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公共法律服務促進辦法

為更好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法律需求,2022年1月14日,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廣州市公共法律服務促進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該政府規章於3月29日經廣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89號公布。

2022年6月1日起,《廣州市公共法律服務促進辦法》施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市公共法律服務促進辦法
  • 頒布時間:2022年3月29日
  • 實施時間:2022年6月1日
  • 發布單位:廣州市人民政府
辦法全文,內容解讀,

辦法全文

廣州市公共法律服務促進辦法
(2022年3月29日廣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89號公布 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一條 為了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法律服務水平,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建設現代法律服務業強市,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公共法律服務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為滿足各類主體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而提供的法律服務設施、服務產品、服務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服務,主要包括法治宣傳教育服務、律師法律服務、公證法律服務、法律援助服務、調解服務、法律顧問服務、仲裁服務、司法鑑定服務、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服務等項目。
第三條 本辦法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法律服務促進工作以及相關活動。
第四條 公共法律服務應當以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為目標,堅持黨的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原則。
第五條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領導,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公共法律服務統籌協調機制,完善公益性法律服務激勵保障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整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有效供給,保障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經費。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規定做好本轄區內的公共法律服務工作。
第六條 市司法行政部門負責制定實施本市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發展規劃,統籌全市公共法律服務資源配置,監督、指導和推進全市公共法律服務工作,並組織實施本辦法。區司法行政部門具體負責本轄區內的公共法律服務工作。
發展改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財政、民政、商務、市場監督管理、工業和信息化、政務服務數據管理、信訪等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做好公共法律服務促進工作。
第七條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法學會、法律服務有關行業協會等團體按照各自職責,參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共同做好公共法律服務工作。
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按照規定做好相關公共法律服務工作。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投資、捐贈財物、資助項目、贊助活動、設立公益基金和提供產品、服務等形式,支持公共法律服務事業。捐贈財產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第八條 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包括市司法行政部門設定的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區司法行政部門設定的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鎮(街)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和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等。
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可以獨立設定,也可以依託其他場所設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可以依託法律援助機構等單位的場所設定,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可以依託鎮(街)司法所或者其他場所設定,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可以依託村(居)民委員會的辦公場所設定。
第九條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制定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服務事項清單和服務指南,並統一制定全市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工作規範。
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制定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鎮(街)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的服務事項清單和服務指南。
公共法律服務事項清單應當明確公共法律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服務提供主體等,並根據實際情況適時更新調整。公共法律服務事項清單和服務指南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
第十條 市、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提供以下法律服務:
(一)法治宣傳教育、法律諮詢、法律查詢、法律援助、調解等服務;
(二)律師辯護或者代理、公證、司法鑑定、行政複議、仲裁等法律事務辦理指引;
(三)接待、解答司法行政其他相關業務諮詢,引導相關服務;
(四)其他法律服務。
第十一條 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提供以下法律服務:
(一)法治宣傳教育、法律諮詢、調解等服務;
(二)法律援助、律師辯護或者代理、基層法律服務、公證、司法鑑定等法律事務辦理指引;
(三)組織協調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和村(社區)法律顧問為村(居)民提供法律服務;
(四)其他法律服務。
第十二條 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主要提供法治宣傳教育、法律諮詢、人民調解等法律服務。
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統籌律師資源,由村(居)民委員會與律師事務所通過雙向選擇簽訂法律顧問聘任契約,律師事務所指派符合條件的律師擔任村(社區)法律顧問,定期派駐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開展工作。村(社區)法律顧問提供以下法律服務:
(一)為村(社區)治理提供法律意見,協助開展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制定)修訂村規民約、參與社區協商等工作;
(二)為民眾提供法律諮詢、開展法治講座等法治宣傳教育活動;
(三)接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承辦轄區內法律援助案件;
(四)參與人民調解工作,協助處置重大敏感性、群體性案(事)件;
(五)其他聘任契約約定的服務。
第十三條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工業和信息化、政務服務數據管理等部門加強公共法律服務信息化建設,綜合開發和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與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平台、熱線平台以及其他相關政務服務平台融合發展,實現功能互通、信息共享。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建立統一的公證、司法鑑定等公共法律服務電子法律文書示證平台,推動“廣州普法”融媒體平台、“廣州法視通”遠程視頻法律諮詢系統、“羊城慧調解”小程式、法律服務智慧型自助終端設備等信息化公共法律服務設施、產品的開發和融合套用,向社會公眾提供優質、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務。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結合公共法律服務大數據的運用,預測法律服務需求發展趨勢和社會矛盾風險,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質量和水平。
第十四條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牽頭建立健全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廣州考區考務工作協調聯絡機制,市教育、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衛生健康部門等相關單位按照工作職責,在考點學校設定和考試機位保障、供電和網路保障、治安管理和交通指揮協調、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等方面予以支持和配合,確保考務工作順利進行。
第十五條 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個人與行政執法單位合作,運用傳統和新興媒體,拓寬公共法律服務渠道,創新公共法律服務供給模式,面向社會無償提供法治宣傳、法律諮詢、調解、公共法律服務推介等服務。
鼓勵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的單位和個人,將低收入群體、殘疾人、農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單親困難家庭等特殊群體和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作為重點服務對象,開通優先辦理“綠色通道”,減收、免收服務費用。公證機構、司法鑑定機構應當對法律援助受援人減收或者免收公證費、鑑定費。
鼓勵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的單位和個人到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相對短缺地區開展公益性法律服務,促進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
第十六條 行政執法單位應當按照“誰執法誰普法”的要求,制定本單位的普法責任清單,明確普法宣傳的法律法規規章、普法對象、預期目標、活動方式、時間安排、責任人等內容,提供法治宣傳服務。有關行政執法單位應當按照新頒布法律法規規章明確的職責,制定專項普法責任清單,組織新頒布法律法規規章的宣傳教育工作。普法責任清單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
行政執法單位應當建立健全以案釋法工作制度,加強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和發布工作,發揮典型案例的引導、規範、預防和教育功能。
行政執法單位可以組織行政執法人員、政府法律顧問、公職律師、村(社區)法律顧問和其他法律工作者參與普法活動,提升普法宣傳效能。
第十七條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利用廣場、公園、車站、公共圖書館、文化宮、紅色文化場館等公共場所,以及村(社區)公告欄、戶外廣告牌、電子顯示屏等設施,建設法治文化主題廣場、法治文化主題公園、法治文化長廊、法治宣傳櫥窗等法治文化宣傳教育場所和設施,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市、區人民政府可以統籌資源建設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法治博物館、法治展覽館等法治宣傳教育場館,開展公共法律服務和民眾性法治文化活動。
第十八條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便民利民機制,逐步推進法律援助申請全城通辦,通過信息共享查詢和申請人個人誠信承諾相結合的方式核查申請人的經濟困難狀況。
第十九條 本市支持依法設立法律援助基金會。市司法行政部門指導法律援助基金會組織開展法律援助公益項目、為社會貧弱和特定群體等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務,促進法律援助事業發展。
第二十條 人民調解組織可以通過定期開展矛盾糾紛綜合分析評估和參與矛盾糾紛排查等工作,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發生,在矛盾糾紛調解過程中採取法、理、情相結合等方法,提高人民調解法律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與人民法院建立調解銜接工作機制,保障當事人在訴前知悉和選擇人民調解的權利,推進完善人民調解協定司法確認程式,推動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銜接,以多元方法化解矛盾糾紛。
第二十一條 鼓勵下列人員依法提供公共法律志願服務:
(一)律師、公證員、司法鑑定人、仲裁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
(二)從事法學教育、研究工作的在職和離退休人員;
(三)高等院校法學專業學生;
(四)具有法學專業知識背景或者從事法律實務工作,適合從事公共法律志願服務的其他人員。
符合志願服務條件的公共法律服務,按照有關規定錄入國務院民政部門指定的志願服務信息系統,給予相應保障和激勵。
第二十二條 鼓勵律師自主開展或者參與服務城鄉民眾、服務民營企業、促進鄉村振興等領域的公益性法律服務活動。
倡導每名律師每年參與不少於50個小時的公共法律志願服務或者至少辦理2件法律援助案件。
鼓勵律師協助行政機關開展信訪接待、涉法涉訴案件化解、重大突發案件處置、行政執法等工作。
第二十三條 支持公證機構發展鎮(街)、村(社區)公證服務,針對相對偏遠地區的民眾法律服務需求,開展巡迴辦證、集中辦證和網上辦證服務。
鼓勵為本市戶籍的70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辦理遺囑公證。
倡導每名公證員每年參與不少於50個小時的公共法律志願服務。
第二十四條 鼓勵企業和其他組織在招用法律工作人員和選聘法律顧問時,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和選聘有良好公共法律志願服務記錄的人員。公務員考錄、事業單位招聘法律工作人員和選聘法律顧問時,可以將提供公共法律志願服務的情況納入考察內容。
鼓勵高等院校將公共法律志願服務的情況作為法律專業教師參與社會服務考核評價的參考,同等條件下優先評選有良好公共法律志願服務記錄的教師。鼓勵高等院校將公共法律志願服務作為法律專業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的重要內容。
第二十五條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市發展改革、商務、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等部門建立重大經貿活動聘請律師制度,探索在銀行、證券、保險、生態環境、投融資、智慧財產權等領域,逐步把律師專業意見作為特定市場經濟活動必備法律文書。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可以組織律師、公證員、司法鑑定人、人民調解員、仲裁員等法律服務人才資源,通過成立法律服務團等方式,參與重大經貿活動、重大工程項目,為推動營商環境最佳化、重大風險預防化解等提供專項法律服務。
第二十六條 鼓勵公共法律服務機構發揮數據化和信息共享的作用,精簡法律事務辦理手續,提供網上遠程辦理服務,完善便民服務設施,提升公共法律服務社會滿意度。
鼓勵公共法律服務機構對行動不便、危重病患等服務對象提供上門服務。支持為老年人提供滿足適老化要求的公共法律服務產品和財產處置、意定監護、遺囑辦理等家事綜合法律服務。
市、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和法律援助機構為老年人、殘疾人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的,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提供無障礙設施設備和服務。
第二十七條 鼓勵公證機構深化在服務民生、金融、民營企業、產權保護、突發公共事件應對等領域的實踐,發揮公證的預防性司法制度職能作用,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
行政執法單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引入公證參與行政執法活動,依法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支持公證機構與人民法院建立協作機制,推進公證參與調解、取證、送達、保全和執行等司法輔助事務以及辦理賦予債權文書強制執行效力公證。
鼓勵對基本條件具備、主要證明材料齊全、缺少次要證明材料的公證申請建立先行容缺受理制度。
第二十八條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與有關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支持醫療、道路交通、勞動爭議、物業管理、金融、網際網路和智慧財產權等領域的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運用專業知識、藉助專業力量,對本行業和專業領域的矛盾糾紛開展調解。
鼓勵人民調解委員會選聘律師、公證員、仲裁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醫生、教師、專家學者、社會工作者等社會專業人士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離退休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擔任人民調解員。
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和個人調解工作室品牌建設,建立完善人民調解員網路培訓平台。
第二十九條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可以會同市場監督管理、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工商業聯合會、有關協會商會,整合法律服務人才資源,為有需求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法治宣傳教育、法律諮詢等服務,推進“一專業市場(園區)一法律顧問”、民營企業或者中小企業“法律講堂”“法治體檢”等工作,幫助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健全管理制度、防範法律風險。
第三十條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配合教育部門推進法治學校示範創建活動以及“一學校一法律顧問”“法治副校長”等工作,提高未成年人法律意識,切實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第三十一條 鼓勵通過建立域外法律查明服務機構、國別法律信息資料庫、案例庫、專家庫等形式提供域外法律查明服務,拓展、最佳化域外法律查明途徑和方式。
第三十二條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法律服務機構,支持法律服務機構為本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通關一體化、跨區域貿易平台、產業技術、能源資源等領域開展國際合作提供法律服務。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法律服務業對外合作,促進“一帶一路”律師聯盟廣州中心、廣州國際商貿商事調解中心、廣州國際商貿法律服務中心發展,支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商事糾紛解決中心、亞太地區國際仲裁中心。
市商務部門應當會同商會和相關行業協會為涉外律師事務所和涉外企業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把涉外法律服務作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等境內外會展和商貿洽談會的重點內容予以推介。
第三十三條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市律師協會推動本市律師事務所與全球知名律師事務所建立聯合經營和業務聯盟關係,加入國際知名律師協會或者律師協會聯盟,打造國際化和專業化的品牌律師事務所。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市律師協會推動在本市開展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工作,積極探索香港和澳門律師參照內地律師的險種和標準在內地購買律師執業保險制度。
第三十四條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人口結構、環境條件以及公共法律服務發展的需要,按照均衡發展和便民原則,綜合區域半徑、交通、人流量等因素,合理設定公共法律服務設施的數量、種類、規模以及布局,建設和逐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務設施。
第三十五條 推動建設法律服務集聚區,整合法律服務、法律教育和法律研究等法治資源,最佳化現代法律服務業結構,鼓勵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機構進駐,建設法律服務創客基地,培育法律服務領域社會組織,形成空間布局合理、產業特色明晰、配套功能完善的現代法律服務產業發展集聚帶。
鼓勵集聚優質法治資源,探索建設立足廣州、牽引廣東、輻射粵港澳大灣區、面向世界的中央法務區。
第三十六條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業建設經費和政府採購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做好對平台建設、法治宣傳教育、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村(社區)法律顧問、公證參與司法輔助等工作的經費保障。分類支付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補助和補貼的具體標準由司法行政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制定,並根據服務事項類型、承辦成本、財政承受能力等因素適時修訂,實行動態調整。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政府購買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制度,購買主體應當依照政府採購相關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組織實施購買活動。
第三十七條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會同財政部門支持發展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鼓勵在人口多、矛盾糾紛多、調解任務重的地方和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增加配備專職人民調解員。
第三十八條 支持將律師事務所、公證機構、司法鑑定機構等法律服務機構納入中小企業政策扶持範圍,參照中小企業享受政策待遇。
支持涉外律師培訓機構發展,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提升涉外律師法律服務專業水平。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服務人才發展優惠政策,對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或者年營業收入達到一定基數的法律服務機構和應稅收入達到一定標準的法律服務人才給予獎勵或者補貼,對在本市工作的高端或者緊缺的法律服務人才落實購房落戶、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方面優惠政策。
第三十九條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建立本級公共法律服務應急工作機制,依法制定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在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有關單位為社會公眾提供專項應急公共法律服務,包括針對涉及突發事件相關法律問題開展專項法治宣傳、提供與突發事件相關的專項法律諮詢、調解、公證、司法鑑定、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務,以及促進復工復產、社會秩序恢復的其他法律服務。
第四十條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全市公共法律服務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務質量評價機制,定期組織對公共法律服務機構的基礎設施、人員配備、業務開展、文書質量和檔案管理、民眾滿意度等方面的考核評價,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質量和效率,促進公共法律服務機構制度化規範化發展。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可以引入第三方對公共法律服務開展情況進行評估,將評估結果作為對公共法律服務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考核評價和獎懲的依據。
第四十一條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聯合相關行業協會加強公共法律服務質量和公信力建設,加強對公共法律服務工作人員的指導,強化業務培訓和案例警示教育,引導其保持與服務對象、法律事務當事人的正當交往,杜絕利益輸送,推動建立錯案、服務質量等責任認定與追究制度,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支持律師、公證、司法鑑定等行業協會發揮自律作用,建立健全行業信用機制和行業懲戒制度。
第四十二條 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務信息公開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公共法律服務機構及其執業人員、服務平台、服務內容、服務時間、服務機構考核評價結果、基本公共法律服務相關財政資金項目支出包括政府採購情況等信息,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第四十三條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對公共法律服務進行監督、評價和提出意見建議的權利。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舉報投訴制度,公布舉報電話、信箱、電子信箱等,依法受理並處理有關公共法律服務的舉報和投訴。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領導幹部公共法律服務接待日、民眾意見建議反饋和公示等工作制度。
第四十四條 本辦法所稱公益性法律服務,是指為支持社會公共或者福利事業,由相關單位或者個人提供的以無償為主的非營利性法律服務。公共法律志願服務屬於公益性法律服務。
法律諮詢,是指通過網路、熱線、現場諮詢等途徑提供法律問題解答、法律指引等服務。
法律查詢,是指提供法律服務機構及其執業人員的基本信息以及職業、獎懲、業務、社會服務、信用等信息的查詢服務和法治地圖查詢服務。
調解,是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包括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等調解服務。
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是指市、區司法行政部門或者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設定並面向社會集中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的場所設施,屬於政務服務平台。
第四十五條 本辦法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內容解讀

廣州已建成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平台2942個
《辦法》將公共法律服務定義為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為滿足各類主體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而提供的法律服務設施、服務產品、服務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服務。
《辦法》規定將律師、公證、司法鑑定、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服務事項集約化納入公共法律服務平台,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與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平台、熱線平台以及其他相關政務服務平台融合發展與信息化建設;要求行政執法單位制定本單位的普法責任清單,提供法治宣傳教育服務,建立健全以案釋法工作制度,發揮典型案例的引導、規範、預防和教育功能;同時規定為有需求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法治宣傳教育、法律諮詢等服務,繼續推進“一專業市場(園區)一法律顧問”、民營企業或者中小企業“法律講堂”“法治體檢”等工作,幫助企業完善治理結構、防範法律風險。
鼓勵為民眾提供優質公益性法律服務
《辦法》突出公共法律服務的重點領域,即公益性法律服務,發揚廣州市律師、公證員、司法鑑定人、人民調解員等法律人才隊伍龐大的優勢,動員社會力量,鼓勵社會參與,化解矛盾糾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著力打造粵港澳公共法律服務集聚區
《辦法》支持公證積極參與行政執法活動、司法輔助事務以及辦理賦予債權文書強制執行效力公證,充分發揮預防性司法制度職能作用。同時建立統一的公證、司法鑑定等電子法律文書示證平台,完善信息化公共法律服務產品的開發和融合套用;
鼓勵和支持司法行政部門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合作,促進和完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在公共法律服務領域的研發和套用;
建立重大經貿活動聘請律師制度,探索在銀行、證券、保險、生態環境、投融資、智慧財產權等領域,逐步把律師專業意見作為特定市場經濟活動必備法律文書;
著力打造粵港澳公共法律服務集聚區,推動在廣州市開展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工作,推進本市律師事務所與全球知名律師事務所建立聯合經營和業務聯盟關係,促進涉外法律服務合作與發展。
形成“線上30秒、線下半小時”公共法律服務生態圈
“關於公共法律服務的制度、頂層設計、平台建設等方面的舉措,是《辦法》中的‘廣州特色’。目前全市基本建成‘全業務、全時空’的法律服務網路,形成了‘線上30秒、線下半小時’的公共法律服務生態圈,全方位滿足人民民眾多元化個性化法律服務需求。”廣州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管理處負責人在會上介紹。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廣州市不斷提升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創建與供給力,完善市、區、鎮(街)、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實現城鄉全覆蓋。目前,全市共建有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3017個,其中高質量打造省級示範性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室)450個。近三年來,全市四級公法實體平台累計為民眾提供法律諮詢和業務辦理近30萬件次。目前,全市共建有律師、公證、司法鑑定、仲裁、人民調解、法律援助等各類法律服務機構4278個,現有法律服務從業人員逾4萬名……此外,廣州市率先實現“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線上線下全覆蓋,為民眾提供家門口的公共法律服務。
“助力公共法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也是廣州在《辦法》中的特色所在。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法律服務行業交流合作,深化粵港澳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改革,推動港澳律師內地執業試點。”廣州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管理處負責人表示,廣州律師成功代理了全國首件涉“一帶一路”建設案件。
建立健全四級調解網路
“作為起草專班部門之一,我們主要從公共法律服務的實踐角度出發,圍繞‘調解’相關內容進行。《辦法》明確了公共法律服務平台為民眾提供調解服務、明確了人民調解隊伍建設工作思路和路徑、明確了人民調解工作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和方向。”廣州市司法局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現場了解到,目前廣州市對照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已相應建立健全市、區、鎮(街)、村(社區)四級調解網路,全市共有各類人民調解委員會3389個,包括了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176個、村委人民調解委員會1147個、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1663個。此外,通過加強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工作、完善調解銜接工作機制、擴大充實人民調解員隊伍等方式,滿足民眾、企事業單位多樣化的調解需求。
《辦法》還對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處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方向與參考。例如,完善調解線上服務平台、加強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進一步充實完善各項信息數據,以信息平台促解紛智慧化。
律師值班常態化制度化
在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中,離不開專業、精幹的律師隊伍。據介紹,為深度參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廣大律師服務便捷化精細化水平,廣州市促進實體平台建設,設立“律師調解工作室”,推動律師值班常態化制度化,促進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建設。
“在涉外法律服務方面,我們推動廣州律師‘走出去’,密切穗港澳律師合作交流。支持粵港澳聯營律師所開展大灣區跨境法律服務。還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若干措施》,在穗12位港澳律師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目前在廣州,有粵港澳聯營律師所5家,港澳居民律師53人。”廣州市司法局律師工作管理處負責人告訴記者。
“《辦法》明確為廣州市法律援助工作提出了便民利民要求、倡導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同時細化社會律師履行法律援助義務。”廣州市法律援助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據了解,廣州市、區12家法律援助機構依託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路三大平台開通特殊群體維權法援“綠色通道”,優先受理、優先審查、優先指派;開通“靈活就業與新業態勞動者法律援助”熱線和線上服務平台,率先探索為靈活就業與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提供法律援助。此外,通過細化的方式,倡導每名律師每年參與不少於50個小時的公共法律服務或者至少辦理2件法律援助案件,做到“應援盡援、應援優援”。
開啟“網際網路+不動產登記+公證”服務模式
《辦法》實施後,與民眾密切相關的公證服務又會有什麼變化?據廣州公證處負責人介紹,“廣州公證處將採取線上、線下齊頭並進的方式,增加更多的業務受理。”
《辦法》注重民眾的公證需求,不斷創新服務模式,讓民眾在公證服務中有更好的體驗感和獲得感。如《辦法》鼓勵為本市戶籍的70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辦理遺囑公證。“今年以來,廣州公證處為符合條件的老年人登記免費辦理遺囑公證585件。”廣州公證處負責人告訴記者,《辦法》還倡導每名公證員每年參與不少於50個小時的公共法律志願服務。
據悉,廣州公證服務將開啟“網際網路+不動產登記+公證”服務模式,與廣州市不動產登記中心發揮協同效應,市民在辦理公證的同時,把不動產登記也一起辦好,真正意義上實現“只進一家門,辦好兩家事”“最多跑一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