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五華縣文化館,事業單位。
2021年11月18日,入選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一級文化館公示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省五華縣文化館
- 所屬地區: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
廣東省五華縣文化館,事業單位。
2021年11月18日,入選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一級文化館公示名單。
廣東省五華縣文化館 廣東省五華縣文化館,事業單位。2021年11月18日,入選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一級文化館公示名單。
縣木偶戲團於1990年春節赴泰國訪問演出,在泰京曼谷機場受到熱烈歡迎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文化參贊接見縣木偶戲團訪泰成員合影 縣木偶戲團訪問泰國客家山歌社合影 採茶戲《竹山路彎》1987年參加第二屆廣東省藝術節。縣木偶戲團訪問泰國五華同鄉會合影 縣木偶戲團全體訪泰成員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門前合影 採茶戲《茶山霧濛濛...
五華石雕,起源於廣東省五華縣的傳統美術,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華石雕歷史悠久,石資源豐富,從業人員眾多,名師巧匠輩出,已有460多年歷史,故五華素有“石雕之鄉”稱譽。在古代,五華人就用石制斧、錛作生產生活用具。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起,就有用石建橋和建房屋基礎。清代,五華的石宮、石廟、石室...
五華紅木文化產業園開闢了“中山—五華”紅木家具產業合作新模式,成為服務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雙轉移”戰略,構建以園區為載體推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積極探索。為了統籌園區建設資源,梅州及五華有關政府部門從園區管理模式、項目審核、財稅支持、金融扶持、人才扶持等多方面給予支持,為園區加速發展、優先發展營造良好的...
李新賢,男,漢族,1964年生,廣東五華人,中共黨員,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所長,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理事,廣東省木偶皮影藝術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2018年5月,李新賢入選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申報地區:廣東省梅州市。保護措施 2007年8...
宋青(1896~1937),別名容史,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新塘人。先後進本村“桂香書室”、安流三江高等國小堂、廣東省立梅州中學讀書畢業。簡介 宋青(1896--1937),又名容史。男,漢族,五華縣梅林鎮琴口村人。1923年在廣州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畢業於廣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1925年回家鄉五華參加農民運動,是中共...
五華縣採茶戲傳承保護中心,前身五華縣採茶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七年,是國辦專業文藝團體。2009年,五華採茶戲被列為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2年,文化體制改革,撤銷五華縣採茶劇團,成立五華縣採茶戲演藝有限公司。2018年1月成立五華縣採茶戲傳承保護中心。傳承人物 魏遠芳,男,1956年生。20世紀70年代,得到...
曾國華故居是五華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五華縣文物保護單位、五華縣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和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五華縣委、縣政府對曾國華故居進行修復,基本恢復了革命舊址原來的建築風貌。大眉山、樟坑古驛道 岐嶺大眉山、樟坑古驛道在2018年冬被評為廣東省15個重大發現的南粵古驛道之一,大眉山、樟坑古驛道因歷史...
2009年10月16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紫金提線木偶戲 廣東省紫金縣的木偶戲屬於提線木偶,1885年由龍窩鎮寶洞村鄧木村等人從福建引入,並成立榮華堂戲班。至清末民初,當地有榮華堂、崇華堂、新艷華等8個木偶戲班,活躍在紫金縣鄉村,以及周邊的五華、惠陽、陸豐等客家地區。...
黃永紅,男,籍貫廣東梅州,1971年生,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鑼花舞)傳承人。1992年正式拜師學藝,師從第七代“鑼花舞”傳承人鄒杏香。從藝二十餘年來,堅持勤練,在實踐中不斷進步,全面掌握了鑼花舞的招、提、繞、舞、打、吹、念、唱的表演技藝秘訣和鑼花舞的精、氣、型的精髓。同時注重在保持原生態...
文化 廣寧縣有博物館1所,廣寧縣圖書館館藏圖書25萬冊。其中中文平裝新舊圖書22萬冊,中文期刊350種、3萬冊(合訂本),中文報紙100種、3000多冊(合訂本)。廣寧縣文化館成立於1953年,2015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文化館。2011年,陳英華江小兵創作的歌曲《點點腳乸泥》獲得廣東省民眾文藝作品評選一等獎;劉東榮的快板《...
吳肇錦(1917~2003),別名吳毅,廣東省五華縣轉水鎮青塘村人。簡介 吳肇錦(1917~2003),別名吳毅,廣東省五華縣轉水鎮青塘村人。生平 1938年參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青塘支部書記、“青塘青年自治會”會長、青塘惠民學校校長,以教書作掩護,使青塘學校成為黨的重要聯絡站。1944年冬又以“青年...
2021年7月1日,受邀於五華縣政協舉辦慶祝建黨100周年書畫聯誼活動現場進行創作。人物評價 對於魏育賢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書法創作和 書法教育 的佳績,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丘仕坤 說:“一身雄心藝膽,翰墨傳道為業,善書行教,正果頗豐,名亦外延,譽言眾多。”他贊曰:“魏育賢不隨世...
龍川縣,隸屬廣東省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東連五華縣、興寧市,西南連和平縣、東源縣,北接江西省尋烏縣、定南縣,總面積3081.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龍川縣轄24個鎮 。2020年,龍川戶籍人口97.68萬人,常住人口59.46萬人。秦,置龍川縣。晉,析置興寧縣。南齊,析置河源縣、新豐縣...
後由他授徒五華縣周江鎮中興村李阿四、華陽鎮鄒杏香,在民國時期經常到揭西縣、普寧縣、惠來縣及梅州各縣客家地區做法事並表演“鑼花”,當時每年展示達二百場。2011年04月30日,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02月21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4年2月,長樂燒酒製作工藝入選為第三批廣東省工業遺產。文化軼事 在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岐嶺鎮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話說當年八仙雲遊江南,到了風光秀麗的龍川霍山,遊玩之餘擺酒痛飲,一個個喝得酩酊大醉,留下一隻酒瓮便飄然而去。後來,酒瓮化成一座倒放的酒瓮石,瓮口流出滴滴甘泉。路過的人都會停下腳步...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陳南枝(1847一1925)。 自幼酷愛武術,刻苦學習家傳武術,10多歲已練就一身好拳腳。成年後到過多地拜師學拳,學了幾種拳術,後經融會貫通變化,自成一派,藝成後,到廣東各地區設館授徒。他所授的拳術後發制人、一步一招、手足並用、多力齊發、近身短打、擒摔靠跌、猶善巧跌、十分...
梅州客家山歌,是流行於廣東省梅州市境內(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的民間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梅州客家山歌於宋、明期間伴隨著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傳播繁衍,是中原文化與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產物。它的歌詞詩味很濃,類似竹枝詞,有“國風”和“吳歌...
五華縣採茶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七年,是國辦專業文藝團體。二00九年被廣東省列入非物質文化保護單位。共有演職員三十八人(其中:中級職稱。在十二人,初級職稱二十人),同時,擁有較高藝術水平的編、導人才。在幾十多年的探索實踐和改革開放的創新發展中,依靠全體演職員的智慧和力量,以龐大的陣容,精良的設備,精堪...
李家教拳,是廣東省梅州地區漢族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之一,是興寧市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流傳於廣東梅州市及潮汕一帶,並輻射至香港、台灣、澳門及東南亞等地。歷史淵源 李家教拳系屬莆田少林寺內館護寺武功,當年火燒福建莆田少林寺之後,一老僧雲遊五華傳藝於李鐵牛,因...
2007年6月18日,廣東省興寧市申報的杯花舞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Ⅲ-18)。歷史淵源 粵東客家地區的興寧市為古興寧縣,明清時期道教活動甚為興盛,杯花舞即為道教法事中的舞蹈之一,除分布於該縣外,在龍川、平遠、梅縣、五華縣一帶也有流傳。原來以客家“五句板”說唱用的...
下壩迎燈的儀式程式將面臨逐步淡化的境況,同時,傳統的編織、製作彩燈的技藝也面臨失傳的困境,亟待進行保護。保護措施 2011年04月30日,下壩迎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11月10日,下壩迎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韶州路為韶州府(同年罷新民官司)。曲江縣隸韶州府。清,曲江縣隸廣東省南韶連道韶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道、府,曲江縣隸屬廣東省。民國3年(1914年),復設道,曲江縣隸廣東省南韶連道(未久改稱嶺南道)民國32年(1943年),在曲江縣置韶關市,升格為省直轄市。民國...
2014年9月9日,經國務院同意撤銷雲安縣,設立雲浮市雲安區,將雲浮市雲城區的都楊鎮劃歸雲安區管轄,以原雲安縣(不含前鋒鎮、南盛鎮)和雲城區都楊鎮的行政區域為雲安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六都鎮。行政區劃 2000年2月,石鎮更名為前鋒鎮。2003年8月13日,經廣東省民政廳批准,將原茶洞鎮與托洞鎮合併,...
興寧市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東江、韓江上游,東鄰平遠縣、梅縣,南連豐順縣、梅縣,西接五華縣、龍川縣,北與江西省尋鄔縣毗鄰。歷史上,中原漢族因戰亂和災荒等原因,多次南遷,其中大的有五次,第三次才大舉挺進粵東和粵北,帶著中原文化、吳文化,包括詩詞和民歌南遷。清朝時期,以四句體的“古文”竹板歌由贛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