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子溝文化

廟子溝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內蒙古地區的考古文化。

得名於廟子溝遺址,該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察右前旗新風鄉,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發掘面積最大、遺蹟保存最完整、出土遺物最為豐富的遺址。這處距今約5500年的原始村落遺址發現於1985年10月,經發掘的村南遺址第一地點面積約近3萬平方米,共發掘出房址51座,灰坑、窖穴132個,墓葬43座,出土及復原各類陶器700餘件,其它比較完整的石器玉器骨角器、蚌器和裝飾品達千餘件,反映了一種以原始鋤耕農業為基礎,漁獵經濟占一定比重的經濟形態。廟子溝文化廣布於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是中原仰韶文化農人沿黃河河谷北上開拓新的農田,與河套地區原有居民混合共存的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廟子溝文化
  • 地址:烏蘭察布盟察右前旗新風鄉,
  • 發現於:1985年10月
  • 面積:約近3萬平方米
名稱,陶器,

名稱

廟子溝文化曾有多種命名,流行過的名稱是海生不浪類型或海生不浪文化。經過發掘的遺址有內蒙古察右前旗廟子溝、大壩溝,豐鎮市北黃土溝,涼城縣紅台坡上、東灘、王墓山跚,準格爾旗周家壕、寨子上、白草塔、南壕姍、魯家坡、張家圪旦、清水河縣白泥窯子、商都縣章毛勿素、托克托縣海生不浪、伊金霍洛旗朱開溝、包頭市西園、阿善等。

陶器

廟子溝文化主要的陶器器類有小口雙耳罐、鼓腹罐、桶形罐、深腹瓮、尖底瓶和折沿缽、曲腹缽等。
廟子溝文化的核心內涵是頸部飾一周堆紋的鼓腹罐和小口雙耳罐。前者繼承以章毛勿素F1、T3,白泥窯子A點F2為代表的遺存而來。小雙耳罐與大汶口文化劉林期遺存中的小口雙耳罐的形態接近。這種罐在大汶口文化中自成體系,淵源有自,可以看成是其特徵性器物。廟子溝文化的小口雙耳罐就可能來自大汶口文化。
廟子溝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都繪有格線、曲線、三角形等幾何圖案
廟子溝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以褐陶為主,小口雙耳罐、折沿夾砂罐、筒形罐居多。這是修復的部分陶器
這是考古學家魏堅在研究石環飾品的製作方式
這是戴在手腕上的石環飾品
廟子溝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以窄首寬刃石斧、長方形雙孔石刀、石鏟、石磨棒等生產生活工具為主(作者:李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