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氏起源
關於庹(讀tuǒ)姓起源,一直眾說紛紜,疑雲莫辯。一說庹姓出自熊姓,為
顓頊高陽氏的後裔;一說古代有掌度量衡的官員,其後以官為姓,為度氏,後部分因故改庹氏;四川庹氏族人認為庹姓發源於古巴蜀,原為
度姓,由古巴人(
賨人)七姓之一,於宋元之交改姓而來;湖南庹氏族認為庹姓源於田氏,明
洪武三年
大庸土家族土司
田虎作亂,事敗後其長子田宗朝避亂由田改庹。
但綜合各地傳說,庹姓族可能部分源自
土家族無疑。由於歷史上土家族在歷史上與漢族廣泛通婚,庹姓散至各地後,大部分已定為漢族,只有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區的庹姓被界定為土家族和
苗族等少數民族。
庹(讀tuo),分布於四川、重慶、湖南、湖北、貴州、雲南、河南、陝西等省。
庹姓來源說法不一,四川省傳說是庹姓原為度姓,為古巴人(賨人)七姓之一改姓而來;
遷徙分布
庹姓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但現代研究者一般認為庹姓族屬為土家族(古巴人後嗣)無疑。由於歷史上土家族長期隱瞞民族成份,庹姓散至各地後,大部分已定為漢族,只有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區的庹姓被界定為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如今庹姓分布於四川、重慶、湖南、湖北、貴州、雲南、河南、陝西等省,據考證,大都遷徙自四川。如庹守珍、庹守珠於明洪武二年奉朝廷之命自四川來
湘西北征蠻,後定居於湘西並散居各縣,成為
慈利、
澧縣等地庹姓始祖;湖北松滋、
保康,
河南南陽,雲南
大關等地庹姓為庹
五常直系後裔;湖北
鄖陽庹姓為四川重慶府某支庹氏來鄂後落業入籍等。目前庹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300位。
湖北松滋、河南南陽、湖北保康、雲南大關等地庹姓是庹五常的後裔。
郡望堂號
庹姓全國統譜認為庹姓“宗本慈州”,以
洛陽、
南陽為堂號,當為郡族望地。
庹氏字輩
庹氏合譜字輩
中和肇位育,孝友達治平,品澤經書韻,勤聯雅頌聲,吉慶昭令緒,
仁壽兆佳征,祚業宜同懋,君恩定久承,才高超聖傑,忠勇耀
常倫,
紫陽熙本固,松剛篤佩青,懷浩科延舉,勛厚思源珍,精武崇關岳,樂善福隆鼎。
湖北南漳庹氏字輩
之元均啟。世仕志明先,寬於正昌前,家修善齊計,德澤永萬年。
重慶某支庹氏字輩
四川蓬安庹氏字輩
直中傳心永,萬世成吉罡
庹姓名人
庹姓名人古有明將領庹守珍、庹守珠、庹五常等。近當代庹姓名人有政治活動家貴州省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庹文升(湖北鄖西人),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保險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家庹國柱(陝西南鄭人),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庹震,重慶庹氏書畫館館長、書法家
庹純雙(重慶銅梁人),台灣影視演員
庹宗華、
庹宗康(祖籍湖北松滋),擊劍
運動員庹通等。
庹氏源流初探
中華姓氏,大都有源可考,唯我庹氏源流,數百年眾說紛紜,疑雲莫辨。至今庹氏遍居神洲大地,川、渝、湘、鄂、黔、雲、豫、陝、桂、贛均有庹氏聚集,其他各省也有庹氏散居,人數已達數十萬之多,但究其源流,則各地庹氏或不知其源,或說辭各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湘西庹氏發起全國庹姓統譜,斷言庹姓來源為明初大庸土司田虎作亂,其子避禍改庹為姓。並載入族譜,作為鐵證。
鄖陽庹姓原有大用公碑文記載為自四川遷鄖落業,但一直無文史資料佐證,又因同四川庹姓缺乏聯繫,不能確定鄖地庹姓自四川何地遷來。在本次修譜中,湘西族人推斷,鄖地庹姓應為大庸田虎之四子宗相逃難改姓至鄖陽,我鄖陽族人深信不疑。吾生也晚矣,自是附合。但通過查對各地族譜,又發現諸多疑點。後又通過現代化
網路搜尋“庹”字,疏理出大量信息,更增加了對庹姓源流的懷疑。現辯之如下:
庹姓是否為度姓而來
四川庹姓傳說,庹姓為度姓改姓而來。在其他各地庹姓中,也有此說。鄖陽庹姓據大用公碑文,為從四川而遷,而在鄖陽庹姓的老人中,也傳說庹姓原為度姓,後為避難而改姓庹。
酉陽庹姓傳說,明朝宏(應為弘)治年(1488年至1505年),因塗家寨小井溪草寇事發,七姓同時改姓避難,我庹姓祖三人,長房改為塗,次房改為儲,三房改為庹。各地庹姓族譜中多有“庹者度也”之說。但因無文獻為證,不能佐證其說。
近從網上讀得一文,作者為巴蜀人,言其家鄉在
大巴山區
馬鞍山脈,內一村名“
紅岩村”,居民有庹、龔、趙三姓,庹、龔二姓為古老戶,屬賨人七姓之一。
又購得一書,為
四川大學歷史學家、民族學家
鄧少琴教授所著,該教授為巴蜀知名學者,一生從事巴蜀歷史、民族研究。書中多處提到庹姓,言之鑿鑿庹姓為古賨人七姓之一,且講到巴蜀多處庹姓居住之地。其人為專事研究歷史民族之學者,說法當為嚴謹,可信度較高。
然查史書,古賨人七姓中有度姓無庹姓,是否有誤?但
鄧文中又提到“宋淳熙元年進士度正,字
周卿,
合川人,少縱朱熹學,歷官
國子監丞,屢遷
禮部侍郎致仕,見《宋史》卷422。按
合川縣有庹氏,讀如沱,此可能為古之音讀。宋代有庹萬全,
紹興進士。”此說同新編庹氏族譜中
彭水縣支系實錄吻合。
彭水支系記載“庹谷全,自彭水遷合州,紹興年(南宋年號,1131年至1132年)進士,號萬全,配李氏,生子周卿”;又記載“庹周卿,屢遷六部,配劉氏,生子:瑾洪,號庹洪”。宋淳熙元年為1174年,按此則庹谷全於庹周卿年代相合。度正見於宋史,彭水譜記度正之字為名,可見庹為度改有一定依據。也同酉陽庹姓傳說七姓同時改姓相符,七姓者,賨人七姓也,度姓者,避難改為庹、塗、儲也。庹同度形似,塗、儲同度音似,萬變未離其宗。
庹姓是否得姓于田
湘西族人斷定吾庹姓起原於
田姓,根據有二,一是大庸東花園田氏祖墳有碑一塊,正面書“田宗朝”,背面書“庹宗朝”,道光十年(1830年)
庚寅仲春月
永順庹正燦所題墨譜序曰:“吾宗本帝系,於元降至皇慶年間,田虎判公賜少保銜,而鎮
永定、羊山、大庸衛。彈治宣慰,懋功偉績,照臨避邇,後被讒,長子宗朝公乃更庹,以為氏。”大庸同治三年(1864年)譜、光緒十年(1884年)譜、大庸民國十九年(1930年)譜均記庹為田改。但慈利、澧縣等地口頭傳說該地庹姓始祖為庹守珍、庹守珠於明洪武二年奉朝廷之命自四川來湘西北征蠻(見後附錄一文),後定居於湘西並散居各縣。同時澧縣民國三十年譜(1941年)“庹氏同源之傳述”中開言“澧縣舊譜載庹之得姓始宋中葉”,說明在澧縣老譜中並無庹自田姓改姓之說,只是在大庸民國修譜後,將大庸庹自田來的推斷作為鐵證,並廣為傳播,由於大庸族譜編修主持悲亞公為湘西知名人士,德高望重,有一定的權威性,其在族譜中推理分析較嚴謹,得到他地庹姓的認同。故民國年間,湘鄂川交界地庹姓修譜都將庹為田來的說法記入族譜。二是在湘西北和鄂西南土家族庹姓中,有田庹一家不婚的傳說。但四川庹姓並無此說。
從上可知,庹為田來的說法,在民國中期以前只有大庸庹氏有此說法,民國中期以後,受大庸族譜的影響,各地也紛紛將庹從田來作為庹姓得姓依據記入族譜。如同鄖陽庹姓在本次全國統譜前,並無庹從田來之說,在同大庸庹氏族人接觸後,大庸族人分析大庸田虎之四子庹宗相去向不明,分析鄖陽庹姓始祖庹大用可能為庹宗相遷鄖後改名,又分析庹大用之名,大用本意為大庸,為庹宗相遷鄖後為紀念祖籍,取“庸”字去頭截腰留腳而為“用”字,同時“用”“庸”音同,斷定為庹大用即為庹宗相,此說很有道理,鄖陽庹氏修譜之人自是認同,由此也將該說記入族譜。
但庹從田來之說,值得懷疑。為什麼澧縣等地的庹姓雖與大庸相近,卻無此說法;二是為什麼四川庹姓無此說法;三是為什麼重慶等地的庹姓族譜在民國前無此說法,只是在大庸民國修譜時同各地聯繫後才有此說。由於不能得到確鑿的結論,故民國大庸譜序也只得承認“相傳為田易庹,先因已是有姓,然大庸則當祖田”。
庹姓是否得姓於明初
按大庸庹氏說法,庹姓得姓時間當於明初。然查對其他各地族譜,說法不一。如彭水庹姓在宋時已有庹萬全,澧縣民國三十年譜(1941年)“庹氏同源之傳述”中開言“澧縣舊譜載庹之得姓始宋中葉”。
從各地族譜記載分析,慈利、澧縣等地傳說該地庹姓是明初該地庹姓始祖庹守珍、庹守珠於明洪武二年奉朝廷之命自四川來湘西北征蠻,後定居於湘西並散居各縣,則庹姓得姓應早於明初。對應彭水譜之說,則庹姓得姓於
宋季應可信。至於大庸之說,如明初田虎作亂失敗,其子田宗朝改姓為庹的說法成立,是否大庸庹氏與他地庹氏來源不同?
庹姓是否為土家族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無土家族之稱。解放後,國家於五十年代進行民族識別,方確認土家族為單一民族。按土家族為古巴人之後嗣(實際上兩者有關聯,但不能劃等號),則不論四川謂庹姓為古賨人七姓之一(賨人為古巴人之一支),還是湖南謂庹姓為大庸土司田虎之後裔,可以斷定庹姓為土家族無疑,至於彭水庹姓為苗族(原為漢族,落實民族政策後改為苗族),四川、雲南、河南、
鄂西北及其他地庹姓為漢族,則是歷史上部分族群與漢族廣泛通婚,在客觀上已經融入漢族。
庹姓是否宗本慈州
庹姓號稱“南陽堂”,自稱“宗本慈州”,其原因為《
康熙字典》載:“庹,音佗,姓也,萬曆間有河南之陽衛指揮史庹五常,慈州人。又音托,兩腕引長謂之庹。”大庸庹氏在民國修譜前庹姓號稱“洛陽堂”,後因見《
康熙字典》庹字條目,方將堂號改“南陽堂”,由於我們目前無法查到康熙以前的資料,目前所見族譜所稱庹姓“宗本慈州”的記載均出於康熙年之後,大部分為清末和民國間族譜有此說法,故無法論證庹姓是否確實為宗本慈州。不過堂號一般為各姓氏以本姓發詳地而起,在歷史文獻中,庹五常為最為顯耀人物,故堂號為“南陽堂”無可非議。但“宗本慈州”則需要推敲,庹姓發祥於南陽,庹五常為慈州人,但並不能說庹姓起源於慈州。再者因目前對慈州的確切位置不明,查對有關資料,歷史上稱慈州的地方有數處,一是
山西吉縣,在唐貞觀八(634年)以南汾州改名,
天寶元年(724年)改為文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慈州。
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為
耿州,該處稱慈州時間約500年;二是
河北磁縣,隋開皇十年(590年)置,大業初廢,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
貞觀元年(627年)廢,
永泰元年(765年)復置,天佑三年(906年)改名
惠州。五代
唐復為磁州。明、清均為磁州。磁州一作慈州;再是唐時有南慈州,位於今
越南境內,此慈州可以斷定於五常公籍貫無關,可以排除。從歷史上看,
河東慈州和河南慈州尚有考證的價值。松滋庹姓傳有“庹孝子傳”一文,記載庹姓發源於河東,發祥於磁州(慈州),現將有關文摘如下:
列國時,晉主世盟重舉庹志清之子庹祥鼎為列國水政之長,襲常
鹽池濱地山水。鼎裔傳至大漢庹泰始,始孫庹羽,自庹眼傳至庹羽,世襲
黃河水利濟務之職,據庹羽之父員外巢建夫婦好善無嗣,於漢桓帝
延熹三年
中條山求子,禱祝上天,次年又禱祝遂得子,姓庹名羽,號伏楚,字長生,娶李胡二夫人,於漢靈帝光和戊午五月十三,李、胡各生一子,長子名庹黃廷,遷生九子,以襲庹氏九族。庹羽幼抱忠身剛正之專,長好打抱不平之義,殺姦淫之官,逃固關之難,普靜以
易容救免,遂以關為姓,易號原名為關羽。漢景曜三年,追贈羽祖庹泰始,享季候爵之典,晉唐時,庹關羽裔孫庹舜章建三路大殿於上賓村,接連建第一路供奉庹繩、眼、犀以來之列祖位,第二路供庹關羽之祖位,第三路供桃園三結義之靈位。章裔庹璽治於
宋太宗祥符二年奉旨詣張太師,享國典。治裔傳
於明季,庹五常為都指揮史,常子伯南帥平丁字口,克
紫荊關,有功於國,敕封為
平定王,為
常建第五路大殿
父子之功,隱身於上賓村。庹氏軍籍宗祠,復建庹氏民籍宗祠於河南磁州。南奉萬曆旨敕建庹氏軍民合籍宗祠於湖廣
荊州,敬奉庹關羽,勒馬望荊州,聖祠於此。御賜聖烝王田三千畝於荊州等處,世襲
王爵,兼湖廣荊州衛正堂職,荊州等戶口,一萬三千餘家。
余讀上文,信疑參半。信者,文中方位準確,地理明確,鹽池、中條山均在河東,再者關羽及其子出生年月均與史料相符。由於關羽的生平,在《三國志》和各種典籍的記載中,都沒有關於他身世的詳細記載。既沒有關於他長輩和妻室的記載,對他的幾個兒子以及他本人的生辰等也均語焉不詳。只是在《三國志》《關羽傳》中說了一句:“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其他就不詳了。如何松滋庹氏對關羽的身世交待如此清晰。余再查其它資料,發現說法各異,但也證明松滋庹氏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如在《
新民晚報》中讀得“關公故里無關姓”一文,言“
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常平村,是三國蜀漢大將關羽的故鄉。可是,這個村里現在卻無一姓關人家,這是怎么回事呢?相傳,當年
解州城有一綽號‘凶虎’的
惡霸,把城裡所有的水井都填了,只留下他家一眼,限定只許表年婦女去打水,這樣被他糟蹋的婦女不計其數。生性剛直、專好打抱不平的關羽盛怒之下,殺死了‘凶虎’,遂闖下大禍,官府不但懸賞捉拿關羽,而且還要對關家滿門抄斬。全村的關姓人家見大禍臨頭,紛紛外逃,因而
常平村至今再無一姓關的人家了。另一則傳說是,關羽本不姓關,少年時力氣大,愛打架。一日,聽得牆外有人哭,他便翻牆而過,看見一女子與一老者相對而泣,一問緣由,原業是縣太爺之舅要強聘這女子,關羽怒極,殺了縣太爺及其舅,逃至
潼關時,城門已畫圖布告捉拿關羽,關羽急忙跑到河邊洗臉,洗完自照,顏面已變赤紅。走至關口,守關人盤問,他便信口指‘關’為姓。”此文中第二則傳說與松滋庹氏的說法基本相同。余又讀得一文,言“關羽的身世,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才有了個比較明確的答案。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時候,發掘出關羽的墓磚。上面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資料比較詳細,還略有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此寫了《關侯祖墓碑記》。據墓磚上文字記載,關氏家其實是個文人世家。關羽祖父叫關審,字問之。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寶池裡。記載說他‘沖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訓其子,於桓帝
永壽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
關毅,字道遠。性至孝,父審卒後,在墓上結廬守喪三年,除喪,於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羽長成後娶胡氏為婦,靈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
關平。後
錢塘人
馮景山又據此作了《漢壽亭侯祖系記》。”此文肯定了關羽確定姓關,而且其祖父名、父名均與松滋庹姓說法不合,但史料上沒有的關羽出生年月及其子出生年月如何同松滋庹姓說法一致,是否松滋庹氏在康熙年其後看到了《關侯祖墓碑記》或《漢壽亭侯祖系記》,得知關羽的生平,又由於關羽在歷史上被神化,荊州一帶崇關之風尤甚,是否松滋庹氏假借關羽身世顯耀本族。總之,關羽為庹羽之說實在是點匪夷所思,令人難以相信。
松滋庹氏為庹五常直系後裔,
史典記庹五常為慈州人,所以查慈州理應從松滋庹氏的有關記載和傳說查起。在松滋“庹孝子傳”中,言庹氏祖地為上賓村,而關羽故里為常平村,“上賓”與“常平”音近,有可能是在歷代口傳中音混,至於慈州,松滋庹氏的“庹孝子傳”已明確記為河南磁州,由於歷史上磁州又名慈州,所以查慈州應先從磁州查起。遺憾的是,由於條件有限,現在我們無法查對磁州是否有庹姓,也無法找到其他文獻資料來佐證松滋的說法。
但可以肯定的是,慈州不能作為庹氏的起源地,因此“宗本慈州”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而因為慈州是庹五常的祖籍,而庹氏又以五常公為榮,所以在庹氏中流傳的“慈州世家”的說法倒十分妥當,因為二者含義不同,一是說庹氏是從慈州起源,一是說庹氏是從慈州發祥。
庹五常是否慈利人
康熙字典載庹五常為慈州人,慈州為何處?過去庹姓遍查史典無果,結果臆斷者甚多,如鄖陽將軍河庹姓修譜時,根據松滋有庹姓的情況,解釋為松滋之慈,荊州之州之慈州,但實在不能自圓之說。湘西庹姓解釋庹五常為慈利江埡人,原因為慈利族譜載有守珠公之
孫武常,又釋為慈利曾稱慈利州,故簡稱慈州。此說得到庹氏認同,故在全國庹姓統譜時,凡自稱為庹五常後裔的均承認庹五常為慈利人,並記入族譜。但此說也有一些疑點,余在一九九四年訪問江埡庹氏族人時,江埡族人登剛公向我介紹庹氏流源,當談到庹五常時,登剛公說庹五常即江埡人,為守珠公之孫,我當即質疑,守珠公為明初洪武年間人,五常公為明萬曆年間人,之間相差近兩百年,如何只差一代。登剛公認為余質疑有理,但也無法解釋。再是慈利州設州時間為元至元中升
慈利縣為州,明季洪武二年復為慈利縣,史典從無簡稱“慈州”或又稱慈州之說,為何在萬曆年間庹五常籍貫仍稱慈州而不稱慈利縣人,如果說古人向人介紹籍貫時,因州大縣小,介紹州名可以使他人準確了解,那么在萬曆年間,慈利縣歸澧州府管轄,五常公為什麼不說自已是澧州人。
推斷
從以上可知,由於庹姓來源說法不一,缺乏文獻資料,現有的證據大都是憑口傳成文,或各地庹氏修譜時,為求證某種說法,牽強附會,臆斷假設,然後眾口鑠金,成為共識,但要拿出使人信服的證據是很難的。對於歷史考證,應嚴肅謹慎,大膽假設是可以的,但應小心求證。在無可靠證據的情況下,不能輕易斷定姓氏來源,以免貽笑大方。
由於學識有限,尚無法作出考證,故在此提出以下假設,寄希望於族人中有識之士,能將我族姓氏來源得出一確鑿可靠的推論:
·庹氏發源於古巴蜀,原為度姓,為古賨人七姓之一,於宋元之交改姓為庹。
·四川庹姓均是古賨人原駐民,即川中所謂“古老戶”,今四川
內江、
自貢、
廣安、
達州、
南充、
宜賓及重慶彭水、酉陽、銅梁、合川、
大足、
涪陵等地庹姓均為該支,貴州各地散居的庹姓大都是從四川重慶遷入。
·全國庹姓大部分均為自四川外遷發展而來。湘西庹姓為庹守珍、庹守珠後裔,而庹守珍、庹守珠是於明初自四川到湘西北征蠻而入籍;湖北松滋、河南南陽、湖北保康、雲南大關等地庹姓是庹五常直系後裔,庹五常應是四川庹姓一支,以軍功發跡磁州後又任河南南陽衛指揮史。
·鄖陽庹姓根據大用公碑文及有關墨譜記載,應是自四川重慶府某地來鄂後落業入籍。
·大庸庹姓可能是本地田姓改姓而來,永順、
秀山、
恩施等地庹姓為大庸庹姓外遷散居。(庹鄖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