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介紹,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介紹
《底層立場》是中國當代最活躍的政治社會學學者于建嶸先生的最新文集,囊括了作者近年來發表在各大報刊上的重要文章。作者從農民工和農民維權抗爭的焦點問題入手,探討了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村民如何自治、基層政權的困境和信訪改革以及中國社會面臨的風險和危機,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與良知,以及呼喚社會真正和諧穩定的拳拳之心。
面對著中國現實的許多問題,作者認為:“保障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是現代社會最基本的原則。只要是合法權益,就不能以任何名義剝奪,只能是公平自願的交換。一個和諧的社會,是絕對沒有以剝奪部分人哪怕是少數人合法權益的‘民心工程’的。”
于建嶸的學術研究,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社會最為敏感的前沿地帶遊刃有餘,還得益於他與底層立場相關聯的底層心態、底層智慧及底層邊界。他用謙卑敬畏的學者良知正大光明的研究當代社會的真問題和真學術,用真誠的心靈和理性的思想感動了無數底層的百姓和政府的官員,堪稱頗具現代意義的空谷足音,為中國的未來發展和社會和諧奠定了理論基礎。
作者簡介
于建嶸,法學博士,教授,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抗爭性政治: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人民出版社2010版)。2003年獲《南風窗》“為了公共利益諍言獎”;2004年獲《南方周末》“特别致敬人物”稱號:2005年獲《中國新聞周刊》“三農研究(專著)獎”:2008年分別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組織評選的“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名農村人物”稱號,《南方人物周刊》“中國魅力人物”稱號。
圖書目錄
目錄 | |
Ⅰ | 農民工是誰家的孩子 |
讓農民工不再漂移 | |
農民工是誰家的孩子? | |
失業就得自己承受? | |
農民工養老保險為何遭冷遇? | |
農民工養老保險需要制度創新 | |
何必僵化處理第一代農民工養老難題 | |
返鄉農民工創業要量力而行 | |
農民工返鄉的社會壓力和對策 | |
農民工培訓券動了誰的乳酪 | |
剝奪窮人生存權就會同歸於盡 | |
深圳代市長“農民工”觀的希望與缺憾 | |
不是“人道關懷”,而是政府責任 | |
Ⅱ | 農民維權抗爭的焦點 |
城鎮化要以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為前提 | |
不能把土地流轉當政績 | |
土地應真正成為農民的財產 | |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是農民 | |
土地流轉是農民的法定權利 | |
以制度性安排保障農民的土地權利 | |
公司掠奪農民與政府掠奪一樣可怕 | |
民心工程也不能違法占地 | |
農地衝突將影響中國社會的發展 | |
學者和庸醫及農民的鮮血 | |
Ⅲ | 村民如何自治 |
讓農民組織起來 | |
守護農民的利益 | |
新農村建設需要新的農民組織 | |
村民選舉中的問題要靠堅持自治來解決 | |
要合理地確定國家行政權與鄉村自治權的邊界 | |
要警惕村民自治權對農民個人權利的侵犯 | |
要警惕宗族勢力對農村基層政權的把持和對抗 | |
傳統組織資源與村民自治 | |
村莊非法選舉是利益和制度的博弈 | |
村民自治不是民主的怪胎 | |
農會與新家村建設 | |
社區發展是農村現代化的基礎工程 | |
要在政治上重新認識當代中國農民 | |
我為什麼主張重建農民協會? | |
鄉鎮改革需要制度創新 | |
社會自治是鄉鎮改革的方向 | |
Ⅳ | “三農”問題的關鍵何在 |
“三農”問題的關鍵何在? | |
30年中國農民的得與失 | |
大邱莊與中國農村的發展道路 | |
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應是一項基本國策 | |
如何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四沒有” | |
關愛農村最困苦的群體 | |
李昌平的難題 | |
農民致富中的政府責任 | |
中國社會面臨的風險和出路 | |
中國社會面臨的風險和出路 | |
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前提 | |
利益衝突與管治困境 | |
治亂之要,其本在吏 | |
防範社會泄憤事件要治本 | |
如何走出施政和維權的暴力困境? | |
群體暴力襲警案何以頻頻發生 | |
不能用社會敵意事件誤導社會 | |
王帥案中誰更應道歉 | |
要重視群體事件中群體心理 | |
化解民怨需要系統的制度建設——石首事件反思 | |
慎用公安和武警這個“滅火器” | |
有一種抽象憤怒 | |
從網民調查團到中央巡察專員制度 | |
解決利益衝突需要公平公正的社會規則 | |
勞資和諧需要制度建設 | |
如何讓全總的通知落到實處 | |
計程車罷運、公司制與政府管理理念 | |
共度危難更要解民生之多艱 | |
Ⅵ | 信訪改革需要新思維 |
保障公民信訪權利是一項憲政原則 | |
從信訪“銷賬”看縣級黨政領導政治責任的缺失 | |
誰在承受截訪的成本? | |
“信訪一票否決”是權力迷信數據的結果 | |
總理親自接訪又如何? | |
國家信訪局官員常駐省市不值得期待 | |
大學設立“信訪專業”並不一定就是壞事 | |
驚聞老上訪戶大都成了精神病 | |
支苗們是如何為孫東東辯護的? | |
警惕信訪制度的進一步異化 | |
如此花錢買不來真正的穩定 | |
拘留進京上訪農民的責任者應被問責 | |
“陪訪制”不值得提倡 | |
信訪制度改革需要新思維 | |
Ⅶ | 基層政權的困境 |
要重視農村基層幹群關係中的信任危機 | |
要“黨性”還是要“人性” | |
超越省管縣縣政自治才是治本之策 | |
縣政改革請自改變“異地為官”始 | |
縣政權力悖論凸顯體制困境 | |
縣紀委擴權也難承監督地方黨政之重” | |
“省管縣”難破縣政困境 | |
縣政改革的方向是民主自治 | |
如果程式公正,十八歲當市長也行 | |
“減副”須先減負且要依法 | |
“於都事件”的歷史教訓 | |
當紀委成為了股東,我們還可以信賴什麼? | |
抽菸檔案背後的權力邏輯 | |
好人主義盛行的憂思 | |
網路時代需要有更高的執政能力 | |
政治問責需要放權和賦權 | |
城鄉同比例選舉人大代表應該速行 | |
改變政治增壓機制 | |
Ⅷ | 在底層發現政治 |
在底層發現政治 | |
底層社會的政治邏輯 | |
對我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幾本書 | |
改革與法治及解釋權 | |
“全民低保”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 | |
是什麼逼得我們在自己的房裡暫住? | |
誰在教城管“打人不見血” | |
城管的“失職”與“變質” | |
城管與執法對象之間不應是暴力的比拼 | |
如何讓山西省長們不再老淚橫流 | |
與民爭利的計程車新政可以休矣 | |
維權民眾為何常演跳橋秀? | |
戶口農轉非要有利於民 | |
Ⅸ | 權利、良知與責任 |
30年來中國公民權利意識的變遷 | |
法學博士不知遇羅克是一種遺憾 | |
公盟的困境是我們社會的悲哀 | |
呼喚手撫良心頭頂權力的資本精神 | |
尋找為新聞立法的張宗厚先生 | |
責任與良知:中國學者3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