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可以一無所有

年輕可以一無所有

《年輕可以一無所有》、《一歲就上常青藤》作者薛涌五十三歲首部致青春之作,寫給在這個時代一無所有的年輕人:人生難得30000日,青春區區5000天,年輕是比成功更重要的事。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許多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對房子、汽車這種不穩定的產權望眼欲穿,為了擁有幾乎不惜犧牲一切。美國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有所謂“先到紐約的地下室和老鼠當同屋”的說法。不管一個社會多么富裕,從底層奮鬥,從一無所有奮鬥,還是王道。清貧的年輕時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對這種東西的感受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作為知名文化學者,他始終肩負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自私,不沉默,直指這個年輕時代特有的病灶,犀利揭穿當代年輕人青春迷茫的本質:浮躁、虛榮、漫不經心、急功近利、嫌貧媚富、缺乏體育精神。年輕的你終將懂得,並不是這個世界有多么高不可攀,而是你的內心是否自信充盈,能否找到正確的出口。

基本介紹

  • 外文名:Youth : Pathway of Possibility
  • 書名:年輕可以一無所有
  • 作者:薛涌
  •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 頁數:262頁
  • 開本:16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547293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一歲就上常青藤》作者薛涌,身為教師,也是人父,五十三歲首部致青春之作,用自己走過的青春歷程,激勵、溫暖這個更艱難時代的年輕人:用你的未來界定你的現在,年輕可以一無所有!
2.這絕不是一本討好年輕人的書,它也沒有一廂情願地打雞血,或者乾巴巴地講道理,它僅僅站在一個客觀冷靜的角度,指出年輕人精神壓力巨大和青春迷茫的本質。它將刺醒一味自憐的年輕人,粉碎他們偏激的價值觀,讓不堪一擊的他們在暴跳如雷後領悟與改變。
3.劍指壓抑浮躁的社會風氣,為5億自嘲為屌絲的年輕人仗義執言:不必把屌絲心態都一竿子打死,它有些體現了年輕人的正能量。年輕人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真正動力,不珍惜他們,不在他們身上投資,不為他們創造機會,這個社會就沒有前途!
4.謹以此書獻給所有表面屌絲、內心執著的青春,讓所有感到孤獨、身處迷茫的年輕人安心前行!所有功成名就的中年人,都寧願把自己的金錢和地位統統放棄來換回年輕。好的青春,不懼怕一無所有,戰得勝時間,經得起失敗,守得住夢想。年輕,可以一無所有!

作者簡介

薛涌說
我今年53歲,我的職業是教師,也是人父。我在北大讀本科時掃過廁所,在耶魯讀研究生時從垃圾站撿舊家具……這些我要一直說到老,至少希望我自己的後代學會。這是作為長輩的職責。
《時代》周刊在評論那些二十幾歲就已經感到“青春的淪陷”的年輕人時說:成長首先意味著和比自己年紀大的人相處,聽他們的教誨。老實說,聽我話的孩子,日後一般都比較順。咱靠這個領工資。
我對年輕人一向恭敬,他們還看得起我,多榮幸呀。但我希望你們有朝一日會不再看得起我了,這說明你們走到我前面去了。
薛涌
著名作家,與林達並稱為第三代把美國介紹給中國的學者。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赴美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波士頓薩福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他是《南方人物周刊》評選的50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被認為是中文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公眾意見領袖。
出版有《一歲就上常青藤》、《參與孩子的成長》、《誰的大學》、《培養精英》等二十餘部作品。

圖書目錄

1你的付出,青春會看到
屌絲:那些一無所有的年輕人
保住你的牛仔褲
決不賤賣的青春
青春是我們社會的資產
青春的陷落
在自拍中消失的人生
先學會腳踏實地,再追求飛檐走壁
摯友如指
青春不荒蕪,人生不迷茫
青春應該如何投入
成功不值得你付出那么多
2反叛精神是青春的正能量
自戀的一代難自立
青春不叛逆
浪子是怎么回頭的
馴化青春
逆子叛女如何當家長
反體制的體制化
聽人安排的青春
反叛的意義
中國的品牌何以失敗
向上爬與向下看
為所有人拓寬途徑
3這個世界從來不該被物質所界定
物慾能夠塑造成功嗎
物慾與幸福
“金錢萬能”的國度為什麼不會算錢
博士生是不幸福的群體嗎
教職能用金錢計量嗎
年輕人,你憑什麼住大房
拼爹時代的恐慌
誰把孩子慣壞了
賈伯斯:快樂的蝸居蟻族
家事與國事
4時尚無法構建富足的人生
不會跑步,卻懂跑鞋
當消費代替了生活
生活不是買來的
我從挑戰韓寒馬拉松中看到了什麼
青春難道是卡駱馳鞋和李維斯牛仔褲嗎
時髦的人難成功
還是Out一點吧
年輕人正在變傻嗎
不聽老人言,但要老子錢
什麼是富足
5別把留學當作你夢想的驛站
留美潮會從浪峰跌入浪谷嗎
中國學生在常青藤的輟學率為25%?
韓國病?中國病?
錯配:應試的副作用
留學商科專業的誤區
富二代留美的拍案驚奇
中國式的留美:今天不會申請,明天就不會求職
6美國並非減壓樂土
好教育,歸根結底還在於用功
怪罪制度症
美國學校是輕鬆自由的天堂?
美國家庭作業實錄
壓力真那么可怕嗎
積極壓力的再發現
怎樣變壓力為動力
承壓訓練法
7任何成就都要從修身開始
光讀書,沒有用
勞動是最好的教育
體育對人格的錘鍊
青春的葬禮
貴族的苦行
四肢發達,頭腦複雜
被忽視的成長過程
青春的使命
習慣界定著青春和人生
經驗你自己的生活

序言

青春五千日,人生三萬天
平均算來,我們大部分人一生所擁有的,大概就30000天的生命,過一天少一天。其實,這還是很慷慨的計算。30000天的壽命已超過了82.19歲,目前世界上只有14個國家的平均壽命在此線之上;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4.2歲,2.7萬多天。青春,如果用來形容從性成熟開始到“三十而立”前夜的話,也就5000日左右,大概是從十三四歲到二十七八歲吧。對大部分人而言,人生的基礎在這個階段確立。
人生苦短,青春更短。青春是人生的起步。人生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虛度青春。然而,虛度青春又是一個非常容易犯的錯誤。犯這種錯誤的人,往往一方面缺乏青春的緊迫感,一方面又充滿了青春的焦慮。說白了,他們既不著急,又太著急。這種矛盾的心態,構成了青春的弔詭。
為什麼會缺乏青春的緊迫感?這和年輕人對時間的感受有關。我女兒十四歲半,剛步入青春不久。我屈指一算,她還有三年多就該離家上大學,我和她的母親將成為空巢的老兩口。而我們為了給她找個好學校,在她國小的最後一年搬到了波士頓遠郊的小鎮,第一次成了有房的階層。那時她還是個兒童,一切都仿佛是昨天的事,但屈指一算已經快五年了。我對她講這些事情,感嘆歲月如飛,但她完全不覺得,還說時間過得很慢。為什麼?五年前,她剛剛形成完整的人生記憶。在此之前她會記得不少小時候的事情,但都比較零星,彼此銜接不起來。到了九歲、十歲,孩子們才有可能在記憶中儲存完整的人生經驗。這五年基本上覆蓋了她記憶中的完整人生,當然顯得很長。但是,對於我這個年過半百的父親而言,五年不及我已有生命的十分之一,當然感到光陰似箭。
所以,剛步入青春不久的人,都覺得自己還很年輕,有著無限的未來、無限的時間,萬事不著急,著急的是他們的父母。國中生們大多被生怕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逼著用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古訓,對他們來說還非常抽象。但是,到了青春的後期,比如大學畢業後幾年,以往那種青春的淡定和閒散,往往會被青春的焦慮所替代。許多人會覺得自己馬上將告別青春、迅速老起來,但生活和事業仍無著落。自己所夢想中的目標、結果,越來越顯得鞭長莫及。
我自己就經歷了這一切。我是看馬拉多納踢球長大的一代。他正好比我大一歲,連生日都是同一天。1982年他首次在世界盃登場,在和巴西隊的比賽中因為踢人被罰下場。當時的評論員指出,初生牛犢太缺乏經驗,路還很長,但潛力無限。我雖然不是職業運動員,但看到這種比自己大的人還“太年輕”、有很長的成長期,我為什麼要著急呢?那時我還在北大讀本科,因為“文革”的原因,同學中有好幾位比我足足大十歲或更多,他們往往看著我們這些“小字輩”感慨:“你們真是一點沒耽誤,長到我們這個年紀,將會是多么不得了!”這就讓我更不著急了。但是,一晃十年過去,大家都在談論馬拉多納退役的問題,一個貝利之後最偉大的球星眼看就要終結了,但作為同齡人,我還什麼都不是,也沒覺得自己與當年大學中大我十歲的同學比有什麼不得了的。事實上,許多“小字輩”的成就還不如他們。難道人生還沒開始就要完結了嗎?
以我有限的觀察,大學階段正好是青春的淡定被青春的焦慮所替代的時期。當然,應試教育所造成的升學壓力,往往會把這種過程提前到高中甚至更早,造就了年紀輕輕就惶惶不可終日的一代。這種焦慮,又會被我們所處的時代節奏所強化。這一點,絕大多數人,包括成人,都沒有意識到。
當今這一代年輕人是在高速經濟成長中長大的。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的年增長率平均接近10%,人均年增長率在8.7%左右,三十多年人均GDP增長16.2倍。這種規模的經濟維持如此長時間的強勁增長,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蹟,也很難期望再度出現。這么強勁的增長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意味著什麼?那就是生活一天一個樣:今天你們全家還擠在筒子樓的單間裡,用公共廁所,明天就買房了;今天還騎著當年拖關係、憑票買來的破舊腳踏車上班,明天就買了嶄新的小汽車!即使這么戲劇化的事件沒有發生在你的家庭,也發生在你的鄰居或同學的家庭里。你覺得這就是生活的常規。更不用說,這種快節奏的變化持續了三十多年,可能比你的生命還長不少。那意味著從你出生一睜眼,看到的世界就是這樣的。就像你從出生起,就一直看著太陽從東方出來一樣,你會覺得太陽從來都是從東方出來,將來也永遠會從東方出來,這從來不會構成一個問題。
但是,歷史的節奏和我們親身經驗的節奏往往有很大的距離。眾所周知,在1700年以前的前工業革命時代,大概80%到 90%的人類是“鋤禾日當午”的傳統農夫。但300年後,人類不僅已經在探索外太空,而且整個世界的日常生活都被網際網路、移動通訊連為一體,你在北京瞬間就會知道波士頓的美國親友在乾什麼。這么天翻地覆的變化,換算成經濟成長率是什麼呢?皮凱蒂在他最近大紅大紫的《21世紀資本論》一書中,綜合了各種巨觀數據告訴我們,人類在這300年的驚人增長中,年度人均增長率平均不過0.8%,歐美這些領導工業化的國家,也不過剛剛超過1%。1913—2012年間,人類享盡工業化的果實,但平均年增長率也沒有超過2%。許多經濟學家指出,至少從二十世紀中期開始,技術進步的回報就開始遞減。按照現在的趨勢,二十一世紀會回到低增長的時代,年增長率可能還不到0.5%。中國、日本、韓國等後起經濟,在趕超階段會有爆發性的增長,但登上某個發展的台階,進入成熟階段後,增長率就會下降。日本經歷這樣的過程已經有二十多年。
皮凱蒂指出,1%的人均年增長率其實是很高的增長。這樣的增長,使人均財富在30年內增加三分之一。可惜的是,30年在歷史長河中是太短的時間,在人生中又是太長的時間。對於年輕人來說,這1%的增長率,往往會使他們感到生活年復一年、毫無變化。
這也是當今年輕人面臨的挑戰:他們的所有經驗,都來自於人均年增長8%以上的社會。這樣的增長,以及這種增長在生活中所引起的實實在在的變化,塑造了他們的期待。但是,當他們帶著這樣的期待投入生活時,所面臨的可能是一個貌似停滯不前的世界。這種過山車般的感覺,更被網際網路、社交媒體所強化。比如,像潘石屹,一個從小山村爬出來的苦娃,最終奮鬥成為房地產大亨。這樣的歷程之所以很勵志,就在於其罕見。其實,即使這種罕見的事例,往往也只有在史無前例的高增長時代才會出現,下一代人很難趕得上。卡內基當年在成功後就說過,下一代人已經喪失了他所趕上了的機會。可惜,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等技術,使你覺得潘石屹就在你身邊。只要你關注他的微博,你就覺得他每天會跟你嘮家常,你可以對他品頭論足,運氣好了他還可能回復!他罕見的生涯,就越來越顯得像是在可及範圍內的常態。當你帶著這樣的感覺投入一個低增長的時代後,往往發現真實的生活正好相反。
所以,也許我可以這么歸結:今日的年輕一代,在青春的5000日中,一直都在看百米衝刺,看博爾特那強健的肌肉的效力。他們覺得跑步就是這樣,10秒之內就會見到結果。但是,當輪到他們跑時,項目已經改成了馬拉松,不用說10秒鐘,就是10分鐘也才是個開始,一個多小時後還是永無盡頭的感覺。如果沒有人事先提醒或警告他們比賽項目會換,如果他們不做相應的準備,那么往往在起跑10分鐘後就會崩潰。
關於本書的寫作,是一個年過半百的人,希望盡一點長者之責。
長者?!這個詞本身,在許多年輕人心目中就是貶義。在我的微博上,一些持不同觀點的年輕人經常發出諷刺:看看他這個人有多老!多可憐!多過時!這也是典型的高增長時代所塑造的青春心態。短暫的生活,使他們還沒有感到光陰似箭,不覺得自己轉瞬間也會老起來。對他們來說,似乎時間是靜止的。同時,變化無端的生活,又使他們覺得年紀稍長一點的人都屬於不堪回首的過去,他們則是未來的弄潮兒。
可惜,未來的生活可能正好相反。我們這些50後、60後,是靠10塊錢一個月的生活費長大的,許多人根本還沒有這個錢。境遇好的就像是我,騎著家長憑票買來的腳踏車,有幸進了大學,畢業後的月薪46塊,幹部待遇!許多朋友結婚,兩口子住在大學宿舍的筒子樓,用公共廁所,在走廊里用煤油爐做飯,斗室里除了一張雙人床、一張書桌、兩個書架,幾乎就無立足之地。這么長大的一代,當然會被現在那些天之驕子般的年輕人所不齒:筒子樓里悶出來的那點世界觀,怎么配教育我們這些在網際網路中遨遊的一代?
然而,我們恐怕是罕見的幸運的一代。起點雖低,但趕上了一切。昨天還在窮山溝里“修理地球”,今天就進了北大清華,畢業後被作為棟樑之才任用,在人類最奇蹟般的增長中步步高升,今天買車,明天買房,後天成了高管,馬雲、潘石屹……這類從屌絲到CEO的傳奇舉不勝舉。我們的生活,確實是一天一個樣,幾乎像是好萊塢電影。
記得九十年代在耶魯讀書時,一位學長回國一趟,驚異地敘述了自己的震撼:原有的印象中,舊同學都是兩個輪子的動物,大家聚會全是騎車來。現在發現大家突然變成了四個輪子的動物,全開車來了!我們這些在美國的博士課程中苦熬,還無法想像自己能買車的人,突然意識到自己錯過了中國的崛起。但是,這不等於說我們錯過了生活的戲劇。從一個貧困的開發中國家飛躍半個地球落足於世界最大的已開發國家,並開始自己的生涯,也照樣有著日日新的奇幻般的興奮。總之,我們生活的跨度擺在那裡。既然生命只有一次,擁有這種高跨度的經驗,當然是一種幸運。
50後、60後可以很有信心地對現在的年輕人說:我們擁有你們沒有的生活,而你們有的,我們也有。甚至可以說,沒有我們埋單,你們很難維持現在所擁有的生活方式。這一點,看看有多少年輕人不啃老能買房、結婚、出國就知道。我曾有位學生,一味抱怨他頑固不化、愚不可及的父親。我乾脆教訓他:“你也不想想,你怎么有條件跟著我讀書?你有朝一日留美回來,一個月是否能掙到你父親支付的學費的一半,都還成問題。”那個可憐的孩子,似乎從來沒有聽到別人對他這么講話,一時間失語。類似的話,我在書中要不停地講。
我在這裡並非擺出長輩姿態來教訓年輕人,說他們比起自己來還差得遠。恰恰相反,我要提醒大家:這代年輕人恐怕不比我們幸運。舉個很俗氣的例子,我有位同學,2000年前後跟風買了套房子,理由荒唐得出奇:銀行賬戶里剛有點存款,燒得慌,也不知道乾什麼好。看大家都買房,自己也就買了,其實從來沒有去住過。如今,這套房子價值近千萬了。他是普通工薪階層,很難說有什麼出類拔萃的企業精神。這樣的回報,當然不需要什麼不得了的個人努力。下一代人要趕上同樣運氣的機會,恐怕微乎其微。
問題是,我們在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上,恐怕已經犯了歷史性的錯誤,即我們把自己在一天一個樣的時代中所形成的生活經驗,當作對未來的現實期待而盲目地傳給了下一代人。但是,除非有意想不到的技術突變,二十一世紀將可能是個低增長的時代 ,中國將進入一個老齡化的社會,甚至可能出現零增長、負增長。年輕一代的責任和負擔更大,付出的努力更多,得到的回報可能更少。
許多人都口口聲聲稱現在的社會太浮躁。其實,浮躁的盛行往往說明浮躁的效率。舉個例子,許多留學生剛到美國,就無心向學,整天琢磨著回國創業,許多甚至不等完成學業就回來,生怕耽誤了機會。他們浮躁嗎?也許。但如果這些匆匆忙忙跑回來創業的人,日後比留在美國一心向學的同學“成功”得多?浮躁點又有何妨呢?這一點,搞高科技的人大都明白:國內創業技術門檻低,市場大,成長快,稍微搞搞就能紅火起來。你本事修煉得再硬,也不如抓住機會。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自九十年代以後,“十年磨一劍”的古訓不靈了,全社會浸透著一股速成文化。我並非一味哀嘆人心不古的老人。相反,我認為這一切有其合理性。在經濟出現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長的情況下,你最大的幸運就是能及時參與。錯過了這樣的增長,日後修煉了再大的本事,也很難比那些“生逢其時”的業餘選手更成功。
但是,當10%的增長變成了1%的增長,甚至零增長、負增長時,局面又是什麼樣呢?機會越來越少。對有限的幾個機會的競爭越來越強。你不留神跟風買了房子,資產一下增值十幾倍的便宜事再也沒有了。相反,你要盯住有限的幾個機會,把手藝越磨越精,最後才能在眾多對手的競爭中勝出。速成文化,也許要讓位於專精文化。年輕人的心態要改,不是什麼事情稍微玩兒幾年就會成大器的。你也許真要“十年磨一劍”,甚至在此之後還要付出長年的努力,最終才會有理想的結果。
我並不是說年輕人不可能成功,而是說他們的成功已經不會像我們這代人這么容易。奮鬥的過程也許會長許多,對結果的期待必須改變。我們如果把自己的“速成”方式和“浮躁”心態都傳給他們,那真可謂誤人子弟。古往今來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勇於面對現實的人。我們這一代人,不可能知道怎么對付下一代人所面臨的現實。他們生命的30000天,絕對不同於我們生命的30000天。我們的使命,不是用自己的經驗遮蔽年輕人的眼睛,而是幫他們看清正在浮出地平線的未來。

名人推薦

·許多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對房子、汽車這種不穩定的產權望眼欲穿,為了擁有幾乎不惜犧牲一切。美國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有所謂“先到紐約的地下室和老鼠當同屋”的說法。不管一個社會多么富裕,從底層奮鬥,從一無所有奮鬥,還是王道。清貧的年輕時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對這種東西的感受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薛涌的文字一針見血,絕不虛假客套。他和你坦誠相見,不迴避青春的痛與迷茫,就你的自我、工作、學業、價值、夢想等話題一一探討。他就像你的嚴師慈父,那些枯燥的大道理都被他講得深入淺出、縱古通今、橫貫東西,你不會感到無助、憤怒、嘮叨、厭煩,更多感受到的是警醒、親切、依賴、感動。
·作為知名文化學者,他始終肩負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自私,不沉默,直指這個年輕時代特有的病灶,犀利揭穿當代年輕人青春迷茫的本質:浮躁、虛榮、漫不經心、急功近利、嫌貧媚富、缺乏體育精神。年輕的你終將懂得,並不是這個世界有多么高不可攀,而是你的內心是否自信充盈,能否找到正確的出口。
·沒有美好的年輕人,這個社會的希望在哪裡?薛涌五十三歲致青青之作,送給年輕或者不再年輕的你:人生苦短,青春更短。青春是人生的起步。人生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虛度青春。唯有青春,不可辜負!
影響中國的公共知識分子50人之一。
——《南方人物周刊》

薛涌是我最尊重和最愛讀的少數幾個中國當代作家之一。他論述中美社會發展的文字,目光敏銳、思想深刻。他是當代中國的托克維爾。他的文字與思想已經並將繼續對中國社會產生重要影響。
——徐小平

700多萬的點擊率(2007年),新浪思想文化部落格的冠軍。隨著社會的進步,即公民參與意識的增強,薛涌的影響將超越20多年前的董氏兄弟(董鼎山、董樂山)和幾年前的林達夫婦。
——智效民

開卷不讀薛氏書,縱談教育也枉然。
——俞敏洪

他不僅僅是教你培育孩子之術,更是要您懂得培養孩子之道。從他的文字里悟道,開發出適合自己家庭狀況的術。
——小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