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康炯
- 別稱:楊惟忠
- 字號:惟忠
- 所處時代:兩宋
- 民族族群:遼地漢人
- 出生地:遼西京道大同府
- 出生時間: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八年五月十二
- 去世時間:公元1132年宋高宗紹興二年五月廿九
- 主要成就:平夏抗金,護國保疆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遼鹹雍八年)五月十二,康炯降生於遼國西京路大同府楊府內,康炯祖上乃是宋仁宗時並代都部署(都總管)康保裔,公元999年宋真宗鹹平二年,康保裔兵敗高陽關,遭遼軍俘虜。公元1001年宋真宗鹹平四年,康保裔降遼,受封昭順軍節度使。為不波及家中老母子女,康保裔改姓為楊,遼聖宗賜蕭氏女於保裔為妻,育有二子。
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二十歲康炯離遼歸宋,離別之時,炯父為炯取字惟忠,意為靖國惟忠,洗祖先之恥。九月,康炯於環慶路環州通遠以西番部族族人身份,參軍入蕃兵,並登記名曰楊惟忠。康炯弓馬嫻熟,被提為三班差使、蕃兵副兵馬使,駐興平城。
公元1093年宋哲宗元佑七年十月,夏人時有寇環州,康炯皆出戰退之。因功,升任西頭供奉官,調任延安府塞門砦蕃兵副指揮使。宋夏邊境時有戰役,康炯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多立戰功,不久便拔為內殿崇班,大順城蕃兵指揮使。
公元1095年宋哲宗紹聖三年三月,夏人圍塞門砦,北城破,時康炯守南城,收攏敗兵,反攻城北,終逐夏人,康炯斬夏人監軍,身數十瘡,仍奮勇殺敵。因功升禮賓副使,蕃落軍上軍第一指揮指揮使。
公元1097年宋哲宗紹聖四年,蕃落軍駐泊鎮戎軍熙寧砦,時康炯因功累官至六宅使,蕃落軍上軍都指揮使。二月,涇原路安撫使知渭州事章楶率軍伐夏,康炯為前軍統制率蕃落,保捷,定功,清邊弩手,越過葫蘆河川於石門峽江口修築城池。夏人北來,康炯率部固守待援。三月,援軍終至,康炯固守月余不失,率部衝鋒,擊退夏人。五月,築城完畢,賜名平夏城。九月夏國夏崇宗與梁太后率兵數十萬圍攻平夏城,康炯親自登城血戰,十四日未下,熙河路,環慶路急派兵馬救援,與康炯率兵前後夾擊夏軍,夏軍大敗。康炯受大將折可適表功,升任東八作使,平夏城兵馬都監,涇原路第十二將副將。
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宋哲宗駕崩。三月,皇太后以宋太宗金匱之盟故事,欲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端王繼位。康炯深受皇恩,上疏言當立帝子登基。皇太后以帝子年幼為由,駁斥之。四月,端王登基為宋徽宗,以外將不應言擁立事,欲行廢立謀反乎。降康炯為內藏庫副使,渭州兵馬監押。
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寧三年九月,夏人復出兵越過兜領圍攻平夏城,並分兵入寇鎮戎軍,宋徽宗復起康炯,擢皇城使、涇原路延邊經置制使兼知平夏城事。十月,破夏軍於鎮戎軍高平砦。十一月解平夏城之圍,復逐夏人出兜領。
公元1105年宋徽宗崇寧四年,劉法出會州牽制夏軍主力,康炯出兜領攻占夏國賞移口,割踏砦,折姜會,威逼夏人威州。夏軍主力撤退,劉法於爾提克泉大破夏軍。夏軍多有進攻欲收回失地,康炯戰而退之。遼人干預,雙方罷戰。
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觀二年,昇平夏城為懷德軍,康炯左遷任左武大夫,莫州防禦使,懷德軍延邊經略安撫使兼判懷德軍,侍衛步軍副都虞侯。在任八年,康炯廣納流民,招訓士卒,開鹽井,治民生,抵夏人,使夏人不敢南侵,護一方安寧。
公元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夏,官家命童貫為陝西路經略安撫使出兵攻夏,熙河經略使劉法出湟州,秦鳳路經略使劉仲武出會州,涇原路經略使康炯出懷德軍,童貫坐鎮蘭州。八月,康炯與夏國靜塞軍對峙於威州,九月,遣經略副使姚古取道割踏砦取鳴沙阻擊夏人興州援軍,遣涇原路鈐轄折彥質取樂山砦順靈州川阻礙夏翔慶軍援兵。康炯親率五千騎兵,雨夜出兵,克敵,斬靜塞軍都指揮李乾師。十月,圍威州,康炯親自攻城。時劉仲武兵敗臧底河城,夏軍乘勝反擊,寇蕭關。康炯急率軍回,驅逐夏軍。
公元1116年宋徽宗政和六年,宋軍急行軍,劉法、劉仲武出西寧州攻仁多泉城,种師道出渭州復攻臧底河城。康炯攻應理,阻擋夏軍主力。十月,兩城俱克,夏軍撤退,康炯率兵追擊,斬殺三千,俘虜萬餘。
公元1118年宋徽宗重和元年,熙河、環慶、涇原、秦鳳、永興軍五路大震,康炯及時率軍士救助災民,發放軍糧,修築住房,上下一心救災。夏人得知,率軍來寇,康炯率哀兵卻之,護涇原路一路平安。
公元1119年宋徽宗宣和元年,童貫強令諸軍擊夏國腹地靈、興二州,自領震武城都管糧草器械,康炯為前軍都統制,左軍朱定國,後軍焦安節,右軍劉仲武,劉法坐鎮中軍。正月,康炯出兜嶺,克靜塞軍,兵圍威州。二月,康炯克威州,救威州漢人回。劉法致統安城,遇夏晉王察哥,兩軍對峙。三月初,抵陝口,威壓靈州。童貫運糧軍遭夏軍劫。糧盡,康炯軍饑寒交迫,輕裝撤回。劉法遭夏軍前後夾擊兵敗,夏軍圍宋軍于震武城,劉仲武子劉錡率軍救之,因功受,薦為閣門祗候。四月,童貫復發三路軍攻夏,東路出環慶路,中路出涇原路,西路出熙河路,克鹽州,威州,涼州,盡收橫山地區。六月,夏人失屏障,夏崇宗被迫上表稱臣,宋詔罷兵。康炯升中侍大夫,彰化軍節度使,涇原路經略安撫使兼知懷德軍事,懷德軍都總管。
公元1120年宋徽宗宣和二年十二月,官家調西軍入東南剿滅方臘,康炯任右軍都統制,由宣州入歙州,復績溪。次年,三月復遂青溪堨村,方臘兵敗逃入幫源洞據守,部將韓世忠率部渡險,搗其穴,擒方臘。時辛興宗奪世忠功,康炯還朝,直其事,故升世忠為承節郎。
公元1122年宋徽宗宣和四年,宋徽宗命童貫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與金人契約攻遼。調康炯為橫海軍承宣使,知雄州軍州事,左軍都統制。康炯上疏言,遼為兄弟之邦,為宋之屏障,可當金軍,不應攻之。官家怒,落官,降為武略大夫,高陽關路總管。童貫出師不利,接連敗仗,追康炯過,又降武翼大夫,冀州兵馬鈐轄兼河北路第七將主將。
公元1125年宋徽宗宣和七年,金軍滅遼,乘勝三路寇宋,東路破定、祁、深,康炯隨河北東路安撫使李祿與金軍對峙於衡水縣,康炯領第七將繞路攻靜安切斷金軍後路,與祿前後夾擊金軍。金軍敗退,收復深州。金人中路軍圍大名府,康炯隨祿解之。
公元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欽宗繼位,表康炯為武功大夫,為北道副都總管,河北東路安撫使兼知冀州事。十一月,祿護康王入北京大名府,康王急於南逃,召康炯歸。十二月,金軍東路復來,康炯退之,護康王入東平府,後至南京應天府,表康炯為元帥都統制。
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徽欽二宗誤入金營,汴梁失守。五月即宋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康王趙構登基為帝,升康炯為建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河北京東四路副宣撫使,北道都總管,主管殿前司公事,並隨祿抗擊金人。
公元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北伐穩當有序收復故土。八月,高宗召祿回,遣杜充為河北祿經略安撫使,馬忠以天使自居,奪李祿諸將兵權,軟禁之。九月,金人知祿歸京,諸將遭囚禁,復來寇疆,北方諸州皆失。十一月,祿歸軍中,急令康炯,劉錡穩住軍心,漸收故土。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正月,高宗逼死李祿,祿授其部於康炯。金人知祿已去,河北諸軍無人節制,各自為戰,兀朮率兵數十萬再次南寇,康炯知北地不可久守,自領軍斷後,命折彥質、姚古率百姓難民南歸,折姚二人不領,願留於左右殿後,遂命統制官苗傅、劉正彥領軍護百姓南下。二月十四,康炯退至靈壁,背江一戰,時年五十八歲的康炯仍率兵衝鋒,左軍統制折彥質,右軍統制姚古相隨左右。戰許久,康炯斬金軍前軍統領赤戈。二月廿七,康炯任江東安撫大使,節制江東軍馬,駐江寧府。三月,康炯部將苗傅、劉正彥為李相公正名,率北歸士兵政變,逼趙構退位,加康炯少保。四月,兵變失敗,高宗復位,深恨李祿等,凡有祿功,皆以他人代之,奪康炯官,降為承節郎,復州防禦使,江州安置。十月,金人克黃州,劉光世引軍遁,江州知州韓梠棄城去,金人渡江克馬頭,康炯領駐江州禁軍,卻之,護一州百姓。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蘄州李成復叛,侵擾江淮諸州,遣馬進犯興國軍。十月,馬進進寇江州,宋高宗復起康炯,屯兵江洲,詔任康炯為江州沿江置制使討之,馬進退入南康軍。十一月,康炯南進入南康軍討馬進,李成北與馬進夾擊康炯,呂頤浩遣巨師古救江州,為進所敗。康炯回軍,於湓水河旁殲滅李成所部,李成北逃。
公元1131年宋高宗紹興元年正月,馬進復攻江州德安,德安守臣姚舜明棄城走。康炯急引援兵救之,馬進築砦與廬山,於康炯對峙。二月,康炯破廬山砦,馬進遁走筠州。三月,李成寇湖口,康炯與崔增、王燮合圍大敗之。時,馬進兵敗筠州,入江州,康炯逐之,馬進逃亡蘄州。五月,馬進李成寇蘄州黃梅,張俊邀諸軍共討,康炯亦出兵助之。九月,升康炯為安遠軍、常德軍節度使,知江州軍州事兼內安撫使。
公元1132年宋高宗紹興二年正月,升康炯為江南西路招討使兼江西總管。四月,江西軍賊趙進寇瑞昌,康炯討降之。五月,康炯病故與任上,時康炯仍巡視前線,偶感不適,知大限將至,故交待防線事後,薨。
宋高宗趙構於臨安聞康炯殆傷感不已,後秦檜上疏道康炯乃康保裔之後,偽名楊惟忠,實乃降將之後,且元符三年康炯反徽宗繼位,宣和四年不欲攻遼,實乃狼子野心建炎三年,康炯與苗傅、劉正彥皆為李相公所部。故康炯去後,宋高宗多次修改哲宗徽宗欽宗實錄,亦剝其功績,銷其記載,且言蕃地之人。後宋孝宗繼位,賜諡號武忠,至宋理宗時加封康炯為靖武侯輔疆弼國之神。
江南百姓多有受康炯護佑南下的北人,聞故北道都總管康炯殆,傷痛不已,遂建祠於靈璧縣祭拜,左右配祀折彥質、姚古二位統制。後其祠毀於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