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

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

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市區西南部,沙面(英文名:Shameen),別名“拾翠洲”,南瀕珠江白鵝潭,北隔沙基涌,東西長約862米,南北寬約287米,面積為0.3平方千米。沙面曾是廣州的重要商埠,島內設立過個國家領事館,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被稱為“露天博物館”。

1859年前,沙面島多為漁民聚居,是國內外通商及抵禦外敵的要地。1859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沙面正式開展租界建設,成為一個獨立封閉的地方,1861年,沙面相繼淪為英法兩大勢力租界。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沙面租界內形成較完整的建築街區。1941年末,汪偽政府接管沙面英法租界,至1946年,沙面正式成為廣州市轄區。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波蘭、越南等周邊國家相繼在沙面成立外事機構,1959年,周總理視察沙面,指示保護沙面的重要性。沙面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島內有古樹名木共137棵,其中古樟樹主要分布在沙面北街、沙面大街等。沙面整體呈現“三橫五縱”格局,建築風格以新巴洛克式、仿哥德式、券廊式、新古典式等為主,景區內主要景點有海關館舍舊址、廣東外事博物館、露德天主教聖母堂、基督教沙面會堂等。

1992年,沙面被廣州市政府確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區。2000年,沙面歷史文化街區被廣州市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2020年4月,沙面歷史文化街區被評為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2022年1月22日,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 
  • 外文名:Shameen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市區西南部 
  • 氣候條件: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年 全天開放 
  • 景點級別:AAA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0.3 km 
  • 著名景點露德天主教聖母堂 、海關館舍舊址 、法國領事館舊址 
  • 所屬城市:廣東省廣州市 
  • 建議遊玩時長:3小時 
  • 景區類型:歷史文化風景區 
  • 始建年代:1859年 
  • 別名:拾翠洲 
命名,歷史沿革,清朝之前,清朝時期,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景區布局,重要景點,露德天主教聖母堂,法國領事館舊址,基督教沙面會堂,海關館舍舊址,印度人住宅舊址,英國雪廠,滙豐銀行,蘇聯領事館,英國領事館,美國領事館,東方理事銀行,渣打銀行,國民政府廣播事業管理處,文化活動,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沙面潮FUN啤酒節”,公共藝術季活動,開發與保護,開發,保護,相關文化,新古典主義風格,殖民地券廊風格,新巴洛克風格,現代主義風格,重要事件,歷史事件,所獲榮譽,價值意義,旅遊信息,開放時間,門票價格,周邊交通,

命名

廣州不少地名以“沙”作通名,但指的並不是供人休閒嬉戲的沙灘,而是在江心堆積的小島,或是沿海瀕江淤泥層積成的平坦陸地。通名“沙”的特殊義,與廣州地理環境的變化有關。廣州地形大致是東北高,西南低,依次為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等,由此沖蝕下來的泥沙,同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帶下的沙泥流匯於珠江附近,逐漸形成平原;珠江中那些由泥沙淤積成的大小不一的陸地,粵語區人稱“沙”、“洲”或“沙洲”。沙面,曾稱拾翠洲。因為它是由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故稱“沙面”。珠江白鵝潭畔的“沙面”,清初叫“中流沙”,鹹豐九年(1859年)運石填海,修築石堤形成島狀,故又稱“沙面島”。

歷史沿革

清朝之前

沙面最初是僅擁有0.3平方公里占地面積的小島。宋、元、明時期,沙面是中國國內外通商要津。

清朝時期

在1859年前,沙面島與旁側的六二三路相連,多為漁民聚居,同時沙面上還建有兩座要塞炮台,是國內外通商及抵禦外敵的要地。鴉片戰爭爆發後,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由此令廣州成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並由此開始在廣州建立租界領地。1859年,沙面島在清政府的注資下正式開展租界建設工程,島上的寮民被遷徙,拆除炮台。環沙面島四周築起堤圍,挖建沙基涌,從而令沙面島與六二三路以一河相隔,成為一個獨立封閉的地方,沙面島的雛形出現。
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沙面相繼淪為英法兩大勢力租界。由於沙面是廣州重要商埠,隨之又有十多個列強國家先後在島上設立領事館。不久多家外國銀行、幾十多家洋行也在沙面從事商貿活動,其後粵海關會所、廣州俱樂部等會所,也開始在沙面相繼成立。在此基礎上,英法兩國及已拍得土地的各業主開始大興土木,英國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進行改造,包括完善租界內的公共設施,如建造領事館、醫院、銀行、教堂、酒吧等,英租界初具規模。1889年,法國開始打造法租界,隨著美、德、意、荷、葡等國領事館的進駐。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沙面租界內形成較完整的建築街區,含領事館教堂、銀行、郵電局、商行、醫院、酒店、住宅、網球場和游泳場等,其住戶多是各國領事館、銀行、洋行的人員以及外籍的稅務官和傳教士。

民國時期

1941年末,美英兩國對日本宣戰,而後日偽軍接管沙面租界,次年為標榜“大東亞共榮圈”,日本將沙面的管理權轉交給當時的汪偽政府。而當時的汪偽政府為表示親日示好,將租界內尚未進行命名的道路以圍繞“親日”主題進行命名。1943年2月23日,法國維希政府發表聲明,撤銷在華治外法權,放棄法租界的行政管理權。6月5日,法國維希政府駐廣州領事在日本駐廣州總領事石川的監督下,將沙面法租界“交還”給偽廣東省政府。至此,汪偽政府全部“收回”了沙面英法租界。1945年8月,日本投降,汪偽政權瓦解,國民政府收回了沙面。1946年10月24日,沙面正式成為廣州市轄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與蘇聯、波蘭、越南等周邊國家友好關係的確立,其他國家的外事機構亦設立在沙面,1957年,廣州市政府為取締沙面帶有殖民色彩、美化侵華行徑的路名而進行重新命名,以簡單的“沙面+數字序號”作為基本結構。1959年,周總理視察沙面,指示要妥善保護此地風貌,以作革命史跡見證。1978年,乘改革開放的東風,著名港商霍英東先生搶得先機,相中白鵝潭畔沙面南岸,填江建中國第一批五星級酒店—白天鵝賓館。1996年,國務院公布沙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沙面定為整體性文物保護區,其中53棟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環境

自然環境

沙面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市區西南部,南瀕珠江白鵝潭,北隔沙基涌,與六二三路相望的一個小島,有大小街巷八條,東西長約862米,南北寬約287米,面積為0.3平方千米。沙面用河涌與市區隔開,以橋相連,其規劃用一條貫穿東西的主幹道輔以幾條縱向的次幹道將其劃分為大小不等的12個小區,區內再分為106個小區,建築主要圍繞中心綠地建成,其間道路綠化占了相當大的面積。沙面所在的廣州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7月平均氣溫28.7℃,1月份平均氣溫16℃,年均降雨量1720毫米,平均相對濕度77%。由於島上西方古典主義建築群頗具特色,被譽為“羊城第九景”。

生物多樣性

沙面島內古樹名木共137棵,其中古樟樹共68棵,其他為榕樹等樹種。三百年以上2棵,均為樟樹;兩百年以上40棵,百年以上95棵,其中古樟樹主要分布在沙面北街、沙面大街、沙面南街以及沙面一至四街。

景區布局

沙面整體呈現“三橫五縱”格局,由沙面大街、沙面南街、沙面北街、沙面一街等街道組成了整個街區。街區內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德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重要景點自東向西依次為海關館舍舊址、廣東外事博物館、英國雪廠、露德天主教聖母堂、英國領事館、滙豐銀行、基督教沙面會堂、蘇聯領事館等。
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
沙面景區分布圖

重要景點

露德天主教聖母堂

沙面露德聖母堂建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占地面積839.75平方米,可容納200人。原名沙面天主堂,因花園南邊原建築一座聖母山,安放露得聖母像而得名。是法國駐穗領事館的教友過宗教生活而設立的。該教堂位於沙面大街與沙面一街交界的東北轉角。由大堂,神父樓、修女樓、聖母山組成,大堂在前,神父樓在後偏東,修女樓在後偏西,聖母山在大堂偏東。現有附屬建築二幢,一幢為兩層樓房,一幢為平房。教堂基本保存完好。立面主要門窗的山尖和塔樓四角的小尖塔,八角形攢尖頂上複雜的採光窗和棱垛,還有下連續的小尖拱和由上向下授粉的扶壁柱。反映出天主教堂神秘而嚮往“天國”的特徵。

法國領事館舊址

廣東外事博物館位於廣州荔灣區沙面南街20號,建於1890年,原為民國時期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樓高兩層,坐北朝南,檐口高度為9.75米,總高為15.0米,建築占地面積580平方米。該建築室內已經修葺,部分復原,外立面已經恢復至較早時期的式樣,現為廣東省外事博物館。廣東外事博物館建築內部至今還保留著100多年前使用的木地板,樓梯邊沿的木製扶手體現出濃郁的歷史氛圍,窗戶頂部的半圓拱頂窗花設計,體現出了當時西方建築風格的流行主題,是全國首家地方公益性外事專題博物館。

基督教沙面會堂

基督教沙面會堂,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沙面島西端,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基督教堂。史上曾稱為廣州外國人教堂、聖公會基督堂、沙面基督堂、基督教沙面堂,現為廣東省基督教沙面會堂,簡稱“沙面堂”。沙面堂建於晚清時期,約1865年與當時英國大使館同為島上最早竣工建築之一。該堂原為廣州通商口岸外國船員崇拜之用,逐步發展為外國人公共崇拜教堂;後英國聖公會(Church of England)港粵教區主管時改名基督堂,後由中華聖公會華南教區接續管理。1996年,沙面堂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重點文物。很多新人結婚時會選擇它作為拍攝婚紗照的必選景點之一。

海關館舍舊址

海關館舍舊址,位於廣東省沙面島的東端,歷來稱為“海關俱樂部”或“海關紅樓”,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坐北朝南,柱廊式,具有英國鄉村寨堡風格,主樓本幢建築地上三層,半地下一層。主樓位於南面,副樓位於北面。它曾作為粵海關大樓、粵海關中高級外籍官員會所及住宅、海關宿舍等。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後逐漸被空置。2006年,廣州海關為配合沙面迎2010年亞運環境綜合整治重點項目的實施,對紅樓進行了修繕和環境整治,保留和修復了建築中大部分構件。

印度人住宅舊址

印度人住宅舊址位於沙面一街,建於19世紀末,坐北朝南,主樓建築占地面積890平方米,檐口高度9.23米,屋面現在已經改為平屋頂。正立面第二層為券廊式,拱邊飾細緻,連續的拱券使建築立面富於韻律變化,外觀秀美。199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
海關館舍

英國雪廠

位於沙面北街29號、31號。建於20世紀初。坐南朝北。前部結構是外磚承重牆,內鋼筋混凝土框架;后座是鋼筋混凝土框架。早期現代主義建築風格。該幢建築地上4層,前部有半地下1層,檐口高度17.2米,總高20.1米(未計4.7米旗桿高)建築占地面積1182平方米。平頂屋面。原HK牛奶公司製冰廠是現存沙面近代建築中唯一的一座廠房,分成前後兩部分。前部為辦公住宅,後部為廠房。廠房地面分東西兩個車間,中間隔一個天井。東車間現加建多層,當時的吊車牛腿還在。東車間後部有一鋼筋混凝土螺旋樓梯可直上車間天台。現下部樓梯已拆,但上部旋梯仍在。車間天台現還保存天台房子和屋頂水池。
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
英國雪廠

滙豐銀行

滙豐銀行位於沙面大街54號,原滙豐銀行位於沙面大街與沙面四街交界的東北轉角,該建筑西、南兩面臨街,都是主立面。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四層樓房。主入口朝西南。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口高度18.7米,總高28.8米(不計桿高),主樓建築占地面積1140平方米。屋頂為平頂,並建有塔樓,建築平面星南北向長方形,東南部與西南部作削角處理。西、南兩主立面的面材和造型基本一樣:豎向三段式分明,橫向除屋頂外中軸對稱。下段的出人口採用西方灰白色花崗石古典山花門,山花門上方勾出放射狀飾線。為了左右對稱,有3個窗也做成山花門狀。該建築初建於1865年,重建於1920年,屬於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1996年,滙豐銀行舊址被公布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
沙面——滙豐銀行

蘇聯領事館

蘇聯領事館位於沙面大街68號,建於1916年。抗日戰爭期間曾做德國領事館。坐北朝南。磚、鋼筋混凝土結構三層樓房。英國維多利亞式建築風格。主樓建築占地面積628平方米,前院150平方米,後院145平方米。口高度14.85米,總高16.8米。平屋頂。蘇聯領事館主樓前有小院、圍牆。後有小院、副樓,主、副樓間距5.5米。正立面和東西側立面各層都設外廊,後立面第二層設挑通長陽台並有混凝土天橋通向副樓。建築外立面除挑檐、欄桿、女兒牆外都用高質量清水紅磚裝飾,不加油漆,水泥石灰勾縫,故有沙面“西紅樓”之稱。
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
沙面——蘇聯領事館

英國領事館

英國領事館位於沙面南街44號、46號。廣州英國領事館於1886年遷人沙面,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重建,是沙面占地面積最大的外國領事館。原含一昨兩層主樓、兩率兩層副樓及一些單層平房。主樓居中朝北。兩座副樓位於主樓後面分居兩側,呈“品”字形,圍合成一個內庭院。20世紀80年代末廣東省外事辦公室拆除豐樓,在地另建5層新樓。現僅存東、西兩席副樓。東樓坐北朝南,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層樓房,屋頂有央層,占地面積400平方米,總高15.8米。西樓坐西朝東,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層樓房,屋頂有梯屋。為混有巴洛克風格的折中主義建築。建築占地650平方米,總高14.3米。
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
英國領事館

美國領事館

美國領事館位於沙面大街56號。建於20世紀初期,曾做正金銀行(日)。坐北朝南。平頂,鋼筋混凝土結構四層樓房。折中主義建築風格。檐口高度13米,總高16.8米,建築占地面積950平方米。該建築有兩個沿街立面。正立面人口設三開間的門廊。門廊支柱用多立克式組柱,前為雙圓柱,後為雙方柱,都按西方柱式向上收分。她面用拼圖大理石裝飾,兩側牆設西式圓形平面壁龕。
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
美國領事館

東方理事銀行

東方理事銀行建築全部外牆表面仿海邊水成岩石裝飾,氣勢磅薄在沙面近代建築群中僅此一例。東方匯理銀行原名“印度支那銀行”或“越南銀行”,創立於1875年,總行設在法國巴黎,商業銀行性質。
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
東方理事銀行

渣打銀行

渣打銀行位於沙面大街49號。建於20世紀初期。主入口向東北。平頂屋面。鋼筋混凝十結構三層樓房。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主樓建築占地面積680平方米,檐口高度16米,總高18米。原渣打銀行位於現沙面大街與沙面三街交界的西南轉角。平面近似正方形。東、北兩立面的面材和造型基本一樣,均為灰白色的水刷石護面。現建築外立面基本保持原狀,室內木樓梯、木門窗、壁爐、天花、線腳保存完好,第一層大廳已加建混凝土夾層。
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
渣打銀行

國民政府廣播事業管理處

國民政府廣播事業管理處位於沙面北街73號,北立面正立面入口採用西方山花,凹門廊形式,而二層卻挑出一凸窗,一凹一凸,頗具特色。立面採用西方當時流行的仿石工藝和嶺南傳統水磨青磚對縫貼面相結合。兩側巷的巷門保留原鉚接鐵門,首層鐵窗花和第二、三層挑台都體現當時流行的新藝術運動裝飾特色。
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
國民政府廣播事業管理處

文化活動

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

2020年,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第四屆)舉辦期間,世界著名華人大提琴家馬友友“閃現”沙面中心大街,聯手廣州青年交響樂團為遊客市民帶來巴赫的音樂,給沙面帶來更多國際元素。
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
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

“沙面潮FUN啤酒節”

2023年五一期間在沙面舉行的“沙面潮FUN啤酒節”,除了“吃”“喝”之外,活動期間還有小提琴演奏、歌手獻唱、DJ打碟、舞蹈快閃、小丑演出等豐富多彩文娛活動,讓遊客在滿足味蕾的同時還能享受視聽盛宴。成為遊客到廣州的打卡地點之一。
廣州市沙面·西堤旅遊區
沙面潮Fun啤酒節

公共藝術季活動

2020年8月,沙面舉行首屆公共藝術季活動,活動匯聚國內外16位知名藝術家創作力量,為市民民眾奉上17組(20件)當代藝術精品。主要作品包括范勒靈《城市生活》、楊義飛《個體/集體》、LAAB工作室《小小星球》、喬伊·布朗《甜蜜的負擔》等,活動期間,沙面還舉行了風情文化攝影展,展出國家級傳承人張民輝、譚廣輝;省級傳承人翟惠玲、劉鉅華、尹志強、劉柏浩等12位大師精選200多件作品。

開發與保護

開發

1959年,周恩來總理視察沙面時便早有見地地指出“要保護沙面原貌和環境”,2010年廣州亞運會期間,廣州市政府推動沙面島整飾工作,其內部的建築物普遍得到修復與提升,基礎設施配套進一步完善。2021年,荔灣區政府啟動沙面島綜合環境品質提升和市政配套基礎設施項目,該項目位於沙面島西南側的黃沙碼頭人行橋改建為車行、人行橋,總投資約9100萬元。

保護

1992年,沙面被廣州市政府確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區。1996年,“廣州沙面建築群(清)”“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沙面歷史文化街區”被廣州市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2000年,廣州市規劃局組織編制了《廣州沙面近代歷史文化保護區整治規劃》,為沙面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進行了技術儲備。2001年,廣州市文化局編制的《廣州沙面建築群保護規劃》經國家文物局批覆,由省文化廳批准實施。2004年,為進一步推動沙面地區歷史文化保護,改善沙面地區環境和交通設施水平,使合理的保護利用要求落到實處,廣州市規劃局組織開展了《廣州沙面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詳細規劃)》工作。
2019年,沙面島取消了上8個分散的停車場,機動車統一停放在可容納480個車位的新建機械停車樓內,空出的停車空間改造成8200平方米的活動場所,實現人車分流。島上的人行道拓寬了1320平方米。全島三線下地,9座老院子和3處圍蔽經營場所變成了“口袋廣場”,5條老舊巷子重新“穿衣戴帽”,成為沙面生活景觀的一部分。2020年4月,沙面歷史文化街區得到了一個新的“頭銜”—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5月,沙面改造完成了66棟建築照明,並採取‘半照明’理念來區分明暗,取消了沙面島上8個分散的停車場,機動車統一停放在可容納480個車位的新建機械停車樓內,空出的停車空間改造成8200平方米的活動場所,實現人車分流。島上的人行道拓寬了1320平方米,16處無障礙設計等被最佳化,打造“西廣州夜景博物館”。

相關文化

新古典主義風格

古典主義提倡建築要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藝術裝飾。特點:模仿西方古典主義手法,追求雄偉,風格嚴謹,建築平面規整,立面對稱構圖。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築底層基礎,以古典柱式和各種組合形式為建築主體,加以細部裝飾。代表建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在沙面比較多,沙面南街24號的滙豐銀行職員住宅。

殖民地券廊風格

殖民地券廊風格是西方建築傳入東南亞、印度後,為適應當地高溫潮濕氣候而產生的,又稱為伊莉莎白式的迴廊式。特點:平面簡單,立面是連續的拱廊組合,形式簡潔,線腳明朗而無其他裝飾,最大的特徵是建築外圍設一圈或一段外廊。代表建築:沙面大街52號英國傳教士公寓。

新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風格因其通常在古典等風格上加上巴洛克裝飾,故也可稱為折衷主義。巴洛克在西班牙語裡是“不合邏輯”的意思,主張大膽創作。新巴洛克風格建築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特徵:在拱券上加以彎曲的巴洛克裝飾,或者在陽台、窗楣等處加以流暢彎曲的巴洛克線條。代表建築:沙面北街91-99號單元式住宅。

現代主義風格

現代主義風格它是20世紀影響範圍最大的一種建築風格。特徵:強調擺脫歷史上建築式樣的束縛,注重功能需要,平面和裡面都很自由,形體為簡單的幾何組合,牆面光滑,很少有裝飾。代表建築:沙面南街12號,沙面一街4-14、16-20號,四層住宅,是典型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已經是“國際式風格”的平屋頂多層單元住宅。

重要事件

歷史事件

1859年,英法兩國正式向廣東巡撫畢承昭要求租借沙面,7月,兩廣總督黃宗漢被迫答應英法的要求。1861年(鹹豐十一年)9月3日,英法兩國官員分別與兩廣總督勞崇光簽訂了《沙面租界協定》,中國政府則放棄對沙面的一切權利。1910年,英、法兩國興建沙面水廠、水塔,在沙面通往沙基的東橋、西橋,設有鐵閘,派警員把守,還在橋旁修建碉堡,架有小鋼炮、機關槍;在白鵝潭河面上,停泊軍艦。使沙面實際上成為了殖民主義者的一個侵略據點。
1883年8月12日,在廣州河南發生了一起英籍海員羅根無故槍殺中國兒童1名,打傷成人2名的事件。事後,英國政府拒交兇手,引起廣州民眾的激憤。時隔不久,在英輪“漢口號”上,葡籍水手狄亞士又將中國搬運工人羅亞芬踢傷落水而死。在場民眾提出強烈抗議,要求該船交出兇手,但為英國船長拒絕,並駕船逃竄江心。廣州民眾憤而沖人沙面租界,燒毀英、美、法、德房屋14間,打傷洋人1名。後經多次交涉,英方不但拒交兇手,反向中國索取賠款。不久以後,中法戰爭爆發,清政府終以賠款了結。
1925年5月30日,廣州和香港的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香港大罷工,沙面的洋務工人亦加入了這一罷工鬥爭的行列。1925年6月23日,廣州工人和學生等10萬人組織了反帝集會和示威遊行,當遊行隊伍路經沙基時,被駐紮在沙面的英、法侵略者血腥屠殺,釀成“六二三沙基慘案”。為了記住帝國主義的暴行,中國人民便把沙基馬路改名為“六二三路”,並在沙面西橋頭,建立“毋忘此日”的紀念碑。

所獲榮譽

1992年,沙面被廣州市政府確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區。
1996年,廣州沙面建築群(清)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沙面歷史文化街區被廣州市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
2013年,沙面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2022年,沙面·西堤旅遊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2023年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
2023年2月,入選為“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
2024年5月,入選廣州市第一批廣州市永久保護綠地名錄。

價值意義

沙面曾是廣州的重要商埠,歷經百年,曾有十多個國家在沙面設立領事館,九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經營,粵海關會所、廣州俱樂部等在沙面相繼成立。建立在此的機構,包括太古洋行(英)、美孚洋行(美)、三菱洋行(日)、滙豐銀行、渣打銀行等這些至今還活躍在世界市場上的大鱷。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巴洛克式、哥德式、折衷主義風格、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曾經的沙面見證了廣州近代史的變遷,已成為中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沙面因此被稱為“露天博物館”。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全天,建議遊玩時長:3小時。

門票價格

免費。

周邊交通

公交線路
可在廣州火車站總站坐823路(坐11站)到市中醫院站下,走約110米到沙面島。其它線路有181、64、823、57路、75、217路A、281、81、217、541路公車可到達。
計程車
從廣州站乘坐計程車:共行駛5.9公里,費用18元(費用僅供參考,不含過路費和過橋費)。
捷運線路
乘坐捷運1號線到黃沙站D出口天橋對面,出站後走約10分鐘可到。
沙面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