秘大火疑為太監縱火
建福宮花園,位於紫禁城內西北隅,始建於清乾隆5年(公元1740年)。乾隆去世後,嘉慶皇帝曾下令將此處收藏的珍寶玩物全部封存。至清末,像敬勝齋這樣的建築,基本為堆放珍寶所用。不僅如此,一些樓閣平時還供奉不少金佛、金塔及各種金質的法器和藏文經版以及清代9位皇帝的畫像、行樂圖和名人字畫、古玩等,連溥儀結婚時的全部禮品也都存放於此。
1922年,已被趕下皇位但仍住在皇宮的溥儀想知道這裡共存放有多少珍寶,決定來一次徹底的清點。結果,清點工作剛剛開始,一場神秘大火沖天而起,將建福宮花園以及在此存放的珍寶燒了個精光。
由此,關於這場大火便有了這么一種說法:太監利用職守之便,監守自盜,為逃避清點,掩蓋罪行而故意縱火。雖然此種說法缺乏證據,但事實是一座巧奪天工的園林和難以計數的珍寶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重建與否曾爭論半世紀
自從建福宮花園被焚後,要求對其重建的想法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但在學術界始終存在著兩種態度和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建福宮花園既已被焚毀,從保存文物遺址觀念出發,應對此狀況進行完整地保留,不動一草一木。
另一種觀點則說,從故宮整體風貌的完整性考慮,應予以重建。
兩派觀點爭論多年,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環境及文物保護環境的改善,重建的觀點逐漸被多數人所認可。
重建後的建福宮花園入口處重建後的建福宮花園入口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