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平首方足布,以足部呈方狀得名。細部特徵:平首、方足、肩平稍聳,腰略束;面有廓,正面自首部到 部有一道豎紋;背面中部一道豎紋,兩側各一道斜紋。通長4.2厘米,足寬2.3厘米,重5克。 平首方足布,不僅紋飾美觀,還刻有古篆,這是一種創新舉措。據統計,平首方足布面文共有數百種,其中待考的有數十種。如東周、平陰、宜陽、宅陽、屯留、陽城、制、尹氏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首方足布
- 時間:戰國時期
- 細部特徵:平首、方足、平(方)
- 特點:通長4.2厘米,足寬2.3厘米
簡介,主要分類,平首布幣,平首銳角方足布,釿布,小方足布,陽”小方足布,邑”小方足布,丘”小方足布,“馬呂”小方足布,歷史,
簡介
早期的平首方足布錢體形較大,襠圓,分平肩與圓肩、有郭與無郭兩種。按鑄文多為“二釿”、“半釿”三等制。如“安邑二釿”布錢通長6.5、足寬4-4.3厘米;“安邑半釿”布錢通長4.4、足寬3.1厘米左右,背多平素。有的“安邑二釿”、“安邑釿”背鑄“安”字。晚期的體小而薄,襠方,都是“半釿”布錢,俗稱“方足小布”。通長3.9-4.8、足寬2.4-2.7厘米。如韓、趙、魏的“宅陽”、“安陽”、“皮氏”;燕的“恭昌”、“陽安”(舊稱陽)。燕布束腰較深,背多鑄有“左”、“右”等字。
主要分類
平首布幣
空首布進一步輕型化和小型化發展,成為首部平直不空,襠部加深的平首布。在其 演變過程中,又可分為尖足、方足、園足等。體形亦由大向小發展。 平首方足布是戰國時期流通最廣的布幣,按其形狀的不同,可分平首銳角方足布、釿布、小方足布幾類。
平首銳角方足布
平首銳角方足布是方足布中的早期類型,流通時間約於春秋末至戰國初期,其特點是在平首頂端有兩銳角分別向兩側突出。這種布傳世很少,所見不多,約有下列數種:
“公”方足布:“公”,地名,即公里,宋地。
“垂”方足布:“垂”,地名,魏邑,今山西曹縣北。
“涅金”方足布:亦有釋作“涅陰”者。“涅”,地名,晉邑,在今山西省武鄉縣。
“盧氏涅金”方足布:“盧氏”,地名,西虢的別稱,在今陝西寶雞縣東。此幣上有兩處地名,頗費解。
釿布
釿布的特點是平首方足圓襠,肩則有圓有方,較厚重。錢文字數較多,內容有紀地及紀值的。
“晉陽二釿”、“晉陽一釿”、“晉陽半”釿布:“晉陽”,地名,戰國趙邑,即今山西太原。“釿”,幣值。二、一、半則紀數也,二釿等於二枚一釿,又即等於四枚半釿。
“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布:“安邑”,地名,魏舊都,地在今山西夏縣。“釿”見上釋。
“梁二釿”、“梁一釿”、“梁半釿”布:“梁”即大梁,魏國都。戰國時魏都曾由安邑徙大梁,故地在今河南開封。“釿”釋見前。
“虞一釿”、“虞半釿”布:“虞”,地名,今山西虞鄉。“釿”釋見前。
“●一釿”、“半釿”布:“●”,地名,鄭邑,後屬韓,在今河南登封縣。“釿”釋同前。
“甫反一釿”布:“甫反”即蒲反,魏邑,今山西永濟縣北。“釿”釋同前。
“安陰”布:“安陰”,地名,趙地,今河南安陽附近。
“分”布:“分”,地名,汾陽之布也,戰國時屬趙,地在今山西汾陽。
“梁充釿二五十當●”布:“梁”,地名,見前釋。“●”重量單位或幣值。全部錢文的意思是:“梁二釿布五十枚當一●”。“梁充釿布一百當●”布,意為“梁一釿布一百枚當一●。”
“梁正尚百當●”布:釋同上。
“梁半尚二百當●”布:意為:“梁半釿布二百枚當一●”。
小方足布
小方足布是戰國時期流通較廣和流傳至今也較多的一種布幣,其特點是平首平肩方足方襠,體小而薄,錢文較工整,內容多紀地名。
“安陽”小方足布:“安陽”,地名,趙邑,在今河南安陽。
“宅陽”小方足布:“宅陽”,地名,魏邑,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南。
“宜陽”小方足布:“宜陽”,地名,韓邑,在今河南宜陽縣。
“尹陽”小方足布:“尹陽”,地名,在今河南伊陽縣。
陽”小方足布
“●陽”,即平陽,地在今山西臨汾。
“平陽”小方足布:“平陽”,地名,趙邑,在今山西臨汾縣。
“虞陽”小方足布:“虞陽”,晉地,在今山西平陸縣。
“晉陽”小方足布:“晉陽”,地名,晉邑,在今山西太原。
“文陽”小方足布:“文陽”,地名,即汶陽,魯地,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另見尖足布“文陽”釋)
“趙邑”小方足布:“趙邑”,地名,趙地,在今河北蔚縣。
“鄔邑”小方足布:“鄔邑”,地名,晉舊地,在今山西介休。
邑”小方足布
“●邑”,地名,晉舊地,在今山西霍縣。 “陽邑”小方足布:“陽邑”,地名,晉舊地,在山西省。
“祁”小方足布:“祁”,地名,晉舊地,在山西太原。
“平邑”小方足布:“平邑”,地名,趙地,在今河北省。
“中邑”小方足布:“中邑”疑即“中都”,趙地,在今山西平遙縣。
“汞邑”小方足布:“汞邑”,地名,韓地,在今河南登封。
“奇氏”小方足布:“奇氏”,地名,即山西猗氏縣。
“皮氏”小方足布:“皮氏”,地名,魏邑,在今山西河津。
“曼阝子”小方足布:“曼阝子”,地名,在河南洛陽東南。
“襄垣”小方足布:“襄垣”,地名,趙邑,即今山西襄垣縣。
“北屈”小方足布:“北屈”,地名,舊晉地,在今山西吉縣東北。
“處奴”小方足布:“處奴”,地名,屬晉,在山西省。
“涅”小方足布:“涅”,地名,晉地,在今山西武鄉縣。
“中都”小方足布:見尖足布“中都”。
“莆子”小方足布:見尖足布“莆子”。
丘”小方足布
見尖足布“●丘”。
“分”小方足布:見尖足布“分”。
“同是”小方足布:“同是”即銅鞮的省寫,地名,屬晉,在今山西沁縣。
“露”小方足布:“露”即潞,國名,為晉所滅,遂為晉地,在今山西潞城縣。
“咎如”小方足布:“咎如”本為一小國,為晉所滅,地歸晉。
“來阝”小方足布:“耒阝”,即來邑,疑指小國黎,後歸晉,地在山西西南。
“木阝”小方足布:“木阝”,即木門,地名,晉邑。
“長阝子”小方足布:“長阝子”,即長子,地名,晉邑,在今山西長子。
“屯留”小方足布:“屯留”春秋時赤狄邑,晉滅之,地在今山西屯留。
“長安”小方足布:“長安”,地名,趙邑。
“共阝”小方足布:“共阝”即共,鄭邑,在今河南輝縣。
“平原”小方足布:趙國有平原君,或謂平原君所封之地。
“豐”小方足布:“豐”,地名,周舊邑,地在陝西雩縣東。
“藺”小方足布:釋見尖足布“藺”。
“高都”小方足布:“高都”,地名,春秋時屬晉,戰國屬魏,在今山西城縣東北。
“馬呂”小方足布
“●”即服的省寫。“呂”為營字之省寫,居住地。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此當指趙君所封地。
“平陰”小方足布:“平陰”,地名,晉地,在今河南孟津縣東。
“辛阝”小方足布:“辛阝”,即莘,地名,原屬虢國。
“冥阝子”小方足布:“冥阝”,地名,春秋時虞邑,後歸晉。
“於爻”小方足布:“於”為於阝的省寫,《古泉匯》認為“爻”為郊字省寫。則“於爻”即“於阝郊”,於阝國都城郊所鑄。於阝城故地在河南沁陽縣西。 “平周”小方足布:釋見尖足布“平周”。
“朱邑”小方足布:或釋邾,國名,在山東鄒縣南。
“商丘”小方足布:釋見尖足布“商丘”。
“瓦阝”小方足布:即“瓦”,地名,周地,在今河南洧川縣。
“成阝”小方足布:“成阝”,國名,在今山東寧陽縣北。
“郜”小方足布:“郜”,地名,晉地,在山西祁縣。
“郟”小方足布:“郟”,地名,周地,在今洛陽西。
“萊”小方足布:“萊”即時來,鄭地,在河南滎澤縣東。
“木貝”小方足布:見上“木阝”。
“平貝”小方足布:即“平邑”,見上釋。
“茲氏”小方足布:“茲氏”,戰國趙地,在山西。此布有署“茲氏半”者,即兩枚等於一枚“茲氏”。
“涅陰”小方足布:見前“涅金”釋。
“寧”小方足布:“寧”,地名,春秋時為義渠國地,後歸秦,地在甘肅寧縣西北。
“寶”小方足布:“寶”亦為義渠國地。
“邰”小方足布:“邰”,國名,地在今陝西武功縣西南。
“高阝”小方足布:“高阝”,地名,晉邑,在今河南省柏鄉。
“甫阝氏”小方足布:“甫阝”,地名,在陝西略陽。
“未邑”小方足布:“未”為妹的省寫。妹邦“紂之所都處也”。地在今河南淇縣北。
小方足布尚有益昌、陰平、梁阝、戈阝、禾阝、郎、王氏、土易、王易、涿、害等等。
歷史
戰國中晚期(約公元前4-3世紀)廣泛流通於三晉地區趙、魏、韓等國的鑄幣;北方燕國後期亦鑄窄小布幣。方足布特點為平首、平肩、方足、方襠,首部僅一道直紋。青銅質,硬綠銹塊,幣身淺薄硬挺,澆口居幣首端,展現布幣鑄造特徵。由於入土已千年以上,幣身菲薄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