閶江雙橋

閶江雙橋

閶江雙橋為祁門縣平政橋和仁濟橋的合稱。位於祁門縣城東閶江之上,上橋名“平政”,長78米;下橋稱“仁濟 ”,長79.4米。兩橋各寬7米,均為五孔,全用紫砂石砌成,兩端各有石階上下。雙橋相距250米,窺拱遙含,上下相望,頗為壯觀。攀嶺俯視,雙橋象一個漂浮在閶江上的等號,與兩岸“河街”又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布局奇特,景致極佳。《中國名勝詞典》稱:“雙橋橫陳江上,宛如雙虹盤地,光彩四射。”雙橋昔為“”之首,素有“閶江雙虹”的美稱。兩橋現皆為祁門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閶江雙橋
  • 地理位置: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城東閶江之上
  • 建立時間:1307年
  • 整體構成:紫砂石
簡介,歷史變遷,平政橋,仁濟橋,

簡介

閶江雙橋為祁門縣平政橋和仁濟橋的合稱。位於祁門縣城東閶江之上,上橋名“平政”,長78米;下橋稱“仁濟”,長79.4米。兩橋各寬7米,均為五孔,全用紫砂石砌成,兩端各有石階上下。雙橋相距250米,窺拱遙含,上下相望,頗為壯觀。攀嶺俯視,雙橋象一個漂浮在閶江上的等號,與兩岸“河街”又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布局奇特,景致極佳。《中國名勝詞典》稱:“雙橋橫陳江上,宛如雙虹盤地,光彩四射。”雙橋昔為“”之首,素有“閶江雙虹”的美稱。兩橋現皆為祁門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變遷

平政橋

平政橋原為木橋,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縣尹劉炳,縣尉蘇儀及明朝知縣余寶、路達等人相繼率修。明嘉靖十九年(1550年),知縣龍烈率眾改建為石拱橋,具今規模。清鹹豐、同治年間均重修。橋翼置石欄,左右共196塊,石鎮欄柱八根,規制宏麗。因該橋地處皖贛公路的咽喉要道,已於1935年闢為公路橋。1974 年又加以鋼筋水泥結構,增建人行道,採用“懸挑”拓寬至9米,其風格和質地已今非昔比。

仁濟橋

仁濟橋為明嘉靖十年(1532年)縣主薄盧默捐俸倡建。清乾隆十二年(1748年)知縣游得宜倡修。相傳乾隆帝巡幸江南時,揚州鹽商中的祁門人馬日琅、馬日璐兄弟,以高超的棋藝戰勝了微行的乾隆,博得乾隆的青睞,被賜予經營上的各種特權。二馬發財後,捐五百金應倡整修仁濟橋。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具今規模。後未曾改建,至今舊貌依存。
雙橋攬勝,美趣甚多。祁門多霧,清晨登山鳥瞰,山城象煙波浩渺的大湖。雙橋如二龍戲水於湖中,觀者有飄然欲仙之感。夜晚,於橋上散步、納涼,沉醉於“雙橋夜月”的良辰美景之中,又是另一番境界。遠近的山嶺、壑谷、林木、小路、江水、木筏都漂在這浩瀚無際的“月海”。人們沐浴在這月海之中,只覺朦朧、清涼、飄逸和無限的快意。古代一位祁門知縣曾詠有《雙橋夜月》詩:“戌樓寂歷仰祁東,天外疏雲卷碧空。光耿林端飛一鏡,影環沙際照雙虹。幾家燈火秋山下,接岸桅檣白露中。不惜傾樽歌夜飲,空明如坐水晶宮。 ”由於皖贛公路替代了水道,加之河床淤塞,“桅檣”現已無法到祁城“接岸”,但“雙橋夜月”卻神采依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