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管圓線蟲

廣州管圓線蟲

廣州管圓線蟲病,又名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脊髓膜炎。該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因進食了含有廣州管圓線蟲幼蟲的生或半生的螺肉而感染。其幼蟲主要侵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表現為腦膜和腦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可使人致死或致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管圓線蟲
  • :動物
簡介,發現時間,形態,基本介紹,生活史,感染途徑,致病,診斷,流行與防治,

簡介

廣州管圓線蟲寄生於鼠肺部血管
偶可寄生人體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或腦膜炎
人是非正常宿主

發現時間

人體首例廣州管圓線蟲病於1944年在台灣省發現

形態

成蟲線狀,細長,體表有微細環狀橫紋
雌蟲:17~45x0.3~0.7mm,尾斜錐形
雄蟲:11~26x0.2~0.5mm,交合傘對稱,
呈腎形

基本介紹

廣州管圓線蟲病是在鼠類體內發現並命名的廣州管圓線蟲所引起的疾病,如今已被列為國家新發傳染病。這是一種以病原名稱命名的疾病。
它主要寄生於鼠類肺動脈及右心內的線蟲,中間宿主包括褐雲瑪瑙螺、皺疤堅螺、短梨巴蝸牛、中國圓田螺、東風螺等,一隻螺中可能潛伏1600多條幼蟲。廣州管圓線蟲多存在於陸地螺、淡水蝦、蟾蜍、蛙、蛇等動物體內,如果人不經煮熟就吃,很容易招惹上廣州管圓線蟲感染寄生蟲病。以前這種病主要分布在南方,但“南病北移”現象很明顯。廣州管圓線蟲幼蟲可進入人腦等器官,使人發生急劇的頭痛,甚至不能受到任何震動,走路、坐下、翻身時頭痛都會加劇,伴有噁心嘔吐、頸項強直、活動受限、抽搐等症狀,重者可導致癱瘓、死亡。診斷治療及時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病人愈後良好。極個別感染蟲體數量多者,病情嚴重可致死亡,或留有後遺症。
廣州管圓線蟲病的預防,主要是不吃生或半生的螺類或魚類,不吃生菜、不喝生水;還應防止在加工螺類的過程中受感染。
專家在這裡提醒大家:凡吃過上述食物的人,如果身體出現了異常反應和不適,應儘快就診,以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針對攝食生鮮水產品可能感染食源性寄生蟲病的健康風險,衛生部2004年發布了第6號食品衛生預警公告,警示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應避免提供或食用被寄生蟲污染的水產品。我部2005年對餐飲單位出售的1165份水產品樣品進行抽檢,發現其中147份水產品含有寄生蟲或副溶血弧菌,檢出率為12.6%,對人類健康危害嚴重的食源性寄生蟲有華枝睪吸蟲(又稱肝吸蟲)、衛氏並殖吸蟲(又稱肺吸蟲)、薑片蟲、廣州管圓線蟲等。
攝食生鮮水產品是一種危險飲食行為,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損害。為保護消費者的健康,防止食源性寄生蟲病的發生,衛生部提醒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應當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一、餐飲單位應嚴格按照《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衛生規範》的要求採購、加工水產品,不得提供可能被寄生蟲污染的生食水產品。製作生食海產品,應在專間內使用專用工具和容器加工,避免交叉污染;
二、消費者應避免進食生鮮的或未經徹底加熱的水產品和水生植物,不飲用生水;
三、不用盛過生水產品的器皿盛放其它直接入口食品;
四、加工過生鮮水產品的刀具及砧板必須清洗消毒後方可再使用;
五、不用生的水產品餵食貓、犬。
廣州管圓線蟲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生活史

 終宿主:鼠(犬、貓和食蟲類也可)肺動脈內
 一期幼蟲經呼吸道至消化道隨糞便排出
 在體外潮濕或有水的環境中發育3周
 中間宿主:螺、蛞蝓
 轉續宿主:蟾蜍、蛙、蝸牛、魚、蝦、蟹
 在中間宿主(螺、蛞蝓)體內為感染期幼蟲
 鼠因吞食中間宿主、轉續宿主或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廣州管圓線蟲

感染途徑

 生食或半生食中間宿主和轉續宿主
 生吃被幼蟲污染的蔬菜、瓜果
 喝含幼蟲的生水

致病

 幼蟲在人體移行,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或腦膜炎
 特徵:腦脊液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升高
 病變部位:大腦、腦膜、小腦、腦幹、脊髓等腦組織
 症狀:劇烈頭痛、頸項強直、軀體疼痛、低中度發熱
 潛伏期:1-27天,平均10天

診斷

 流行病學資料:有吞食或接觸本蟲中間宿主或轉續宿主的經歷
 症狀和體徵:神經系統受損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明顯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細胞超過10%(正常1-2%)
 免疫學檢查:用ELISA檢測病人血清中特異性抗體
 從腦脊液中查出幼蟲或發育期的成蟲

流行與防治

 流行:東南亞地區、太平洋島嶼,我國主要在台灣、廣東、浙江、黑龍江等地
 迄今為止,全世界已有3000多病例報導
傳染源:鼠類
 中間宿主、轉續宿主多達50餘種
 本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病,人是非正常宿主,幼蟲位於中樞神經系統內,不能離開人體繼續發育
 治療:阿苯噠唑,及時治療效果好、預後佳
 預防: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生菜、生水,滅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