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技
作為一種古老的地方民間藝術,與
建甌挑幡媲美的傘技也由來已久。它是將道具置於傘面上,讓其在旋轉的傘面上飛轉。這些道具主要有竹篾球,藤球,無沿帽,鐵圈,火圈等。夜間表演採用了夜光圈。在操作道具的同時,表演者還要做出各種驚險而巧妙的動作,傳統的有直走、橫走、旋體、跳躍、倒旋體等,如今又加上了
舞蹈和武術動作,身上還增添了
呼啦圈、手圈、手帕等,表演難度不斷增加。
歷史
建甌傘技是建州技藝團方振南團長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外地學成後回甌發展起來的。當時他才12歲,師從南京雜技團余師傅。他勤學苦練,一九六三年出師後回建甌傳藝。其後因“文革”而中斷。改革開放後,民間文藝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一九九O年他發起組織建州技藝團,開始傳藝,培養了十多名新秀。一九九八年至二000年,建安、芝山、通濟等三所中心國小聘他為
挑幡、傘技、
武術教練,先後舉辦了三期傘技培訓班,獲結業的國小員共達二百多名。
二00四年,他又在建甌市腳踏車騎游隊中挑選12名中老年朋友進行傳藝。因為傘技表演要在運動中求得最佳平衡,所以它要求表演者神情專注、
思維敏捷,手、足、腰要協調配合。長期堅持鍛鍊能健美體型、改善神經系統功能,尤其是
平衡功能,改善思維,愉悅精神,能有效預防
老年痴呆症的發生。所以,傘技這項古老的傳統
民間藝術又成為深受老年人喜愛的健身強體項目,想學者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