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人和路台灣小吃街

廈門人和路台灣小吃街

廈門人和路台灣小吃街,是由思明區鷺江街道主辦,並委託基隆市駐廈門旅遊經貿文化辦事處邀請台灣夜市小吃到廈門參展、行銷,藉此推廣台灣特色夜市文化至海峽兩岸,並將在廈門永序的經營下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門人和路台灣小吃街
  • 特色文化:台灣小吃、台灣夜市文化
  • 主辦單位思明區鷺江街道
  • 營業時間:11:00-23:00
小吃街介紹,歷史沿革,特色小吃,

小吃街介紹

廈門市的這條台灣美食街位於老路人和路上(人和路在廈門輪渡碼頭的馬路正對面,也即去鼓浪嶼的碼頭正對面)人和路台灣小吃一條街所有業者都來自台北、台南、台中、高雄、花蓮等11個縣市,每個攤位使用的食材、調料、器械等都從台灣運過來。每天營業時間從上午11:00-23:00,市民除了可以品嘗到正宗台灣夜市小吃外,現場還可以欣賞到台灣街頭表演和閩南神韻文化表演。
廈門人和路台灣小吃街共設有24個帳篷,48個攤位,眾所周知,台灣小吃與夜市文化獨步全球,種類多樣化,是台灣人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飲食文化,e豆贊雞腳凍、泡菜蛋蝦、舉凡蚵仔煎、蚵仔面線、大餅包小餅、萬巒豬腳、大腸蚵仔面線、甜不辣、台南擔仔麵、薄餅、燒仙草筒仔米糕花枝羹、大腸包小腸、台式香腸等等,皆是台灣風味獨特的小吃名食,價位便宜又好吃。為了能讓廈門人和路台灣小吃街永序而繁榮的經營下去,食品衛生及整條街的衛生顯得極為重要。為此,街道辦事處在人和路55號設定了粗加工食品操作間,可供48個攤位使用。整條路共設有20個公共垃圾桶供食客使用,48個攤位也都配備了垃圾桶及水池,保證食物的清潔性及周邊衛生的整潔性。另外整條小吃街共有16名保潔人員,一天分四組不間斷清掃。

歷史沿革

抗戰前後:“頂盤”巨賈聚集地
人和路全長208米,遙望鼓浪嶼,緊鄰鷺江道。廈門地方史專家洪卜仁老先生告訴記者,人和路於1930年前後開闢,是繼大同路之後開闢的一條路。“大同路是以孫中山‘世界大同’思想命名,而人和路則有‘政通人和’之意。政通人和,世界大同,與現在倡導的和諧社會有些吻合。”
洪老介紹,人和路當時是一些大商家聚集地,類似現在的高檔寫字樓,一樓一般是賬房貨棧,二樓辦公,沒有門市商場。人和路建成不久就有不少大商家進駐,如源泰百貨批發、正大、民信局(僑批)、振華印刷廠等。
“這條路就像一個穿著很樸素但其實很有錢的富翁。入駐這條街的商家都是資金實力非常雄厚的‘頂盤’,都是做大生意的。”洪老說,到1956年對私改造後,這些大商家與別處的商家合併到國營企業,陸續搬出了人和路,而一些手工作業者,如紡紗的、編繩的等,進駐這裡作業。久而久之,人和路慢慢演變成民居。
“上世紀50年代末至‘文革’結束,是人和路最冷落的時候。”洪老說,“而最繁華的時期是抗戰前以及抗戰勝利後。”
改革開放:全國著名服裝街
改革開放後,由於廈門人和路正處在廈門第五碼頭對面,當時的長途大巴車總站就在人和路附近,優越的地理位置及大量的人流,注定了人和路再度“躥紅”。
“蘋果”牌西裝、“喜樂”牌褲子、“飛機”牌短褲……這些上世紀80年代的名牌在人和路都可以買到。當時這條服裝街在全國都有名,廣告都打到東北去了,經常有人從外地坐火車到人和路來買衣服,當時的廈門人和路人多得不得了。
人和路服裝一條街是自然形成的,慢慢受到有關部門重視,於是在人和路中央建起鐵皮屋。錢錫美說,當時所有的鐵皮屋都賣服裝,賣的大多是從廣東等地批發來的出口轉內銷產品。
到上世紀90年代末,由於人和路居民們反映,服裝一條街人流量太大影響消防安全,而且太嘈雜,於是有關部門只好解散服裝一條街。原先賣服裝的鐵棚變成機車、腳踏車停車場,直到2000年島內禁摩才拆除。
繁華再現:台灣小吃賣光光
其後一段時間,人和路被一些小攤小販占據。廈門鷺江道社區書記蔡淑明告訴記者,當時逢年過節有關部門都要對人和路進行整改,但很快小攤小販又回潮,很難管理。
2003年,廈門思明區鷺江街道下決心對人和路進行徹底整改,人和路的定位從麻辣、燒烤一條街到閩台特色商品一條街,再到現在的台灣小吃一條街,幾經波折,如今終於重現繁華。

特色小吃

e豆贊雞腳凍、泡菜蛋蝦、蚵仔煎、蚵仔面線、大餅包小餅、萬巒豬腳、大腸蚵仔面線、甜不辣、台南擔仔麵、潤餅、燒仙草、筒仔米糕、花枝羹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