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肆

中國古代各類商店建築的泛稱。又稱店鋪、鋪席、店、鋪、肆等。有臨街商店和院落型商店兩類建築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店肆
  • 拼音:diàn sì
  • 意義:1.商店。  2.旅舍
  • 建築形式:臨街商店和院落型商店
簡介,沿革,建築形式,臨街商店,院落型商店,

簡介

店肆 :
diàn sì
1.商店。 2.旅舍。
臨街商店是將院落臨街的一面向外敞開做鋪面房;院落型商店則是臨街建門,穿過庭院後始進商店。臨街商店以面寬三間居多,店後布置庭院和房屋,作庫房、居室或作坊。店面常加飾木雕、磚雕、彩畫等,掛有牌匾、幌子以招徠顧客。院落型商店多為大型商店,杭州胡慶余堂國藥號是現存的典型實例。

沿革

中國古代城市中的商店有兩大類:按行業分的專業商店和供應居民日常生活食用品的主副食、雜貨店。唐代以前的里坊制城市中,前者集中於,有專門官員管理;後者則在坊內沿街設定。宋代以後的街巷制城市中,專業商店演變為按行業相對集中沿街建店的行業街。有的街還設有集市。史載宋代開封城有果子行、馬行、牛行、竹竿市,臨安有藥市、珠子市、魚行。元大都有米市、面市、牛市,明清北京有豬市、馬市、燈市等。商業街形成鬧市,對城市面貌有重要作用。南宋臨安在坊巷橋門和隱僻處都有鋪席買賣;元大都在大街側建單坡屋安置蔬菜、水果店鋪和碓房、磨坊、剃頭店等,為居民生活服務的店鋪也相當普遍。

建築形式

古代商店建築的形式可從繪畫和文獻中了解一個梗概。大體有兩種類型:臨街商店和院落型商店。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布局是院落式,把院落臨街的一面向外敞開做鋪面房,即為臨街商店;也有少量臨街建門,穿過庭院後始進商店的,則為院落型商店。

臨街商店

臨街商店面寬一至五間不等,以三間居多數。後面布置庭院和房屋,作為庫房、居室或作坊。大型商店有時把邊上一間開作門道,車輛可進出院內。
臨街鋪面房一般為單層,也有二、三層的;多用雙坡屋頂,宋至明代常用懸山式,清代北方為硬山式,南方為馬頭牆式。北京的商店多在房前檐接出一間或半間進深的平頂房,叫“拍子”。拍子頂部用磨磚做冰盤檐,下加木製掛檐板。有的在頂上加木構或雕磚的欄桿,稱作“朝天欄桿”。
北方的樓房鋪面多在前面加拍子或單坡抱廈,樓身稍向後退,有的二、三層樓逐層後退或做成勾連搭屋頂。南方的樓房鋪面則多臨街直上,層層加欄桿,掛檐板、垂蓮柱等。
臨街商店有的做成若干家通脊聯檐的廊廡,多是官府建造出租的。明代永樂初年建都北京時,在各城門和鐘鼓樓等處由官府蓋鋪店房出租,稱“廊房”。現北京前門和西四有兩層的轉角樓廊,建於清末,就是廊房的遺蹟。北京在明清兩代還建有一種半臨時性的棚房。乾隆南巡時,揚州曾仿北京的廊房和棚房建買賣街,雖為一時點景之作,也反映這種店鋪形式對各地的影響。江南水鄉城市還有臨河的商業街,臨河出涼棚,做廊街,內為商店,蘇州山塘街即為一例。
臨街商店的店面常加木雕磚雕彩畫等裝飾,掛有牌匾、幌子以招徠顧客。其中店鋪以銀樓、錢莊、綢緞店、茶莊、藥店最為豪華富麗,而以文物店、書店較為樸素雅致。北京很多店面上部多用透雕的飛罩,兩次間下部裝井口格子欄桿,近似清代室內常用的欄桿罩。江南各地多 在店鋪柱間或自柱上向外挑出垂蓮柱、橫枋、花版,上面還加欄桿或靠背欄桿。在欄桿罩或垂蓮柱內,有的逐間裝槅扇或明間裝槅扇,次間裝檻窗,形成封閉的店堂。有的則裝版門或素木板,營業時卸下,形成開敞店堂。北方大商店柱子多為方形,下部釘竹片保護,外露部分多塗綠色,加彩畫,槅扇用紅色,罩和欄桿加金粉。南方一些豪華店鋪全部塗金或烏金,局部填飾朱、藍、綠色,尤為富麗。 店肆
店肆店肆
店名多書寫在檐下匾和朝天欄桿上。又自拍子的掛檐板上橫挑出幾根雕花橫木(稱“挑頭”),下掛垂直的招牌和幌子。店前階下兩側有時還設柵欄和系馬石柱。有的在店前附建沖天牌樓(見坊表),上加有斗栱的懸山頂。也有不帶屋頂的牌坊。牌樓上掛匾額,也有自柱上出挑頭,掛牌匾和幌子。有時還把原在鋪面上的飛罩裝在牌樓的枋下。

院落型商店

院落型商店都是大型商店。有的利用住宅改建,如北京的一些古玩店。杭州胡慶余堂國藥號是現存院落型商店中較典型的。
店堂內部一般都有高的櫃檯,櫃檯前店堂設有桌椅,兩山懸掛鏡子和鏡屏等飾物。櫃檯內沿壁設貨架,陳列商品。櫃檯、貨架多用朱紅或栗色。有的櫃檯上部有掛落,裝修等,以劃分店堂內外空間。有的在後金柱屏門間掛鏡,以增加空間的深度感。樓房有的設有樓井。有的商店辟有內室,陳列精美家具,接待顧客,稱為內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