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峽陽鎮山川靈秀。屏山如畫,照溪流銀,富屯似帶。溪中公園、八字橋、屏山書院等古蹟景點,引人入勝;剪紙、古畫珍藏、戰勝鼓等,繽紛異彩。
人文薈萃。古有狀元、進士、將軍、仕宦官員,源源不絕,如宋有狀元應珍,明有禮部儀制司主事駱天閒;今有博士、專家、教授,名家新秀,層出不窮。
基礎設施完善。鷹廈鐵路,316國道貫穿全境。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行動電話網路覆蓋全鎮;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超過5000噸;35千伏變電站全面運營;投資3.5億元,裝機容量4.73萬千瓦的
峽陽水電站和八字橋水電站已建成投入運行。
物產豐富。森林面積20.8萬畝,木材蓄積量95.5萬立方米;現有毛竹林1.95萬畝,年產商品竹10萬根;集體、個人果園1.5萬畝,年產柑桔近10000噸,還蘊藏著矽石、鐵、鎢、石英石等礦產資源。
經濟發展。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3.59億元,比上年增長13%;其中工業產值1.73億元,比上年增長21%;財政收入2482萬元,比上年增長30%;農民人均純收3950元,比上年增長9%
區劃沿革
歷史悠久。古鎮峽陽,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人生息。自唐以來,中原諸多氏族南遷,擇居此地,世代繁衍,遂成大邑,歷逾千載。公元1748年,這裡設立分縣。
1934年設峽陽鎮,1958年改紅專公社,1959更名峽陽公社,1984年復置鎮。1997年,面積176平方千米,人口2.5萬。
轄德勝村、鰲州村、前進村、將軍村、新興村、進步村、中心村、梅照村、洋安村、八字橋村、小梅村、杜溪村、陳坍村、洛源村、葛大村、大翁坑村、江汜村、麥源村、浪石村、大埂村、安窠村、蔡源村22個村委和中興居委會。
歷史文化
福建歷史文化名鎮
延平區峽陽鎮自古以來就有應氏狀元祠、張氏百忍堂等六大宗族祠堂。近年來,在有關部門的引導下,各祠堂競相引入功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好樣榜、壽星榜"五榜",評選表彰各類氏民典型,一年一評,上榜的榮譽加身,未上榜的見賢思齊。每逢清明、白露、冬至祭祖之機,各祠堂都要召開老壽星座談會,發放移風易俗倡議書;對年滿16歲的青年學生開展緬懷前賢、愛鄉愛國、遵紀守法、奉獻社會的成人教育。
峽陽祠堂設有閱覽室、電視室、棋牌室等活動場所,平時對各姓氏居民開放,逢年過節還舉辦象棋賽和書畫展等文娛活動。古老的祠堂“老樹春深更著花”,發展成為民間糾紛的“調解站”,計畫生育的“宣傳站”,實用技術的“輔導站”,社情民意的“中轉站”,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福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峽陽,位於南平市西北、富屯溪畔,西連順昌,北接建甌,為閩北重鎮之一,距南平市區45公里。全鎮面積176.7平方公里,轄22個行政村,總人口25153人,其中集鎮人口15000多人。
流通業發展
峽陽鎮峽陽鎮商貿發達,自改革開放以來,峽陽人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區位、交通、人才優勢,大力發展流通業。鎮2003年10月成立柑桔流通協會,2004年12月整合成立峽陽流通協會,共有會員1380人,下設11個分會,分別為:竹木行業分會,會員191人;豬業分會,會員110人;種植業分會,會員315人;柑桔分會,會員83人;禽業分會,會員85人;個體工商分會,會員125人;韭黃分會,會員18人;個私運輸分會,會員183人;食用菌分會,會員65人;蔬菜分會,會員89人;花卉分會,會員16人。木材、柑桔、筍乾等流通業發展較快,流通網路輻射全國10多個省市、40多個縣市。其中柑桔流通銷售網點150多家,筍乾銷售網點50多家,木材銷售網點200多家,年創產值5億多元。峽陽從事流通行業的有3000多人,僅在江蘇一帶搞木材流通生意的經銷點就有120多家500多人。
峽陽鎮自古以來以流通著稱於南平,百姓從事經商多面辦企業的少,加上距南平中心城市較遠的區位劣勢,工業發展舉步艱難。市委、市政府提出“突出工業、突破工業”的戰略後,該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於2004年引導浪石村民利用庫區補償資金入股投資開發了浪石工業平台,並於次年入住規模工業1家。不斷加大招商和扶持重點企業發展力度,逐年增加工業平台入住規模工業企業1家,已有4家規模企業在浪石工業平台落地投產,年總產值預計將超億元。
旅遊資源
峽陽古鎮是閩江上游保護最好的古鎮之一,有1000多年歷史,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位於南平市西北,距南平市區48公里,與316國道一橋相連。
古鎮歷史悠久,名勝古蹟24處,明清時代建築200餘幢,其中大園房、關岳廟、報國寺、百忍堂、應氏狀元祠、八字橋堪稱古代建築瑰寶。木質雕刻、民間剪紙,字畫珍藏,至今保留完好。享譽省內外的民間舞蹈《戰勝鼓》傳承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現已成為福建省民間藝術團成員單位之一。
韓國古代建築學專家金聖雨教授和北京建築學院專家曾到峽陽考察,高度評價:峽陽的古代建築,建造獨特,雕刻精湛,很多建築民居與北京的四合院相似,是古代建造藝術精品。
主要景點
石坂坪土庫
這座古代建築叫石坂坪土庫,清嘉慶茶商應陶官所建,現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峽陽土庫大多修建於明、清時代,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土庫除四周的圍牆,全是木反材料建造,宅的建築結構與北京的四合院相似。土庫外低內高,呈階梯層進式,顯得深遠而不氅蔽。房屋四面環合,寬敞通風,冬暖夏涼,宜於住人。廂房客廳、門廊走道又具士家氣息。這幢古建築的主要特點是天井寬敞、庫房光線充足,鋪設天井地面的花崗石條寬40厘米、長兩米,特彆氣派十足。
百忍堂
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百忍堂,百忍堂是張氏家族的宗祠,座落在峽陽將軍街地段,百忍堂修建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20多年的歷史,是明清時代保存下來的稀有古建築。早在唐代,張氏始祖張大朗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南遷入閩行醫、卜居峽陽、肇基開宗,張大朗微音丕著,功德彌長,其子孫又能屬守“禮讓先、愛敬洽;子不忘孝,少不忘弟,貴不忘賤,富不忘貧”等家訓,因而蜚聲海內外,被譽為“百忍世家”。因張孝友家風為一時冠,唐朝高宗皇帝特賜“百忍堂”金匾,以示旌表。各位團友,大家發現沒有?金匾“百忍堂”“忍”字多了一點,為什麼呢?這裡有段典故:在清初重修“百忍堂”時,乾隆皇帝親書百忍金匾,為警示張氏子孫百事可忍,故多點了一點,當時內待問道為什麼忍字多一點,乾隆皇帝笑道說刀在心上插,兩把刀插入不是更忍嗎?因此,忍字多一點流傳至今。常言道: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寒,能忍貧變富,能忍壽變長。
關於百忍堂,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傳說。
張家有一個名叫張保和的在泉州當教諭。一日,他在辦案時,遇一潑婦。這潑婦蠻不講理,顛倒黑白,居然在公堂上撒潑謾罵,甚至把口痰吐到張教諭的臉上。張教諭好忍讓,痰吐到臉上也不去擦,直讓它流到嘴邊,忍著性子聽潑婦罵完。潑婦罵累了,張教諭再象拉家常一樣開導她,最後,潑婦心服口服,認了輸理。事情傳出去,百姓都說張教諭的肚量很大。
不想,張保和忍受痰唾之辱面而教化潑婦的事,卻被仙人呂洞賓聽到了。呂洞賓心想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我倒要試試看姓張的人真的會有這樣的肚量。呂洞賓掐指一算,便匆匆往峽陽里而來。
峽陽里張家門口張燈結彩,“百忍堂”三個字閃閃發光。門前人來客往,個個穿得整整齊齊,體體面面。原來,張保和的哥哥張保昌的兒子今天娶新娘,所以親眷八戚都來喝喜酒。
這時,門外走來了一個衣服破爛骯髒,駝背瘸腿的老乞丐直往客廳里走,看見廳頭上的果品就伸出髒兮兮的手去抓著吃。客人見了很生氣,一個個都捋手捋腳要趕他出去,張和昌勸住客人,還把整盤的果品端給老乞丐,讓他吃個飽。
酒宴開始了,老乞丐還不肯走,張保昌就把他叫到邊位上坐。老乞丐說他不坐邊位,要坐就要坐上位,上位是新娘的兄弟坐的,哪能讓乞丐去坐?大夥氣得要打他。張保昌又勸住了客人,說服了新舅,讓老乞丐坐了大位。老乞丐坐在廳頭上,還是用手大把大把地抓著吃,每碗菜都被他一個人吃光。客人不敢吃,也沒得吃,張保昌只好另擺一桌宴客。
傍晚了,張保昌把吃得酩酊大醉的老乞丐扶到自己房裡去睡,可老乞丐說要到新娘房去睡,還要新娘去伺候他。兒子聽了要殺人,媳婦聽了要跳河。張保昌說這個乞丐來得很古怪,而且七老八十的,好言好語勸開了兒子,哄住了媳婦,把老乞丐扶進了新娘房。
老乞丐一進新娘房,就一個人躺在床上,一會喊要喝茶,一會喊要吃菜,新娘只好忍住,他要茶就幫他倒茶,要水就幫倒水,一個晚上沒合一下眼。天亮了,老乞丐忽然嘔吐起來,床上,地上都是污穢齷齪的東西,臭氣熏人。新娘無法站腳,就去告訴公公說那個老乞丐吐得厲害,叫公公去看看。張保昌和媳婦到新娘房一看,老乞丐不見了,只見滿床都是金銀。驚喜中的張保昌,方知那老乞丐原來是仙人所化。
屏山書院
屏山書院至今已有157年的歷史,因為它的背後是玉屏山而得名。屏山書院是南平現有保存較完好的古書院之一。
屏山書院建於1848年(沮朝道光28年)。1846年,峽陽分縣縣承楊應斗為教化鄉民,既能仁厚淳樸民俗風氣,又能多培養人才為國家所用,因而倡導修建屏山書院。書院建有講堂、後堂、東西兩廊、門廡等,共51間。又開闢園地十幾畝,築起圍牆。講堂刊奉朱熹在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的教條。後堂,,敬奉“楊、羅、李、朱”四賢。書院建成後,屋宇儼然,錯落有致,桃李依依,書聲琅琅,一時為當地四鄰八鄉學子嚮往之地。書院以“忠、孝、禮、信、悌、義、廉恥”為教育內容,激勵學生讀好書做真人,不僅才華教化了學童,也淳樸了地方民俗風氣,而且科舉考試,峽陽生童得名不斷。1850年,曾視學福建的工部侍郎、武英殿大學士彭蘊章應舉人應鑾階、拔貢應蔚華之請,寫了《屏山書院記》(載入《南平縣誌》),並銘石立碑於書院講堂前。
1905年(清朝光緒三十一年),曾求學於福州鰲峰書院的五品縣承應康濟在屏山書院創辦兩等國小,並擔任校長,成為南平縣第一個創辦新學之人。民國初年至抗日戰爭期間,南平縣第二區公立第一高等國小也辦在書院裡。
為了搶救與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屏山書院的歷屆學子和愛鄉人士在峽陽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於2000年捐募資金著手修復屏山書院,翌年修復完工。修復後的屏山書院煥然一新,正面築以牌坊,其貌高踞雄偉。又建“四賢堂”,懸掛“四賢”畫像。還修建噴池,設定盆景,植樹栽花,環境更為幽雅。
2003年,屏山書院被延平區人民政府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今天,屏山書院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發揮著巨大的教育作用。書院裡設有“一會六室”,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研究會、陳列室、閱覽室、文學創作室、書畫創作室、科普活動室、成果展示室。老校友發揮餘熱,爭當義務輔導員;新學子積極向上,樂學中華傳統。屏山書院建成後,峽陽科舉名聲鵲起,進士、舉人、貢生、秀才代不乏人。僅應氏就有“鄉學文庠九十五人、貢生七十七、舉人十二”,駱氏出了京畿太學生三人,張氏培養了張疇等二十名太學生。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以屏山書院為搖籃,峽陽的教育事業不斷大發展,共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中小學生,以及向大中專院校輸送了大批的優秀人才。
四賢堂
四賢堂里敬奉著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延平是理學名邦,朱熹往來講學之地。據《南平縣誌》記載:朱熹曾在峽陽鎮小梅村的李子坑結精舍講學,並手書“鳶飛魚躍”的墨寶。傳說科舉時代,延平的秀才、舉人外出應試,當別人問用延平的名賢時,他們無不以“延平四賢”應對,致使聽者為之肅然起敬。
報國寺
報國寺距峽陽所在地6.5公里,該寺始建於五代後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由達摩祖師第四代第子在西峽村瀆溪(峽陽唐代年間稱西峽村)在新興里(現陳坍村)興建名為“盤古寺”,以南宋淳熙年間(公元十三世紀初期)理宗皇帝賜村“盤古寺”為“報國寺”並大興土木,裝修拓建,規模宏大,配套完整,建有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鐘鼓樓以及僧舍百餘間,占地約25畝,山林田間百餘畝,寺中有泉井三口,清澈醇甜,可供百餘僧人生活用水。傳說,開山僧人普明法師親自用泉水釀醋,敬佛迎客,遐邇聞名。理學大師朱熹之父朱松暢遊報國寺不勝驚嘆,吟詩一首:
掩關味詩書,青簡亦巴搞。相攜出東城,及此風日好。
僧檐覆溪緣,共取一樽倒。眷此山松蔭,不接牛馬道。
殷勤玩流光,齒髮行且老。諸公奠九鼎,帝室欣再造。
優客容我輩,放浪事幽討。念君東山姿,文宇富天藻。
風期在經綸,彈冠苦不早。寧如楊子云,白首太玄草。
經過千年的歷史變遷,寺院遭受幾度興衰,毀於一旦。
1996年,民眾懷念千年古剎的昔日雄姿,踴躍出工捐資,社會各界多方援助,經過三年時間,當年的報國寺又重新呈現在遊人面前,現在僅存的南宋古鐘是陳坍村百歲老人應大豐在解放前從國民黨峽陽兵工廠鑄鐵爐旁用贖金搶救回來的,至今保護尚好,是珍貴的歷史文物。
溪中公園
溪中公園也稱“溪中廟”,四面環水,建在富屯溪中,常年依水相連,恰似停舶在大溪中的一艘遊輪而得名,由於位置獨特,自然環境優美,建築典雅,常年游
人不斷。公園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東、西兩處攏合而成,東為農民樂園,建身休閒之地,西為進香廟堂,古香古色。西園也稱靈顯殿,始建於後唐天成年間,千年歷史變遷,幾經周折,原貌損壞嚴重,1924年焚於兵災,1927年重修,1974年修建峽陽大橋、前殿、正殿均被拆毀,僅存後殿和左右走馬樓,1989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民眾集資20餘萬元重修。
廟中奉敬的三尊神象名曰“荘武尊王”,是當地民眾敬奉的偶象,神靈通旦,有求必應,常年香火不斷,每逢時節假日,熱鬧非凡,每年農曆正月十六—十八日是當地民眾舉辦廟會的最好佳期,進香的、求事的信男信女、都會到這裡求祀平安,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據傳,“荘武尊王”是唐朝一位節度使,名叫閻汝明,邵武人,生平忠義剛果,他辭官回故里時,坐船經過峽陽的敖州魚是 潭,已經日落西山了,只好停船投宿於北岸小村的范老漢家。夜間,閻汝明聽見范家人長吁短嘆,便向范老漢詢問原由。才得知南面的敖州島上出了妖精,平時要村民供他雞鴨,村民娶媳頭一個晚上新郎必須迴避,稍有違犯,村民就要遭受禍害。聽了此事氣炸心肺,決意為民除害。新婚之夜,閻汝明坐在洞房床上,半夜時分,陰風吹過,妖精來了。閻汝明等妖精靠近,揮劍向妖精砍去,范老漢家人提燈來看,地下一截砍下來的貓尾巴,這才知道這就是作惡的貓精。
夜間,閻汝明睡得正香,突然地土爺託夢,告訴他除妖的方法;一百多年前,畫聖吳道子在敖州草堂畫了一隻貓;那隻畫的貓受天地陰邪之氣成了貓精。當時吳道子喝醉了酒,走時將畫筆遺落到魚是 潭裡。現在只有尋來這隻筆才能鎮住妖。
第二天,閻汝明邀集了村里青年數人,在魚是 潭折騰,找不到畫管,閻汝明心裡一急,忘了自己不會游泳,匆忙之中與二位隨從人員一起跳下水去。眾人急來搭救,他們已深入潭底。
村民們為了感謝閻汝明的除妖功績,就在敖州島建了一座廟祭祀他。
大衙房
大衙房分“外衙”“內衙”二處宅所,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外衙建於明代末年,是明朝天啟乙丑(1625年)進士駱天閒所建,此人先後任過江西宜興知縣、嘉興知縣,後左遷應天教授,歷禮部儀制司主事之職。
此建築結構為官廳府衙建築,是當時峽陽縣丞辦公的地方。大廳堂分二級平台,上層平台是縣座升堂之處,下層是犯人跪打之地。天井兩側是關押犯人的牢房,大門兩側是衙役住所。
內衙建造人名叫應肇元,字望高,號得安,生於清同治年間,卒於民國初年。應肇元,平生剛直,秉性不阿。歷任過浙江壽昌、淳安縣事,政聲顯著。光緒二十三年,蒙撫台發往嚴州差遺,適逢知府劉某與豪紳董某舞弊背賣義谷。不久,地方告機,貧民乏食前往府衙請求開倉賑濟,反被劉等斥責。應肇元知道後,不忍親,為百姓力請於府,劉心慚,才答應施賑。這樣才安定地方治安秩序。事後,肇元恐遭上峰之忌,於是告假回省,州民攀輿不捨。
內衙建於光緒年間,庫房敞亮軒昂,四舍柱,木雕精美。原有聖旨箱在樑上懸掛,廳堂有鑼鼓金牌等官銜行頭。在文革時,這些文物已被燒毀。
下馬坪土庫
下馬坪土庫,也稱“是亦堂”,面積800多平方米,位於將軍街46號,建於道光年間,整個建築結構嚴謹,建造安排科學,內有二個客廳、一個後花園,前有池塘,後有水井,共有20餘間房屋。2005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房者叫駱姬伯,生於乾隆45年(1780年),因經營木材、菜葉生意而富甲一方。其子駱述盤勤奮讀書,並獲取功名(貢生)。駱姬伯夫人六十壽慶時,延平府學教授林桂茂贈送壽匾一塊“閬苑瓊化”。
1998年,韓國古建築學家金能宇教授到此考察看時講到:中國古代的建築真是了不起,我們應好好研究,虛心學習中國古人的創造開賦。
千年古樟
這棵古樟樹是唐朝開元(618年)據傳說有一風水先生視此地風水非凡,若種一棵樟樹能為本村民眾賜福萬代,保佑子孫四季平安、家庭順風順水年年五穀豐登。因此,當地村民種下了這棵樟樹。
樟樹主幹高20餘米,直徑約4.5米,須7個人手牽手才能合摟環抱。樹枝向四方伸展蔭蓋,面積達1200多平方米。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四方百姓雲集於此,祭祀樹神,供品滿桌、香火不斷、鞭炮連聲、熱鬧非凡。當地村民把這棵樟樹尊為“樹神”,每逢出生嬰兒滿月之時,都要抱著嬰兒、挑著供品到古樟樹前祭拜、契古樟樹為“樹爺爺”保佑小孩順風順水平安長大成人。
傳說1840年列強侵略我國,大樹每天都有水珠滴下,這意味著列強入侵,萬木成灰,這“樹神”也流淚了。1976年毛澤東主席逝世時,樹葉全面掉落,近乎枯萎。次年初春枯樹漸漸復甦,勃發生機。2001年春,村民自發組織保護古樟,捐資出力,自行設計規劃,修建好現在可供遊人觀賞的一處綺麗景點。
民俗文化
峽陽鎮峽陽大橋中段,有座市級文保單位“溪中廟”,廟建在四面環水的島上,恰似一條停舶在溪中的大船,因此當地百姓把該廟稱為“溪中廟”。古廟占地面積約五千平方米。環島均有古樹名木,風景獨特。古代,此島是南北兩岸過往的必經之地,往來艤舟,過客登眺,亦足勾留。廟宇始建後唐天成年間,原稱“靈顯廟”。建在距峽陽一公里的池頭尾村,廟中奉敬著菩薩一尊,名曰“莊武尊王”。據傳,莊武王原是邰武人、唐代一位節度使,名叫閻汝明,此人生性剛毅,文武雙全,年邁解甲,辭官之時,從福州坐船返回故里,船經過峽陽的魚是潭(現在的富屯溪潭)天色已晚,只好停船投宿於北岸池頭尾小村莊,住在姓范的家中。夜間,閻汝明聽見范家人長吁短嘆,便向范老漢詢問原由。范老漢開始不願說出真情,在閻汝明再三勸導下,范老漢道出實情:在敖洲島上,不知什麼時出了一個妖精,平時要村民供它雞鴨,遇到村民娶媳,頭一個晚上必須讓它先入洞房,稍有不從就要受它的禍害,弄得人心慌慌,雞犬不寧。再過幾天范老漢的兒子就要成親,家人正為此事發愁。
閻汝明聽了此事氣炸心肺,決意為民除害。他低聲交待范老漢一番話,除妖一事由他辦理,吩咐范家不要擔心。閻汝明決定住下幾天看個究竟。范家娶媳佳期,新婚之夜,新郎新娘避開。由閻汝明獨坐洞房床中。半夜時分,一陣陰風吹過,妖精果然闖入洞房。閻汝明等妖精靠近,揮劍砍去。妖精一聲慘叫逃走了。提燈一看,只見地上有一截貓的尾巴,這才知道作惡的原來是一隻貓精。妖精未除,閻汝明又要急於啟程,村民們感到十分不安。時隔不久,那沒有尾巴的貓精開始興風作浪,散播瘟氣。村民們死的死,病的病,情況十分危急。數月後閻汝明得知訊息,隨帶家丁二人再返池頭尾村觀察實情,只見村民們十有八九受到瘟疫而倒床。他用祖傳秘方為村民救命,病人服藥之後,病情逐漸好轉。村莊暫時安寧下來。
閻汝明心急如焚,妖精未除,村民反遭禍害,跪在地上向蒼天祈禱,希望能得到蒼天的幫助,徹底除去妖精。晚上,土地神託夢與他,告訴說:一百多年前,畫聖吳道子到這裡訪友,在敖洲草堂畫了一隻貓。貓圖受天地之靈氣成了精怪。當時吳道子喝醉了酒,走時將畫筆扔在魚是 潭裡。要除貓精只有找到這支畫筆,才能鎮住此妖。
第二天,召集村里青年數人,在魚是潭潛水尋找,折騰三天連畫筆的影子也沒看到。閻汝明心裡一急,與二名家丁一起跳進水中,可是他們都是不習水性的門外漢。就這樣他們三人沉入潭底在也沒起來了。村民們為紀念閻汝明,建了一座廟來祭祀他。取名“靈顯廟”。乾隆十三年,峽陽人丁逐步興旺,民眾集資在敖洲島上興建一座,規模宏大,建築壯觀的“靈顯廟”並雕塑三尊大型的莊武尊王神象,俗稱莊武三兄弟,老大管平安、老二管家事、老三理財源。保佑著峽陽一方百姓的安居樂業。幾百年來,當地民眾對三尊菩薩非常敬仰,凡事有求必應,常年香火旺盛。擇定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為“溪中廟”的廟會。到了這天各家凡有珍品古蹟還願的豬、羊、雞、鴨都要擺在廟中,讓莊武王觀賞敬食,這就是峽陽傳統的“擺大碗”,歷史傳承至今,峽陽廟會成為民眾每年不可缺少的民俗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