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故宮御花園
- 占地面積:12000㎡
- 地址:北京紫禁城中軸線上
- 南北縱:80m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北京市
簡介,歷史沿革,建築特點,相關評價,地理位置,
簡介
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始建,十八年建成,名為“宮後苑”。清雍正朝起,稱“御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的北端,正南有坤寧門同後三宮相連,左右分設瓊苑東門、瓊苑西門,可通東西六宮;北面是集福門、延和門、承光門圍合的牌樓坊門和順貞門,正對著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門。園牆內東西寬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12015平方米,占紫禁城面積的1.5%。
紫禁城中共有四座大小不等的花園,分別是御花園、慈寧宮花園、建福宮花園、寧壽宮花園(即乾隆花園)。其中,以御花園面積最大。它的整體布局以及局部點綴上,都極其考究。園內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樓台亭閣,變化多端,展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
園內建築採取了中軸對稱的布局。中路是一個以重檐錄頂、上安鎦金寶瓶的欽安殿為主體建築的院落。東西兩路建築基本對稱,東路建築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萬春亭、絳雪軒;西路建築有延輝閣、位育齋、澄瑞亭、千秋亭、養性齋,還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這些建築絕大多數為遊憩觀賞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藻堂從乾隆時起,排貯《四庫全書薈要》,供皇帝查閱。建築多倚圍牆,只以少數精美造型的亭台立於園中,空間舒廣。園內遍植古柏老槐,羅列奇石玉座、金麟銅像、盆花樁景,增添了園內景象的變化,豐富了園景的層次。御花園地面用各色卵石鑲拼成福、祿、壽象徵性圖案,豐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宮中重陽節登高的地方,疊石獨特,磴道盤曲,下有石雕蟠龍噴水,上築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
御花園是供帝王家眷休憩遊覽的場所,一些重要的節慶都有活動在這舉行。五月端午粽子節,八月十五中秋祭月,九九重陽登高,皇帝率領后妃們登臨御花園最高處的堆秀山御景亭,望遠祈福,祛邪避穢等等。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宮中要祭祀牛郎織女,拈香行禮,舉行乞巧活動。
歷史沿革
解放後,經古建專家單士元先生及其他諸位專家、學者共同研究,於1959年將這兩處從整體和局部看都無實際價值的清末“違章建築”徹底拆除,並在原地植上了兩片竹林。翠竹與院內的白皮松,牆外的數株玉葉梅相呼應,形成了一處松、竹、梅歲寒三友的絕妙佳境。
1959年,在單老的親自指導下,拆除了破房。在原地上砌了個方磚台子。裡面植上了數株翠竹,六塊長短不等的淡綠色的劍石矗立其間。劍石長則4、5米;短則不足2米;石前植有數株牡丹花。其中還有一株牡丹中珍品——墨牡丹。花開之際,紅牆為襯,綠色的劍石與翠竹爭暉,紅牡丹與墨牡丹爭奇鬥妍,引得無數遊人流連忘返。
御花園的東南側,降雪軒前的一片裸露的黃土地,在清朝時是皇帝用來養鶴的地方,名為鶴圈。與它相對應的兩側是皇帝養鹿的地方,名為鹿圈。取意為“鶴鹿同春”。原本兩處都有欄桿相圍,解放後因不在此養鶴與鹿了,所以均被拆除。
現今在原鶴圈的舊址上,矗立著一個高3米多的太湖石。它上大、下小,凸凹多變,異常精美,與周圍的景物融為一體,氣勢不凡,真乃巧奪天工,令人稱絕。
此石能來故宮也真是天賜良緣。它本是圓明園之物。不知何時何故被丟棄在北京西直門外的一個工廠。1959年春,該單位規劃場地,要將其隨便處理掉。此事被當時任故宮園林顧問的韓鐵庵先生得知,他便很快將此事告之負責故宮古建園林的單士元先生。單老先生慧眼識寶,委託當時的庭園科長馬良傑先生與廠方談妥以百元的價格將其買下。
此石來宮後,被巧置於鶴圈舊址之上,使其石為園增輝,園為石添色。
建築特點
18-順貞門 19-延和門
御花園的中心是欽安殿,但在它兩側院內卻有兩處清末建的破爛的舊灰瓦房。因無規劃至使院內的柏樹都被蓋在了房內。從外面望去,一棵古柏從房頂鑽出,好個不倫不類。
相關評價
而今漫步花園,撫今追昔,怎能不讓我們對黨和政府及為此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們表示深深的敬意呢!
地理位置
故宮
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