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政橋,位於江西省宜豐縣城西,橫跨耶溪河,為5孔石拱橋。平政橋初為浮橋,名惠政。宋寶慶後,木橋屢建屢毀。明崇禎十三年(1640)始改建為石橋。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五月,被洪水沖毀,三十四年(1769)重建,至三十八年(1773)建成5孔石拱橋,費銀萬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政橋
- 原名:浮橋
- 建立時間:1640
- 重修時間:1769
平政橋,位於江西省宜豐縣城西,橫跨耶溪河,為5孔石拱橋。平政橋初為浮橋,名惠政。宋寶慶後,木橋屢建屢毀。明崇禎十三年(1640)始改建為石橋。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五月,被洪水沖毀,三十四年(1769)重建,至三十八年(1773)建成5孔石拱橋,費銀萬兩。
平政橋,位於江西省宜豐縣城西,橫跨耶溪河,為5孔石拱橋。平政橋初為浮橋,名惠政。宋寶慶後,木橋屢建屢毀。明崇禎十三年(1640)始改建為石橋。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五月,被洪水沖毀,三十四年(1769)重建,至三十八年(1773)...
祁門平政橋位於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城東仁濟橋之上,兩橋合稱“閶江雙虹”,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政橋先為梁式,嘉靖二十九年(1550),知縣尤烈倡建為石拱橋,5孔,長78米,寬7米。民國24年(1935)建設慈張公路時改為公路橋,...
《和平政橋》是宋代詩人趙希逢的作品之一。潮之距京數千時,長短郵亭幾屈指。腳踏富沙路恰分,山傍雲飛峰亂起。低頭萬時瞰長江,如羊很石爭跳梁。篙師駢首帽裹黃,舟行如飛電掣光。褰裳淺不比涉洧,捨安就危豈得計。何人鞭石...
《西河平政橋碑》的文學體裁是散文。作者周希聖(1551—1635),字惟學,號元汀,零陵區進賢鄉(何山觀鄉)人,1589年(萬曆十七年)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尚書。作品原文 西河平政橋碑[1]庚申夏,余以使事旋里中[2],適郡伯林公祖...
建甌水西橋位於建甌縣通濟門上游,臨江門附近,橫跨建溪。為石台墩鋼板梁木面橋,是福古甌路與浦延路的交通樞紐。建築構造 建甌水西橋 古稱平政橋。位於建甌市通濟門上游,臨江門附近,橫跨建溪。最早建有浮橋。宋乾道初,郡守...
閶江雙橋為祁門縣平政橋和仁濟橋的合稱。位於祁門縣城東閶江之上,上橋名“平政”,長78米;下橋稱“仁濟 ”,長79.4米。兩橋各寬7米,均為五孔,全用紫砂石砌成,兩端各有石階上下。雙橋相距250米,窺拱遙含,上下相望,頗為...
連線小水門和上水南是麗水西鄉民眾進城的門戶,靠近小水門上游的百餘米之地,原有一條跨過甌江的浮橋叫平政橋,又稱濟川橋。浮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宋代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即存在。八百多年來,該橋先後雖然數十次變遷,但它的...
恩江大橋由北面的濟川橋和南面的平政橋連線而成,該橋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經歷了浮橋、木板橋、石墩梁木橋、石拱橋四個階段,先後遭水、火、兵毀十餘次,590多年後,終於建成了石拱結構的恩江大橋,橋長355.75米,北段橋面淨寬...
題富沙廟 平政橋頭火爍空,富沙宮殿烈煙中。地形難撲徒臨水,天意能回遽反風。十里爆雷驚客夢,萬家全璧賴神功。君王注意恢神武,更乞威靈為寶沖。
橋西鄉位於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境中部,因地處縣城平政橋西端而得名,東鄰敖橋鄉、新昌鎮,西界芳溪鄉和五里分場,南與石市鄉相接,北連雙峰、天寶兩鄉。鄉政府駐地在耶溪河之濱、新昌橋頭,與縣城僅一河之隔,耶溪和上瀏(上高...
祁門城東的閶江之上,相距僅250米左右,並立著兩座古橋,上橋叫平政橋,下橋名仁濟橋。閶江雙橋也被人們稱為閶江雙虹,是祁門唯一入選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的古蹟,書中描繪道:“風格古樸,質地堅凝。兩橋橫陳江上,宛如雙虹垂...
文縣陰平伸臂木樑橋 渭源灞陵伸臂木樑橋 蘭州西津伸臂木樑橋(俗稱西津握橋)臨洮城西的洮河浮橋 蘭州黃河鎮遠浮橋(清)鎮遠浮橋鐵柱 黃河鐵橋斜面圖(清人繪)黃河鐵橋正面圖(清人繪)西蘭公路初通時的六盤山路段 70年代天水地區柳江公路銀...
恩江大橋由北面的濟川橋和南面的平政橋連線而成,經歷了浮橋、木板橋、石墩梁木橋、石拱橋四個階段,先後遭水、火、兵毀十餘次,590多年後,終於建成了石拱結構的恩江大橋,橋長355.75米,北段橋面淨寬5.3米,南段淨寬4.5米,...
雙橋映月為平政橋和仁濟橋的合稱。位於祁門縣城東閶江之上,上橋名“平政”,長78米;下橋稱“仁濟 ”,長79.4米。雙橋映月為平政橋和仁濟橋的合稱。位於祁門縣城東閶江之上,上橋名“平政”,長78米;下橋稱“仁濟 ”,長79....
祁門城東的閶江之上,相距僅250米左右,並立著兩座古橋,上橋叫平政橋,下橋名仁濟橋。閶江雙橋也被人們稱為閶江雙虹,是祁門唯一入選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的古蹟。據考,雙橋歷史悠久,平政橋至少在南宋末年就有了,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