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秧歌

延川秧歌是流行於陝西省的民間傳統習俗,主要流行於陝北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川秧歌
  • 類別:傳統習俗
  • 流行地區:陝北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主要活動,

背景介紹

延川秧歌最能展現延川男人粗狂豪放、幽默樂觀情懷。起源於古代祭祀、迎春禮儀、戍邊軍旅慶功及與農民歡慶豐收時手舞足蹈表演密切相關。在表演過程中,由起著領唱和領舞作用的“傘頭”帶領演員盡情地扭,表達熱情和快樂。扭的動作幅度越大,體態越靈活,越能博得滿場喝彩,越能體現秧歌感情熱烈而純樸、真誠,形式獷悍的藝術性。

發展歷史

秧歌的組織和演出,離不開“領頭”的作用,他是秧歌隊的“龍頭”,又稱“傘頭”。“傘頭”不但文才和嗓音要好,且演技精湛,會布陣圖。秧歌隊組成人員分工明確,緊跟傘頭的是馬牌子,是秧歌隊開路先鋒。馬牌子後是杈棒子的、大包頭的、打花棍的、端蓮花燈的。最後壓陣的是丑角,叫蠻婆蠻漢。馬牌子是秧歌隊中最剽悍的角色,通常身帶串鈴、手執佛塵,緊靠傘頭左右,演出過程中負責開路清場,為傘頭保駕;打彩門時馬牌子就成為旗牌、校衛,承擔著統管、開鎖任務。杈棒子是由打場、掃場的農具和動作演變而來的一種舞蹈。表演者頭戴草辮子、裱花,身穿孝袍,與古代祭祀活動有關。這一角色另有祛邪說法,即穿上此服的人天不怕地不怕,能夠萬事如意。起初秧歌表演者均為男拌女相,大包頭用包巾表明演出者的身份。打花棍是乞丐行乞中練就的一種等身棍打法,套路由本縣黃河畔小洪拳演變而來,從上到下,肩、背、腰、腿、腳依次打擊,起著打擊伴奏的作用。蓮花燈是吉祥之物,蓮花是女性的象徵,端著蓮花燈,表明蓮生貴子、連年豐登(燈)美好願望。蠻婆蠻漢原指古代南方蠻人,他們在當地橫行欺詐、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在秧歌表演中以丑角形象出現,為突出“蠻”的氣氛,表演者須用心揣摩角色特點,呈現出滑稽、可親的蠻勁和詼諧風趣、惟妙惟肖的表演。
彩門秧歌是延川秧歌重要一環。打彩門是鬧秧歌中最熱鬧、最紅火、最有趣味性的場面,也是難度最大的一道關口,男女老少皆喜歡。彩門秧歌講究禮儀,第一彩為接拜問候;第二彩為表彩;第三彩較為紅盛,雙方隊伍擺開陣勢,比智比藝,表演歌舞,所唱歌詞涉及天文、地理、歷史、時事、村情、風俗、農事活動等,內容廣泛。彩門是木棒綁成的“甘”字形活動架。打彩門先後要出現探馬、丁馬、驛丞官、日照官、月照官、虎頭牌等一系列禮儀。探馬是古代軍中偵探一類。客家秧歌進村前,探馬去對方打探訊息,由主方把預先準備好的神馬(真馬備上鞍子,搭上毯子)由一名神騎手牽上站在村口,等待對方秧歌隊到來。探馬可騎真馬或騾子,也可由竹馬取代。通常當對方傘頭看見這匹神馬時就會唱到:“正在途中把路行,忽聽傳來馬蹄聲,進的前去觀分明,原是府上通訊兵”。丁馬是古代軍中先行官一類。當神騎手吆喝一聲,丁馬就要打馬一鞭騎回站在彩門前,意為“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驛丞官是古代驛站官員,起著上陳下達作用,通常擔任這一角色的人嗓音好、愛鬧秧歌的把式。驛丞官頭戴紗帽,反穿皮襖,手拿鷹扇,由兩兵丁在一根木椽上抬著來到彩門前。日照官是執掌太陽的官員,手執太陽圖案道具,一般用籮筐罩上紅綢,裡邊用手電光照射,站在彩門左前方,謂之太陽當空,養生萬物之意。月照官是執掌月亮官員,手執月亮圖案道具,一般和日照官相同,只是籮筐上罩著一塊黃綢,站在彩門前右方,與太陽合謂陰陽相配,生息不止。虎頭牌手持畫著老虎頭圖案道具,一般在木杴片上粘上麻紙。虎頭牌有兩個,分別站在彩門左右,日照官和月照官之後。虎為百獸之王,在秧歌中意為威武之意。

主要活動

騎竹馬也叫跑竹馬、攔竹馬。竹馬用布、紙、木片紮成,人站在裡邊,作騎馬狀。騎馬人口噙哨子學馬叫。另一人扮牧馬人,牧馬人剽悍勇猛。表演時,竹馬前仰後跳,表現為一匹烈馬,牧馬人動作熟練,表現出善馴烈馬的氣質。有時牧馬人手牽馬韁,悠然自得,竹馬徐徐行走;有時牧馬人猛抽一鞭,狂奔疾馳,牧馬人以各種驚險動作降服烈馬。烈馬降服了,牧馬人輕鬆了,觀眾也長出一口氣。境內禹居鎮竹馬最受人喝彩。
搬水船也叫跑旱船。水船由竹、木、高粱桿紮成骨架,外面蒙上彩綢,前後各鑲一塊明鏡,四角置紅燈,周圍紙花點綴。選身段苗條、嗓門好的漂亮少女“坐船”,老、小艄公“搖”槳,邊舞邊唱,模仿行船,或處流水平靜,或處浪顛波涌,或乘風疾行,或擱淺沙灘。以少女回娘家、走親戚為情節,艄公笑問,女子唱答,妙趣橫生。境內永坪水船引人入勝。
舞獅子,獅子用麻、彩色紙、木片、高粱桿制體形,手電作眼睛,簸箕作口,紅綢子為舌頭。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另兩人各扮一頭小獅子。逗獅人為一武生打扮的“武士”。表演分文、武獅子兩種,文獅子性格溫順,有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武獅子性格兇猛,有跳躍、跌扑、登高、騰空等動作。境內流行獅子舞,以馬家河鄉王家塬村和延水關鎮延水關村獅子舞最引人注目。
踢場子也叫回回秧歌。有二人、四人、六人、八人,男扮武生,女扮文生,男持棍棒、小釵,女持扇子、彩綢等道具,雙雙對舞,邊舞邊唱。男“引”女“戲”,男角生龍活虎,表陽剛之健,女角輕颺飄舞,有陰柔之美。舞畢一套唱一段,唱詞主要有《採茶》、《賣油油》、《打金子代海》、《十對花》等,唱時男角自打樂器,有三叉板、小擦、梆子、小鑼等,女角扇扇起舞,載歌載舞,氣氛熱烈歡騰。賀家灣劉家河村踢場子秧歌最受人稱道。
小場秧歌表演中,還有踩高蹺、豬八戒背媳婦、二人台、趕毛驢、抬花轎、太平車、三叉板、霸王鞭、二鬼打架等十幾種,這些精彩節目表演開始後,觀眾很容易與角色融為一體,達到忘我的境界。
延川秧歌久傳不衰、聞名遐邇,尤其在正月里,城鄉到處鬧騰的紅紅火火。這種富含獨特地方風味的表演藝術已引起外界重視,不僅有外地遊客慕名前來觀看,延川秧歌還外出表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每到春節,延川秧歌總能吸引不少外地人專程前來觀看。除了國內各地遊客外,日本、法國、美國等國際友人也來領略延川秧歌魅力。1996年9月,延川大秧歌赴宜川壺口參加延安兩岸攝影家看壺口調演活動。1997年1月,延川大秧歌赴延安參加“慶祝地改市暨毛澤東銅像落成儀式”調演活動。2002年正月初八晚上,瑞士駐華大使館參贊博哲若先生,觀看了賀家灣鄉劉家河村秧歌后深有感觸地說:“中國延川,簡直是黃土文化的博物館。”延川大秧歌已經是陝北民間舞蹈的傑出代表,它和黃陵、洛川老秧歌構成延安各具特色的兩大民間秧歌。
轉九曲,在延川俗稱“轉燈”,是一種民間風俗性祭祀活動,也是人們祈求神靈保佑、驅逐邪魔、消災免難的自發行為。九曲像一個很大的城郭。九曲迴廊,設有重複路徑;大城廓內又分9個小城廓,小城廓的門徑、走向各不相同,又稱“九曲黃河陣”。九曲是道教太極圖的變陣形式:一個大的太極圖,當中包括9個小太極圖。人們認為在這種城城連環、城城相套、複雜多變的藝術形式里,誰轉過九曲,一年四季就會健康平安,百病俱消。人們通過“轉九曲”祈願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安寧、幸福美好。轉九曲有“偷燈”習俗,據說偷個綠燈生女子,偷個紅燈生兒子。轉九曲通常在農曆正月13~15日進行。近年來,轉九曲基本在縣城舉行。轉九曲用的方陣用鋼管固定紮成曲折通道,通道兩旁電燈按原方式布置,對燈泡作了相應保護措施,“偷燈”習俗不再默許。由於眾多民眾參與到“轉燈”活動中,燈場內人山人海,須工作人員維持秩序,確保民眾平安快樂參與這一活動。
掏場子,也叫走場子。不同的場子有不同的用場,分別用於轉院子、打場子、燈場圍風、打彩門。走場子也是鬧秧歌的高峰。除大場秧歌外,還有圍圈或扎場,表演小場秧歌或道情戲。小場秧歌又叫“扎場子”或“鬧公館”,是穿插在大秧歌中的一些精彩節目,如騎竹馬、搬水船、耍獅子、踢場子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