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子溝遺址

廟子溝遺址

內蒙古廟子溝遺址,是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發掘面積最大、遺蹟保存最完整、出土遺物最為豐富的遺址,遺址位於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新風鄉廟子溝村南。從1985年至1987年先後三次對此遺址進行發掘清理,廟子溝遺址處,距今約5500年的原始村落遺址,經發掘的村南遺址第一地點面積約近3萬平方米,共發掘出房址51座,灰坑、窖穴132個,墓葬43座,出土及復原各類陶器700餘件,其它比較完整的石器、玉器、骨角器、蚌器和裝飾品達千餘件,反映了一種以原始鋤耕農業為基礎,漁獵經濟占一定比重的經濟形態。廟子溝文化遺址出土了大批石環類飾品。

廟子溝遺址,生產工具是磨製石器、打制石器和細石器共存,並有骨、角器和陶製工具。石器種類很多,有鏟、刀、錛、鑿、斧、鑽、磨盤、磨棒、砍砸器、球、台體狀凹形器等,細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鏃以及石核、石葉、石片等。

廟子溝遺址,陶製工具有大量的鏟、刀和少量陶紡輪。骨器有錐、針、鏃、匕、嵌石刃刀、嵌石刃劍、槽形尖狀器和亞形器等。其中窄首寬刃石斧、雙孔或兩側缺口刀、梯形小石錛、月牙形磨棒、橢圓形凹體磨盤、台體狀凹形器以及嵌石刃骨刀和骨制亞形器等,均具有特色,為典形器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廟子溝遺址
  • 外文名:Miao Zi Gou
  • 地區:內蒙古中南部
  • 地位:面積最大、遺蹟保存最完整
  • 特點新石器時代文化提供了大量史料
  • 學科:歷史、社會、文化
  • 行業:旅遊、文化
  • 房子形狀:半地穴式,方形或長方形,梯形
  • 石器種類:有鏟、刀、錛、鑿、斧、鑽等等
歷史由來,出土遺物,考古發現,布局造型,生產工具,文化特色,研究價值,史料記載,

歷史由來

廟子溝遺址位於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新風鄉廟子溝村南。從1985年至1987年先後三次對此遺址進行發掘清理,發現房子50餘座、灰坑和窖穴130多座、墓葬40坐。

出土遺物

出土遺物很豐富,有陶器骨器石器共千餘件,此外還有部分動物骨、角等,是相當仰韶文化晚期的聚落遺址,遺物經碳十四測定,約距今5,500年。
這裡水土流失嚴重,遺蹟多已暴露在地表,未見打破和疊壓關係,遺蹟建在生土上,文化內涵比較單純,遺物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徵,代表了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岱海地區相當仰韶文化晚期的原始文化,同時又明顯看出這裡的文化與中原地區和燕山以北等地的文化關係密切,廟子溝遺存具有海生不浪文化因素,應屬海生不浪文化,然而廟子溝遺存又與阿善遺址白泥窯子遺址同期文化之間又有差異,當屬同一文化的不同文化類型。
廟子溝遺址的發現和發掘,不僅更證實了海生不浪文化的存在,而且也證實了海生不浪文化的複雜性,學術界對此很關注。

考古發現

經過考古工作者10多年的艱苦工作,內蒙古廟子溝文化遺址的發掘整理工作於2002年完成。廟子溝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察右前旗新風鄉,是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發掘面積最大、遺蹟保存最完整、出土遺物最為豐富的遺址。
這處距今約5500年的原始村落遺址是於1985年10月發現的,經發掘的村南遺址第一地點面積約近3萬平方米,共發掘出房址51座,灰坑、窖穴132個,墓葬43座,出土及復原各類陶器700餘件,其它比較完整的石器、玉器、骨角器、蚌器和裝飾品達千餘件,反映了一種以原始鋤耕農業為基礎,漁獵經濟占一定比重的經濟形態。
廟子溝文化遺址出土了大批石環類飾品。

布局造型

廟子溝遺址的房子均為半地穴式,多為方形或長方形,也有梯形,居住面用泥抹,多數經燒烤。室內大多設有雙灶,前為圓形坑灶,後為方形地面灶。多數為凸出的斜坡或台階式門道,門設在前牆中間。
房子內外均有窖穴、灰坑。窖穴有圓形、方形、橢圓形,都是豎穴。居住遺址的選擇與白泥窯子第二種文化相同,在白泥窯子和廟子溝附近相同文化的大壩溝遺址,均有壕溝環繞居住址,而廟子溝遺址可能因水土流失嚴重而未發現有壕溝。
每座房子的窖穴和居住面上,均有成套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等,說明每座房子已構成一個生產和生活的單元,已是以個體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和生活。

生產工具

生產工具是磨製石器、打制石器和細石器共存,並有骨、角器和陶製工具。石器種類很多,有鏟、刀、錛、鑿、斧、鑽、磨盤、磨棒、砍砸器、球、台體狀凹形器等,細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鏃以及石核、石葉、石片等。陶製工具有大量的鏟、刀和少量陶紡輪。骨器有錐、針、鏃、匕、嵌石刃刀、嵌石刃劍、槽形尖狀器和亞形器等。其中窄首寬刃石斧、雙孔或兩側缺口刀、梯形小石錛、月牙形磨棒、橢圓形凹體磨盤、台體狀凹形器以及嵌石刃骨刀和骨制亞形器等,均具有特色,為典形器物。
陶器以泥質陶為主,此外還有夾砂和砂質陶,均為手制。陶色繁雜,有褐、灰、紅、黃、黑、白等色。泥質陶器表多素麵磨光或施籃紋。加砂陶器主體紋飾以繩紋為主,另外還有方格紋與線紋,配合主體紋飾的有附加堆紋、劃紋、壓印紋、連點紋。彩陶較發達,彩色多樣,有紅、褐、黑、紫、赭等色,紋飾更是繁縟多種,有方格紋、鱗紋、渦紋、鋸齒紋、草葉紋以及曲線、垂弧、直線、三角、橢圓點等幾何圖案紋飾,常見內彩和復彩。陶器器耳發達,多為環狀耳。器形種類有侈沿鼓腹罐、大口罐、筒形罐、小口雙耳罐、喇叭口尖底瓶、曲腹盆、折腹盆、曲腹缽、折腹缽、漏斗、器蓋、小杯、偏口壺等。從陶器可以看出廟子溝遺存接收周邊文化的影響,筒形罐是受前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影響,從東傳來,故自東向西遞減,到鄂爾多斯腹地少見。而喇叭口尖底瓶卻是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文化影響,故由西向東漸少,到岱海、黃旗海兩湖地帶未見。出土物中還有簪、項鍊、陶環、石環、玉佩、蚌螺串飾等裝飾品。

文化特色

廟子溝遺存是具有地域特徵的文化,有別於周邊地區同時期考古學文化類型。廟子溝遺址在內蒙古中南部海生不浪文化遺存中,發掘面積較大,遺蹟和出土文物也較豐富,文化內涵較單純,在海生不浪文化中頗具代表性,但又與阿善二期文化、白泥窯子第二種文化又有些差異,當屬同類文化中不同區域類型的文化。

研究價值

海生不浪文化遺存未發現墓地,但在廟子溝遺址居住址內的窖穴、灶坑和居住面均發現有死者,在房子附近的長方形坑內發現有多人、雙人和單人埋葬,多人埋葬中有兒童和成人,在房子內的圓形窖穴內均為單人埋葬,許多未成年個體多在室內灶坑裡或居住面上,死者的頭向不定,多側身屈肢,兒童和女性死者有的佩帶環飾和蚌螺類裝飾品,從這些現象來看多數死者屬於非正常死亡埋葬,這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史料記載

內蒙古廟子溝遺址為人們了解新石器時代晚期內蒙古地區的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基礎,而且它突然消失的文明更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興趣。
從廟子溝遺存來看,廟子溝的先民們當時是以從事原始農業為主,同時飼養有豬、羊、牛、狗等家畜動物,也捕獵鹿、狍、獐、虎、野山羊、羚羊等野生動物以及魚、龜、鳥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