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8世紀末,王妃蔡邦·美多純以父王(指赤松德贊)之屋頂(指“烏孜”大殿)為模式,興建了康松桑卡林寺。
康松桑卡林在五世達賴執政時期和20世紀40年代熱振活佛攝政時期,進行過維修。在熱振攝政時期所進行的維修規模較大,現存建築是當時維修後的狀況。
建築格局
康松桑卡林,屬於
桑耶寺外四大洲中的南瞻部洲,位於“烏孜”殿的南面,是桑耶寺的組成部分。康松桑卡林坐東朝西,建築平面呈“回”字形,院內四周為迴廊,上下兩層,院外牆用塊石壘砌封閉,廊內寬敞。其建築規模僅次於桑耶寺“烏孜”大殿,占地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
主要建築
門
康松桑卡林大院四面各設一門,西門為正門。西門面2.2米,高2.3米,門內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門廊,門廊共十二根方柱。
主殿
康松桑卡林院內中央為主殿,平面呈“T”形,上下共四層。高約18米,周圍是兩層樓的僧舍形成的大院。主殿前是一片空地,地面全用河卵石鋪墊面成。主殿大門有兩根十棱形柱的門廊,門廊內是第一層大經堂。大經堂共十二根方柱。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除前面第一排方柱較低外,其他兩排都是高大的方柱,這些高柱直通第二層頂部。在大經堂左右兩邊,還各有兩間小庫房。通過大經堂後中部的三道術門到佛殿,圍繞佛殿有一周轉經迴廊。佛殿東西共有四排方柱,第一、二排柱子幾乎相併。第二層中後部被第一層高大的經常天井和佛殿所占,在左右兩邊各有幾間矮小的房舍,正前面有一個寬敞的大陽台。第三層前面有一片略小於第一層的陽台,有一座佛殿,沒有大經堂。佛殿前有一排南北向四根方柱的門廊,佛殿四周有轉經迴廊,佛殿面闊、進深各三間,第一、二排柱子幾乎相併。第四層是護法神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其建築風格較奇特。圍繞神殿有一周轉經迴廊,迴廊外牆壁每壁開兩口小窗,神殿四壁各有門,南北或東西兩兩相對,神殿除西壁有一個大窗外,在四壁頂部每面還各有一個小窗。殿內四根方柱立於中部,柱頭雕飾華麗,飾有蓮花、寶珠及垂草紋,同時柱頭頂部還雕有假斗,斗上是具有西藏特色的十字形斗栱,斗栱上同樣有繁縟的雕刻繪畫裝飾。在神殿四面牆壁內上部,每面各伸出三道長短兩層昂,短昂居下,長昂居上。長短昂上各置一排橫栱(均三栱),即所謂“出跳”。其上是井口枋,以承托天花板。昂除了養華栱出跳的作用外,還起到槓桿作用。在神殿的四角還各有一根角柱,由牆角斜向伸出。雕刻精細,似寶瓶狀,其上亦為長短昂、出跳等。在神殿四根方柱之間有佛台(座)的痕跡。康松桑卡林寺的整體建築具有藏漢結合的特色。
文物遺存
康松桑卡林主殿四根方柱頂部,有方形藻井,中心繪有一圓形彩繪“壇城”圖案,同時在柱上還書寫有梵文“六字真言”。
歷史文化
桑耶寺
桑耶寺的整體布局,是按照佛教境界的“世界”模式設計而成的。一種認為它是以吉印度摩羯陀地方的歐丹達菩提寺(飛行寺)為藍本;另一種認為,桑耶寺的建築形式與佛教密宗中的“壇城”相似,是模仿密宗的曼陀羅建造的。該寺的整體布局是以象徵宇宙中心須彌山的“烏孜”大殿為中心,在“烏孜”殿的東、西、南、北四方各建一座大殿,以代表四大洲;在四大洲各殿的附近分別建有兩座小殿,以代表八小洲;在“烏孜”殿南北兩側建有兩座小殿,以象徵宇宙間的日、月;在“烏孜”殿的東北、西南、西北、東南方向建有紅、綠、黑、白塔各一座。另外在寺內還建有護法神殿、經房、僧舍、庫房等附屬建築。整個寺院用石塊砌築一圈近似橢圓形的圍牆,象徵鐵圍山。在圍牆東、西、南、北各開一大門,其中東大門為寺院的正門。
文物價值
康松桑卡林是一座保存較好的古建築,對研究西藏早期建築、壁畫等方面有較高的價值。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康松桑卡林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扎囊縣桑耶鎮桑耶寺以南約1.5千米處。
交通信息
自駕:自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扎囊縣桑耶鎮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康松桑卡林,路程約1.8千米,用時約6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