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安次志(上)》是廊坊安次志編修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廊坊安次志(上)
- 作者:廊坊安次志編修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503428753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本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實事求是的原則,客觀真實地反映安次自然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 二、本志上限始於西漢安次設縣,下限至2003年。為系統完整地反映安次經濟社會發展變化,重大決策、重大事件、龍河高新產業園區和部分圖片,適當向下延伸,延伸至擱筆之時。
作品目錄
廊坊安次志
圖片
安次縣全境圖
日偽時期廊坊鎮示意圖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 建置區劃
第一章 政區位置
第一節 區域位置
第二節 政區沿革
第三節 境域變化
第二章 區劃變更
第一節 坊里
第二節 鄉村
第三節 村落變遷
第四節 區村
第五節 鄉、鎮、公社
第三章 鄉鎮街道辦事處村街
第一節 鄉鎮
第二節 街道辦事處
第三節 行政村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
第一節 地質形成
第二節 構造
第三節 礦藏
第二章 地貌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岩相古地理
第三章 氣候
第一節 四季特徵
第二節 氣溫
第三節 降水
第四節 日照
第五節 風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水系
第二節 水文性質
第三節 水文地質
第四節 水資源
第五章 水文特徵
第一節 年流量、深度與年徑流量
第二節 暴雨洪水
第三節 泥沙
第四節 水質
第六章 土壤
第一節 成土條件
第二節 成土過程
第三節 分類
第四節 綜合肥力
第五節 肥力分布
第六節 不利要素
第七章 動植物
第一節 野生動物
第二節 植物
第八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水災
第二節 旱災
第三節 雹災
第四節 風災
第五節 蝗災
第六節 霜災
第七節 震災
第三編 人口
第一章 人口變遷
第一節 歷代人口
第二節 自然變動
第三節 遷移流動
第二章 人口分布
第一節 分布密度
第二節 城鄉人口
第三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性別與年齡構成
第二節 民族構成
第三節 文化結構
第四節 身體素質
第五節 職業構成
第四章 婚姻家庭
第一節 婚姻
第二節 家庭
第五章 計畫生育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政策措施
第三節 人口規劃
第四節 優生優育
第五節 流動人口管理
第六節 技術指導
第六章 人民生活
第四編 農業
第一章 管理服務機構
第二章 農業生產關係變革
第一節 歷代土地制度
第二節 農業互助合作
第三節 人民公社
第四節 家庭聯產承包
第三章 耕作制度
第一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耕作制度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耕作制度
第三節 種植制度
第四節 耕地改良利用
第五節 耕作技術創新
第六節 低產田改造
第四章 糧油生產
第一節 小麥
第二節 玉米
第三節 大豆
第四節 秋雜糧
第五節 油料
第五章 經濟作物
第一節 棉花
第二節 紅小豆綠豆
第三節 瓜類
第六章 蔬菜生產
第一節 種植與發展
第二節 溫室大棚和特色果菜
第三節 地膜覆蓋
第四節 蔬菜品種
第五節 經營管理
第七章 農機具
第一節 耕作機具
第二節 運輸機具
第三節 排灌機械
第四節 機械種植與收割
第五節 加工機具
第六節 農機管理
第八章 災害性天氣
第一節 乾熱風
第二節 大風
第三節 冰雹
第四節 低溫連陰雨
第五節 旱、澇災害
第九章 種植制度與氣候
第十章 生物災害
第一節 病蟲害種類
第二節 重大病蟲害
第十一章 畜牧水產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畜禽品種
第三節 生豬飼料與飼養
第四節 養殖專業村戶
第五節 疫病防治
第六節 畜禽檢疫
第七節 水產管理
第十二章 農業開發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開發
第三節 工程設施
第四節 資金
第五節 效益
第六節 生態建設
第五編 林業
第一章 林木品種
第一節 樹種分布
第二節 樹種栽培
第二章 植樹造林
第一節 育苗
第二節 植樹
第三節 三北防護林
第四節 綠化達標
第五節 科學造林
第六節 病蟲害防治
第三章 果樹
第一節 品種
第二節 樹木更新
第三節 果樹栽培
第四節 果品產量
第四章 經濟林
第五章 桑蠶
第一節 資源品種
第二節 栽培
第三節 病蟲害防治
第四節 桑蠶飼養
第五節 篦麻蠶飼養
第六章 林業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林業權屬
第三節 採伐
第四節 林業承包
第五節 科學管理
第六節 護林
第七節 世行貸款造林
第八節 林業基地
第九節 花卉栽培與銷售
第六編 水利
第一章 機構
第二章 水利工程
第一節 灌溉工程
第二節 蓄水工程
第三節 提水
第四節 排水工程
第三章 河堤治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防洪工程
第三節 防洪工程效益
第四節 治理海河工程
第四章 水資源管理
第一節 工程管理
第二節 用水管理
第三節 水資源開採
第五章 防洪工程
第六章 農田灌溉
第一節 打井灌溉
第二節 機井
第三節 節 水灌溉
第七章 綜合經營
第八章 永定河泛區
第一節 三角淀
第二節 永定河新泛區
第三節 南遙堤
第九章 友鄰水利
第七編 工業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所有制改革
第二節 管理體制
第二章 工業管理部門
第一節 經委系統
第二節 二輕工業系統
第三章 工業門類
第一節 冶金
第二節 化工
第三節 機械
第四節 建材
第五節 橡膠塑膠製品
第六節 油脂調料食品
第七節 釀酒
第八節 紡織
第九節 皮革
第十節 家具
第十一節 造紙紙製品
第十二節 印刷
第十三節 工藝美術
第十四節 其它
第四章 直屬企業合資企業
第五章 產品簡介
第一節 主要產品
第二節 優質產品
第八編 鄉鎮企業
第一章 企業發展
第二章 經營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技術管理
第三節 財務管理
第三章 重點企業、產品及專業村、專業戶簡介
第一節 重點企業
第二節 主要產品
第三節 專業村
第四節 專業戶
第九編 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
第一章 組織機構
第一節 中共安次“二七”特別支部委員會
第二節 安次縣工作委員會
第三節 中共第三聯合縣第一聯合區(安次)委員會
第四節 中共安次縣臨時委員會
第五節 中共安次縣委員會
第六節 中共廊坊市(縣級)委員會
第七節 中共安次區委員會
第二章 黨代會
第一節 縣黨員代表大會
第二節 鄉鎮黨員代表大會
第三章 書記副書記常委名表
第四章 黨員
第一節 發展
第二節 構成
第三節 分布
第四節 教育管理
第五章 組織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建設
第六章 黨政紀要
第一節 解放戰爭時期
第二節 新民主主義建設時期
第三節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第四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
第五節 改革開放
第七章 重要決策
第八章 紀律檢查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黨風廉政教育
第三節 廉政制度建設
第四節 糾正不正之風
第五節 整頓行風
第六節 查處案件
第九章 宣傳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宣傳要點
第三節 黨員教育
第四節 幹部學習
第五節 精神文明建設
第十章 黨校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規模
第三節 教學
第十一章 信訪監察
第一節 信訪
第二節 監察
第十二章 老幹部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老幹部待遇
第三節 活動
第十三章 統一戰線工作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協調黨外人士參政議政
第三節 對台灣工作
第四節 對海外及港澳工作
第十編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章 歷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節 各屆人民代表會議
第二節 縣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 市(縣級)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節 區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章 常務委員會
第一節 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二節 市(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三節 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四節 重要活動
第十一編 政府
第一章 歷代縣政府
第一節 中華民國前政權
第二節 國民政府
第三節 抗日民主政府
第四節 縣人民政府
第五節 革命委員會
第六節 市(縣級)人民政府
第七節 區人民政府
第二章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第三章 政務活動
第十二編 政協
第一章 政協委員會
第二章 機構
第三章 常務委員會
第四章 主要活動
第一節 參政議政
第二節 提案辦理
第三節 調研巡視
第四節 協商與民主監督
第五章 文史資料編 輯
第十三編 民主黨派 民眾團體
第一章 民主黨派
第一節 民主同盟會
第二節 民主建國會
第三節 民主促進會
第四節 農工民主黨
第五節 九三學社
第二章 工會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活動
第三節 職工生活福利
第四節 職工代表大會
第三章 農會
第四章 共青團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共青團員
第三節 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節 主要活動
第五節 少年先鋒隊
第五章 婦女聯合會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六章 科學技術協會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三節 代表大會
第七章 工商業聯合會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八章 其它團體
第一節 殘疾人聯合會
第二節 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第三節 個體私營企業協會
第四節 計畫生育協會
第五節 消費者協會
第六節 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第十四編 城鄉建設
第一章 機構
第二章 城市規劃
第一節 市區規劃
第二節 城市性質
第三節 城市規模
第四節 城市布局
第五節 郊區規劃
第三章 城市建設
第一節 街道
第二節 供水
第三節 經營管理
第四節 節 約用水
第四章 城區排水
第一節 排水
第二節 下水道
第三節 排水系統
第四節 排污渠道
第五節 排水泵站
第五章 路燈
第六章 集中供熱
第七章 城區綠化
第一節 街道綠化
第二節 園林
第八章 建築隊伍
第九章 建築施工
第一節 主要建築
第二節 施工形式
第三節 建築管理
第十章 房地產管理
第一節 私房管理
第二節 公房管理
第十一章 鄉鎮建設
第一節 小城鎮建設管理
第二節 村鎮規劃
第十二章 環境衛生
第一節 清掃
第二節 垃圾收運
第三節 糞便清掏
第四節 設備設施
第十三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地表水地下水監測
第二節 大氣監測
第三節 噪聲監測
第四節 監測方法
第五節 企業排污
第六節 污染源治理與綜合利用
第七節 污染治理
第八節 防污管理
第九節 環境監理
第十節 宣傳教育
第十五編 交通
第一章 機構
第二章 道路橋樑
第一節 古路
第二節 橋涵
第三節 公路
第三章 運輸
第一節 運輸方式
第二節 貨運
第三節 客運
第四章 公路養護
第一節 道班建設
第二節 機械養護
第三節 養護業務
第四節 公路綠化
第五節 交通科技
第五章 公路管理
第一節 運政管理
第二節 路政管理
第三節 交通監理
第四節 汽車檢測
第六章 鐵路
第十六編 供電 郵電
第一章 供電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電力設施
第三節 負荷電量
第四節 用電結構
第五節 用電管理
第六節 電費收繳
第七節 電費電價
第八節 高壓配電網路
第九節 電力供應
第十節 農村電網改造
第二章 郵電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郵政
第三節 電信
第四節 郵電管理
第十七編 財政
第一章 機構
第二章 財政收入
第一節 農業稅
第二節 工商稅收
第三節 企業收入
第四節 國債
第五節 其它收入
第三章 財政支出
第一節 經濟建設費
第二節 城市建設維護費
第三節 文教科學衛生事業費
第四節 撫恤和社會救濟福利事業費
第五節 行政管理費
第六節 其它支出
第四章 財政管理
第一節 管理體制
第二節 預算決算
第三節 會計管理
第四節 財務管理
第五節 財政監察
第六節 國有資產管理
第十八編 稅務
第一章 管理機構
第二章 歷代稅收
第三章 稅種稅率
第一節 國稅
第二節 地稅
第四章 稅收管理
第五章 稅收減免
第十九編 金融 保險
第一章 建國前金融業
第一節 貨幣
第二節 機構
第三節 存貸款業務
第二章 中國人民銀行安次支行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人民幣
第三節 建國前紀念幣
第四節 建國後紀念幣
第五節 存款
第六節 貸款
第七節 外匯管理
第三章 農村信用合作社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存貸政策
第四章 中國工商銀行安次支行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儲蓄
第三節 會計結算
第四節 計畫信貸
第五節 存貸款利率
第六節 資金拆借
第七節 信貸政策
第八節 貸款原則
第九節 貸款範圍
第五章 中國建設銀行安次區辦事處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職能
第三節 基本建設資金管理
第四節 貸款管理體制
第五節 基本建設貸款
第六節 技術改造貸款
第七節 建築業流動資金貸款
第八節 工交企業流動資金貸款
第九節 特種貸款
第十節 委託貸款
第十一節 結算業務管理
第六章 中國農業銀行安次支行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存款
第三節 信貸
第四節 結算
第五節 信用卡
第七章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安次支行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貨幣流通
第三節 存款貸款
第四節 結算
第八章 保險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業務
第三節 防災
第四節 理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