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戰勝鼓

延平戰勝鼓

延平戰勝鼓,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峽陽鎮傳統舞蹈,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延平戰勝鼓始源於明末清初。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有個姓薛的峽陽人曾在鄭成功軍中任旗手,善擊鼓。他參與了收復台灣的戰役,年老解甲回鄉後,便把擊鼓一套技藝傳授給鄉里少年。從此,峽陽有了鼓的技藝。每年正月十五至二十五日,南平峽陽鎮民眾就擂響了象徵來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戰勝鼓。戰勝鼓直徑35公分,厚度約20公分,形扁。擊鼓節拍要求嚴格。列隊行進時,邊走邊擊,鼓點與人鈸協調而拍, 悅耳動聽。

2005年,“延平戰勝鼓”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2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平戰勝鼓
  • 批准時間:2005年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編號:Ⅲ-20
  • 申報地區:福建省南平市
  • 非遺類別:傳統舞蹈
  • 保護單位:南平市延平區峽陽鎮文體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傳承保護,社會影響,主要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福建南平延平區的峽陽民間“戰勝鼓”源自明末清初,系峽陽“鼓會”上表演的鼓樂發展而來。戰勝鼓原名叫“戰鬥鼓”“戰台鼓”,是峽陽當地人舉行廟會等民間活動時使用的一種打擊樂器。
公元1650年,薛仁元(峽陽人)曾在鄭成功軍中任旗手。薛氏善擊鼓,鄭成功出兵收復台灣時,他參與其役。薛年老退役回到故鄉後,便把擊鼓的一套技藝傳授給鄉里少年。從此,峽陽鼓會就增添了戰鼓的氣氛,顯得更加威武豪放。
據南平縣誌《武備志第十四》中記載:清代自台灣收歸清版圖後,南平曾“擾兵戒守各訊更番輪值,三年一換”。每次從南平抽兵士一百多名到台灣輪流駐防。因而台灣回鄉的士兵帶回“戰台鼓”,鼓點逐步發展。
20世紀50年代,南平市藝術行家把該鼓整理成戰勝鼓。旨在表演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行軍中一種戰鼓佇列操練。改為民間舞蹈表演搬上舞台,突出了地方特色。

舞蹈特色

鼓點採用了打擊樂變奏法。“二、四、八”表示緩進,“三、六、九”寓意速行,既繼承了民間鼓樂的通俗鼓譜,又摻揉了現代交響樂的高雅旋律,聞之耳目一新。
扁鼓有五種打法。舞時,擊鼓者左臂掌環抱扁鼓於左胸前,右手執單槌,按鼓譜“二、四、八”和“三、六、九”的緩急節奏,由4名操大鈸者先行指揮,跌宕有序地變化:擊鼓邊,過頂橫槌,貼胸斜槌,跪蹲輕槌,墊步重槌。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法和姿勢,迭加成鼓樂舞蹈的起伏綿延態勢,視之目不暇接。擊鈸化異入神。通過斜展、跪蹲、弓步墊進等姿法,使節拍抑揚頓挫,扣人心弦。隊形、步伐嚴謹,通常以24人、36人、48人組成,縱隊、橫排、單列、雙列、插花、圓場、層疊、鋪墊貫穿、靈活交織,進退、快慢、對峙、和弦鼓鈸、展現將士出陣時粗獷、英勇、大氣磅礴的精神風貌。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現代,峽陽《戰勝鼓》不僅老人會敲、中年人會敲,就連十一二歲的少年兒童也加入行列。
傳承人物
張艷,女,1963年1月出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延平戰勝鼓”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1990年9月,中國第二個世界旅遊日(福建主會場)開幕式上,峽陽戰勝鼓首次向中外遊客演出。
19992年6月,延平戰勝鼓在福建省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0周年開幕式演出。
1993年2月,延平戰勝鼓在福建電視台春節晚會《八閩今宵樂》現場直播。
1995年5月,台灣《海棠風情》電視劇組到峽陽拍攝《戰勝鼓》鏡頭。
1996年10月,延平戰勝鼓應邀參加武夷山“96徐霞客文化旅遊節”開幕式表演。
1999年9月,延平戰勝鼓參加福建省文化廳、福州市人民政府舉辦的第三屆福建藝術節開幕式表演。

榮譽表彰

2016年6月1日,南平市延平戰勝鼓表演隊受邀參加韓國文化交流活動,登上韓國仁川大劇院,演繹了《延平戰勝鼓》,並獲得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