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廣州地化所,於1993年建立,其前身為1987年建立的“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1993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獨立建所,暫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名稱運行;1994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2年,與“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整合為新的“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主要為有機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邊緣海地質學、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和成礦動力學,科技創新目標主要集中在海陸岩石圈演化與礦產資源和區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兩大領域。

截至2013年底,廣州地化所共有在職職工311人,其中科技人員198人、科技支撐人員75人;共有在學研究生514人,在站博士後48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 外文名: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簡稱:廣州地化所
  • 成立時間:1993年
  • 屬性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2002)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
  • 現任所長徐義剛
  • 專職院士:3人
  • 碩士點:9個(二級學科、學術型碩士)
  • 博士點:5個(二級學科)
  • 博士後流動站:2個
  • 研究所地址廣東廣州天河區科華街511號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設備資源,人員編制,科研部門,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刊物,文化傳統,所徽,精神,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從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分設出來在貴陽成立。
1987年,中國科學院正式批准建立“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與1978年建立的原“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科技力量共同組成,同時以“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兩塊牌子運行。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1993年,經中國科學院批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獨立建所,暫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名稱運行。
1994年,經中央編制委批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1999年,廣州地化所進入中國科學院定位試點序列,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入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一期。根據科研力量的優勢積累、國家需求的變化和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總體要求,學科方向逐漸調整為有機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邊緣海地質學、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和成礦動力學,科技創新目標主要集中在海陸岩石圈演化與礦產資源和區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兩大領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正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正門
2002年初,按照中國科學院關於建立南方海洋科學創新基地的戰略部署,與原“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1961年成立,時為“中國科學院中南大地構造及地球化學研究室”,1978年定名為“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異地整合,仍沿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名,整體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二期試點系列,科技創新目標進一步凝練為大陸邊緣動力學與礦產資源、海陸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兩個主要領域,同時開拓了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主要是地球深部物質結構與性質和深海地球化學)探索性領域。

科研條件

設備資源

  • 設施設備
截至2009年7月,研究所科研儀器設備7770萬元,其中萬元以上設備6676萬元,擁有國際先進、中國領先的完備的開展固體地球科學、環境科學研究的測試分析儀器,其中包括地質和環境樣品物質成分與物質性質分析、地質年代學測定、礦物結構與形貌觀測、高溫高壓實驗模擬等四大系統。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2002年至2006年,對全所的基礎設施、有機礦物和同位素實驗大樓、流動人員公寓和長沙中心供電系統等進行了全面改造,改造面積約4.2萬平方米;興建了15000平方米科研綜合大樓。
  • 館藏資源
截至2009年7月,研究所圖書館以數字資源為主,通過集團採購的形式,訂有全文資料庫6個(ACS Journals、Elsevier_SD、Nature、Science、Wiley、Oxford University Press),通過中圖公司訂購資料庫1個(AGU),單點開通資料庫2個(RSC、Annual Reviews);藉助院圖、國家平台開通Springlink、Taylor & Francs、Geoscience、CNKI、ISI等全文資料庫、文摘庫近100個,涵蓋外文期刊6000多種,中國之外的博碩士論文33萬多篇,外文會議錄2.9萬多卷,外文圖書、工具書3.8萬多冊,中文期刊近10000萬種,中文博碩士論文151萬多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截至2009年7月,研究所圖書總藏量總計12017種13047冊,其中外文圖書2599種2730冊;期刊552種12845冊(合訂本);學位論文1280種2388冊。

人員編制

截至2013年底,廣州地化所共有在職職工311人,其中科技人員198人、科技支撐人員75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62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98人;共有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27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6人,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畫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傅家謨、彭平安
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謝先德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
序號姓名入選年度序號姓名入選年度
1
1996
2
2000
3
2001
4
2002
5
2003
6
2003
7
2004
8
2005
9
2005
10
2006
11
2006
12
2007
13
2008
14
2009
15
2009
16
2009
17
2009
18
2010
19
2010
20
2011
21
2011
22
2012
23
2012
24
2012
25
2012
26
2013
27
2013
參考資料: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序號姓名入選年度序號姓名入選年度
1
1994
2
1998
3
1999
4
2000
5
2004
6
2004
7
2005
8
2005
9
2005
10
2006
11
2006
12
2007
13
2007
14
2008
15
2008
16
2010
17
2010
18
2011
19
2012
20
2013
21
2013
22
2014
參考資料:

科研部門

截至2009年7月,廣州地化所共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廣州質譜中心、與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聯合建立的“化學地球動力學聯合實驗室”、與蘭卡斯特大學環境中心和城市環境所聯合組建的“國際環境研究與創新中心”、2007年中國科學院批准建立中國科學院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並建有“地學與資源科普教育基地”。
組織機構組織機構
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礦物學與成礦學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2個):資源環境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礦物物理與礦物材料研究開發重點實驗室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09年7月,研究所共有5個專業二級學科博士培養點,9個專業二級學科學術型碩士培養點,2個專業二級學科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點,並設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二級學科學術型碩士培養點(9個):地球化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環境科學,第四紀地質學,構造地質學,海洋地質,環境工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
二級學科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點(2個):環境工程,地質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培養點(5個):地球化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個):地質學、環境科學與工程

教學建設

截至2009年7月,研究所共有在學研究生514人,在站博士後48人。
張凱(導師:曾永平)入選教育部2012年度“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唐功建的博士學位論文入選2013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其導師王強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陶奇和郭英的博士學位論文入選2011年度中國科學院100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導師何宏平、曾永平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張玉修的博士論文入選2009年度中國科學院50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其導師張開均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02年至2009年7月,該所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20項,其中國家二等獎3項,第一完成單位1項;省部級一等獎7項,第一完成單位5項。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生物有效性研究”獲得2003年廣東省科學了技術一等獎,並於2006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傅家謨院士由於在有機地球化學和環境科學領域中做出的突出貢獻,被授予首屆“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2006年至2008年,全所共發表學術論文1467篇,其中SCI收錄的國際刊物論文439篇、SCI收錄的中國刊物論文120篇、中國核心刊物及統計源刊物論文908篇,出版專著22種。

學術刊物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主辦有地學核心刊物《地球化學》和《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 《地球化學》
《地球化學》是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主辦的專業學術刊物,主要報導近代地球化學,特別是其主要分支學科,如同位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質年代學、礦床地球化學、有機地球化學、元素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宇宙化學、海洋地球化學、實驗地球化學、第四紀地球化學、構造地球化學及岩礦測試等方面的創造性、綜合性科研成果和研究簡報、書刊簡介、會議簡訊、最新地質科技信息研究動態和問題討論等,是《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資料庫》、皇家化學學會系統列文摘、《化學文摘(網路版)》、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錄期刊。
《地球化學》《地球化學》
  •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地質學類中文核心期刊。該刊由中國已故地質學家、大地構造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國達先生於1977年創辦(創刊名為《成礦研究》,1979年改為現刊名),1984年起公開發行,1989年起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該刊以構造地質學和成礦學為其學術特色,系中國唯一一份重點刊載構造地質學學術論文的科技期刊。刊登內容涉及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成礦學、岩石礦物與地球化學、地球動力學、大陸邊緣地質和石油地質等多個學科和領域,該刊相對固定的欄目主要是:構造地質學研究、構造地質與成礦學研究、岩石大地構造與地球化學研究。
該刊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的影響因子分別為1.75、1.92、1.677和1.906,前3年分列中國地學科技期刊第10位、第6位和第8位(暫缺2009年排位數據)。該刊平均引文數、基金項目論文比率在廣東省科技期刊中分列第2位和16位,期刊影響因子與該學科平均影響因子之比為1.838,位列廣東省科技期刊第7位。
該刊已連續3次入選2000年版、2004年版和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已經成為中國中文核心期刊地球科學類的重要期刊之一。除國內的全部重點資料庫與檢索系統之外,該刊還先後入選美國《EI》、《CA》、俄羅斯《文摘雜誌》、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等國際檢索系統。1998年、2000年分別榮獲湖南省和中國科學院優秀科技期刊稱號。

文化傳統

所徽

外形:以各角略為鈍化的正六邊形為基本形狀,表現科研單位嚴謹、求實的特點;六邊形結構寓意礦物晶體和苯環,代表該所礦物和有機地球化學,顏色上使用天藍色與院徽顏色一脈相承,代表中科院下屬機構,同時藍色也代表天空、海洋和宇宙,寓意該所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徽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徽
圓形:所徽中部為一綠色的圓形,加上金黃色的經緯線,代表地球形象,表達該所的地學特徵,以綠色表達該所的基本使命是通過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為後代留下一個綠色的地球,大面積使用藍色和綠色,強調藍天、大海和綠地。
字母:在綠色地球的周圍鑲以未封閉金色圓環,形成字母G的形狀,在構圖上增加了穩定感和向心感,字母G的收筆變化成錘子的形狀,形成傳統地質學象徵符號。字母G具有多重含義,即重複地學(Geo-) 主題,也表示廣州(Guangzhou)、金子(Gold)、團隊(Group)和寶石(Gem)等,其寓意是全所團結協作、積極創造,該所像一顆金色明珠在中科院大家庭中熠熠生輝。
文字:以中科院前院長郭沫若先生的親筆題字為中文所名(“廣州”兩字為摹仿筆跡),以表示對先生的尊敬和地化所在國內外的地位。將紅色文字放在綠色背景上,給冷靜、莊重的圖案增加了活潑的氣氛,暗示該所老一代科學家碩果纍纍,新一代科學家茁壯成長。為便於國際交流,所徽中加入了所名的英文縮寫,同時也是圖形的對稱元素。

精神

創新、求是、協同、奉獻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所長
黨委書記
副所長
陳紹勇、夏萍、何宏平、張乾
參考資料:

歷任領導

時期姓名任職時間職務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
羅傑
1977.8-1980.7
籌建組組長
王家明
1980.7-1983.12
領導小組副組長,主持工作
趙欣
1983.12-1985.11
副所長、臨時黨委書記,主持工作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陳毓蔚
1985.11-1988.6
副所長
傅家謨
1988.6-1992.11
副所長,主持廣州分部工作
孫大中
1992.11-1994.5
副所長,主持廣州分部工作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趙振華
1994.5-1998.7
所長
夏斌
1998.7-2002.7
副所長,主持工作
夏斌
2002.8-2006.3
所長
范蔚茗
2006.4-2008.11
所長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