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藏族傳統上將其居住地域分為“
衛藏”、“
安多”和“康”三大區域,“康藏”、“西藏(衛藏)”它們二者既是方言區,也是歷史地理區劃。雖在整體上存在共性,但因地理環境、經濟類型、歷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二者的歷史傳統、文化面貌、社會形態乃至風俗民情等均存在差異。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
德格是康藏文化發祥地。德格的印經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廣博、門類最齊全、完備而嚴格的管理、原材料製作考究、精湛的刻工技藝、高質量的印刷,以及對建築、壁畫、刻版及其它文物的全面保護,在藏區三大印經院(拉薩印經院、拉朴楞印經院、
德格印經院)中位居首位。藏區文化所有文版典籍的70%以上均藏書於該印經院,藏區文化所有院藏各類典籍830餘部,木刻印板近30萬餘塊。所藏典籍、刻板涵蓋了藏民族歷史、政治、經濟、宗教、醫學、科技、文學、藝術等學科內容,包容了藏傳佛教五大教派及整個藏民族文化的所有精髓,創世界之最,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素有“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書”之譽。
由於居住地域和社會交往的因素,自古以來,
康巴人就較早的接受了來自青海、
甘肅等地的黃河文化,來自四川、
重慶的巴蜀文化、長江文化和來自雲南白族、
彝族、
納西族、
傈僳族等多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並將其融入到了自有文化之中。康巴漢子性格中的豪放粗獷、熱情奔放、堅毅勇敢、忠誠信義與這種多元文化相融匯,逐漸形成了既有多方位、多民族文化複合、又有康區獨特個性和凝重宗教色彩,具有豐富內涵和底蘊的康巴文化,並在語言、服飾、宗教、民俗、民居建築、民間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其明顯區別於其他藏區地域文化的特殊表現。
語言文化
康巴這個地區仍然保持著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文化的特點。就民族而言,有漢、藏、彝、納西、羌、傈僳、白、獨龍等10多個。就語言而言,康巴地區能找到許多令人震驚不己的許多語言小孤島,從康定往西,木雅語、
道孚語、新龍的
扎巴語,就是歷史上藏族與其他各民族你來我往的結果。
宗教文化
就宗教而言,藏傳佛教各教派均在此發展,有
格魯、薩迦、寧瑪、噶舉、苯波五大教派。此外,康區還有伊斯蘭教、
天主教、儒教等。昌都芒康還有藏區獨一無二的天主教村,形成了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彼此兼容,既求同,又存異的優良文化傳統。就社會組織而言,如果說衛藏地區過去是典型的封建農奴制社會形態,則康區社會形態除了封建農奴制(大部分),還有一部分是封建地主經濟。在社會組織方面,既有與西藏統一的基巧、宗、莊園等,又有分布於各地,互不統一、八方割據的土司頭人,如德格土司、明正土司、霍爾五土司等。
此外還有遊牧部落組織和保留原始父系氏族殘餘的“帕錯”和“果巴”組織,以及妥壩的母系氏族殘餘組織等;就婚姻而言,丁青、芒康、白玉等不少地方保留了最古老的婚姻形態——
一妻多夫制婚姻。此外還有建築、藝術、風俗等,也處處表現其文化的多樣性、兼容性、多重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如康定的“
安覺寺”、甘孜的“德貢布寺”、昌都的“噶瑪寺”等的建築風格是最典型的多民族建築技術交融的結晶。在康定、
巴塘一帶,一個家庭就享受著漢藏兩種文化交匯的日常生活,他們既過藏曆春節,也過漢族中秋節;既講漢語,又講藏語;既供佛像,又貼對聯;既吃大米、蔬菜,又吃
糌粑、牛肉;既穿藏裝,又穿漢裝、西裝,既相信山神、信仰來世,又相信市場,信仰金錢;既崇拜大慈大慧的佛教精神,又崇尚能文能武的英雄精神。康巴的自然環境山高水深,出門不是登山就是下山、下水。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康巴人不但體質上高大,而且心理上追求高大。正是這些文化特點和人文精神傳統,歷史上造就了富甲一方的康巴商人和威震藏區強悍無畏的康巴鬥士以及信徒萬千的康巴高僧大德。
服飾
他們以藏式服飾為主,又融合採用了彝、回、蒙等民族的頭飾和服飾的部分式樣,傳統服飾以裙袍為主。這種裙袍多用自製的
氆氌和羊皮縫製而成,冬天則穿皮袍。舊時,貴族和富有人家,多穿用虎皮、豹皮、水獺皮製成的皮袍,內著絲綢服裝,或以絲綢鑲邊做為裝飾。現在,康巴人的藏裝更為講究,不僅華貴精美,而且頗具欣賞價值。康巴漢子多帶有腰刀、護身盒等物品,並將用黑色或紅色絲線與頭髮相辮的“英雄穗”盤結於頭頂,顯得剛武勇猛。康巴女子的服飾更以雍容華貴而著稱,其內衣多用絲綢料,外衣講究用水獺皮縫製,並拼合傳統圖案予以修飾。康巴女子都有頭飾、胸飾、背飾、腰飾和其他飾物,這些飾物往往是代代相傳的寶物,如用九眼石、瑪瑙、翡翠、紅珊瑚製做的項鍊、頭飾,用綠松石、蜜臘石和純銀製做的各類飾物等,這些服飾價值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成為其家庭財富的標誌。
建築文化
康巴有很多民居,也體現出藏漢的結合。
康巴民居有農牧區之分。牧區一般住
帳篷,這種帳篷多用氂牛絨線編織而成,並飾以傳統圖案,不僅美觀大方,而且遮風擋雨,冬暖夏涼,搬遷便利,深得牧民喜愛。農區的房屋多為土木結構,一般為兩層,下面一層放雜物,上面為經堂、廚房、寢室和存放糧食的庫房,牧草和糧食則在陽台上晾曬。這種房屋也有高三、四層的,安排自然會更細緻一些。
藝術文化
康巴人能歌善舞,淵源流長,在康巴有這樣一種說法:“能說話就能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康巴人樂於用歌舞表達自己的情感。
康巴漢子以性格粗獷豪放而聞名,這裡的文化藝術、民俗風情,不僅古樸獨特,而且多彩多姿,充滿了神秘色彩。著名的熱巴藝術多流傳於昌都民間,有熱巴鈴鼓、熱巴弦子、熱巴雜技等,其中以丁青的熱巴、芒康的弦子舞最為有名。除熱巴雜技外,卓舞(俗稱鍋莊)則在昌都十分普及,每逢喜慶和節日,人們圍成圓圈,腳踏舞步,揮臂高歌,無論城鄉,到處都能見到這種最為大眾化的歌舞。昌都還是藏族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產生和流傳的主要地區,有許多著名的說唱藝人和藝術大師。繪畫雕朔藝術流派眾多,各具特色。唐卡繪畫藝術中,以昌都“嘎學噶志”畫派最為著名;泥塑藝術以昌都、邊壩、察雅、貢覺最具功力;石刻藝術則以昌都、察雅、芒康、江達令人嘆服;江達縣波羅古澤木刻經板聞名全藏,是名副其實的“木刻之鄉”。這些地方民間藝術家們創作的藝術品,既是康巴文化的表現形式,也是藏族文化藝術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