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大秧歌

延川大秧歌

延川大秧歌又稱二人場子、四人場子、八八場子、十六場子、三十二人場子等場子秧歌,是陝西省古老的民俗舞蹈。延川大秧歌一般都有傘頭,傘頭起領唱和領舞的作用,而跟著傘頭走的其他演員,主要是盡情地扭,誰扭的動作幅度大,體態靈活,誰就能博得滿堂喝彩。秧歌隊伍里,有跑旱般、跑毛驢、跑竹馬、蠻婆蠻漢等。尤其是蠻婆蠻漢的表演,重在一個“蠻”字,要蠻得滑稽,蠻得變態,蠻得可親,普得可愛,他們詼諧鳳趣,惟妙惟肖,把秧歌的歡慶氣氛推向高潮。延川大秧歌增添節日氣氛,也寄託著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川大秧歌
  • 分類:舞蹈
  • 地區:陝西省延川縣
  • 遺產編號:Ⅲ—20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申報日期:2007年
  • 申報單位:延安市延川縣
秧歌種類,秧歌特點,民俗習慣,主要特徵,主要價值,

秧歌種類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延川秧歌主要有大場秧歌、小場秧歌、彩門秧歌和九曲秧歌幾部分。延川秧歌隊的領頭叫傘頭,是秧歌隊的“龍頭”。一般要“肚才”好,而且還要嗓音好,演技精湛,會布陳圖的才能勝任。傘頭打的傘是根據《封神榜》姜子牙封神時打十六根股子的杏黃傘演變而來的。緊跟傘頭的聽馬牌子,是秧歌隊的開路先鋒,源於古代軍隊中的先鋒官,是秧歌隊中最慓悍的角色。他身帶串鈴,手執拂塵,緊靠傘頭左右,開路灣場,為傘頭保駕。打彩門時,他就是旗牌、校衛,有統營、開鎖的任務。馬牌子之後是杈棒子的、大包頭的、打花棍的、端蓮花燈的。尾端壓陣是丑角,叫“蠻婆蠻漢”。
鬧秧歌最好的場面是掏場子,也叫走場子。延川秧歌的陣圖有五角星、鐮刀斧頭、龍擺尾、秦王亂點兵、捲心菜、黑虎掏心、蛇抱(盤)九顆蛋、小蝴蝶、棗核亂開花、單飄帶、十盞燈、十二連城、十二黃蓮燈、辯蒜、四門斗底、藥胡蘆四五十種。
大場秧歌之外。延川秧歌還有小場秧歌。一般是圍圈或扎場。它是穿插在大場秧歌中的一些精彩節目,如搬水船、騎竹馬、踢場子(回回秧歌)、耍獅子、踩高蹺、豬八戒背媳婦、三人台、趕毛驢、抬花轎、太平車、三叉板、霸王鞭、二鬼打架等十幾種。延川秧歌,還有十分重要的一環,那就是彩門秧歌。彩門秧歌有深厚的禮儀講究,第一彩為接拜問候;第二彩是表彩;第三彩較為紅盛,雙方隊伍擺開陣勢,又互相穿插、交換位置、俗稱“蛇脫皮”。比智比藝,表演歌舞,所唱秧歌臨場發揮、自編自唱、歌詞有天文、地理、歷史、時事、村情、風俗、農事活動等無所不包,十分廣泛。

秧歌特點

延川大秧歌是陝北地區民間舞蹈的傑出代表,它和黃陵、洛川老秧歌構成延安各具特色的兩大民間秧歌。它情緒飽滿,氣氛熱烈,動作千姿百態,均圖豐富多彩。其特點是:感情純樸而真,式獷悍而富有藝術性,樸實而賦有幽默感;形式優美,內容豐富,感情真實。

民俗習慣

相傳,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醉酒誤殺了愛臣鄭之明,其妻陶三秦為復仇,興師問罪,動怒之下,打開彩門。先後要出現探馬、丁馬、驛丞官、日照官、月照官、虎頭牌等一系列禮儀。
在延川秧歌中,九曲秧歌也非常興盛。九曲扎在平整寬闊的場地,以便民眾集散。農村用高梁稈、木棍,城市用鋼管紮成曲折通道。共365個樁,象徵一年365天,四季平安,紮好的每個柱上都安一盞燈,農村一般用白蘿蔔、洋芋挖空做成燈具,並套上彩色做的紙筒,以風吹,並加油點燃;城市用彩燈泡,夜晚開燈,遠望五顏六色,像一座燈火城。
轉九曲之前先要組行拜謁神廟,安孤魂等禮儀習俗。

主要特徵

一千年以來,延川的正月就一直鬧秧歌。其秧歌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從正月初一到二十左右,延川一個個偏僻而荒涼的古老山莊,紅火都鬧得天翻地覆,鬧得不可開交,鬧得死去活來。他們拘扎一年的那股勁,憋悶胸腔的那股氣,像山洪暴發勢不可擋,發泄不盡。圍觀者也會看得心花怒放,手舞足蹈,甚至忘我的投入,足足勁勁的擰達一陣,響響亮亮的吼唱幾聲……真是鬧起秧歌招人魂喲!
延川的這種風格獨特、活潑樸實、情感奔放、動作明快、富有古風古味,土色土香。延川秧歌曲調高昂動聽,場面熱鬧壯觀。
處處以“鬧”取勝,武身子動作幅度很大,跳躍性極強,大有陽剛雄健的氣勢。文身子在武身子的包圍圈內,但她們的陽柔之美也展示得淋漓盡致,讓人觀之重誕。馬牌的頭部搖出一個“張”字,丑角的臂部擰出一個“能”字,武身子的手足舞出一個“鬧”字,文身子的腰部擰出一個“活”字。總體看來,他們各有各的走法,各有各的動作,但他們的韻律是一致的,真可謂“形散而神不散。”讓人看來,生龍活虎,十分壯觀,很能展示和體現中華民族奔騰向上的精神和濃厚的地域特色。這一真實的感情、優美的形式,豐富的內容構成了延川秧歌的基本特徵。

主要價值

藝術價值:
作為陝北秧歌縮影的延川秧歌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將帶動和促進整個秧歌的弘揚。由於延川長期偏辟閉塞,所以延川秧歌比較完美地保留了中華民族原始的純樸和古老的文化;由於這裡人們文化層次所致,延川秧歌顯然保存了陝北鄉俗和民間文藝的原汁原味。正像一件粗糙的商周時代的出土陶器,比一個工藝精細的玻璃有收藏價值一樣。無疑這裡,延川秧歌就是研究陝北秧歌、陝北風土鄉俗的“活化石”。因此,各種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華其他歌舞中實屬罕見。發掘、搶救和保護延川秧歌,不僅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歌舞史,乃至對世界舞蹈史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實用價值:
發掘、搶救、保護延川秧歌,對陝北地區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促進人們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瑞士駐華大使館參贊博哲若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道:“看到劉家河的秧歌是這么的豐富,他們唱的是這么的好,不比任何歌舞唱得差。這完全是他們自己的聲音,他們唱的東西是自己的東西。”由此可見,延川這種感情熱烈而純樸、真誠,形式狂悍而不乏藝術性,樸實而富有幽默感的傳統秧歌,在世界藝壇上古有席之地的。
歷史淵源
延川秧歌起源顯然與古代祭祀、戌邊邊軍旅慶功形式和農民歡慶豐收時的手舞足蹈有關,是古代田園民歌的變式。勞動人民在稼檣小憩時,眼看著禾苗茁壯成長而油然生情,於是載歌載舞,祈求豐收。正月天,陽氣上升,大地回春,人們就把這種活動叫作“陽歌”或“秧歌”。由於受祭祀活動的影響,人們還在晚上點燃火塔,舉燈籠,打家什,由秧歌隊引領大家圍著火塔轉圈,所以又叫“鬧紅火”或“鬧社火”。據出土的瓦當浮雕圖案考證,延川秧歌的出現不晚於宋代。延川是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雜居地區,因此其秧歌有獨特的地方色彩。真實的感情,優羲的形式豐富的內容構成了延川秧歌的基本特徵。延川秧歌聞名遐邇,久傳不衰。正月天無論城裡還是鄉下,到處都鬧騰得紅盛火熱。延安市每次調演均名列前茅,榮獲多次大獎。延川秧歌有獨特的地方風味,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正月里總能招引來不少外地人專程來此觀看。北京“遠飛鳥”旅行社連續五 年來到延川,累計帶來遊客500餘人。台灣也年年有人到此觀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法國、美國等許多國際友人也不斷來此領略延川秧歌的博大精深。2002年正月初八晚上,瑞士駐華大使館參贊博哲著先生,觀看了境內賀家灣鄉劉家河村的秧歌后深有感慨地說:“中國延川,簡直是黃土文化的博物館”。
相關物品
延川秧歌的樂器分為吹奏類和打擊類兩大類型。
1、吹奏類。
主要是嗩吶。嗩吶有5種不同規格:
(1)特高音嗩吶,亦稱小嗩吶,嘰吶子嗩吶、么子嗩吶,此種嗩吶長不過21厘米,音極高;
(2)高音嗩吶,有小三排、大三排之分,小三排比大三排音略高;
(3)中音嗩吶,有小二排、大二排之分,小二排比大二排音略高;
(4)低音嗩吶,亦稱頭台、莽台嗩吶;
(5)超低音嗩吶,俗稱大嗩吶,長1米,喇叭口徑0.3米,其最低音是譜表下加一間的F音,音域為1個8度。其次是小鼓、小鐐、小鑼,一般由5—20人組成。
2、打擊類
主要是大堂鼓、小堂鼓、馬鑼、大鈸、小鈸,一般由5人組成。規模大的有達30多人。
回回秧歌伴奏一般有木梆、鉸子、三柴板、麻乍乍、水水、碰鈴、竹板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